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台灣俗語中的查某人
俗語是族群通俗的習慣用語,是先民智慧的結晶,俗語代表百姓共同的價值觀,反映常民的道德觀、美學觀和人生哲學。例如:「人佇做,天佇看」是老天有眼、善惡有報的共同觀點;「一枝草,一點露」是反映「天無絕人之路」的價值觀;「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則是傳承生活累積的經驗。俗語也具有勸世教化的社會功能,例如:「寵豬夯灶,寵子不孝」、「人沒照天理,天就沒照甲子」、「少年勿會曉想,吃老不成樣」…等,都屬於勸世教化的俗語,反映著先民的人生哲學與生活智慧,經由口傳方式傳承至今,也成為後代子孫遵循不悖的哲理。
淑珺是我第一個指導的研究生,淑珺的碩士論文研究基隆俗語,博士論文則以女性俗語為主題,身為台灣的查某囝仔,從大學、碩士班到博士班,她一直觀照台灣文化、台灣俗語和女性議題。《女界門風─台灣俗語中的女性》就是淑珺多年來投注台灣俗語與女性議題的研究成果。
傳統社會在男尊女卑的意識型態下,女性向來受到壓抑、歧視,例如:女性被要求遵守三從四德,在父系社會中女兒視為賠錢貨,兒子才能繼承家產,這種重男輕女的現象,也反映在台灣俗語之中。例如在台灣婚俗中,生男兒傳宗接代被視為首要任務,因此飲新娘茶總是說:「甜茶飲焦焦,才會生卵脬」;生育禮俗中,「收涎收離離,下胎招小弟」;在喪葬禮俗中,落葬後道士分發鐵釘象徵「出丁」;歲時節日中的元宵節,婦女要「倰燈腳才會生卵脬」,清明節則要「踏草青,生後生」;就連傳統建築也要以彩繪或雕刻石榴、南瓜形像以象徵多子的吉兆,屋簷下則會刻意將鐵釘釘出頭才會「出丁」,可見民眾對於生男兒的殷切期盼。
此外,在民俗中有許多禁止女性參與的事項,如搶孤、作醮、過火、新船下水…等儀式,都嚴禁女性靠近;女性也不能擔任家將、官將首的成員,更不可坐戲箱、跨越法器。此外,未婚女性死後也不得上祖先牌位,因此有「公媽桌頂沒奉祀老姑婆」的習俗,這些民俗都反映了傳統社會中對女性的歧視。
這種歧視女性的社會背景,其實反映了農業社會的勞力需求。農事需要體力,無論種植、收成、勞動都需要大量的體力支出,但在先天上,女性體能不如男性,因此才會有「荏荏查甫恰贏查某」的俗語出現。此外,女性在陰陽觀念中是屬「陰」性,因此在祭典科儀中總是被隔離。再則女性的經血向來被視為「污穢」的代表,月經期間甚至不得參與任何宗教活動。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顯然並未因時代的進步而改變,質言之,即使是在現代社會,女性仍然處於劣勢,無論在民俗活動、就業職場、日常生活之中,女性依舊受到歧視。
《女界門風─台灣俗語中的女性》是就台灣俗語中有關女性的俗語,探討台灣女性在傳統社會中的定位,內容涵蓋台灣歷史、禮教、民俗、宗教、政治等各個層面中的女性地位。直接從台灣俗語中的女性來詮釋台灣女性的地位,是最能反映普羅大眾對女性觀點的方式,因為俗語來自於族群日常生活,傳承的是族群共同的經驗與智慧,而《女界門風》從台灣俗語探討台灣女性,正能如實反映女性在台灣社會中的處境。我肯定淑珺多年來對台灣俗語、台灣女性的研究成果,也樂於向讀者推薦此書。
林茂賢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
作者序
俗語,不就是老人家經常掛在嘴上、隨著說話行為而出現的—古早話而已,有何研究價值?以上敘述,是我最常被人提問的一個簡單又不簡單的問題。
從碩士論文完成之後,嘗盡田調採訪與標音記事之苦後的我,曾經發誓不再碰觸與語言相關的課題。但幾經試驗與撰寫,主題從親民愛民的土地公轉換到人人畏懼的姑娘神,卻都不盡順遂。此時,茂賢老師的一句話讓固執的我又回到熟悉的語言、文化領域,全為了實現對性別研究的興趣。自此,我認命的開始進行論述工作的準備,包含:相關文獻資料的爬梳彙整、全面蒐羅現今流傳較早較廣的俗語語典,著手俗語條的歸納與分類、盡力複習過往曾習得的並吸收新發展的當代性別與文學理論,希望讓這些在常民生活中展現著約定俗成觀念的經驗話語,得以自然而然的流洩出它看似簡單但卻擁有不簡單的深層意義—性別(gender)如是形成。由此,我的博士論文得以完成。
《女界門風—台灣俗語中的女性》是我的第一本書,也可說是博士論文《台灣閩南方言有關女性俗語研究》的修訂本。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第一章,為了強調並突顯俗語的制約與驅使功能,增補了更詳盡的話語(discourse)理論,以展現話語網絡與性別發展的緊密關係,而性別的差異性也透過話語的行為被一一建構,逐漸發展成社會期待的兩性典型。其次,論文中附錄的俗語分類表,囿於篇幅所限並未收錄於書中,稍嫌遺憾但並不影響本書的內容,反而是增添的俗語圖繪與照片,為乾澀的論述添加了不少閱讀的樂趣。
本書的重點在於:「女人」,是如何被形成的?不從主流學術殿堂尋求,就從庶民生活之中尋找答案,台灣俗語正提供了極具參考性的解答。結合了傳統文化、民俗、宗教、族群到社會發展階段等各個不同領域的俗語呈現,構成了台灣女性生命開展歷程,過往曾經熟悉的女性身影一一浮現:平埔媽、細腳媽、頭家娘、細姨、新婦仔、查某女間 、賺吃查某、姑娘仔…。「男命無假,女命無真」的性別差異現象,就在俗語中輾轉流洩,不斷傳承著。俗語,真是一門簡單又不簡單的學問。
要感謝的人太多,為學上:感謝林茂賢教授由始至終的一路相挺支持,碩博士論文均賴您的指導而完成,甚至本書的出版也都因您的「牽成」而產生;感謝碩士期間范銘如教授的殷切指導,為我建構了西方文學理論與性別論述的基礎,分析與批判能力都由此階段而建立;感謝邱燮友教授對學生堅持探究女性問題的包容與論文的細心修正,而口試委員賴明德教授的肯定與鼓勵,以及劉兆祐所長、金榮華教授、柯淑齡教授的不吝指正,都使學生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