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研究心理學時,在行為理論方面,我最欣賞的就是亞特拉(Alfred Adler)的學說,雖然他的學說發表於二十世紀初期,但其哲學卻驚人地切中現代問題的核心,而本書提出的理論正是依據亞特拉派的心理學說所完成的。如果讀者在剛開始閱讀本書時對於此派理論學說不甚了解,不妨在讀完之後再回頭思考,屆時相信對於以下的簡單說明會有較清楚的了解。
亞特拉及其後來的得意門生德勒庫斯(Rudolf Dreikurs)皆認為,家長一定要能徹底清楚地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當孩子出現不當的行為時,家長的反應不是(1)鼓勵該錯誤行為並導致將來重複發生,就是(2)遏止該行為。換句話說,家長的反應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亞特拉認為,孩子之所以做出不當的行為,是為了要讓自己能在家裡占有一席之地。一個孩子若不能藉由正面的行為來獲得歸屬感,就會選擇利用負面的行為來達到目的。我這裡所謂正面的歸屬感,並非是指讓孩子成為注意力集中的焦點,正確地說,正面的歸屬感包括與他人合作、對他人付出以及能以同理心對待他人。孩子頂嘴時,若家長的反應是「不准你這樣跟我說話!」或「你給我注意一點,要不然我就……」之類的,那麼孩子就會發現,頂嘴可以讓他們引起父母的注意、帶給他們力量,甚至不失為一種傷害父母的好方法。
儘管這是一種負面的方法,但這種能讓孩子得到關注、掌控權或甚至得以對父母進行報復的能力,可以讓孩子感覺自己很重要。然而這只是一種負面的重要性,我們真正希望孩子感受到的應該是正面的重要性。因此,父母對於孩子做出不當行為時的反應實在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本書所提供處理孩子頂嘴的方法,將可幫助孩子在家庭以及任何其他人際關係的範疇中獲得正面的歸屬感。
這個四步驟的處理方法可說是亞特拉邏輯因果論實踐的最佳範例之一。所謂邏輯因果論,簡單的說就是:錯誤的行為會導致某種必然的後果;它不是一種專斷的仲裁,所以不是懲罰,而且絕對不會伴隨有尖叫、威脅、掌摑、諷刺或說教等行為。如果家長能切實貫徹這種邏輯因果論的方法,孩子就會了解父母不但說得到、做得到,而且還會堅持到底。
身為亞特拉學說的支持者,我一再強調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獲得正面的重要性,特別是經由能對其他家庭成員真正有所貢獻的方式來達成。事實上,只要一些簡單的行動──例如幫忙做飯或規劃假期,以及當父母或兄弟姊妹生病時協助照顧等等──就能建立重要性和同理心。因此,家長除了必須在孩子頂嘴時做出有建設性的反應,同時也要設法幫助孩子學習對他人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