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食品加工的意義、過去與未來
第一節 食品加工與食品加工學
食物是指可供食用的物質,主要來自動、植物與微生物等,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物質。早期人類飲食方式主要為生食,但長期演化過程中,人們學會了各種加熱食物的方法。於是除了蔬菜、水果等食物會直接食用外,其他大部分食物都會經過烹煮後食用。到了現代,更會將各種食物經過前處理後,進行加熱、脫水、低溫處理、調味、配製等加工,獲得加工產品。
所謂食品,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定義,係「指供人飲食或咀嚼之物品及其原料」。因此食品包括可直接食用的製品,以及食品原料、配料、食品添加物等一切可食用的物質。
食品加工係以農產品、畜產品及水產品為主要原料,用物理的、化學的、微生物的方法處理,調整組成及改變其形態以提高其保藏性、被運輸能力、可食性、便利性、感官接受度或機能性。研究食品加工有關的理論及方法的學問,稱為食品加工學。
食品加工學需要以各種基本科學為基礎,包括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生理學等)、物理學、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化學、營養化學等)、營養學、數學。相關的應用科學,如:化工、機械等,也需要涉獵。因此,完整的食品加工學應以食物學原理、化學為基礎,輔以食品機械、單元操作、食品工程學、食品發酵學,甚而尚需涉略食品生物化學等學科。近年來,生物技術、奈米技術與保健食品受到極大重視,因此學習食品加工學時亦應了解如何將此類技術應用於產品之加工,以有別於傳統加工,延續食品加工產品生命週期,建立藍海商機。
第二節食品的機能性
食品有許多的功用,最初人們食用食物的目的是解除飢餓。當吃的飽後,便又希望吃的好,而開始重視色、香、味等食品的附加價值;而一旦吃的過好後,造成營養過剩,於是又再希望由食品中得到保持身體健康的物質。因而,由此觀念發展出食品的機能特性如下。
一、一次機能特性—營養機能
指維持生命之營養機能。舉凡傳統營養學中所提的,食物所能提供之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者,皆屬此一次機能特性的範圍。此機能特性也是食品加工過程中,首要考慮的目標,畢竟,吃的最終目的是在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以維持生命。
二、二次機能特性—嗜好機能
指賦予食物色、香、味、觸覺的感官機能。主要包括食品外觀、質地、風味等項目。食品感官功能不僅出於對消費者享受的需求,也有助於促進食品的消化吸收。因誘人的食物可引起食用者的食慾,促進人體消化液的分泌。因此食品的二次機能特性最能直接影響攝食意願。常見提高二次機能特性方式如,加工產品常添加各種色素,可促進食慾;添加香料,以提供香味;而一些常用之調味料如食鹽、糖、味精;各種發酵醬料,主要提供味道;食用如洋芋片、休閒點心等乾燥食品時,入口酥脆的口感,提供觸覺。這些提高食感機能之功能,皆屬二次機能特性範圍。
三、三次機能特性—生理機能
指調節生理機能之特性。當營養素攝食過多或不均衡,就容易產生一些因肥胖或飲食不良所造成的疾病,如肥胖、痛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由於中國很早就有藥食同源的概念,也發現了一些藥食同源的食物,因此在吃的飽、吃的好後,就進而希望吃的健康。而此健康不僅是營養素上的均衡,也希望由食物中獲得一些改善人體生理機能特性之物質。在食物中的微量物質可能具有改善人體生理機能特性之功效,包括多醣類、微量元素、脂溶性物質、蛋白質、植化物(phytochemical)等。多醣類如膳食纖維,具有降低血脂、舒解便秘,避免憩室炎發生等功效;微量元素如硒,可增進免疫力;脂溶性物質如大蒜中的蒜素,可降低血膽固醇;蛋白質如母乳初乳中的免疫蛋白,具有增加嬰兒免疫力之功用。植化物則為普遍存在蔬果中之化學物質,如原花青素、多酚類等。
這類具有生理機能性的食品普遍稱為保健食品或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由於具有生理功能性的食物樣式眾多,而目前加工食品品質良莠不齊,政府為有效管理這類食品,因此制定了健康食品法。所謂「健康食品」係指保健食品中通過食品安全性與生理功能性驗證者,由於此產品功效與安全性係經過科學檢驗,因此品質較有保障。目前公告之保健功效共13項: 1.胃腸功能改善;2.調節血脂;3.護肝;4.骨質保健;5.免疫調節;6.輔助調整過敏體質;7.不易形成體脂肪;8.調節血糖;9.輔助調節血壓;10.抗疲勞;11.延緩衰老;12.促進鐵吸收;13.牙齒保健。
四、四次機能特性—文化機能
食品除提供營養上、生理上的機能性外,尚可提供文化上的機能性。各民族、地區皆有其飲食上的特點與文化特色,如中國菜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八大菜系之稱。臺灣則有台菜、客家菜。日本料理善用海鮮,韓式料理則喜好泡菜。而東南亞國家飲食則嗜酸、辣。近年來,因宗教與健康關係,開始流行素食。飲料方面,東方喝茶,西方喝咖啡,塞外喝油酥茶等,各具有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表1.1以茶葉為例,說明各機能特性。
圖1.1為食品一、二、三與四次機能性之相關圖,食品各種機能性並非相互獨立的,而是有相互關連的。
第三節食品加工的意義
一、食品加工的目的
新鮮的食物在貯藏的過程中,會受到四周環境因素的影響,發生變質而無法食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包括物理性(光線、時間、溫度)、化學性(氧化反應)、生物性(微生物、蟲咬)、酵素性(發酵、酵素反應)。早期人們為保存食物,因此將其進行加工。隨著科技進步,食品加工目的有些已跳脫原有保存目的,而有不同以往的目的。今分述如下。
1. 提高保存性(storage)與衛生安全性(sanitation and safety)
此為食品加工最基本目的,也是最初會對食品進行加工之主要目的。食品加工可殺滅或降低造成食品腐敗或變質之微生物與酵素,可防止腐敗及變質,延長保存期限並避免食物中毒。常用技術有製罐、低溫保存、乾燥、醃漬、煙燻、包裝等。
2. 提高被運輸能力(transportation)
食品加工可減少食品的體積或重量,便於運輸與儲藏,例如濃縮、乾燥等。
3. 提高便利性(convenience)
有些食品經加工後,可直接食用,如乾燥食品;有些經調配及組合,作成罐頭或可微波、冷藏/冷凍、易開包裝等產品,以便利烹調或供直接食用。可節省食用前的調理。如速食麵、即溶咖啡。
4. 提高可食性(edibility)
食品加工過程中,可將不能生食者加工以便食用,並去除不適食用之部分、改變不宜食用的成分、提高消化性。如速食飯、冷凍蔬菜。
5. 提高營養價值(nutrition)
食品經加工後,可破壞營養抑制因子,且改變食物構造,故可提高消化吸收率,同時加工過程可能額外添加營養素,因而達到強化營養之功效。如蒸穀米。
6. 提高食品的嗜好性(taste)與感官接受度(acceptable)
藉調配、成形、熱處理、包裝等方式,可改變食品外貌與性狀,改善色、香、味與質地,以提高食用者食慾,藉以提高其感官之接受度。如油炸食品可增加食品顏色與香味,乾燥可增加食品酥脆感。
7. 提高機能性(functional)
主要指生理機能性,包括營養或機能成分之提煉、添加、發酵、熱處理、化學處理等。如黃豆經發酵製成納豆後,可產生納豆激擫而提高其生理機能性。
8. 調節市場供需(marketing)
加工食品可在原料盛產時,大量予以加工,而後在原料缺乏時,釋出以調節市場的供需。如冷凍蔬菜可在颱風或水災後,大量釋出以做為蔬菜的替代品。又如冬天鮮乳盛產時,將其加工成乳粉,待夏天原料不足時,再加工成還原乳。
9. 提高食品的附加價值(additional value)與商業價值(commercial value)
食品經過加工後,可提高其商品價值與附加價值,一般初級加工產品獲利較低,而加工層次愈高者,其附加價值則愈高。
加工食品或多或少都含有上述數個目的,但特定食品的目的性可能各不相同,如冷凍食品主要在保藏,濃縮果汁主要提高運輸能力,而農副產品加工主要提高食品的附加價值。
二、食品加工之形態
食品加工的形態可分為一次加工、二次加工與高次加工。
1. 一次加工。係指由原料直接製成加工品者。如稻米經碾白除去外皮成精白米;小麥碾磨成麵粉;水果經研碎成果醬;遠洋漁獲及獸類屠體凍結成冷凍食品等。
2. 二次加工。係將一次加工品再加工製造成為新的食品者。如將麵粉製成麵包、麵條等產品。大多數加工食品屬於二次加工品。
3. 高次加工。又稱深加工,係將二次加工品再加工製造成為新的食品者。如將麵條製成速食麵、冷凍熟麵、即食涼麵等。
一般來說,加工層次愈高,則單價愈高,獲利率亦愈高,同時所需要的技術要求愈高。以大豆為例,大豆曬乾後可直接食用,但單價低(一次加工產品);當抽取其中大豆蛋白製成大豆分離蛋白後,其單價可藉以提升(二次加工產品)。若將大豆分離蛋白再製成組織化蛋白,用作人造素肉之原料(高次加工產品),則其售價又可再提升。同時,加工層次愈低,愈容易被抄襲、仿冒,而加工層次愈高,愈有專業性,愈不容易被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