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盛衰,朝代的更迭,造就當今人類文明的包羅萬象,便是不朽歷史所積累的精華。人們建立起無數帝國,不斷征戰,在一片戰爭星火中,又重生出另一璀璨文化。古代希臘世界,城邦戰爭摧毀愛情海文明,卻也誕生出偉大的羅馬帝國;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將黑暗壟罩於歐洲,卻也締造出絕代風華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科學革命,足以讓人們歌誦千年。
本書描繪世界歷史的過去,橫跨數千年,所遵循的是延續和變化的幾個階段。這些階段可以概括為三個重大要件:第一個要件是生存,它包括人類從遠古開始的歷史,從西元前5000年過渡到農業社會出現,人們有了安定的生活,進而開展出輝煌的人類文明。第二個要件是宗教,從遠古至現代,宗教信仰和人類文明發展息息相關;而基督教的出現,更是為歐洲人的生活和思想帶來深遠的影響,也為世界文化增添一筆神祕的宗教色彩。第三個要件是探索時代的開始,人們發現一個更遼闊的世界,走出狹隘的框架,將世界文明交織成一頁華麗的新篇章。
文明,不斷地自我毀滅,不斷地自我重生;從舊文化灰燼中燃起新的火焰,撿起破碎的歷史殘骸,拼湊出另一耀眼光輝,照亮當代人類世界。
作者簡介:
劉增泉
學歷:
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é Paris IV Sorbonne)西洋史博士
法國國家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文化史博士
現職:
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專書:
《古希臘》
《世界文明史》
《巴比倫帝國》
《古代希臘城邦》
《早安,古埃及》
《美索不達米亞》
《古羅馬的旅人》
《古代中國與羅馬之關係》
《法國史》
《西洋文化史》
《希臘文化史》
《羅馬文化史》
《希臘史》
《世界現代史》
《西洋上古史》
《西洋中古史》
《中國與古羅馬東部地區的歷史淵源 》
《簡明西洋近代史》
《帝俄和俄羅斯》
《歐洲文化史》
《簡明西洋上古史》
《羅馬與中世紀》
《亙古未解世紀之謎》
《歷史從蘇美人開始》
《文藝復興藝術觀》
《歐洲中部和西部的羅馬行省》
《簡明西洋中古史》
《中歐西歐的羅馬行省和社會宗教》
《拜占庭帝國與東正教世界》
章節試閱
第一編 歷史的開端
第一章 初 曙
第一節 文化的意義
何謂文化
舉凡過去人類所留下來的古蹟、社會與政治組織,包含文學、藝術、科學、思想等人類智能的產品,謂之「文化」(Civilization)。而這些人類遺產為後人所運用,並為多數人所接受。由此為基礎又開創新的文化,形成人類社會的產業。換言之,文化史的研究,除了政治、戰爭之外,更重要是注意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無論是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乃至於希臘、羅馬、印度、中華文明等,都是在我們既有文化之外,早已存在,同時又有價值的文化事蹟。
如此,人類所發生的細枝末節之事,也就不足言道了。例如:高速公路上發生的連環車禍、大巨蛋的拆與不拆、蔡英文要競選總統等。這些事情與文化的關係僅能是文化史裡面的一個小小環節,對於人類文化的進程,似乎也就無關痛癢了。
研究文化史之重要
文化史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例如:北美洲的愛斯基摩人(Eskimo),在文字以及食、衣、住、行方面,為人類適應寒冷惡劣的自然環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依據,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但是他們在社會和政治型態則沒有脫離野蠻的狀態。分布於現今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和貝里斯(Belize)的馬雅文明,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文字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在冶金上卻不如非洲的古努比亞人(Nubia)。
而現代的文化,實際上也夾雜著一些獸性、野蠻和未開化的成分。如伊斯蘭國公開殺死無辜者、日本東京地鐵毒氣殺人事件等。或許現代科技的進步,確實超越了過去的各種文明,然而現代的科技也有可能吞食人類文明的優點,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即是一例。
研究文化史的目的,不僅是探索「人」為何而來?現今文化如何產生?當文化潮流有所偏差時,又要如何地去修正它?伊斯蘭國大肆破壞亞述古蹟,這是對文化錯誤的認知所使然;他們在劃分一個文化的新紀元,心裡很容易在刺激、感情、利他、偏見、自私或錯誤的觀念下盲目地破壞,把一切智慧之門都破壞了。但是受過歷史嚴格訓練的史學家,會利用過去的經驗,冷靜地觀察思考所發生的事件,藉此來研究文化這一課題。
自然界變遷與文化的關係
人類的渺小與宇宙之大相比,人類的文明在宇宙中實在微不足道,在地球的歷史中也是後到的,而且只是簡短的枝節。宇宙在經過漫長的時期之後,才由星雲組織成各太陽系(Solar System),過了很長的時期之後,地殼才形成,又過了一段無限漫長時間,生物才在地球上滋長。隨之,人類的誕生,而演化過程又經歷很長的時間;是故,人類的出現在時間史上也只是瞬間之事。那麼人類又如何知道過往之事呢?那是因為文化的積累,使人類發明許多物件。而望遠鏡和其他科學儀器的發明,人類始知「天外有天」的道理,由此,人類才知道自然的變遷。人類的進化是漫長的,甚至是停滯的。
文化本來就是人類的自然狀態,且是所有人類都具備的能力,分類其經驗,以象徵方式編碼分類(亦即運用語言),並將這種抽象概念教導給其他人,透過文化知識傳承。在望遠鏡所顯示的世界和僅有光線經過的這些無限大的宇宙中,我們得知人類文化舞臺的地球,是最小之一的星球,人類文化更是小到不可見。即使如此,自然的變遷與文化的關係仍是密不可分,透過人類文化的進展、科學知識的昌明,這些不僅可以擴大和增進我們的時間及空間知識,也可以進一步讓我們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
地質學上的地層與時間
地質年代—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至今已經發生無數次的地殼變動與生物化。為了方便說明各種事件的演變,地質學家研究地殼之時,需按各時期岩石的構造而辨別岩石與土壤之連續,於是將地球的歷史分成許多不同的年代,稱為地質時代。雖然地球在46億年前就誕生了,卻直到35億年前才出現簡單的生命—藍菌。所以在此之前,地球上沒有生物,僅有岩石,炎熱的地球被濃霧與蒸氣所籠罩。最後,地層開始有生物化石,此類化石又被發現於各層之中。
相同的地層中,找到的化石也大同小異,藉由生存於不同地質年代的生物,可以幫助了解我們地球上生物的演化。而生物與適應周圍的環境也因而形成有一定規律的進化。
生物之發現與種族之起源
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原始形態存在於水中,當海洋表面結成冰時,在冰晶縫隙裡,有機小分子聚成了大分子,生命於是開始。這個時候尚無脊椎動物。地質學家習慣把地球的歷史切成兩段,一段稱前寒武紀,另一段的開端就是古生代的第一紀。寒武紀被認為是動物出現的時候(5億4,000萬年前),寒武紀動物活動範圍只限於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延續下,有些動物轉向陸地。
中生代時期,才是爬蟲類時期,中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絕滅宣告完結。如恐龍和魚龍(Ichthyosaur)都退出了地球上的這個舞臺。新生代(Cenozoic)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年代。此時期,哺乳動物從微小簡單的哺乳動物發展到占據各個生態圈的巨大動物群,鳥類和被子植物也有很大的發展。新生代現在一般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古近紀時期,羊齒、松柏等逐漸為樟樹、柳樹等替代,這時期的被子植物是喬木;蛇頸龍、海生蜥蜴等逐漸為小型鯨、海獅、海象等海生哺乳類替代,哺乳動物迅速繁衍,占有爬行動物以往的各種生態領域。新近紀時期,動、植物已接近現代,貨幣蟲已完全滅絕,出現三趾馬。第四紀時期,人類的存在已被確證。
由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各種生物的進步或進化是很緩慢的。有些生物已經滅絕了,但新的物種則接續他們的前輩漸漸生成;不過最初的變化極其微小,不易被察覺。若把地球誕生至今的這段日子當成一年,那麼,11月的第三個星期,魚類才出現,而蜥蜴在12月中間出現,人類則要到12月31日的晚上才出現。
人類的演化
人類與其他的哺乳類動物、脊椎動物一樣發展演化,就骨骼、筋肉與神經上的器官而言,與哺乳動物並沒有多大的區別,而且許多特別的器官也有相同的作用,我們如果生了相同的病,可以用一樣的藥品治療。人類演化是從250萬年前的更新世開始,在物種的演化過程中算是新近發生的,所以現在的形態僅屬部分的,而非固定,仍在演化中。
另一種說法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的演化,之所以在演化史上占一席之地,乃源於人類的演化速度比其他生物快許多。然而,我們所知道的最早人類遺跡,卻很難放在最近的地質時代,即第四紀冰河期,地球處於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的循環。而前述人類要到一年中的12月31日晚上才現,前此有許多生物族群卻都已經滅絕。換言之,人類應該是物種演化過程中的幸運者,即使到現在還在演化的過程中。
早期頭顱與骨骼的推測
人類的起源—人與人猿之間的基因非常相近,所以早期人類學家以尋獲的骨骼作為例證,來斷定其究竟是屬於早期人的,還是屬於猿人祖先的,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西元1967年,薩里奇(Saric)提出:人屬與黑猩猩屬分離時間在距今500萬年前。實際上,在中新紀和次新紀中,我們都找到了在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的靈長類(Primates),說明人類源自於猿人。隨著新的人猿化石和人類化石的發現,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
人類進化的過程可分為三大階段:人猿階段、亦人亦猿階段、能製造工具人的階段。後階段包括猿人和智人兩大時期。人似乎至少有下列特質:首先是直立姿勢;其次是姆指與大腦的作用;再者是清晰發音的能力。隨著時代的演進,人類所使用的工具變得越加複雜與精煉,亦隨之創造了語言與下葬儀式。
西元1891年,杜布瓦(Dubois)在荷屬印尼東爪哇省的梭羅河畔發現爪哇猿人,這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而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則是人屬當中,一種已滅絕的物種,可能是歐洲尼安德塔人的祖先。最早發現的海德堡人遺骸是一副下顎,西元1907年出土於德國海德堡附近的毛爾(Mauer)地區。除了前臼齒掉落外,保存良好。海德堡人的腦容量大約是1,100到1,400毫升(高於現代人類的平均值1,350毫升),身高平均約1.8公尺,肌肉比現代人發達。從其牙齒的特徵可知,上方的臼齒是平行的,但絕不像人猿的牙齒,其為原人或人類是無疑的,故稱之為海德堡原人。西元1911-1913年,在英格蘭皮爾當(Piltdown)發現了原人,但後來證實是偽造的古人類顱骨與下顎骨化石。西元1921年發現的羅德西亞人(H. Rhodesiensis),許多專家相信他是屬於人屬海德堡種。
由以上遺跡可知,對人類早期頭顱與骨骼的推測,可能因為造假而誤判,但近年來由於粒線體DNA以及稍晚的Y染色體DNA,增進了我們對人類的認識。今天所有的人類則都同屬單一的群體:智人或是智人亞種,並沒有物種區隔。
本能與文化
本能(Instinct)是指一個生物體趨向於某一特定行為的內在傾向。其固定的行為模式非學習而來,也不是繼承而來。固定行為模式的實例可以從動物的行為觀察得到,它們進行各種活動不是基於此前的經驗,如繁殖行為。海龜會自己朝海的方向前進;蜜蜂通過舞蹈來交流信息;螞蟻與黃蜂實行一個複雜的共同生活與和諧的工作;海狸能築其所需要的堤壩;鳥能營巢和進行有規則之遷徙;蜘蛛能織網;大猩猩(Chimpanzee)在人類未有婚姻制度之前,已通過愛情而有家庭生活了。其他的例子還有:動物之間的戰鬥、求偶行為、逃生等。更進一步說,動物的動作與所產生的式樣都可以喚起人類藝術的活動,但美術感覺的發達卻為人所獨有的。人之所以超出其他的動物者,在於他的才智能由觀察和經驗而獲益,能模仿、採取及改善一切動物個別所具的本能活動,並能融合各種動物的本能活動,形成一個較為豐富的生活與文化。
地理上的變遷
地球的山脈因為時期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陸地的或升或降,都在地動山搖之下進行著。例如: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在地質學上來說,是比較後起的。根據古地質學的研究,印度板塊至今仍以每年大於五公分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印度半島,是由盤古大陸的南部分裂而成,是世界最古陸地之一,但卻沒有高山;這裡地理特徵繁多,如冰河、熱帶雨林、谷地、沙漠和草地等。
在第四紀之早期,蘇門答臘和爪哇都與馬來半島連結在一起,並伸出印度洋一千餘英里。直布羅陀與達達尼爾都是一個地峽(陸橋),原本生物都能在大陸上互相走動。臺灣和大陸也有一個東山地峽(陸橋),後來這些地峽慢慢沉到海中,才造成今日各大陸的獨立。此外,義大利西西里島嶼與非洲之間也曾有過地峽,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在第一次冰河期時尚為一個海島,波羅的海也為一個陸地環抱之內湖。經過長時期的地理變遷,滄海桑田在地質學上而言是地質活動所造成。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溝。現在的聖赫倫拿島(Saint Helena)與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中間的海床,比先前測量時,距海平面已增高一英里。
第一編 歷史的開端
第一章 初 曙
第一節 文化的意義
何謂文化
舉凡過去人類所留下來的古蹟、社會與政治組織,包含文學、藝術、科學、思想等人類智能的產品,謂之「文化」(Civilization)。而這些人類遺產為後人所運用,並為多數人所接受。由此為基礎又開創新的文化,形成人類社會的產業。換言之,文化史的研究,除了政治、戰爭之外,更重要是注意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無論是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乃至於希臘、羅馬、印度、中華文明等,都是在我們既有文化之外,早已存在,同時又有價值的文化事蹟。
如此,人類所發生的細...
作者序
序
大學時期曾經修過鄧元忠先生的西洋現代化研究,其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淵博的知識,以及為人的謙恭,堪為典範。尤其他的學者風範、思想和精神,更令我敬佩不已。孔思曾先生的中世紀史,脈絡清晰,化繁為簡,獲益良多。1985年7月負笈法國留學,思索撰寫文化不滅的論著,經過三十年,這部書終於可以完稿。對於一個知識分子而言,我想他們應該具備一些文化常識。
無論是歷史系的學生、研究學者、作家、名嘴等,似乎都在打破舊有的藩籬,進而轉到觀察過去,對過去的文化產生興趣。諸如:談話性的電視節目,以及各種媒體,對於世界文化都有不少的介紹。可惜,譁眾取寵的多,真正的知識少。電視公司則以「以上言論,不代表本臺立場」作為結尾。
國內世界文化史方面的專書著作並不多,有一些翻譯著作或可彌補一些我們對世界文化的知識不足。過去的大學生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鮮有時間來學習一門課以上的歷史,本書對於他們而言,似乎最適宜不過。當然,它也適用於已受過學院般教育,並且仍願意檢查和統一他過去印象的專業人士,以及願與現代思潮及知識的進步共同前進的熱心讀者。同時,亦有益於準備高、普考的考生。
這部書是根據許多相關史料、論文、書籍、前人研究的成果,以及多年教授的經驗而撰寫。在專業課程「西洋上古史」、「西洋中古史」連續教授了二十多年,而教授「西洋近代史」、「西洋現代史」也有多年的教學經驗;是故,把這些工作努力集結在這部書上。本書也竭力表明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西方文化,就文化的任何方面觀察,都是不能忽略的。西方文化的本質及其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更是無遠弗屆。
撰寫一部世界史,實在是一樁極浩瀚並需要極大能耐才可能完成的工作。得敘述史前以來,五、六千年裡,個人、各民族、各國家等生活的故事。我們如何把握在有限篇幅內將人類的歷史遞嬗、成就,要言不煩地寫入?得將許多人物時代的思想栩栩如生地呈現於讀者面前、敘述戰爭、描繪革命、比較帝國與共和國、突顯群眾領袖與偉大軍人的特性、指出人類曾經如何生活著;還得述及那些發現新真理與研究舊真理的哲人,將經驗昇華成藝術的天才、創造者、發明家,憑著勇氣及天賦去改善人類生活的偉人,必須要將這些人物的貢獻,依照真實分量書寫出來。著作能從舊文化灰燼中煽起新的火焰嗎?能從若干世紀的古墓中,使過去的野蠻陳跡重新以真實色彩呈現於現代人眼前嗎?
這是一樁非常艱辛的工作。在地質學家、天文學家們習慣以千年、萬年、百萬年來衡量宇宙者看來,這困難似乎又微不足道。他們看待人類歷史不過是第四紀的一個偶然事件,我們這個星球僅僅是宇宙群星中的一粒微塵而已。照這樣的看法,所謂人類的世界史,只要一部專著也就夠了。
講一個綿延幾千年的故事,總要有個框架。本書描繪世界歷史的過去,所遵循的是延續和變化的幾個階段。這些階段可以概括為幾個大事件:第一個重大事件是求生存,它包括人類從遠古開始的歷史,從西元前5000年過渡到之後的農業社會,人們有了安定的生活,這為人類文化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第二個重大事件是發展出一主要的宗教,這其實是從西元四世紀開始的,為歐洲人的生活和思想帶來深遠的影響。第三個重大事件是十六世紀起,歐洲人發現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從而走出了原來的歐洲世界,以國家和歐洲作為人們考慮問題的新框架,以至最後想到世界的其他地區。第四個重大事件是十九、二十世紀,面對大眾消費和交通的發展,使世界文化擁有現在的特點;同時,也喪失了許多原有的文化形式。
歷史不是固定且永恆的事情,人們會選取自己的偏好與意識形態去佐證課題。是故,探討歷史事實記載是浪費時間的;但事實卻是不可或缺的,它仍然是所有知識本體的骨幹,對事實的意義所作的解釋與結論則是知識體的血與肉。部分歷史學者以少數的知識來解釋歷史,進而改變歷史內涵,但歷史為政治服務的情形,在歷史上不曾缺乏。當然,這些對歷史的改變,必然是對歷史非客觀研究的結果,但歷史裡也布滿了破碎學說的殘骸。
古代文明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埃及、希臘和羅馬。然而,近代文明卻由西方人創造,即使它曾歷經一千餘年的黑暗時期,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使西方人在長長的歷史大河中跑在前方。不過,這只是歷史的一個片段,在文明的競爭中,起起落落乃是一個定律。不可否認,近代文明和西方文明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近代文明可見的一切,幾乎莫不源自西方。日本明治維新以西方科學為藍本;晚清到民國初年的西化運動,也是以西方的民主、科學為號召;孫中山推行的共和政體亦是西方政治體制。然而就歷史的巨流而言,這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定律。十六世紀之後,近代西方強盛的國家按先後次序為: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而今安在?二十世紀是美、蘇爭霸時代,如今蘇聯早已解體。美國又能安穩坐上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強國寶座嗎?
高亞偉先生說,受教者在中國史的研讀中,看到近代中國屢次被人欺凌而難以振作,而世界史的教材,又大多由歐美史家撰寫,在這類著作中,只能看到歐美白種人的偉大貢獻,同時無異證明了中華民族的無能與外國的偉大。近百年以來,中國人的民族自卑感愈來愈甚,民族自信心愈來愈低落。實際上,一個民族的興衰在世界史上乃是屢見不鮮之事。主事者若以整個人類歷史演進的歷程作為依據,足以說明中華民族的偉大,也可以從中探索近代中國衰弱的原因,進而指引中國應走的途徑。以「縱和橫」的歷史做比較分析,當代中國恢復漢唐天威乃勢之所趨。古代希臘城邦毫無國家觀念,爭先恐後和波斯結盟以打擊自家人,因而波斯操縱了整個希臘的政局。而現代這段歷史又在中國重演。所謂「修昔底德的陷阱」意指:斯巴達和雅典兩大霸權,對於彼此勢力消長的不安全感。美國應以史為鑑,不要再重蹈覆轍。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將軍曾言:「我非常懷疑,一個政治家若連伯羅奔尼撒戰爭和雅典衰亡都不曾在心中回顧一下,他如何能以完整的智慧和深度的信心,去思考今日某些基本的國際問題。」歷史充滿了重複與新奇、相似與相異,因為歷史就是數百萬相似或相異的人們,生活的非完整紀錄。
本文完成多蒙蘇郁祺老師協助校稿,在此深表謝忱!
序
大學時期曾經修過鄧元忠先生的西洋現代化研究,其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淵博的知識,以及為人的謙恭,堪為典範。尤其他的學者風範、思想和精神,更令我敬佩不已。孔思曾先生的中世紀史,脈絡清晰,化繁為簡,獲益良多。1985年7月負笈法國留學,思索撰寫文化不滅的論著,經過三十年,這部書終於可以完稿。對於一個知識分子而言,我想他們應該具備一些文化常識。
無論是歷史系的學生、研究學者、作家、名嘴等,似乎都在打破舊有的藩籬,進而轉到觀察過去,對過去的文化產生興趣。諸如:談話性的電視節目,以及各種媒體,對於世界文...
目錄
序
第一編 歷史的開端
第一章 初 曙
第一節 文化的意義
第二節 史前時代
第三節 早期思想
第四節 歷史與紀錄
第二章 埃及文明
第一節 從起源到西克索人的入侵
第二節 新王國時期
第三節 東方世界—印歐民族到來和海上民族的入侵
第三章 美索不達米亞
第一節 蘇美、阿卡德、巴比倫
第二節 腓尼基和希伯來
第三節 波斯對亞述的征服
第二編 古代希臘羅馬文化
第四章 愛琴海文明
第一節 歐洲文明的起源
第二節 最後的大遷徙和動亂時期
第三節 希臘殖民
第四節 古代希臘世界
第五章 古希臘大陸
第一節 希臘城邦
第二節 古代希臘文化
第三節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和波希戰爭
第四節 城邦的鬥爭到馬其頓人的征服
第五節 貴族和君主制度
第六節 雅典帝國(西元前五世紀到四世紀)
第七節 亞歷山大及其帝國
第六章 羅馬王政與共和時期
第一節 羅馬的誕生與發展
第二節 平民與貴族
第三節 羅馬人民、宗教、家庭
第四節 羅馬征服義大利
第五節 羅馬與迦太基的三次布匿戰爭
第六節 羅馬征服地中海地區
第七節 大舉征服的結果
第八節 羅馬的衰落
第九節 內戰初期
第十節 龐培、西塞羅與凱撒
第七章 羅馬帝國時期
第一節 第一位皇帝屋大維‧奧古斯都
第二節 帝國最初兩百年昏庸與有為的皇帝
第三節 帝國最初兩個世紀的義大利羅馬文化
第四節 帝國最初兩個世紀的羅馬行省
第五節 新宗教:基督教
第六節 西元三、四世紀帝國的衰落
第七節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第三編 遠東文化
第八章 中國古代文化
第一節 先秦文化
第二節 大漢天國
第九章 印度、日本古代文化
第一節 不同的地貌、文化和語言
第二節 古代日本文化
第四編 中世紀早期歷史
第十章 西元五世紀到八世紀的歐洲狀況
第一節 蠻族王國
第二節 墨洛溫王朝統治下的高盧
第三節 羅馬帝國在東方的延續以及羅馬教廷在西方的發展
第四節 穆罕默德和阿拉伯帝國
第五節 查理曼的征服
第六節 查理曼的統治
第五編 中世紀中期歷史
第十一章 西元八世紀到十二世紀的歐洲狀況
第一節 法蘭克王國的解體
第二節 西元1000年左右的世界狀況
第三節 西元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貴族
第四節 西元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農民
第五節 城市的復興、市民階級的快速發展
第六節 西元十一世紀的基督教會
第七節 最初幾次的十字軍東征
第八節 卡佩王朝的初期與英格蘭的建立
第九節 西元十二和十三世紀的教皇與皇帝
第六編 中世紀後期歷史
第十二章 西元十三世紀到十五世紀的歐洲狀況
第一節 西元十三世紀教會的成功與困境
第二節 腓力‧奧古斯都統治下王權的發展
第三節 聖路易的統治
第四節 英俊腓力的統治
第五節 西元十三世紀英格蘭議會的發展
第六節 中世紀的工業
第七節 貿易及市集
第八節 西元十二和十三世紀的日常生活
第十三章 法蘭西的復興
第一節 西元十二和十三世紀的教育、文學 與藝術
第二節 百年戰爭
第三節 法蘭西的復興與衰落
第四節 聖女貞德與百年戰爭的結束
第五節 查理七世統治下的法國復興
第六節 路易十一的統治
第十四章 中歐與亞洲各領域的新事物
第一節 中世紀末期的英國和西班牙
第二節 中世紀末的義大利和德國
第三節 西元十三至十五世紀的亞洲和東歐
第四節 西元十四和十五世紀的天主教會
第五節 精神及藝術生活中的新事物
第七編 近古時代的世界
第十五章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
第一節 人文主義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
第三節 英、法的人文主義
第四節 智力思辨與科學
第十六章 宗教改革運動
第一節 宗教改革運動原因
第二節 馬丁‧路德與脫離教派的宗教改革
第三節 喀爾文和第二次宗教改革浪潮
第四節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和天主教改革
第十七章 新大陸
第一節 歐洲人在美洲建立的機構
第二節 美洲的殖民地
第十八章 十六世紀末宗教戰爭和政治危機
第一節 法國的宗教戰爭
第二節 荷蘭的宗教暴動和戰爭
第三節 宗教戰爭的後果
第十九章 君主國家的命運:西班牙和法國
第一節 西班牙王權的衰落
第二節 亨利四世時期法國的復興
第三節 路易十三和李希留統治下的法國
第四節 投石黨運動和王室權威的重新確立
第二十章 英國和荷蘭的社會等級
第一節 君主專制制度在英國的嘗試
第二節 革命與共和國
第三節 共和國
第四節 聯合省的鼎盛期
第二十一章 歐洲各國
第一節 政治方針
第二節 君主政體的形式
第二十二章 歐洲古典主義的誕生
第一節 宗教的復興
第二節 科學思想的覺醒
第三節 巴洛克與古典主義
第四節 專制主義理論的發展
第二十三章 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
第一節 法國社會
第二節 專制君主政體的鼎盛時期
第三節 盛大的王國
第二十四章 歐洲溫和的君主專制以及國家干涉主義
第一節 英國社會的演變
第二節 國家主義在歐洲的發展
第三節 彼得大帝和俄羅斯的變化
第二十五章 歐洲文明及歐洲社會
第一節 西元1661年後的巴洛克主義和古典主義
第二節 科學的急速發展
第三節 新思想
第四節 社會觀念的變遷
第二十六章 歐洲啟蒙專制時期
第一節 啟蒙專制政治構成要素
第二節 普魯士和俄羅斯
第三節 啟蒙專制政治的實踐
第四節 奧地利的情況
第二十七章 世界和國際關係
第一節 歐洲各國關係
第二節 歐洲的衝突
第三節 中華世界的演變
第四節 美國的誕生
第二十八章 遠東和印度地區
第一節 明朝統治下的中國
第二節 日本
第三節 印度
第二十九章 穆斯林地區和非洲內陸
第一節 穆斯林國家
第二節 非洲內陸
參考書目
序
第一編 歷史的開端
第一章 初 曙
第一節 文化的意義
第二節 史前時代
第三節 早期思想
第四節 歷史與紀錄
第二章 埃及文明
第一節 從起源到西克索人的入侵
第二節 新王國時期
第三節 東方世界—印歐民族到來和海上民族的入侵
第三章 美索不達米亞
第一節 蘇美、阿卡德、巴比倫
第二節 腓尼基和希伯來
第三節 波斯對亞述的征服
第二編 古代希臘羅馬文化
第四章 愛琴海文明
第一節 歐洲文明的起源
第二節 最後的大遷徙和動亂時期
第三節 希臘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