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990年代前期,筆者選擇了「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在研究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傅正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然當時對他的了解仍相當有限,只約略知道他曾是《自由中國》半月刊的作者與編者、後來參加「中國民主黨」的籌組、雷震案爆發時也被當局逮捕、而後又參與組織民主進步黨。直到2001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所保存的「雷震?傅正檔案」比較完整地開放使用後,筆者在傅正友人陳宏正先生的鼓勵研究下,並透過傅正學生陳信傑先生的引介,第一次接觸到這批檔案,這才對傅正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2003年,筆者即運用這批檔案寫成〈傅正與1950年代臺灣民主運動──以「《自由中國》半月刊」和「『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為中心〉一文,並在該年國史館主辦的「20世紀臺灣民主發展」學術研討會中發表。2004年初,筆者接著完成一篇政大歷史系博士班的學期報告:〈戰後臺灣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辯證──以「外省籍」自由主義者傅正的國家定位為中心〉。2004年中,筆者接受國史館之邀,開始撰寫〈國史擬傳──傅正傳〉。陸續寫了這三篇合計將近九萬字有關傅正的論文,心中即興起來日進一步將傅正的一生寫成專書的念頭。而就在2004年末,陳宏正先生鼓勵筆者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繼續發展,以完成一部完整的傅正傳記。筆者接受了陳先生的建議,遂開始籌劃本書的撰寫工作。
接著,經過深入的研究,筆者不但更深刻地了解傅正對戰後臺灣民主運動所做的貢獻,還發現他在參與民主運動的過程中,不斷超越既定人生格局的努力,包括黨籍、省籍與國籍的超越。傅正來臺之初,不但是國民黨黨員,而且還是軍中「訓練政工的政工」。之後由於不滿國民黨當局反民主的行徑,遂脫離國民黨集團,這是「黨籍」的超越。而在主編《自由中國》和參與兩次組黨的過程中,本身為「外省」籍的傅正,不斷突破「省籍」的藩籬,一再與「本省」籍民主人士攜手合作,這是「省籍」的超越。1972年,面對臺灣的國際空間被中國排擠的危局,他曾幫助雷震完成〈救亡圖存獻議〉,其中建議國民黨高層「從速宣布成立『中華臺灣民主國』」。而民進黨成立後通過「住民自決」的決議,其中已蘊含臺灣住民放棄中華民國國籍而選擇臺灣獨立的可能性,基於民主優位的原則,傅正亦表支持,這是「國籍」的超越。2006年5月,筆者應邀在東吳大學政治學系主辦的「自由、民主與認同──傅正老師逝世15週年」研討會上發表論文;該年7月,筆者又獲邀在錢穆故居主辦的「文化講座人文對談(系列一):自由的鬥士──雷震與傅正」討論會中擔任與談人,即開始以「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來定位傅正參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的歷史意義,這也是本書書名的由來。
前後歷經三年、特別是最近一年,筆者暫時擱下博士論文的研究工作,全力撰寫這本傅正傳,如今終於完成。在這過程中,曾得到許多人士與單位的幫忙,在此必需致謝:
首先,要感謝本書的催生者陳宏正先生,他不但鼓勵筆者研究傅正,還幫忙連繫出版社,甚至贊助筆者撰寫本書的經費,這是本書最重要的緣起。
其次,也要感謝對傅正及其所屬的雷震《自由中國》集團有深入研究的薛化元老師、黃卓權先生、陳信傑先生以及任育德學姊撥冗閱讀本書初稿,並提供許多寶貴意見。
其中,特別要感謝薛化元老師。這些年來,筆者在進行傅正與《自由中國》集團相關人物與事件的研究過程中,薛老師眾多權威的著作為我指引了明確的方向。特別是就讀政大歷史系博士班之後,有幸常親炙薛老師,更是直接受到深刻地啟發。至於筆者能在史學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傅正,也是得到薛老師不斷地鼓勵與指導。而在拙著初稿完成後,薛老師除給予筆者許多重要的修改意見,還撥冗為本書寫序。作為薛老師的學生,能得到老師的贈序,尤其感到無比榮幸。
再者,還要感謝以下諸位先生、女士接受筆者的訪談,依序包括陳信傑、楊順德、梁學渡、陳瑞崇、林朝億、黃怡、張世忠、黃爾璇、黃卓權、宋文明、傅山河、陳宏正、姚嘉文、周清玉等人。也要感謝以下諸位女士、先生及單位提供相關資料,包括陳菊、程積寬、陳信傑、黃爾璇、黃卓權、宋文明、傅山河、周清玉、朱建益、東吳大學政治系(張薰琳)等等。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史館、桂冠圖書公司、中央通訊社、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顧忠華)、程積寬、黃卓權、宋文明、傅山河、朱建益等單位及個人,授權本書刊登他們所提供的部分資料,在此亦要表示感謝。
另外,也要感謝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先生的不棄與主編周俊男先生的費心,本書才得以出現在讀者面前。特別是,本書雖非源自筆者的學位論文,但作為一位史學研究者,筆者捨棄坊間常見的「報導文學型傳記」與「口述歷史型傳記」的寫法,而採用較為嚴謹的學術規格撰成這本「學術型傳記」,卻也因而增加大量的註釋與徵引文獻目錄等學術「累贅」,從而提高本書的出版成本。所幸,既重本土關懷、亦重學術品質的前衛出版社,對此能充分理解與包容,在此也要致上謝意。
此外,筆者在思考臺灣的民主、族群與國家認同等問題時,常向陳君愷學長請益,亦要致謝。還有許多師長親友也為拙著付出了關懷,在此雖未能一一致上謝忱,但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我內心誠摯的感激。
最後,謹以本書紀念傅正先生八十歲的冥誕,也要將本書獻給和傅正一樣努力追求自由民主、並能超越既定生命格局的人們。
2007年9月4日,傅正先生為臺灣民主受難四十七週年紀念日,蘇瑞鏘序於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