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人生不再落漆,職場不再裸考!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台大Coursera課程負責人】葉丙成
每年我在台大電機機率課的最後一堂課,我都會再三叮嚀同學:「人的能力有很多面向!」
在高中時,我們常看到有些同學什麼科目都強。更過分的是,球也打得好,人又長得好看。這些人彷彿是人生勝利組,天生就什麼都強、什麼都好、什麼都棒!但到了大學,人生勝利組往往便開始落漆:或是微積分唸得呼天搶地,或是國文唸得如喪考妣,或是打球被巴鍋,抑或是滿臉橫肉不復往日清秀。
秀才為何會落漆?其實,高中以前學的東西難度有限,很會唸書又很會打球,並非很難。況且人在二十歲以前,五官基本上都不會亂發展,身為一個高中生,長得清秀好看,也是非常合理而且合乎邏輯的事啊!但大學之後,在學問和生活的挑戰上,難度都提升了一個檔次,還想面面俱到,實在很困難。更別提那蠢蠢欲動、恣意亂發展的五官了,簡直悲劇QQ!
我很想讓學生們體認到的是:「人的能力有很多面向!」有的人反應靈敏,有的人談吐風趣,有的人妙筆生花。隨著年齡增長面臨各式挑戰,每個人在不同面向的能力差異也因此浮現。在職場上這樣的現象更是顯著。現代的企業高度分工,不同的工作往往需要不同能力的人,才足以勝任。對於現代的企業而言,如何發掘需要的各式人才,對生存發展至為重要!
究竟企業該如何透過面試來發掘公司所需的各式人才?又是如何讓大家能適才適性、成就卓越?作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美國大企業的諸多制度做法往往為各國企業所仿效。目前美國大企業人資所採用的面試方法,未來很可能在台灣形成一股風潮。現在若能預先了解美國大企業的面試宗旨,未來便有機會培養出企業所重視的能力,進而得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目前Google、蘋果等美國大企業最注重的,究竟是何種人才? 現今的世界,動輒劇變,不管經濟的規模、資源的問題,或是商業的模式,在在都是人類歷史所未見。大企業為了求生存所要的人才,是要能解決各種沒碰過的問題。
只會解看過答案的問題而不真正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人,終將被淘汰。因此當今美國業界的面試趨勢,是以各種創意思考的問題來發掘人才。但這些創意思考問題,往往被許多人誤認為腦筋急轉彎一類的題目,不值一哂。
其實,這是許多人在現今「答案導向」的教育思維下,所生出來的偏見。
作者在書中以各公司的面試問題為例,一步步地以創意思考配合邏輯推演,解決看似無厘頭的面試問題,過程著實令人大開眼界!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大企業在發掘人才時,著重的是面試者解決問題的過程,亦即是「過程導向」的思維。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深深認為美國企業這種面試哲學,對普遍重視「答案導向」的台灣社會,將是重要的啟發。
最近學生間時興「裸考」這個詞,意指沒讀書就上場考試。學校有裸考,職場又何嘗沒裸考?大家面對這波新的企業甄才方式,是否已準備好?這本書收集了不少美國大企業所用的創意思考題目。如果買書只是打算把題目答案背下來以應付未來面試,那真是太可惜了,這麼做不過是人體彩繪,依然與裸考無異;但若好好利用書中題目來鍛鍊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有機會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衷心盼望大家都能發掘自己不同面向的能力,將思維從「答案導向」轉為「過程導向」。 人生不再落漆,職場不再裸考。
轉變,就此開始!
●葉丙成副教授Blog:pcyeh.blog.ntu.edu.tw
●FB專頁: facebook.com/prof.yeh
推薦序二
分別仰賴人、資本、與土地的三種企業經營模式
每一天,我都比前一天更熱愛我的團隊。
我曾經痛恨過我的團隊,我的團隊也痛恨我。這是我永遠不想重溫的狀況。那段時間,我依然看好每一位團隊成員,每一個團隊成員都依然是我當初看到的一流人才,都是可以成為領導人、促成真正改變的創業者。每一位個別成員都具備充沛的企圖、良善的初衷,幾乎沒有做錯什麼。
但當時,作為一個組織,這個組織痛恨每一位成員,每一位成員也都痛恨這個組織。當我走過這一切,我才逐漸意識到其中的根本因素來自一個根深柢固、不完整的理解: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不是的,人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
在杜邦方程式(the DuPont Formula)中,ROE =(淨收益/營業額)×(營業額/總資產)×(總資產/股東權益)=(邊際利潤率)×(資產周轉)×(槓桿比率)
較早的農業經濟,營運基礎是土地,整個經濟活動集中在「營業額/總資產」,也就是「資產周轉」這一個項目中。當時的經濟可以濃縮為:有土斯有財。後來進入工業經濟,大量生產的年代,當時的關鍵資源在掌握大量生產的設備,工業製造設備在土地之上,成為新的資產。想要複製這個資產,需要大量資本。這是個錢滾錢的時代,經濟活動奠基於「資產周轉×槓桿比率」。在這之前,「淨收益/營業額」都只是結果而已,沒有太多的變因。即便到現在,我們還是可以看見我們的勞委會和工作者,把勞力視為勞動產出,成為生財設備的延伸。然後勞工把自己資產化,期待與被期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量產」。
大量製造的時代,正在快速地遠離我們。
正以海嘯之勢洶湧而起的,是像Google這樣的「腦力」而非勞力產出,是「質產」而非量產。我們用杜邦方程式看一下Google這類企業的經濟活動和以往有何不同:
這類以人為創造活動核心的企業,資本只是用來創造足夠基本的研發規模與時間來發展核心資產,而不是用大量資本來取得數量上的大規模資產。當足夠的時間供這群人發展出最小價值的「資產」,這個資產會自行快速複製,不需要鉅額的資本來擴充設備或勞工產能,就能自行產生規模。如果能有最低足夠的資本繼續支應這個知識性「資產」的發展,新的「資產」會繼續自動複製擴散,創造新的價值、需求與新的規模。當這個價值超過一個臨界值,營收會隨著「資產」一起自動複製。但由於邊際成本遞減、研發成本固定,便產生一個「淨收益/營業額」(邊際利潤率)跟創新活動高度正相關的模式循環。
「資產周轉×槓桿比率」變得次要,只有持續的創新才能持續創造時間差的局部壟斷。
於是員工不是這個企業最重要的資產,資產是這個團隊創造出來的東西。在知識經濟體中,由人組成的團隊就是一切。只有理解了這個,才會知道這本書裡提的問題,目的不是測驗工作者的過「可用性」,而是探索這位工作者的「可行性」。不是看他解決已知問題的能力,是模擬面臨未知、辨識問題的能力。
團隊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只有團隊才能創造出企業最重要的資產。
【Richi里斯特∕TechOrange流線傳媒創辦人】戴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