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寫作期間,自1982年迄今已有37年餘,筆者1982年自美學成返國,任教於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講授「公共政策」課程,即以「政策執行」為研究主題。1990年筆者升等為教授,當時的升等著作為「政策執行: 理論與台灣經驗」。在此著作中歸納出一項重要之政策執行理論架構─即「政策執行循環整合架構」,並以此架構針對五項國內公共政策案例,進行實證分析,本擬再充實並更新資料即出版。
孰料,人生轉了彎, 1996年5月擔任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參與「九七憲政體制」修憲。另於1997年10月起擔任中興大學副校長,2000年2月擔任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台北大學副校長。筆者在參與修憲之時,不僅擔任行政職與教學工作‚尚需赴國外考察、研究,而將自身推向辛苦的最高峰,出版一事就此延宕。筆者在如此忙碌中,仍對學術工作心有所繫,未曾間斷蒐集有關「政策執行」相關文獻與資料,冀望能日後出版。2010年,曾於開南大學第5屆「全球化與行政治理」研討會發表一篇「當代政策執行研究典範之發展趨勢:文獻脈絡分析」長文,即為本書的雛型。但後來由於個人因素而延宕,終於3年前才將自1970年至2019年所有文獻重新梳理過後,再行撰寫,回顧往事,想想已是多少年多少月!
另應可補充的是,1970年代至1980年代,筆者在美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正是美國公共政策、發展政治經濟和數量方法全盛時期,筆者就決定博士論文以這三門領域為題,完成「An Evaluatio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Policy in Taiwan: A Synthetical Test of the Growth-With-Equity Approach and World-System Paradigm」。本文曾於1983年第35屆亞洲學會年會(舊金山)發表,主要結論為1980年代起台灣的所得分配會愈來愈不均等,37年後回顧過往,當前所得分配不均就非一日之寒!1982年9月,筆者將這篇論文以中文稿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舉辦的「第三次社會指標」研討會,但現場的評論人及師長輩都說:不政不經!不是政治學也不是經濟學!然筆者仍以「跨國公司與技術移轉」為主題繼續研究。惟同期間,各級政府公務人員訓練單位,邀約講授「公共政策和行政」,教下來也是35個年頭!發展政治經濟的研究又延宕了!所幸在對公務人員訓練時,筆者盡量佐以台灣政治經濟發展過程為補充材料,期使兩項主修能持續研究!
近二、三年來,筆者在撰寫本書時,正逢全球民粹主義再興起之際,無論左派或右派民粹主義,對世界各國國家治理都造成重大衝擊。反全球化、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政治經濟思潮,縱使近來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概念主張,皆難以抵擋民粹主義盛行的氣勢。筆者所檢視歸納的政策執行理論,在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至2010年代,都各有其特定的政治經濟思潮背景,而2010s年的執行理論研究趨向,正與民粹主義思潮接軌,使得以國內政經取向的政策執行理論,邁向全球國家治理,而引申出政治強人或非建制派政治領袖之所以盛行,至今仍在發展。
本書的完成首先感謝辭世恩師謝延庚教授,哲人風骨,永難忘懷!謝師講授的「政黨論」和「西洋政治思想史」,至今影響筆者的研究思考,而最感人的是謝師對我在大學和政大碩士班求學的持續關懷,使我能更上一層樓,最後赴美完成博士學位,感激至今!1977年8月,謝師和湯絢章老師(時任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齊赴松山國際機場送行,諄諄叮嚀,務必完成學位,返回母校任教,時經42年,歷歷在目,不敢或忘!1987年8月,筆者接任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隨即根據美國加州大學 Berkeley分校的School of Public Policy之課程設計,修訂本所課程,而成為當時國內最具政策分析特色的研究所!2000年2月,以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為主體的國立台北大學成立,依當時中興大學校務會議決議,「公共政策研究所」和「公共行政學系」合併為現今「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課程設計分為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兩組,以保留公共政策研究所原有特色。本人當時在校務會議主席台上,並未阻擋此一合併案,本以為此後可有更多老師照顧研究生。惟人性自私不理性,更難預測,學校政治宛如政黨初選,執行者使這項「政策」執行失敗!對該系師生來說,實是一大傷害!尤其是博士班的發展更受到很大影響!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林鍾沂教授、張四明教授、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衛民教授及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李有容教授,友情關懷,協助本書潤稿,並提供意見。張四明教授更是在精神上和研究上長年幫忙和鼓勵。另外,台北大學吳秀光教授、羅清俊教授、詹靜芬教授、政治大學張昌吉教授、東海大學魯俊孟教授和文化大學張家春教授、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洪淑宜教授、元智大學劉宜君教授都於我人生最困頓之際,與我同在,協助甚多。並感謝留學法國的葉奕葭和李振宇同學,在技術上協助及提供意見。開南大學許舒涵小姐多年來協助筆者研究案、論文和本書繕校,才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完成,五南圖書公司劉靜芬副總編輯在出版行政上的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柯三吉
2019.7.30
臺北•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