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術以經學為中心,典範轉移,宗尚「漢學」,羣經「新疏」率皆薈萃一代經說,堪稱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而且,繼六朝、唐宋之後,清代新疏為義疏之學推昇另一波發展高峯,在經學史上也饒富意義。本論文集纂輯臺灣經學界之研究成果,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儀禮》、《周禮》、《左傳》與《孟子》之新疏,遍及惠棟、江聲、焦循、陳奐、胡培翬、孫詒讓、王先謙諸家,用以揭示研究路徑,定能引導新進持續深入。
作者簡介:
林慶彰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專研《詩經》學、經學文獻學與日本漢學,著有《清初的羣經辨偽學》與《清代經學研究論集》等專書及論文。
張素卿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專研《春秋》《左傳》學與清代經學,著有《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等專書及論文。
賀廣如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專研《詩經》學與明清學術史,著有《魏默深思想探究──以傳統經典的詮說為討論中心》等專書及論文。
葉純芳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專研《周禮》學、經學文獻學,著有《孫詒讓周禮學研究》等專書及論文。
許華峰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專研《尚書》學、羣清辨偽學,著有《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的辨偽方法》等專書及論文。
鄭雯馨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專研《儀禮》與「禮例」研究法,著有《儀禮禮例研究法──以鄭玄、賈公彥、淩廷堪為討論中心》等專書及論文。
主編簡介 張素卿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專研《春秋》《左傳》學與清代經學,著有《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等專書及論文。
章節試閱
導論:清代新疏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張素卿
一、前言
清代學術以經學為中心,也以經學為最盛,「皇清經解」正、續編彙刊光緒初年以前之著作合計四百種、二千八百四十二卷,不能網羅無遺,卻也匯聚了一代學人可觀的經說成果。經解繁多,其中,「古義」與「新疏」尤為具代表性的兩種解釋類型。自光緒年間(1875-1908),即有倡議「集刊國朝經疏」之呼聲,近人回顧、總結清朝經學之成果,亦往往標舉羣經「新疏」作為一代經說之代表。
舉其犖犖大者而言,如鄧實(字秋枚,1877-1951)綜述國學、國粹,認為清儒之中,「自惠、戴以來,諸儒治經,各守其家法,別為義疏」,「皆一代之絕作,曠古所僅見者也」。皮錫瑞(1850-1908)論述清代經學,主張治經「惟有人治一經,經主一家」,而「漢注古奧,唐疏繁複,初學先看注疏,人必畏難,當以近人經說先之」,依此原則推演,則學者理當先從清人之羣經義疏入手,故云「《書》先看孫星衍《今古文注疏》,《詩》先看陳奐《毛氏傳疏》亦可」云云。章炳麟(1869-1936)〈清儒〉列舉一代學術之代表,表彰諸經之新疏,並及新疏所本之書;馬宗霍(1897-1976)又推闡章氏之說,指出清儒說經之書淵乎大觀,「皇清經解」正、續編已蒐集略備,而其中專門名家者,厥推諸經之新疏。綜合諸家之考察,清代經學之主流斷推惠棟(1697-1758)、戴震(1724-1777)以來之「漢學」典範,治經以輯佚、訓詁為基礎,注重名物、典章之考據,依循「古義」以解經,從而為羣經重撰義疏,於是形成有別於十三經注疏的清人注疏,故謂之「新疏」。梁啟超(1873-1928)總結說:「清學自當以經學為中堅,其最有功於經學者,則諸經殆皆有新疏也。⋯⋯此諸新疏者,類皆擷取一代經說之菁華,加以別擇結撰,殆可謂集大成。」清代的經解著量既多,內容繁富而又多專門名家,因此,皮錫瑞、馬宗霍等經學史家,或鄧實、章炳麟、梁啟超等學術史家,論述清代學術之中堅—經學,率多以羣經新疏為其代表。章氏、馬氏都注意到新疏往往本於清儒之專門著作,梁氏更以「諸新疏者,類皆擷取一代經說之菁華」,扼要點明「新疏」薈萃清儒經說的學術特點。
導論:清代新疏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張素卿
一、前言
清代學術以經學為中心,也以經學為最盛,「皇清經解」正、續編彙刊光緒初年以前之著作合計四百種、二千八百四十二卷,不能網羅無遺,卻也匯聚了一代學人可觀的經說成果。經解繁多,其中,「古義」與「新疏」尤為具代表性的兩種解釋類型。自光緒年間(1875-1908),即有倡議「集刊國朝經疏」之呼聲,近人回顧、總結清朝經學之成果,亦往往標舉羣經「新疏」作為一代經說之代表。
舉其犖犖大者而言,如鄧實(字秋枚,1877-1951)綜述國學、國粹,認為清儒之中,「自惠、戴以來,諸...
作者序
自從撰寫《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一書,我開始關注於惠棟經學及其「漢學」典範,十餘年來,迄未中斷,藉此由《春秋》左氏學延伸,拓展自己的研究視域。
清代經學所涉及的文獻和議題相當繁富,十三經「新疏」是足以表徵一代之學的代表作,無論針對清代或擴大至整個經學,這批文獻都是必須研讀的重要著作。因此,我以羣經「新疏」為中心,逐步探索「漢學」典範影響下的清代經學。同時,為引導初學,並提供自己摸索的經驗,從100學年度起在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開設「清代十三經新疏專題討論」課程,帶領對經學有興趣的研究生,一起研讀,共同討論,頗得教學相長之樂。鑒於適合研究生閱讀的專書仍屬有限,乃仿效林慶彰教授策畫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陳奐研究論集》等主題論文集之先例,配合課程講授,逐年編纂講義,歷經數年,累積不少資料。適逢教育部推動「人文及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改寫專書暨編纂主題論文集計畫」,遂提出申請,獲得專案補助(計畫期程:107年2月1日至7月31日),這本論文集就是執行計畫的成果。
由於「編纂主題論文集計畫」旨在集結臺灣學界之研究成果,這本論文集的收錄範圍以此為限,共收論文八篇,作者六位。就論文而言,涵蓋《易》、《書》、《詩》、《禮》、《春秋》及《孟子》諸經領域,均針對「新疏」,選取專經、專家書式評述的論文,期能綱舉目張,深入淺出地揭示不同的研究議題,展示不同的研究面向,以為初學者進階之助。就作者而言,分屬不同研究機構或學校,各具代表性,如林慶彰教授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長年身兼中國經學會理事長等職,一生為推動經學,心力勞瘁,是臺灣經學領域首屈一指的領航人;賀廣如教授任教於中央大學,專研明清經學,曾對三家《詩》作一系列探討;許華峰教授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專研《尚書》與清代辨偽學;鄭雯馨教授任教於政治大學,專研三《禮》之學;葉純芳教授,師承林教授,獲東吳大學博士學位,專研孫詒讓《周禮》學,曾任教於東吳大學,後來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服務,從事經學史研究;本人則任教於臺灣大學,原本專研《左傳》,近年來關注於清代經學,尤其是惠棟「漢學」典範及其影響。我們六人分治諸經,研究專長不盡相同,多因參與林教授主辦的研討會而結識,遂有機會彼此切磋。承蒙教育部之支持與資助,又獲上述學者慨然授權,這部論文集才得以順利成編;執行計畫期間,聘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陳威睿、莊民敬,及碩士班研究生詹雅琇三位助理共同協助,彙整書目,統一格式,並反復校對。論文集出版在即,謹略述原委,並在此一併申謝。
因應教育部計畫之要求,論文集除收錄八篇論文外,基於主編職責,我撰寫了一篇〈導論〉,扼要綜述清儒為羣經撰新疏的學術背景、發展脈絡、薈萃一代經說的代表性,以及賡續義疏之學而再創高峯的經學史意義。此外,又依論文集主題,編纂「學術編年」與「主題書目」作為附錄,俾與各篇論文參照,以利延伸閱讀,或作為研究之參考。「學術編年」旨在反映「漢學」觀念之傳播,與羣經新疏之撰述歷程,紀錄相關學者之生卒年、重要學術活動,附載與新疏有關之跋或書信、文章等,呈現學術發展脈絡之概要。由於論文集收錄範圍以臺灣為限,輔以「主題書目」,可藉此延伸,進一步蒐集中國大陸、香港,以及日本之研究論著,提供比較全面的學術訊息,俾有助於引導初學了解研究概況,探索治學方向。
由於論文收錄的範圍有限,又考量論文集的篇幅和字數,加上個人眼界所限、人脈不廣,論文集僅收論文八篇,必有遺珠;至如邵晉涵《爾雅正義》、郝懿行《爾雅義疏》、陳立《公羊義疏》、廖平《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與劉寶楠《論語正義》等新疏,未能選錄論文,亦屬缺憾;而「學術編年」與「主題書目」,詳略多寡取捨不易,尤難辭求全責備之譏。冀望藉此論文集抛磚引玉,呼喚出更多佳編偉構,是所至盼。
中華民國一○八年己亥孟夏張素卿識于臺大中文系十四研究室
自從撰寫《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一書,我開始關注於惠棟經學及其「漢學」典範,十餘年來,迄未中斷,藉此由《春秋》左氏學延伸,拓展自己的研究視域。
清代經學所涉及的文獻和議題相當繁富,十三經「新疏」是足以表徵一代之學的代表作,無論針對清代或擴大至整個經學,這批文獻都是必須研讀的重要著作。因此,我以羣經「新疏」為中心,逐步探索「漢學」典範影響下的清代經學。同時,為引導初學,並提供自己摸索的經驗,從100學年度起在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開設「清代十三經新疏專題討論」課程,帶領對經學...
目錄
序/張素卿
導論:清代新疏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張素卿
一 惠棟《周易述》之述古以詮新/張素卿
二 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的注經體式──以〈堯典〉為例/許華峰
三 陳奐《詩毛氏傳疏》的訓釋方法/林慶彰
四 焦循《孟子正義》及其在孟子學之地位/林慶彰
五 從「四例」談胡培翬的《儀禮正義》與禮學觀/鄭雯馨
六 集大成的《左傳》新疏:儀徵劉氏之《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張素卿
七 孫詒讓《周禮正義》「鄭非經旨」、「賈非鄭意」辨/葉純芳
八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賀廣如
清代漢學與新疏學術編年/張素卿 編
清代漢學與新疏主題書目/張素卿 編
索 引
序/張素卿
導論:清代新疏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張素卿
一 惠棟《周易述》之述古以詮新/張素卿
二 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的注經體式──以〈堯典〉為例/許華峰
三 陳奐《詩毛氏傳疏》的訓釋方法/林慶彰
四 焦循《孟子正義》及其在孟子學之地位/林慶彰
五 從「四例」談胡培翬的《儀禮正義》與禮學觀/鄭雯馨
六 集大成的《左傳》新疏:儀徵劉氏之《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張素卿
七 孫詒讓《周禮正義》「鄭非經旨」、「賈非鄭意」辨/葉純芳
八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賀廣如
清代漢學與新疏學術編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