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4 項符合

藥你生病-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2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都說開發新藥投資大、風險高...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5/12/26
都說開發新藥投資大、風險高,對藥廠來說,推銷一些不會立即影響『病患』生命危險但宣稱可以改善生活品質的藥物是最保險的獲利方式,即使這些所謂的『病患』實際上根本就是健康的人,而增加『病患』人數則是擴大市場利基的最快途徑。 於是藥廠定期贊助探討及修訂疾病定義的重大醫學會議,就成為...
藥你生病--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 藥你生病--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

作者:雷.莫尼漢艾倫.凱瑟斯 / 譯者:Moynihan,RayCassels,Alan 
出版社:世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25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藥你生病-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

內容簡介

  本書利用十種疾病,為您介紹藥廠如何定義疾病及功能障礙的影響力,以及創造「新疾病市場」的作法。

本書特色

  製藥業為了擴張藥品市場,不斷翻新多層次行銷的技巧,以改變我們對疾病的思考方式。本書針對目前所知最新、最具戲劇性、最引人注目的十種疾病案例加以剖析,旨在讓讀者了解,製藥界千方百計促銷,甚至把許多正常的生命現象也變成疾病的真相,讓您對藥廠的惡行惡狀,有更清楚的了解。

名人推薦

  本書巧妙揭開醫學權威背後的真面目,把藥廠不遺餘力讓民眾人人自危,服用藥物的實情,一五一十攤在陽光下。看完這本書,你會對藥廠如海盜般的惡行惡狀,感到怒不可遏。
-------澳洲研究院   克里夫.漢米爾頓

  有些人罔顧大眾健康,為了賣藥而賣藥,這個上兆美元的產業,目前還在日益壯大。這樣對「疾病產業」的傑出調查,是由兩位優秀的作家執筆,訴說著前所未聞的驚人故事。
------科學節目主持人  羅賓?威廉斯

  無論生病或健康,私人企業永遠把利潤擺在第一位,現代醫學雖然功不可沒,但是企業如果過度扭曲,把藥罐子摔得支離破碎,一般人就必須付出龐大的代價。莫尼漢及凱瑟斯為我們在滿地的玻璃碎屑中,找出一條通道。
------公共健康及社區醫學教授  史蒂芬?李德

作者簡介

雷.莫尼漢

  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健康議題作家,他的作品曾刊登在「雪梨先鋒晨報」,墨爾本「時代雜誌」、「澳洲財經評論」、「英國醫藥雜誌」、「刺針雜誌」「新英格蘭醫藥雜誌」等。

艾倫.凱瑟斯

  加拿大研究醫藥政策問題的專家及作家。

 

目錄

前言 販賣疾病

第一章 賣藥給每個人──膽固醇過高

第二章 給醫生的甜甜圈──憂鬱症

第三章 與名人共舞──停經症候群

第四章 與病人合夥──注意力缺乏症

第五章 化風險為病症──高血壓

第六章 靠廣告宣傳出來的疾病──經前不悅症

第七章 塑造大眾的觀念──社交焦慮症

第八章 靠檢測打出來的市場──骨質疏鬆症

第九章 馴服看門狗──大腸激躁症

第十章 反轉銷售對象──女性性功能障礙

結語 我們能做什麼

 

販賣疾病

  十年前,一家世界數一數二的大藥廠老板做了一番很坦率的表白。默克(Merck)藥廠深具企圖心的總裁亨利?賈斯登(Henry Gadsden)在年近退休時,告訴《財富》(Fortune)雜誌,他對公司的潛在市場只限於病患深感失望。賈斯登表示,他期望像青箭口香糖製造商一樣,也可以製藥給健康的人,這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如此一來,默克藥廠才能「賣藥給每一個人」。三十年後,已故的亨利?賈斯登的美夢實現了。

  那些全球性的大藥廠,現在野心勃勃的把行銷策略瞄準所有健康的人。日常生活的情緒起伏化身為精神疾病,平凡無奇的抱怨變成可怕的病況,還有愈來愈多正常人被歸類為病患。這個市值五千億美金的製藥工業,以行銷活動開啟人類內心深處對死亡、衰老、疾病的恐懼,把身為人的定義徹底改變。這些世界性的藥界巨擘,在拯救生命、減少病痛的大任得到適當回饋後,已經無法滿足於僅僅賣藥給病人。只要告訴健康的人他們有病,就有極大利潤可圖,這是美國金融市場人盡皆知的事,所以人當然會因此引發龐大的效應。

  就在許多人都活得比老祖先更長壽、更健康、更充滿活力時,無所不在的廣告及狡滑的「喚醒疾病意識」活動,已經把健康的人變成病人。普普通通的問題,被他們的彩筆渲染成嚴重疾病,所以害羞成了社交焦慮症的徵兆;月經來臨前的緊張,變成經前不悅症。而日常的性生活困擾,化為性功能障礙;生命中的自然變化,被歸類成荷爾蒙缺乏之停經症候群;心不在焉的上班族,得到成人注意力缺乏症。原本只有疾病危險因子的人,已經名正言順的成了病人,因此健康的中年女性,得了骨質疏鬆症;強健的中年男性,則染上了膽固醇過高的終身疾病。

  在許多健康問題中,的確有些人得了重病,深感痛楚,或者有些人是高危險群。

  所以為他們診斷、開特效藥給他們服用,的確可以使他們獲益匪淺。但是把其他相對健康的人貼上病患的標籤,叫他們吃藥,卻可能會造成極大的不便、帶來龐大的開銷,甚至帶來致命的副作用。地球上高達數十億的人口,已經成了潛在病患的新興市場,也是製藥工業數十億美金促銷預算的主要目標。

  藥物銷售的中心當然是全世界許多大藥廠所在地,也是本書中大部分活動進行的舞台──美國。美國人口不及全球的5%,製造的處方藥卻佔了將近一半全球市場。然而,美國的藥品銷售總額卻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成長得快,只在6年間,就成長了幾近一倍。這不僅是由於藥價快速竄升,也是因為醫師所開的處方愈來愈多。

  促銷最力的藥品,如心臟病藥或抗憂鬱藥,在美國的銷售量有如火箭衝上雲霄,不到5年,就成長了一倍。許多其他國家也同樣有上升的趨勢。2000年時,澳洲年輕人所服用的抗憂鬱藥,是1990年的十倍。同樣在這段期間,加拿大人服用的降膽固醇新藥,竟然暴增到三倍。這些處方中,有許多都使病人活得更好、更長久,但是有太多人服藥是因為受到不當的行銷誤導,而非基於真正的需要。這些行銷策略,現在已經像藥廠一樣,全球無所不在。

  文斯?派利(Vince Parry)在紐約市中心曼哈頓的辦公室工作,他是這股全球行銷風潮的代表人物。身為廣告專家,目前以高超的技倆專攻藥品行銷:他和藥廠合作,專門創造新的疾病。最近,派利在一篇令人驚訝、名為〈為症狀貼標籤的藝術〉(The art of branding a condition)文章中,透露藥廠「創造」疾病的種種方式。有時,過去鮮為人知的疾病會被重新引起注意;有時,既有的疾病會重新定義後再命新名;有時,會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功能障礙。派利個人最偏好的包括:勃起功能障礙、成人注意力缺乏症,以及經前不悅症──此症爭議極多,有些研究人員甚至認為它根本不存在。

  派利以難得的坦率解釋,藥廠現在不僅推動其明星藥品,如百憂解(Prozac)、威而剛等的領導地位,也為了創造上述藥品的市場,在疾病命名方面,也居於主導地位。在藥品行銷人員的領軍下,麥迪遜大道上像派利一樣的權威與醫學專家共聚一堂,「創造有關疾病及症狀的新想法」。目的是讓全世界藥廠的消費者能「用新的方式去思考」,最後使症狀與藥品產生連結,進而擴大銷售量。

  許多民眾對於藥廠協助創造新疾病這件事,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在藥界內行人看來,這根本是家常便飯。最近的《路透社商業內幕》(Reuters Business Insight)報告中,有一篇給藥廠主管看的文章,認為「創造新疾病市場」的能力,給扶搖直上的藥品銷售,添注難以估計的億萬收入。報導中說,銷售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改變人們對日常病痛的想法,把「自然的過程」視為醫學上的疾病。必須「說服」人們把「以往只視為不便的問題」──如禿頂、皺紋、性事困難──都當成「需要醫療介入」的障礙。這份報導慶幸如「女性性功能障礙」這類新疾病市場有利可圖,因此對製藥業的經濟前景也相當看好。「未來,我們可以目睹更多由藥廠主導創造疾病的現象。」

  製藥業不利健康的影響,已經成了全球性的醜聞。這種影響根本就扭曲了醫學、腐敗了醫生這一行,也使民眾失去了對醫生的信任。掩飾對兒童和抗憂鬱藥的不利研究結果、抗關節炎藥的危險性,以及賄賂美、義醫師的傳聞調查,只是一連串尷尬事件中的最新消息。藥品費用激增,使健保費節節高升,更使民眾,尤其是美國人民,對製藥業感到怒不可遏。於是,有許多醫師、科學家、健康擁護者、政客、醫學期刊編輯,紛紛努力設法扭轉藥界對科學研究及醫師開藥習慣的影響力。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可以讓民眾了解,藥廠的力量如何影響疾病的定義。

  行銷主管無需坐下來,親自訂立診斷疾病的規則,但是他們會為訂立規則的人包辦一切。製藥界現在會定期贊助重大醫學會議,探討疾病定義,並加以修訂。我們可以看到,藥廠因規則不同而影響獲利多寡,有些訂定規則的醫學專家,同時也接受那些藥廠的酬庸。許多對性問題是否應視為性功能障礙、胃痛是否代表嚴重疾病、日常風險是否應視為致命疾病而有決定權的資深專家,都名列賣藥給你的藥廠受薪名單上。支付費用未必代表意圖收買影響力,但在許多觀察家眼中,醫師及藥廠的關係實在太過親密。

  許多症狀在健康與患病之間的界線,不是非常明確。「正常」與「不正常」的界線極具彈性,各國的狀況不一,也可能會常有變化。可想而知的是,對疾病的定義愈寬廣,可能納入的病患就愈多,藥品的銷售市場也愈大。目前坐鎮畫分這些界線的專家,手裡握的往往是藥廠給他們的筆,而且他們幾乎每開一次會,疾病定義的範圍就愈廣。

  根據這些專家的說法,現今美國上了年紀的人口中,大約90%有高血壓問題,幾乎半數婦女有性功能障礙,而且有四千萬以上美國人必須服藥降低膽固醇含量。在渴望勁爆新聞的媒體推波助瀾之下,最新的症狀老是被描繪成散播廣泛、病情嚴重,最重要的是有藥可醫。在藥廠一窩蜂的促銷活動下,其他可以了解或治療健康問題、降低受影響人數的方式,都被置諸高閣。

  疾病範圍一味被擴大,相反的,這些疾病的成因卻盡可能略而不提。在藥品行銷世界中,像心臟病這麼重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可能被簡化到有關膽固醇值或血壓的焦點上;防止老年人髖部骨折,只把焦點放在健康中年婦女的骨質密度上;憂鬱症則多被認為是腦中化學物質血清素(serotonin)不平衡導致。事實上,這個解釋既狹隘也已經過時。

  我們對疾病的觀念,就像今日大多與健康照護有關的事一樣,無不受到全球性藥界巨擘的影響。由於焦點日益狹窄,使我們更難以看清有關健康與疾病的整體問題,有時個人必須付出龐大的代價,有時則是整個大團體都受到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改善全民健康,那麼投資在降低膽固醇這種昂貴藥物上的龐大費用,還不如用來宣導戒菸、多運動、改善飲食。

  販賣疾病所用的促銷策略各不相同,但其中最常用的元素就是推銷恐懼。恐懼得到心臟病,可以促使婦女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治療停經症候群症狀;父母恐懼年輕人自殺,因此只要發現兒女有輕微的憂鬱症,都會接受以特效藥治療;由於恐懼英年早逝,民眾便會接受高膽固醇需要服藥的觀念。但諷刺的是,一再受到鼓吹的藥物,有時反而會引起原本應該預防的傷害。

  例如長期採用荷爾蒙補充療法,會增加女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而抗憂鬱藥似乎有增加年輕人自殺念頭的風險;至少有一種過去暢銷的降膽固醇藥物因為會「導致」死亡,而從市場上撤銷。最可怕的案例之一是:有一種用來治療常見腸胃問題的藥,曾使某些患者嚴重便秘,因而喪命。但是在這個案例中,一如許多其他案例,政府主管單位似乎對保護藥廠利益比保護民眾健康更在意。

  製藥業及其擁護者宣稱,他們的行銷活動是為了導正民眾對疾病的錯誤觀念,提供有關最新藥品的可貴訊息。藥廠主管說要用廣告賦予消費者權力,付費請名人代言則是為了透過時尚雜誌及電視脫口秀,教導民眾有關健康知識。當然,這樣做的確有一些成效,例如有關愛滋病的宣導,就激起相當有效的回饋。但是在其他狀況下,非但不是教導民眾,反而是老套的促銷:使民眾對疾病成因的認知偏差並扭曲對藥物的知識,故意彰顯藥效,對其害處及價格則輕描淡寫的帶過。

  美國在1990年代末,對於廣告法規的鬆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藥品廣告大泛濫,一般人現在每天要看十支以上藥品廣告。紐西蘭民眾也同樣受到藥品的大量促銷。世界其他各地的藥廠,也不遺餘力的爭取類似的法規鬆綁。對支持者而言,這種行銷是有價值的服務;批評者則認為,這是把疾病當成人類生活的中心。把真正的病患推向必須用最昂貴的藥物來醫治病痛,而讓億萬健康的人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有種種功能障礙,開始退化衰弱。這樣販賣病痛,是藉著造成民眾恐懼來獲取利益,是對人類靈魂整體的侵犯。這不是暗夜陰謀,而是白晝搶劫!

  本書(Selling Sickness)揭露了製藥業最新的多層次行銷,技巧不斷翻新,疾病接二連三出爐,於是形成了一種模式:為了擴張藥品市場,出現了改變我們對疾病思考方式的公式。本書中所揭露的疾病,並非絕無僅有的例子,而是目前所知最具戲劇性、最引人注目、最新的案例。一旦了解這種公式,就會了解藥廠所玩的把戲,也會發現疾病行銷的巫術無所不在。

  有些促銷策略是眾所週知的,但是那些污穢的詭計及隱密的手段,還是可能使許多讀者怵目驚心、怒火中燒。本書的目的不是要對被人過度批評的製藥業,或有價值的藥物任意撻伐;也不是要玷污這些大企業中有原則的好員工。事實上,這些人也像外界許多勤奮工作的科學家一樣,希望發現、研發出安全有效的新療法。本書旨在讓讀者了解,為了擴充藥品市場,製藥界千方百計促銷,甚至把許多正常的生命現象也變成疾病。

  三十多年前,有一位想法獨到的思想家伊凡?伊立奇(Ivan Illich)提出警告表示,有一種日益壯大的醫學組織,正在進行生命「醫療化」,挖掘人類對付現實生活中,痛楚與死亡的能力,把太多正常人變成病患。他批評這個醫學系統,「對於尚未生病的人、無法適當期待復原的病人,以及除了親友偏方外已無良方的人,展示專業權威。」十年前,醫學作家蓮恩?佩耶(Lynn Payer)形容一個她稱為「疾病買賣」的過程:醫生與藥廠通力合作,為了得到更多病患,賣更多藥,於是不必要的把疾病定義擴大。此後,隨著藥品行銷的風氣日益強勁,及它對健康維護系統的日益箝制,這些作品所描寫的也更貼近實情了。

  過去十年間,扶搖直上的銷售量已經使製藥公司成為世上獲利最豐厚的企業。但是由於經費暴增,提供健保制度資金的機構,無論是政府機關或私人保險公司均已不堪負荷。無怪乎藥界不利健康的影響已成為許多國家政治辯論的一部分。最近,澳洲與美國商談自由貿易交易時,問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民眾對於藥廠如何定義疾病及功能障礙的影響力,以及創造「新疾病市場」的作法日漸了解後,販賣疾病也會日漸成為爭論的焦點。

  本書就像最審慎的科學探索一樣,是持續對談的一部分,讀者可以繼續和朋友、家人、醫師,及其他健康照護機構、同事、主管健康官員、民意代表等對談,討論有關藥廠主導販賣疾病的問題,並找出新方法了解疾病,為疾病下定義。這樣的對談,可以從全球獨立研究者及健康擁護者共同合作、研究的活力及熱忱中,促成對人類健康能合理的、認知充份的加以公開討論;不再只任由藥廠為了賣藥一味販賣恐懼。

 

詳細資料

  • ISBN:9577767788
  • 叢書系列: 營養與健康系列叢書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都說開發新藥投資大、風險高...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5/12/26
都說開發新藥投資大、風險高,對藥廠來說,推銷一些不會立即影響『病患』生命危險但宣稱可以改善生活品質的藥物是最保險的獲利方式,即使這些所謂的『病患』實際上根本就是健康的人,而增加『病患』人數則是擴大市場利基的最快途徑。
於是藥廠定期贊助探討及修訂疾病定義的重大醫學會議,就成為隱微但最有效的行銷方式,因為這些會議的結果會直接影響到藥廠的獲利。『對疾病的定義越寬廣,可能納入到病患就越多,藥品的銷售市場也越大。』怎麼說?女性每個月經期的不適是自然現象還是一種疾病?有些女性經期來時真的很不舒服,但是是不是連輕微的不舒服也需要治療?如果把經期的不適定義為症候群,那麼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都成為可能的服藥對象,而正常的老化如禿頭,即使對健康並無實質影響,也沒有『根治』的可能,但是透過鼓勵積極的治療,不經由健保制度也能夠直接從病患口袋裡源源不絕地掏出錢來。
因此,贊助、酬庸有權力決定疾病定義的專家變成最直接的方式,『坐鎮劃分這些界限的專家,手裡握的往往是藥廠給他們的筆,...幾乎每開一次會,疾病定義的範圍就越廣。』本末倒置的是,藥廠及政府監管單位一味擴大疾病範圍,卻略而不談疾病的成因。心臟病的防治到底要靠降低膽固醇的藥物控制,還是應該改善病人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
另一方面,大量而無所不在的藥廠業務則極盡所能地籠絡有權力決定醫院藥物採購的醫師及開立處方簽的第一線醫師,送三餐點心、送禮物、招待花酒或出國旅遊、接送小孩、付水電帳單,各種打通關的方式無孔不入,確保醫師開藥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想到自己推銷的藥物。
第三層則是針對病患及家屬。對真正使用藥物的民眾來說,恐懼一直是銷售疾病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方法。所謂塑造公眾的疾病意識,往往就是對公眾的恐懼煽風點火。要促銷藥品,就要先促銷疾病,把行銷偽裝成教育,讓民眾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對健康及疾病的看法,做不必要的篩檢、打有確定風險卻沒有肯定預防效果的疫苗、吃沒有明確效果的藥物,更別說是把許多自然的過程與醫藥扯上關係,創造生活方式藥品的市場。檢測、診斷已經成為藥廠的新市場。檢測、篩檢骨質疏鬆本身就有利可圖,而且又擴大了病患族群,我懷第一胎的時候還沒有人做基因檢測,現在台灣幾乎還沒聽過不做檢測的孕婦,抽那一管血就要自費24000,10萬個新生兒就是24億的市場。
就這樣,藥廠一手籠絡醫生及專家,一手把病患納入自己的陣營,以贊助病患團體的方式不著聲色地綁架病患。而應該要為民眾把關的衛福署,卻轉而變成藥廠的看門狗,甚至還轉而為藥廠推銷藥物、以全民稅金買單。
而擴大疾病的定義,就可以擴大潛在的市場。把所有環境的、社會的、心理問題的答案,全部簡化成幾顆有顏色的藥丸,忽略了整體及系統性的觀點。例如膽固醇只是心臟病的風險因子之一,骨質密度也只是骨折的風險因子之一,但是都被誇大成主要病因、影響也有限,反而忽視了其他可以預防或是改善的方法,例如減少跌倒、加強肌力等。
我對西醫不信任的很大原因,多半來自於理解到藥廠常常刻意忽視藥物的風險及副作用,卻誇大藥物的作用及療效。更糟的是,有些藥物非但無法達成它宣稱的療效,反而適得其反會促成它被設計來防止的症狀,成為致病元兇。最慘的是,我不認為台灣的醫生有多少個能獨立於藥廠的影響力之外。
 【藥你生病】讀後感 都說開發...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尚可  2015/12/26
【藥你生病】讀後感
都說開發新藥投資大、風險高,對藥廠來說,推銷一些不會立即影響『病患』生命危險但宣稱可以改善生活品質的藥物是最保險的獲利方式,即使這些所謂的『病患』實際上根本就是健康的人,而增加『病患』人數則是擴大市場利基的最快途徑。
於是藥廠定期贊助探討及修訂疾病定義的重大醫學會議,就成為隱微但最有效的行銷方式,因為這些會議的結果會直接影響到藥廠的獲利。『對疾病的定義越寬廣,可能納入到病患就越多,藥品的銷售市場也越大。』怎麼說?女性每個月經期的不適是自然現象還是一種疾病?有些女性經期來時真的很不舒服,但是是不是連輕微的不舒服也需要治療?如果把經期的不適定義為症候群,那麼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都成為可能的服藥對象,而正常的老化如禿頭,即使對健康並無實質影響,也沒有『根治』的可能,但是透過鼓勵積極的治療,不經由健保制度也能夠直接從病患口袋裡源源不絕地掏出錢來。
因此,贊助、酬庸有權力決定疾病定義的專家變成最直接的方式,『坐鎮劃分這些界限的專家,手裡握的往往是藥廠給他們的筆,...幾乎每開一次會,疾病定義的範圍就越廣。』本末倒置的是,藥廠及政府監管單位一味擴大疾病範圍,卻略而不談疾病的成因。心臟病的防治到底要靠降低膽固醇的藥物控制,還是應該改善病人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
另一方面,大量而無所不在的藥廠業務則極盡所能地籠絡有權力決定醫院藥物採購的醫師及開立處方簽的第一線醫師,送三餐點心、送禮物、招待花酒或出國旅遊、接送小孩、付水電帳單,各種打通關的方式無孔不入,確保醫師開藥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想到自己推銷的藥物。
第三層則是針對病患及家屬。對真正使用藥物的民眾來說,恐懼一直是銷售疾病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方法。所謂塑造公眾的疾病意識,往往就是對公眾的恐懼煽風點火。要促銷藥品,就要先促銷疾病,把行銷偽裝成教育,讓民眾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對健康及疾病的看法,做不必要的篩檢、打有確定風險卻沒有肯定預防效果的疫苗、吃沒有明確效果的藥物,更別說是把許多自然的過程與醫藥扯上關係,創造生活方式藥品的市場。檢測、診斷已經成為藥廠的新市場。檢測、篩檢骨質疏鬆本身就有利可圖,而且又擴大了病患族群,我懷第一胎的時候還沒有人做基因檢測,現在台灣幾乎還沒聽過不做檢測的孕婦,抽那一管血就要自費24000,10萬個新生兒就是24億的市場。
就這樣,藥廠一手籠絡醫生及專家,一手把病患納入自己的陣營,以贊助病患團體的方式不著聲色地綁架病患。而應該要為民眾把關的衛福署,卻轉而變成藥廠的看門狗,甚至還轉而為藥廠推銷藥物、以全民稅金買單。
而擴大疾病的定義,就可以擴大潛在的市場。把所有環境的、社會的、心理問題的答案,全部簡化成幾顆有顏色的藥丸,忽略了整體及系統性的觀點。例如膽固醇只是心臟病的風險因子之一,骨質密度也只是骨折的風險因子之一,但是都被誇大成主要病因、影響也有限,反而忽視了其他可以預防或是改善的方法,例如減少跌倒、加強肌力等。
我對西醫不信任的很大原因,多半來自於理解到藥廠常常刻意忽視藥物的風險及副作用,卻誇大藥物的作用及療效。更糟的是,有些藥物非但無法達成它宣稱的療效,反而適得其反會促成它被設計來防止的症狀,成為致病元兇。最慘的是,我不認為台灣的醫生有多少個能獨立於藥廠的影響力之外。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咒術迴戰 (首刷限定版) 28
作者:芥見下々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16
$ 119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緋色誘惑(07)完結特裝版
作者:山根綾乃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1-21
$ 699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afterglow 落日餘暉 (首刷限定版)(全)
作者:吾瀬わぎもこ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31
$ 179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出版社:方智出版
出版日期:2019-06-01
$ 26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彭真:毛澤東的「親密戰友」(1941-1966)
作者:鍾延麟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9
$ 66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神奇柑仔店18:紅子與錢天堂的起點
作者:廣嶋玲子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4-10-31
$ 284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Stand by Yourself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1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甜蜜的男子11完
作者:Haejin
出版社:平心出版(欣燦連)
出版日期:2024-12-26
$ 253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