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 論
服務業在二十一世紀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元,服務觸角的延伸也更廣泛,就拿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宅配業務來說,消費者不但對貨物運送的速度要求準時外,貨物運送過程也必須依照物品特性,對不同貨物包材選擇、溫度控制、付費方式即時間的選擇、在在顯示了對消費者體驗服務過程感受的重視;也就是說宅配不僅提供貨物的運送服務,收集服務過程中消費者的體驗感知,對於提供服務的業者,也是改善消費者服務品質的重要資訊,因為服務好與壞的判斷結果來自於消費者感知的過程。
以往商業活動中,一家較具規模的組織或企業,對於規劃與經營,向來最能影響業務部門的組織績效表現,而如今,服務部門成為影響公司業務是否能穩定成長的重要因素(Ghobadian et al., 1994);因為,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在變化,一項產品的循環週期越來越短,面對多變的消費市場,了解消費者需求,適應市場快速變動的環境,才能讓公司或企業穩定運作、逐步發展。
近來有許多服務消費市場調查的研究數據顯示,消費者對服務的需求成長快速,提供的服務無法滿足消費者期待,趕不上消費者需求變化的速度,組織或企業就會在市場機制中被淘汰離場(Moore,1987;Lewis,1989);市場的強烈競爭,也正反映在不斷推陳出新的服務方式,不論是創新的服務或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持續改善,組織都在不斷透過改善服務品質的方式,積極努力維持消費客群的滿意與忠誠度。
從前貨物售出概不退還模式的通則,漸漸形成免費試用七天不滿意保證退費的消費型態,傳統商品銷售模式被消費者服務至上的概念取代;相同性質、功能的產品在市場上的訂價有高、有低,去除供需、競爭、風險等因素外,價格是市場機制運作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價格能否為消費者接受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當價格與商品、服務的品質感受不相符時,消費者就不會輕易買單。顯而易見的是,能滿足消費者對服務品質的需求與期待,已然成為現在及未來產品製造、商品提供者追求的重要目標。感覺一詞解釋起來模糊、抽象但卻是影響個體決定的重要內在行為,服務品質感知是消費者購買商品、服務與否的影響關鍵;學習和運用服務品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量化、標準化不易衡量的消費者感知,才有機會讓服務品質的概念深植被並具體實踐。
第一節 服務的定義
在20幾年前人們對於服務一詞的了解,多半著重抽象屬性意義的名詞解釋,並不像動詞那樣強調實際動作的操作與執行;而現在你聽到的、看到的、實際感知的服務,都與過往的經驗有著不小的差異,服務概念被漸漸深化,服務看不見、摸不到、握不住,更無法打包帶走,但卻能真實感受、深深被記憶。
服務是一種抽象的感知經驗,也是一種主觀認知,所以對服務要如何定義,也一定會有不同主觀認知個體上的差異,但就許多研究學者對服務概括的定義,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 美國市場行銷協會(AMA)將服務定義為「提供或銷售商品的相關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讓消費者獲得感知和利益上的滿足。」
2. 服務是一種行為,一種努力的表現(Rathmell,1966)。也可以這麼說,服務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務的經濟活動,提供的內容符合消費者期待和需求,包括商品、勞力、專業技能、設施等,消費者從而獲得利益或價值,但他們不擁有這些服務的所有權(Rathmell,1966)。另外,服務是指服務提供者提供給消費者的一種無形的活動或利益,過程可能不會與任何有形物連結,沒有所有權、無法被任何人完全獨佔或擁有(Kotler,1986)。
3. 服務是一種感知處理過程的經驗(Schneider & Bowen,1995)。服務是由一方(提供者)提供另外一方(消費者)需求行為的活動,服務的提供可能是實質、有形的商品,也可能是無形的感知滿足,而服務品質就是一種提供消費者商品(有形、無形)的服務後,消費者享受商品服務後的經驗感知(Philip Kotler,1997)。
4. 服務是一種行動過程的展現(Zeithaml & Bitner,2003)。許多學者針對服務所下的定義也許不盡相同,但卻有許多共同點,總的來說,服務並不是專指消費市場特定產品的販售,而是一種價值創造的概念,這樣的價值來自於和消費者之間互動過程所共同創造;不論從事何種經營項目,很難不與服務發生直接、間接的關係,了解服務大致的定義後,才能在提供商品、服務之前,對經營規劃設計找到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