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一、《細說春秋暨三傳》簡介
今家君之作《細說春秋暨三傳》者,以《春秋》為主,三《傳》為輔。敷而布之,一體成文者也。先標示晉代杜預所撰《春秋經傳集解》中的《春秋》經文於前(本書稱【經】者),以明示全書的主綱。接以細說《春秋左氏傳》(本書稱【左傳】者),以詳實孔子作《春秋》所述之事實本末,是根據正史史料,按年月日四時而平鋪直敘者也。從而證明孔子《春秋》是見之於行事,以正褒貶,以明內聖外王之道;申正氣於天下,發揚民族精神。尊王攘夷,大一統,以進世界於大同者也。非托之空言也。
次之以《細說穀梁傳》(本書稱【穀梁傳】者)以言簡意貫,敷佈孔子《春秋》之微言大義,是墨守子夏所傳孔子學說者也。
殿之以《細說公羊傳》(本書稱【公羊傳】者)以大一統之思惟,由據亂世,昇平世,而期望乎太平世之理想。是由子夏所傳孔子之學,而加以發揮者也。
家君認為《三傳》平等,皆闡述孔子內聖外王,大中至正之學,當平等視之。不可有所偏失,至於其所根據之版本,一如往昔所載,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與《四部叢刊》本為主。而參考其餘著作,而著成本書。
《細說春秋暨三傳》,的記敘範圍依照《左傳》,起自魯隱公元年(BC722),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BC468)來編排;雖《春秋經》、《穀梁傳》、《公羊傳》的起始皆是魯隱公元年,但三者紀錄皆終於魯哀公十四年(BC481)。是以《細說春秋暨三傳》從魯哀公十五年(BC480)到魯哀公二十七年(BC468)十三年間,皆無《春秋經》、《穀梁傳》與《公羊傳》的經文。
《春秋三傳》的傳承源流,據《隋書經籍志》云:
《春秋》者,魯史策書之名。昔成周微弱,典章淪廢,魯以周公之故,遺制尚存。仲尼因其舊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順,或直書其事,以示首惡。 故有求名而亡,欲蓋而彰,亂臣賊子,於是大懼。其所褒貶,不可具書,皆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說,左丘明恐失其真,乃為之傳。遭秦滅學,口說尚存。漢初,有公羊、穀梁、鄒氏、夾氏,四家並行。王莽之亂,鄒氏無師,夾氏亡。
初,齊人胡母子都傳《公羊春秋》,授東海嬴公。嬴公授東海孟卿,孟卿授魯人眭孟,眭孟授東海嚴彭祖、魯人顏安樂。故後漢《公羊》有嚴氏、顏氏之學,與《穀梁》三家並立。漢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說》。
而《左氏》漢初出於張蒼之家,本無傳者。至文帝時,梁太傅賈誼為訓詁,授趙人貫公。其後劉歆典校經籍,考而正之,欲立於學,諸儒莫應。至建武中,尚書令韓歆請立而未行。時陳元最明《左傳》,又上書訟之。於是乃以魏郡李封為《左氏》博士。後群儒蔽固者,數廷爭之。及封卒,遂罷。然諸儒傳《左氏》者甚眾。永平中,能為《左氏》者,擢高第為講郎。其後賈逵、服虔並為訓解。至魏,遂行於世。晉時,杜預又為《經傳集解》。
《穀梁》范甯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預注,俱立國學。然《公羊》、《穀梁》,但試讀文,而不能通其義。後學三《傳》通講,而《左氏》唯傳服《義》。至隋,杜氏盛行,服《義》及《公羊》、《穀梁》浸微,今殆無師說。
是以左丘明《春秋左氏傳》為古文,出於西漢河間獻王所得,張蒼(BC253-152年)傳之。《春秋公羊傳》為公羊高所口授,《春秋穀梁傳》為穀梁赤所傳,此二者今存,是今文之學,至唐初今文之學式微,唯古文盛行。
家君志學之年,即從事研讀此經。今撰此書,為方便學者之研讀,有【音注】,以解生難單字及其辭句之音讀與旨義。有【義譯】以翻成白話文,以使大眾能知能懂。有【微旨】與【春秋大義】,以闡述該段大義,其小曰【微旨】,足為萬世法者即【春秋大義】。學而時習之,則必能通內聖外王之大道,明《春秋》之大義,開天下之泰平矣。
至於其研讀方法,則依孔子《春秋》為主,證之以《春秋左氏傳》,以明其事實及其義理。參之以《春秋公羊傳》及《春秋穀梁傳》,以會通其大義。從而見之於行事,以成就內聖外王淑世明道之大業。
二、本書《細說春秋暨三傳》的六大創新:
1.將《春秋經》暨《左傳》《穀梁傳》《公羊傳》全文,分成四部,逐年收錄。
2.以《春秋經》為綱,三《傳》各隨文以解以譯。
3.讀書務明大義,本書有春秋大義及微旨以述之。
4.將《左傳》中,饒富義涵的記事文,以主旨名篇。
5.將《穀梁》與《公羊》中的「傳論」,從《春秋經》中獨立成段,並全文翻譯。
6.將春秋列國諸侯紀年表置於每年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