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中國哲學史三十講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以講論方式寫作的中國哲學簡史,也是近數十年來,學界重新改寫中國哲學史的極重要新作。
◎2009年獲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評選為全國重要著作英譯出版。
中國哲學究竟是歷史寶藏、抑或吾人所切身感受的思想演進?中國哲學史的現代意義何在?除了修正過去以儒家思想尤其宋明理學作為中國哲學標準的狹隘性外,作者也有別於歷來學者對清學之偏重強調考據學,更著重其思想立意、發掘其與現代化思想的內在關聯,以闡明吾人思想之由來,以及和世界性現代化的連繫。
本書特色
各家都經過提鍊其思想內涵、理論立基點、思想轉折點,並條列其核心綱要,以理論架構的縱深方式呈現其思想內容。著重歷史線索與脈絡發展的呈現,並以五大層面著手梳理工作:
1. 時代起迄(When?)
2. 思想家(Who?)
3. 學說理論(What?)
4. 方法論(How?)
5. 問題意識(Why?)
本書立足於文獻基礎與出土材料,是近數十年學界重新改寫中國哲學史的極重要新作。其觀點深刻而新穎,綱領清晰,論證翔實,文字流暢。補充了孔孟間百年闕佚的儒家早期性論、老莊心靈哲學一系外的黃老道家思想;擺脫儒家本位,對墨家、法家思想意義,予以重新評價;以全新角度探索、揭櫫漢代與清代思想價值;綜論民國以來的現代新儒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麗珠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出版的個人學術專著,除修正學界舊說的「清代新義理學三書」:《清代義理學新貌》、《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清代的義理學轉型》,以及作為中國哲學「通史」的《中國哲學史三十講》(Thirty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繁、簡、英文版,和「斷代」思想史的《清代學術思想史》外,另有《袖珍詞學》、《袖珍詞選》、《全祖望之史學》等文史專著。其他曾發表單篇論文約六十篇,二十餘篇為科技部核心期刊(Thci Core)收錄。
目錄
自序
壹.緒論:中國哲學的特質
一、為什麼難以捉摸?——
(一)中國哲學強調生命哲學
(二)中國哲學語言本質上的困難──「辯證詭辭」之運用
1.道家式「遮此顯彼」的辯證詭辭
2.儒家式「徹上徹下」的辯證詭辭
二、「安身立命」的中國哲學本質
(一)何謂「安身」?
(二)如何「立命」?──在有限生命中開創出無限價值
1.儒家:
(1)志於道──挺立個人的道德主體
(2)據於德──強調德性自覺的道德自主性
(3)依於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落實實踐
(4)游於藝──「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自我生命安頓
(5)子罕言命──「斯人而有斯疾」之命限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立命
2.道家
(1)以「自然」消解人為的「逍遙」境界
(2)「道可道,非常道」──超越語言與概念的限制
(3)無為而無不為
貳.孔子與儒教——用禮樂教化成就人文價值
一、王道政治與禮治理想
(一)談「禮」
1.「禮」、「儀」之別:
2.禮與正名──「必也正名乎!」
(二)以禮經世
(三)後世之務力發揚禮治理想者
二、攝禮歸義
三、踐仁成聖
四、眾流匯歸的孔子
叁.孔孟之間的儒家早期性論
一、<性自命出>重「情」的自然人性論
二、《中庸》一系心性論的形上學建構
(一)《中庸》與思孟「五行」說
(二)《中庸》「誠致中和」的「天人合一」思想
肆.孟子挺立德性主體的心性論
一、「四端」與「性善」
二、嚴辨義利
三、擴充存養
伍.荀子挺立知性主體的自然人性與師法強調
一、自然人性與師法強調
(一)性、偽之辨
(二)化性起偽
二、強調心知
(一)虛壹而靜
(二)積學隆禮
三、自然天道觀
四、後世之發揚「智性」論者
陸.老子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
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一)「可名為大」的道之體
(二)「其用不窮」的道之用
(三)「反者,道之動」──「道」之運化流行
二、守柔不爭的人生哲學:
(一)破執──取消現象界的對待概念與價值成見
(二)「守柔曰強」的退讓之道
(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以復歸本真
三、「小國寡民」的桃花源政治理想
柒.莊子「與道冥一」的逍遙精神
一、 萬物流轉,道通為一
二、「安時處順」、「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
(一)破執
1.破「形軀我」執──由「齊生死」而「外生死」
2. 破「認知我」執──由「泯是非」而「不譴是非」
(二)無為、無我、無用的應世之方
1.以天合天──「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之無我無迹
2.心齋、坐忘
3.「無用」之用
捌.《黃帝四經》與《管子》四篇的黃老道家思想
一、稷下道家的黃老學推闡
二、《黃帝四經》的「援法入道」黃老政治思想
(一)道生法
(二)突出形名觀念
(三)陰陽相輔,剛柔相濟
三、《管子》四篇「以道論法」的法哲學
(一)以「精氣」說「道」──道之體
(二)道論的政治落實──道之用
玖.重實利的前期墨家哲學
一、 以「兼愛」為核心思想
二、 追求富利的經濟思想
(一)黜奢崇儉的實用主義傾向
(二)推崇勞動價值
三、「尚賢使能」的政治思想
四、餘音裊裊
拾.墨辯及後期墨家哲學
一、 經驗取向的墨子「三表法」
二、 墨家論理法則
(一)說「辯」
(二)論名實
(三)論理法則
拾壹.析名辨實的名家邏輯
一、惠施與「厤物十事」
二、公孫龍的名實論
(一)指物論
(二)「白馬非馬」論
(三)「離堅白」說
拾貳.強調「法、勢、術」治術運用的法家思想
一、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者
二、韓非對法家理論之集大成
(一)明利害之私——強調「自為心」的人性論
(二)「世異則事異」的歷史進化觀
(三)集「法、勢、術」思想之大成
1.「師法、任勢、執術」之指導理論
2.「主虛靜、重參伍、防八姦、執二柄」之治術操作
拾叁.董仲舒「天人相應」說的漢代天人同構義理模式
一、 漢初的黃老思潮與《淮南子》
二、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天人相應」說與公羊學建構
(一)「人理副天道」——人道與天道的類比聯繫
1.天人同構的「天人相應」說
2.類比於天道規律的人事法則
(二)王教思想與氣性論主張
(三)《春秋繁露》的公羊學建構
1.齊學精神與今文傳統
2.援經議政的公羊學傳統
拾肆.王充力破天人之學的「疾虛妄」思想
一、王充稱為「超奇」的桓譚與《新論》
二、「疾虛妄」的王充與《論衡》
(一)求其效驗的「疾虛妄」思想
(二)辨「天人感應」
(三)「性成命定」之先天決定論
拾伍.從「名理之學」到「言意之辨」
——魏晉玄學的方法論建立
一、 名理之學與《人物志》
二、 從「名理之學」到「言意之辨」
拾陸.「名士」風流的魏晉玄學(一)
——正始玄學
一、 「自然」與「名教」的衝突
二、 王弼「貴無」的正始玄學
拾柒.「名士」風流的魏晉玄學(二)
——竹林玄學
一、「禮豈為我設邪?」的阮籍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
拾捌.「名士」風流的魏晉玄學(三)
——元康玄學
一、向秀與郭象的《莊子注》
二、郭象強調「獨化玄冥」的「無待」境界
(一)「萬物自生」的「獨化」思想
1.造物無物
2.萬有性分自足
(二)「遊外冥內」的迹冥圓融聖人觀
拾玖.隋唐鼎盛的佛教哲學
一、印度佛教述略
(一)小乘佛教
(二)大乘佛教
1.般若學
2.唯識學
3.真常教
二、佛教在中國
(一)中土佛經翻譯
(二)早期的中國佛教傳播
(三)隋唐佛教哲學
1.天台宗的圓融觀
2.唯識宗的轉識成智論
3.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觀
4.禪宗的頓悟成佛論
貳拾.總說宋明理學
一、 理學前驅:韓愈和李翺
二、 理學「理一分殊」的思想及方法論源流
三、 理學的分系問題
貳拾壹.初期的理學家:周敦頤、邵雍、張載
一、周敦頤與《通書》
二、周敦頤、邵雍的圖書象數說
三、張載的「氣一元論」以及為理學奠基
(一)「氣一元論」的宇宙論立場
(二)<西銘>「理一分殊」的一體之仁
(三)強調「天地之性」與「德性之知」的理學基調建立
貳拾貳.蔚為主流的二程洛學
一、由盛轉衰的「荊公新學」及各家
二、程顥、程頤的「理本論」思想
(一)「天下只是一箇理」的「理一元論」
(二)「性即理」的人性論命題提出
(三)居敬存誠、格物致知的工夫論及其境界
1.居敬存誠,格物致知
2.識仁、定性的工夫境界
貳拾叁.朱熹集大成的理學思想
一、朱熹的理學思想
(一)「中和新說」與朱子思想體系之建立
(二)「理氣二元」的形上學觀點
(三)「心、性、情三分」的心性論架構
(四)居敬涵養、格物窮理的工夫論
二、 鵝湖之會與朱陸異同
三、 朱熹與陳亮的義利王霸之辨
貳拾肆.再創理學高峰的王守仁心學體系
一、王守仁的心學體系
(一)龍場悟道與心學定向
(二)心學旨要
1.「心即理」之本體與工夫論
2.「致良知」與「知行合一」之教
(三)新、舊本《大學》之爭
二、王學之分化
貳拾伍.「明清氣學」的思想新動向
一、羅欽順的「心性之辨」和「即氣即理」說
二、王廷相的「氣本論」和格致說
三、劉宗周對理學的整合與思想開新
(一)強調「慎獨」與「誠意」的心學補充
(二)「理即是氣之理」的重氣思想
四、黃宗羲「盈天地皆心」的「心即氣」說
五、王夫之的「天下惟器」論
(一)「理在氣中」的「天下惟器」論
(二)「性日生日成」的自然人性論
(三)氣之「兩端一致」變化原則
貳拾陸.清代新義理學的開展
一、清初程朱權威之建立
二、「朱王之爭」與清初辨偽學之興盛
三、思想典範的過渡──陳確新理欲觀與顏元「實行」觀
(一)陳確「治生論」對理學「去欲」思想的反命題
1.「欲即是人心生意」的新理欲觀
2.突破「諱言利」傳統的「治生論」
(二)顏元強調習行經濟的「實行」哲學
1.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
2.「習而行之,以濟當世」的實行、實用、實學主張
貳拾柒.戴震領軍的乾嘉新義理學(一)
一、「乾嘉新義理學」對儒學現代化的推進
二、戴震的新義理學建構
(一)落在經驗領域的道論
(二)從「人能全乎理義」的踐履結果說性善
(三)「以學養智」和「以情絜情」的客觀工夫修為
三、煙硝四起的「漢宋之爭」
貳拾捌.戴震領軍的乾嘉新義理學(二)
一、乾嘉諸儒的新義理觀
(一)焦循之「能知故善」與「趨利故義」新道德觀
(二)淩廷堪「以禮代理」的禮治理想暨乾嘉復禮思潮
(三)阮元的「節性說」與「相人偶」仁論
1. 以「節性」說代「復性」說
2. 強調「仁必須為」的「相人偶」仁論
二、總說「乾嘉新義理學」
(一)從「天理」到「事理」、「情理」的核心價值轉換
(二)強調禮治理想的「禮學」傳統
(三)從「黜情」到「尊情」的情性觀
(四)綰合德、智的「重智」道德觀
(五)從「求利害義」到「義利合一」的新義利觀
(六)從「主觀存養」到「客觀事為」的工夫論
貳拾玖.從「變器」到「變道」的近現代化啟蒙思潮
一、清中葉以降的經世思潮
(一)龔自珍「尊史以求變」的經世思想
(二)魏源「師夷制夷」的變古改革
二、維新思潮對儒學現代化的推進
(一)康有為「援西入儒」的經典詮釋對傳統綱常的動搖
(二)譚嗣同衝決傳統網羅的新仁學觀
1.「道通為一」的平等強調
2.「以仁黜禮」的綱常否定
3.「崇奢黜儉」的富民主張
三、孫文的「三民主義」建設思想
叁拾.民國以來的現代新儒學
一、風起雲湧的新文化運動與東西文化論戰
(一)「五四運動」之知識份子覺醒
(二)胡適「科學的人生觀」與科學、玄學論爭
二、返本開新的現代新儒家
(一)熊十力「心物不二」的「新唯識論」
(二)梁漱溟強調儒家倫理本位的「鄉村建設」思想
(三)馮友蘭「新理學」的形上學系統
(四)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學」之思想體系
參考書目
後記
詳細資料
ISBN:9789577639455 規格:平裝 / 548頁 / 17 x 23 x 2.7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66折: $ 99
作者:陳珮甄 Selena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4-01
66折: $ 231
作者:鈴木秀子
出版社:啟示
出版日期:2017-06-10
66折: $ 211
作者:高榮成、申榮俊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01-01
66折: $ 264
作者:金芝惠
出版社:台灣廣廈
出版日期:2022-01-21
$ 247
作者:尾田榮一郎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27
$ 98
作者:新台
出版社:新台圖書
出版日期:2023-08-30
$ 18
作者:安倍夜郎
出版社: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25
$ 190
作者:牧童
出版社:要有光
出版日期:2024-12-09
$ 280
作者:岡本倫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1-31
$ 119
$ 592
作者:大坦誠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5-01-02
$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