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自序
爾者近也,雅者正也。所謂《爾雅》者以雅正之言,解釋《詩經》《書經》、諸子百家,各地方言,天文地理山水,宮室器物親屬神話,乃至草木鳥獸蟲魚音樂之古詞語,會而通之;以成古代辭典,及古代小百科全書者也。晉‧郭景純(璞)《爾雅注》云:
夫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敘詩人之興詠,總絕代之離詞,辯同實而殊號者也。誠九流之律涉,六藝之鈐鍵,學覽者之潭奧,離翰者之華苑也。
是知《爾雅》係訓詁之寶典,九流百家之津涉,六經之慈航也。故清‧宋翔鳳《爾雅義疏‧序》云:
《爾雅》是訓詁之淵海,五經之梯航。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與晦之論〈爾雅〉書》則云:
夫《六經》皆以明道,未有不通訓詁而能知道者。欲窮、《六經》之旨,必自《爾雅》始。
《爾雅》之重要,是如此的深切著明。
《爾雅》有十九篇,如〈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明轉注假借之用。〈釋訓〉解《詩經》之用辭,如〈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每類一篇。解釋各類名物,皆「訓詁學」之總會也。東漢‧趙岐《孟子題辭》則云:
孝文皇帝欲廣游學之路,《論語》、《孟子》、《孝經》、《爾雅》皆置博士。
由是《爾雅》成儒家重要之經典,亦西漢初年入仕之途逕。至東漢初年,班固撰《漢書》其《藝文志》列《爾雅》於《孝經》之後,視之為經。而《隋書經籍志》則列於《論語》之後,以至唐代開成年間刻《唐石經》將《爾雅》刊在十一經之中,及至宋代,邢昺撰《爾雅疏》,成為《十三經注疏》之一。具見《爾雅》之為經,其所從來者尚矣。
《爾雅》成書年代,大約完成於戰國,由孔子後學、儒門弟子會集而成,成書當時,密而寶之,故未經春秋。漢文帝除挾書令後,始出。西漢儒者略有增補。由是,《爾雅》在西漢末年,已成顯學。
最初注解《爾雅》者為西漢犍為文學,其後有劉歆、樊光、李巡、孫炎、沈旋、郭璞(276-324),唯西晉郭璞《爾雅注》存世。至宋邢昺(932-1010),據郭璞注,完成《爾雅疏》。列入《十三經注疏》中。
此後研究者不絕,及至清代邵晉涵撰《爾雅正義》、郝懿行著《爾雅義疏》、戴震有《爾雅文字考》、翟灝有《爾雅補郭》、錢坫有《爾雅釋地四篇注》、高潤生有《爾雅穀名考》、陳玉樹有《爾雅釋例》、近代王國維有《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劉師培有《爾雅蟲名今釋》。
太老師黃侃著《爾雅略說》、《爾雅音訓》、楊樹達著《爾雅略例》、徐朝華撰《爾雅今注》、莊雅州黃靜吟《爾雅今註今譯》、胡奇光方環海撰《爾雅譯注》、謝柏梁撰《白話爾雅》,是研究《爾雅》者眾矣,皆學術之盛事,後學之懿範也。
余自1960歲次庚子年,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以來,有志繼聖人之絕學,開萬世之泰平。從浙江林景伊夫子(尹),學文字、聲韻、訓詁之學。由是遂粗通文字聲韻訓詁之大義。
首先宜明六書之義。許叔重(慎),《說文解字‧序》云: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象形、指事為造字之原,原始初文也。象形者,畫成其物,具體之象形;如山川蟲魚日月是也。
指事者,抽象之象形,須細而察之,始明其意之所在;如上下一二是也。
會意者,會合原始初文,以造成字者也;如合人言二文字,以成信字,合止弋二字以成武字是也。
形聲者,一邊明示形符,以明事類之所在;一邊明標聲符,以明讀音之所出。如銅錳二字,一邊為形符金字,知其事類為金屬,一邊為聲符,以同、孟二字,標示其讀音;又如氫氧等,觀其形為空氣之事類,讀其聲為輕羊之音是也。以上為造字之四體。
轉注、假借為造字之二用。轉注者,會合古代時空不同,其所造之字,有相近相同相似者,輾轉相與注釋,合而通之者也。假借者有以聲韻為用,借以成字。如以「后」為「後」,以「蚤」為「早」是也;有以意為用,聲為輔,如以長短之長,為「縣令」「縣長」是也,如《爾雅》所示者多轉注、假借之辭也。
次宜治聲韻之學,識古今音變,南北通塞之異。再宜研究現代音韻學,以現代方法究古代聲韻,並會而通之。
夫聲與義同源,故同音多同意,而形聲多兼會意,古人無舌上音,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之「知」字,古人獨為「滴」字之音,古無輕唇音,如伏羲氏之「伏」,古人讀為重唇音為「包犧氏」之「包」,而「娘」曰「古歸尼」,最古惟有長音與短音,無平上去入四聲,今無入聲字,只有第一至第四之聲,凡此皆古今音變也。
古人解經有「讀若」、「讀為」、「讀曰」、「當為」、「當作」、「應為」……,乃至義界方式,或擬其音,或釋其字,或正其誤,或義隔而通之,或引申以明之。非研究聲韻訓詁文字之學,則無以通群經之大義,識最高學問之微言矣。
《爾雅》者,訓詁學之開始,轉注、假借二用之詳析也。不通《爾雅》欲研究中國最高學問,如盲人騎瞎馬矣,不知轉注假借,欲通《爾雅》及中國學問,則盲修瞎練,其何以明大道之指撝哉。
今茲,撰《細說爾雅》一書,本自師門所學文字聲韻訓詁之學,及前賢解釋《爾雅》著作之林,而歸本於郭、邢二氏之《爾雅注疏》。不敢比於前賢之鉅作,故只緣細說云爾。復附錄拙作《轉注假借論》於茲。以備研究群《經》及《山海經》等古籍,按圖索驥之用。伏願海內鴻儒耆宿,有以匡我未逮。感激永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