民俗是文化的根源,也是一切藝術的土壤。
民俗,是指與國民生活有關的傳統,且涵藏特殊意義的習俗,包括歲時節慶與生命禮俗等。文化,則指人文化成,乃民俗紋理的符顯,也是民俗的集體性表現。換句話說,民俗來自斯土斯民的傳統社會生活及其倫理秩序觀,因此是文化的根源。
本書分為三大篇(臺灣文化底蘊、民俗藝術、文學思路),共106章。簡介如下:
1.臺灣文化底蘊篇:包括臺灣位置、歷史、族群、宗教、傳統建築、表演藝術、工藝美術、飲食文化等,臺灣不愧是一座美麗島。
2.民俗藝術篇:包括宗教、表演藝術、工藝美術及飲食文化。
(1)宗教部分:包括歲時節慶、傳統建築等。
(2)表演藝術:包括大戲、小戲、偶戲、陣頭、舞蹈、口鼻笛、流行歌曲等,傳釋斯土斯民的心聲與夢想。
(3)工藝美術:包括編織、雕刻、陶瓷、金工及其他等五大類。
(4)飲食文化:包括閩、客、原住民、中華八大菜系及異國料理等口味。對於吃道的追求,包括材料的選擇、刀工的運用、五味的調和、火候的拿捏、烹飪的規劃、吃法的講究、器皿的安排、氛圍的營造、健康的要求及創意的思考,成為豐沛的軟實力。
3.文學思路篇:是作者長期投入文學創作、關心文學環境所做的一些反思。
全書廣就民俗藝術多元面向論述,以散論代替嚴肅的專著,加上約三百張圖片說明,寓理論於平易的散文,探索民俗藝術/臺灣文化雙重概念的建構,以分享讀者。
作者簡介:
林明德
現職: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2017~)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博士
經歷:
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文所教授兼副校長。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文學、臺灣文學、民俗藝術與飲食文化。
總策畫彰化學叢書(十年六十冊)與王夢鷗先生文集。著有論文百篇與專著《阮註定是搬戲的命》(2003)等三十餘冊,並編有《臺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1994)等三十餘冊。
曾獲高雄縣文藝作家作品推薦獎(1995)、第二十屆中興文藝獎—散文獎(1997)、臺北市政府社會教育獎(1998、2003)、第四屆國家公益獎(2002)、彰化縣政府第十一屆磺溪文學獎特別貢獻獎(2009)、二○一二年,率領基金會獲頒臺北市政府「譽揚獎」,二○一四年,《剪紙藝師—李煥章》榮獲2013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二○一四年,出版《詩路》,紀錄生命軌跡;二○一六年,出版《味在酸鹹之外》;二○一八年,出版《認識布袋戲的第一本書》。
作者序
自 序
一、
跨出學院走入民間,斟酌雅俗四十年宛如追逐天地線的雁子,以飛行證明活著一九八○年代,我在一種偶然的機緣下接觸到民俗藝術,並且靜悄悄地跨出學院派的門限,走入民間、跡近民俗,親自領略另一種學問的趣味。
由於永義兄的推薦,我成為許常惠教授創辦的基金會成員之一,共同在民俗藝術園地開疆闢土。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七九年,創設宗旨是:「維護民俗藝術,傳承民間藝人之精湛技藝,提高民俗文化的學術價值,充實國人精神生活。」其範疇包括:宗教、傳統建築、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美術,以及飲食文化。
在教學研究之餘,大家為基金會規劃活動、研究專案、田野調查,無不盡心盡力,而且以高級志工自許。長期以來,我由點而線而面,逐漸建構完整的民俗概念,並深深體會到民俗藝術的繁複與豐美,也繳交不少的研究與田調成果。
二○一一年,我任教大學四十年,從彰化師大副校長一職退休;《人間福報》邀我加入「人間百年筆陣」,每月一篇。我決定以「文化詮釋與批判」的視角,發表有關民俗藝術的一些看法,並依其範疇五個面向擬定若干子題,有系統地筆耕,七年來已累積近百篇。「教授四十年,榮退似休止符/猶不能忘情田野,深入民俗/發掘人文資源,例證俗之美。」《詩路》詩句彷彿預告我的人生行旅,真是不可思議。
二、
民俗是文化的根源也是一切藝術的土壤
民俗、文化兩個語彙,糾葛已久,難判分際。為使論述能有所定位,擬先加以釐清。基本上,民俗是指與國民生活有關的傳統,且涵藏特殊意義的習俗,包括歲時節慶與生命禮俗等。文化則指人文化成,《易‧賁卦‧彖辭》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義理結構存在變易,潛運生機,然而人文實乃民俗紋理的符顯,也是民俗的集體性表現。換句話說,民俗來自斯土斯民的傳統社會生活及其倫理秩序觀,因此是文化的根源。
民俗學者早已指出,民俗範疇概括心理、行為與語言等面向。質言之,心理民俗以信仰為核心,主要為崇拜與禁忌;行為民俗是有形的傳承活動,如生命禮俗、歲時節慶、祈禳驅祟與工藝服飾等;語言民俗則以
語言為主,表現人類的思想、情感與願望等,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與謎語等口傳文學。由於其底蘊繁複且深具原始性,偉大藝術家往往吸收其元素,統整、轉化成為創作,因此,是一切藝術的土壤。
三、
鳥瞰全書多面向
圖文聚焦詮釋民俗藝術
新書涵蓋多個面向共有一百零六篇,即:壹、臺灣文化底蘊二十一篇;貳、民俗藝術,包括:宗教十六篇、表演藝術二十二篇、工藝美術十五篇、飲食文化十四篇;參、文學思路十八篇。
顯然地,這是根據民俗藝術的範疇,所做的分類。讀者不難發現作者七年來撰寫百篇的聚焦指向:掘挖族群人文、整合民俗藝術、再現臺灣圖像、重塑鄉土情懷。這裡略加說明於下。
有關臺灣文化底蘊,首先以〈認識Formosa‧臺灣〉作為引言,從位置、歷史、族群、宗教、傳統建築、表演藝術、工藝美術、飲食文化,詮釋美麗島豐饒多元的人文底蘊,特別是多種宗教齊聚,儼然是一座神仙
島。這裡是「最友善國家」,有人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接著尋找臺北、桃園、彰化的人文資源。作者現身述說十多年經營彰化學,追逐文化夢想,以及八年踏查彰化縣三十家百年老店的用意,呼籲大家共同守護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以積極的作為維繫傳統文化命脈於不墜。
至於民俗藝術,內含宗教、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美術,及飲食文化。宗教部分,還包括歲時節慶、傳統建築,以〈臺灣廟宇建築藝術〉為開場,揭示一九七○年代以來,臺灣連續締造舉世矚目的經濟、政治奇蹟,之外,又出現眾神齊聚寶島、各教派在信仰場域注入人文元素,充實寺廟底蘊,建構堅實的信仰城堡,是世界宗教史上少有的,可視為一項文化奇蹟。而傳統表演藝術,包括:大戲、小戲、偶戲、陣頭、舞蹈、口鼻笛、流行歌曲,多采多姿,在在傳釋斯土斯民的心聲與夢想。其中布袋戲為綜合藝術,是舉世唯一僅有的、高難度的劇種;二○○六年曾被票選為「臺灣意象」,同年舉辦的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傳統偶戲,迄今十四屆,成果卓著,是一項難能可貴的文化工程。而一九八八年臺灣原住民在巴黎現身發聲,一曲《Pasibutbut》,讓觀眾、樂評為之驚豔,齊嘆「天籟」,也打開了臺灣在歐洲的能見度。
傳統工藝美術部分,透過〈臺灣傳統工藝美術〉陳述其範疇概括:編織、雕刻、陶瓷、金工及其他等五大類。多數工藝家莫不扎根傳統,積極創新,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開風氣之先,不僅獲頒國家藝師認證,而且成為揚名國際的大師。他們傑出的表現充分說明一件事實,那就是,本土化邁向國際化的可能性。尋找畫家梁奕焚,例證了含有原始性的民俗永遠是藝術的重要基因;叩訪佛像雕刻家詹文魁,發現他沉潛佛像藝術數十年,泥塑、石雕、銅雕一路開展,配合學佛、靜坐、觀想,形成獨特的莊嚴佛相,而飲譽藝術界,馳名海內外。
飲食文化的論述,則針對道地的臺灣菜系,包括閩、客、原住民、中華八大菜系,與異國料理等口味。對於吃道的追求,包括材料的選擇、刀工的運用、五味的調和、火候的拿捏、烹飪的規劃、吃法的講究、器
皿的安排、氛圍的營造、健康的要求,以及創意的思考,多元內聚成為豐沛的軟實力,深受海內外美食家的矚目,二○一八年《米其林指南The MICHELIN Guide臺北│TAIPEI》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證明。
就個人長期的觀察,扎根本土,揚名國際的臺灣味,如:彭園「正宗左宗棠雞」、阿霞飯店「紅蟳米糕」、欣葉臺菜系列、鼎泰豐「小籠包」、極品軒「西湖醋魚」、吳寶春「酒釀桂圓麵包」等無不釋放臺菜的無窮魅力,打造金字招牌。而臺灣茶藝也不遑多讓,一九七○年代以來,國人在富裕的經濟條件下,開始從實用層次追求審美的品味,於是茶學、茶藝蔚為風氣,茶館、茶會所在皆有,逐漸開出茶藝新境界。茶藝涵蓋古今,既守住眾多茶系的原味,更研發冷飲茶,展現無限的創意,例如風靡全球的泡沫紅茶與珍珠奶茶(Bubble tea),後者更成為《牛津英語詞典》等字書的新語彙,定義上載明「為臺灣出身」(Of Taiwan Origin),堪稱飲食奇蹟。附帶的私房菜、辦桌食譜,是民間飲食智慧的結晶,毋寧是諺語「富貴三代,才懂得吃穿」的最佳見證。
文學思路,是我長期投入文學創作、關心文學環境,所做的一些反思。包括個人以詩記錄生命軌跡的《詩路》;臺灣末代傳統文人施文炳所追尋的「人生答案:今生無悔」;數十年探索社會寫實詩人吳晟,挖掘其詩作深層結構所蘊涵的倫理意識。最後,以〈書緣情深任去留〉,宣示將數萬冊藏書捐贈彰化師大臺文所圖書室的一份心願。
四、
後殖民主義引爆,眾聲喧譁
有些人尋求族群和諧,共譜臺灣交響詩
十二年前,曾有家著名出版社邀我撰寫臺灣文化史,我回應:時機尚未成熟。其實我懸念的是臺灣民俗藝術。當時我正在學院、田野兩邊忙碌,無暇沉靜構思。二○一一年,我榮退,卻跨越休止符,在人間世奔
馳:田野踏查、主持計畫、推動人文講座、評審演講、參加學術研討會等,同時應邀加入人間百年筆陣,撰文詮釋系列的民俗文化。
臺灣族群多元,包括原住民(十六族)、客家、河洛,與後住民。後殖民主義引爆後,走過眾聲喧譁,逐漸進入多音交響的年代,而譜寫了和諧的交響詩。這裡的國民開放、包容,人情味十足;信仰自由,各教派互相尊重,眾神齊聚美麗島,蔚為壯觀,不僅為世界宗教發展締造奇蹟,更寫下輝煌的史頁。
所以,我決定將新書命名為:《多音交響美麗島》。
全書依據民俗藝術範疇諸面向論述,約二十一萬字,以散論代替嚴肅的專著,寓理論於平易的散文,終極指向是民俗藝術/臺灣文化雙重概念的建構;配圖兩百九十二張,頗有圖說民俗藝術的考量,期能引發閱讀文本的興趣。本書撰寫歷經七年,其背景則是沉潛民俗藝術四十年的歲月與經驗。感謝臺灣、《人間福報》、家人、師友與基金會同仁,願新書能與大家分享。
自 序
一、
跨出學院走入民間,斟酌雅俗四十年宛如追逐天地線的雁子,以飛行證明活著一九八○年代,我在一種偶然的機緣下接觸到民俗藝術,並且靜悄悄地跨出學院派的門限,走入民間、跡近民俗,親自領略另一種學問的趣味。
由於永義兄的推薦,我成為許常惠教授創辦的基金會成員之一,共同在民俗藝術園地開疆闢土。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七九年,創設宗旨是:「維護民俗藝術,傳承民間藝人之精湛技藝,提高民俗文化的學術價值,充實國人精神生活。」其範疇包括:宗教、傳統建築、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美術,以及飲食文化。
在...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臺灣文化底蘊 001
壹、認識Formosa‧臺灣 002
貳、 重現臺灣圖像—為《臺灣傳統藝術》英譯
而寫 005
參、尋找臺北的人文底蘊 010
肆、期待一種巷弄的新美學 013
伍、文化資產可以讓一座城市變得偉大 017
陸、追逐一個文化夢想—十年經營彰化學 019
柒、鹿港是閩南文化的活化石 024
捌、深耕鹿港家族史的範例 026
玖、期待一座彰化縣文學館 029
拾、文化立縣新思考—給魏縣長的一些意見 032
拾壹、打開百年老店的門扉 035
拾貳、正視臺灣百年老店 037
拾參、一個挖掘族群人文的範例 040
拾肆、文化寒冬裡的一些堅持 042
拾伍、開出亮麗的文化遠景 046
拾陸、涵藏人文化成的講堂 048
拾柒、德行,讓生命朗現光采 051
拾捌、尋找現代「雪隱」 053
拾玖、小小基金會的一些夢想 055
貳拾、 看見印尼‧守護臺灣—以文化交流邁出
新南向政策的一步 057
貳拾壹、懷念創辦人許常惠老師 061
第二篇 民俗藝術 065
第一章 宗 教 066
第一節 臺灣廟宇建築藝術 066
第二節 在信仰場域建構人文城堡 068
第三節 期待重現元宵原味的國家燈會 071
第四節 三月「迎媽祖」的深層訊息 074
第五節 一條豐厚多元的新香路 076
第六節 中元節涵藏的多重元素 080
第七節 從市定古蹟邁向國定古蹟 083
第八節 型塑王爺總廟形象 締造文化資產 086
第九節 王爺信仰的一些新發現 088
第十節 籤詩,是人神互動的符碼—為南鯤鯓代
天府籤詩校勘而寫 090
第十一節 爭取潛力點邁向世界遺產 093
第十二節 重現鶯歌的一些土地記憶 095
第十三節 搶救百年古剎普安堂 099
第十四節 搶救稀有的文化資產—普安堂的修行
與儀式 103
第十五節 例證臺北市宗教軟實力 106
第十六節 尋找學術會議的新路向 109
第二章 表演藝術 113
第一節 歌仔戲與心靈淨化—以臺灣幾齣名作
為例 113
第二節 孫翠鳳的戲劇世界 124
第三節 舉世唯一僅有的劇種—臺灣布袋戲 132
第四節 雲林是布袋戲的故鄉 135
第五節 走過百年小西園 138
第六節 坐在輪椅上的藝師 143
第七節 覓尋薪傳新途徑—小西園掌中戲匯演 146
第八節 一個被忽視的文化工程—全國學生創意偶戲
比賽 149
第九節 也是一種文化奇蹟—為「全國學生創意偶戲
比賽」喝采 160
第十節 盤點文化資源的一個案例 163
第十一節 一個被忽視的小小文化奇蹟 166
第十二節 一個締造陣頭奇蹟的範例 170
第十三節 為傳統藝術傳心燈—為「向大師學習─傳
統藝術體驗營」而寫 173
第十四節 親近大師 176
第十五節 蔡麗華的民族舞蹈夢—為「2014舞動
臺灣情」而寫 179
第十六節 舞動臺灣情 182
第十七節 二○一四年中美洲之行日記 186
第十八節 為臺中藝文資源舞出光采 196
第十九節 口鼻笛譜寫排灣心事 198
第二十節 那一年,臺灣原住民在巴黎發聲現身 200
第二十一節 聆聽大師的生命交響樂章 203
第二十二節 一首不可思議的歌曲 206
第三章 工藝美術 209
第一節 臺灣傳統工藝美術 209
第二節 巧奪天工—寫在「原住民族衣飾鑑賞與
科學管理研習會」之前 211
第三節 匠心獨運—寫在「原住民族木雕鑑賞與
科學管理研習會」之前 214
第四節 民間藝人的新典範—剪紙大師李煥章 216
第五節 用心於剪、紙之外 231
第六節 李煥章剪紙—融入畢卡索元素 234
第七節 藺草編織林黃嬌 236
第八節 臺灣粧佛工藝的發展概述 241
第九節 馳騁木雕天地的施鎮洋 251
第十節 發現詹文魁 257
第十一節 佛像雕刻家詹文魁 259
第十二節 維繫一線墨脈於不墜 263
第十三節 遇見畫家梁奕焚 266
第十四節 籠絡島嶼風情於筆端 269
第十五節 彰化縣傳統民工藝美術的踏查 272
第四章 飲食文化 277
第一節 尋找臺灣味(三十多年踏查飲食寶島、
十四萬字詮釋味道臺灣) 277
第二節 臺灣茶藝 283
第三節 太陽堂是臺灣糕餅史的一頁輝煌 285
第四節 中崎是臺灣糕餅文化的櫥窗 288
第五節 精誠是通關的密碼 292
第六節 鼎泰豐小籠包的傳奇 294
第七節 桃園客家飲食的民俗元素 297
第八節 百年老店歷久彌新 300
第九節 大廚師的風範 303
第十節 飲食,是臺灣的重要軟實力 306
第十一節 謝黃鍊淨的私房菜 309
第十二節 道地鹿港辦桌食譜 314
第十三節 正視大溪豆腐文化這個潛力點 317
第十四節 文化工程給桃園市長的一些意見 319
第三篇 文學思路 323
壹、文化寒冬,大安熄燈 324
貳、為《詩路》說幾句話 326
參、漫長詩路有知音 329
肆、以文字譜寫生命交響樂曲的隱地 332
伍、歲暮,巴黎行 334
陸、七月,巴黎行 336
柒、人生答案:今生無悔 339
捌、區域文學新典範 342
玖、吳晟新詩的倫理意識 345
拾、〈負荷〉意境的延伸 355
拾壹、那照亮人間的盞盞心燈 357
拾貳、 疏浚心靈之河的障礙—為二○一三第三屆
關愛親長「我有話/畫要說」而寫 360
拾參、為現代休閒提供思考的空間 363
拾肆、聽聽,那弦外之音 366
拾伍、雪隱,三十年的生活禪 368
拾陸、 斟酌於舊學與新知之間—以〈王質爛柯〉
為例 371
拾柒、用心於筆墨之外 373
拾捌、書緣情深任去留 376
自序
第一篇 臺灣文化底蘊 001
壹、認識Formosa‧臺灣 002
貳、 重現臺灣圖像—為《臺灣傳統藝術》英譯
而寫 005
參、尋找臺北的人文底蘊 010
肆、期待一種巷弄的新美學 013
伍、文化資產可以讓一座城市變得偉大 017
陸、追逐一個文化夢想—十年經營彰化學 019
柒、鹿港是閩南文化的活化石 024
捌、深耕鹿港家族史的範例 026
玖、期待一座彰化縣文學館 029
拾、文化立縣新思考—給魏縣長的一些意見 032
拾壹、打開百年老店的門扉 035
拾貳、正視臺灣百年老店 037
拾參、一個挖掘族群人文的範例 040
拾肆、文化寒冬裡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