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分就「有關反思」、「有關寫作」、「反思、寫作與學習的關係」及「有關反思寫作」等四個章節,與讀者一起探索反思寫作相關的基本觀念。
有關反思
反思(reflection)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當作一種思考的活動,尤其是指對某一議題或事件的思考。英文「反思」(reflection)源於拉丁文reflectere,有「反轉」、「後退」(to bend back)的意思,這個字詞被應用在各個領域而有不同的意思,例如在文法中的反身代名詞,如:「我把我自己(myself)準備好,以迎接這個旅程」,即涉及自我指涉的反身性(reflexive);用於物理學中主要指光、聲音、熱能的「反射」;在心理學中反思是指涉心理意象(mental image)及表象(representation)的心理活動(Valli, 1997:67)等。
有關反思的性質及實踐已有很多文獻的討論,但至今有關反思是什麼,仍然少有達成一致同意的見解,甚至有些斷言還是混亂和矛盾的(Ixer, 1999),然而誠如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年-1987年)所說的,反思是一個「複雜、嚴謹、智力和情感的事業,需要時間去好好經營」,他建議教師首先必須對「反思」有深入的探討,才可以更有效地教導、學習、評估、討論和研究反思(Rogers, 2002:845)。為免造成Ixer所說的因為對「反思」的誤解或誤用而引發各種教學實踐上的混亂(Ixer, 1999),我們將首先邀請讀者一起從認識論(epistemology)的立場,探索「反思」是如何的心智(mind)活動,亦即對反思這個心智活動本身進行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探討,覺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反思活動並且對它進行知識的討論(Zimmerman, 2002:65),藉此以澄清和整理自己有關反思的理解,建立有關「反思能做什麼」的操作定義(不是探討「反思是什麼」的本質定義),並持以發展有效的、有關反思的教學、學習、評估、討論和研究的策略及行動。
一、反思作為意識或認識焦點的反轉:一種自我認識與自我關懷
從認識論的角度而言,扣緊反思作為「反轉」的意思,它主要是一種「反身朝向觀者自己的意向活動」(倪梁康,2002:18),與這個意義的反思相關之心智活動如: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內觀(insight、mind-sight)等。
反思作為一種意識或認識焦點的反轉,從朝向外界的意向(intention)轉而為朝向內界的意向,亦即一種指向自己的心智(mind)、心理(mental state)或意識(consciousness),「認識自己」的活動,在哲學上的「認識自己」不只是一個認識論(epistemology)上的關懷,更是一種存有論(ontology)的關心與運動,一種「關心自己」及「成就自己」的自我教養。法國哲學家傅科(Michel Foucault, 1926年-1984年)指出:「關心自己」不僅只是一種態度;也是某種注意、觀看的方式,「關心自己包含有改變他的注意力的意思,而且把注意力由外轉向『內』。……人們必須把注意力從外部、他人和世界等轉向『自己』,關心自己意味著監督我們的所思和所想的方式」(佘碧平,2005:12),也就是說「關心自己」不僅是向內的觀看與注意,同時也一種涉及如何成就自我的存有論運動(ontological movement),一種實踐的關懷。傅科指出在希臘傳統哲學中「關心自己」是「認識自己」的基礎(佘碧平,2005:3-12)。
反思作為一種「反身朝向觀者自己的意向活動」,這種有關自我的認識論(epistemology)是為存有論(ontology)而服務的(Dalllba, 2005;Dalllba & Barnacle, 2007),立基這種為存有論服務的認識論,在教育與學習上所關心的就不只是學生知道什麼,還要關心他們正在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學習不是把知識當作可以在非具身的(disembodied)心靈中積累的資訊,而是被理解為一種具身化知曉的發展(development of embodied ways of knowing),或者換句話說,學習知識就是學習一種「存在的方式」(ways-of-being)(Dalllba, 2004, 2005;Dalllba & Barnacle, 2007)。與這個意義反思相關的心智活動、心智鍛練活動或實踐活動如:作自己作者的能力(self-authorship)、自我轉化(self-transform)、自我發展(self-development)、自我技術(techniques of the self)等。這些概念會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討論,在此不多做討論。
二、反思作為「後退」的心智活動:一種批判性的回顧
反思作為一種「後退」的心智活動,是時間的後退,是對於曾經歷事件的「回顧」,它是在心靈、心理或意識中「重構」(reconstruct)或者說「再現」(represent)過去所曾經歷事件的心智活動。反思的「回顧」有點類似回憶的活動,但它並不是一般生活脈絡中的「回憶」,從認識論的角度而言,它不是中性的再現,而是一種對象化、主題化及具批判性的回顧(倪梁康,2002:19-20)。反思在心智中去「重構」或「再現」經驗事件,作為一種批判性的回顧,不是導向有關外在經驗事件的再現或解釋而已,「反思」的「反轉」作用,讓我們在進行指向外界的認識或思考的同時,也向內覺察到自己的認識或思考,以及思考自己的認識或思考,思考自身「重構」或「再現」經驗事件的心智活動,進而發現其中的主觀性及有限性,並試圖自我超越,試圖找尋其他的觀點及建構其他可能的解釋;為了建構新的理解,我們又返回到直接面對經驗事件的經驗,重新仔細地去檢視事件的細節。與這個意義反思相關的心智活動如:反身性(reflexivity)、批判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或反思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
作為反身性的反思是指「找到我們自己以外的觀點,以更客觀的方式看自己」(Kitchener, 1983),這是一種從自己的觀點或所在情境後退的活動,有足夠的時間以他者的觀點來批判地回顧(look back)我們自己、我們的觀念、我們的假設、我們的文化。學者指出:關注二個或二個以上觀點衝突的地方,將導致個人形成新的理解與成長(Carter & Gradin, 2001:4)。
批判反思一樣是從自己的觀點後退,從他者的觀點來做自我檢視(Brookfield, 1995),但批判反思更強調以自我挑戰的態度來進行更脈絡化和系統化的分析,Mezirow指出:當我們分析和挑戰我們前提假設的有效性,以及評估源自我們脈絡中所得到的知識、理解和信仰的適當性時,批判性的反思就發生了(Mezirow, 1990)。批判性反思不只是分析與挑戰個人前提假設的有效性,也分析與挑戰社會脈絡中隱含的假設(Silverman & Casazza, 2000:239)。
反思實踐是「關於行動的反思能力,能促使我們投入持續學習的過程」(Schon, 1983:102-104),反思實踐是將思想和行動與反思相連結的模式,它包括思考和批判地分析一個人的行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實踐。從事反思實踐時通常會要求個人承擔外部觀察者的觀點,以確定其實踐所依據的假設和感受,然後推測這些假設和感受如何影響實踐(Kottkamp, 1990;Osterman, 1990;Peters, 1991;Imel, 1992);如Eby以為反思實踐是反思、自我覺察(self-awarness)和批判思維的綜合,支持反思實踐的心智技能除了展開一般反思,進行與情境相對立的理解與詮釋外;還包含批判性反思,對自己持以理解現象的假設及所處情境的挑戰;以及自我覺察,展開對當下情境及自我的直覺,一種對情境與自我情感反應的直接掌握(Eby, 2000)。
從以上有關反思作為一種「後退」的心智活動的探討可知,反思的「後退」是透過時間的暫停或後退而開出一種觀看及探索的距離,使得我們可以展開對自我或世界的探索,但是一般「反思」所展開的對自我或世界的探索,不只是為了建構再現性的知識或是真理,而是促進我們對自我與世界的解釋與理解,因此我們有時又稱其為「反身性」的思維;而「批判反思」作為對自我或世界的解釋與理解,不只是為了自我理解,更是為了促進個人或社會的改變與發展,在批判反思的脈絡裡反思具有解放(liberating)和賦能(empowerment)的功能。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J)。
批判反思的旨趣在於「解放」而不是為了建構再現性的知識或有關世界的真理,強調人們可以透過洞察(insight)(或稱向內觀看)自身的起源而獲得解放。早在希臘時期強調認識自我的哲學反思,就不是為了真理而真理,而是為了達到更好的自我關照,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生活的改善(彭鋒等,2002:18)。如美國哲學家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 1931年-2007年)曾指出:哲學的功能不是認識而是教化(edifying)(王俊、陸月宏,2009:2),傅柯也曾指出:「我們自己的批判本體論當然不應被視為一種理論,……〔而〕應被視為一種態度、一種精神特質、一種哲學生活,在這種生活中,對我們之所是的批判,同時也是對於強加於我們之上的界限與它們可能超越(franchissement)的磨煉(三、反思的兩面性:在懸而未解的情境中往返於自我與經驗世界之間的連結活動
反思這個心智活動,無論作為一種「反身朝向觀者自己的意向活動」的「反轉」,或是作為一種的批判性回顧的「後退」,都不是導向脫離情境的認識或思考,基本上反思是在懸而未解的情境中,往返來回於自我與經驗世界之間進行連結的心智活動,它是具有兩面性,也就是說它既是指向主體的意向,又同時是向外在情境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