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祝海西順利騰飛
張亞中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先生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的講話中,就兩岸關係發表了六點意見,強調要在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兩岸同胞福祉增進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
2009年5月中國大陸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賦予福建對台先行先試權限,允許福建省採取更靈活開放的政策,探索進行兩岸區域合作試點。
國務院發布的這項《意見》,使得海西戰略更進一步自區域戰略躍升成為國家戰略。依照大陸之規劃,在兩岸方面,海西經濟區之發展包括下列重要之定位:第一、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在海西特區中建立兩岸經貿往來交流之平台,建立旅遊合作機制,以及成立兩岸物流中心,鼓勵企業投資發展。第二、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與台灣地區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推動文化交流、人員互動。第三、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
海西經濟區正在蠢蠢欲動、蓄勢待發,它也像一條正在準備飛躍的巨龍。做為一位關心兩岸關係發展的學者,我想,也有必要充分地認識海西。2009年的夏天,很幸運地,在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李閩榕主任熱情與完善地安排、遲程與王真芳兩位先生的陪同下,與台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也是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建甫、秘書長彭錦鵬教授、執行長謝明輝先生一起走訪了福州、寧德、平潭、莆田、泉州等地,連同先前多次訪問廈門與龍岩,算是對福建省有了初步的了解。
福建由於地理位置近台,在康熙時間,為了靖台,沿海發展緩慢;在冷戰對峙期間,福建又扮演著軍事安全的角色,經濟發展因而受挫。1979年起改革開放,深圳趕上了頭班車,珠江三角洲開始崛起。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也帶動了長江三角洲的發展。另外,除了老東北工業區外,在鄰近日韓經濟擴張的帶動下,渤海經濟區也逐漸形成。中部地區也隨著沿海經濟的內伸而扮演愈來愈重要的經濟推動角色。西部大開發雖然沈寂一陣子,但是在政策的引導下,也是蓄勢待發。唯一被長久忽視的,卻是鄰近台灣的海西地區。此次北京決定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對福建而言,是一個絕佳的歷史機遇期,福建宜充分掌握。
任何經濟發展均必須以完善基礎建設做為開端。福建由於山多,各城市之間交通不便,使得長久以來,福建省不僅自己無法形成一套整體的互動交通商業網絡,也無法接納其它外省城市所產生的經濟外溢效果。
福建省目前在貫徹落實國務院《意見》的實施意見中,即表示要「建構現代化基礎建設設施體系」,包括要加快形成海峽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個港口群。建構以「三縱八橫」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網,以加快縱深推進、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設。建設大運動力的快捷鐵路運輸通道,推進形成「三縱六橫九環」海峽鐵路網,使得未來不僅可以全省連結,也可以透過鐵路網接長三角與珠三角,深入中西部地區,並加快連結全省主要港口、重要工業基地的鐵路支線,強化與國家幹線的聯繫,使得海西鐵路成為國家路網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樞紐。至於在空港方面,則是以完善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為主要幹線的佈局,推進三明機場建設、開展寧德、莆田、漳州等新建、遷建的前期工作。
說實在的,福建省這種大氣魄的交通基礎建設令人佩服。我們相信,這些交通基礎建設一旦到位,福建的發展一定是快速崛起。目前台商喜歡落腳長三角與珠三角,而沒有選擇福建,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就是海西的交通網不方便,現已有北京中央政策支持,海西的交通建設應可如期完成。
2009年9月中旬,在北京遇到《中國報道》的主編溫志宏與何流兩位朋友,她們知道我曾經走訪海西,希望我寫一些感想。說實在的,雖然已經大量研讀相關資料,並了解了一些城市,但是自己對於海西的理解還是極為有限的。但是基於關心,還是盡力將不成熟的意見,以「台灣如何看待海西」一文刊登於該雜誌的2009年10月號。
該文登出以後,立刻得到了另外一份重要媒體《中國評論》的重視,隨即在中評網上轉載,從而也引起更多讀者的關心。
據福建省政府遲程兄轉知,該文也引起了福建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福建省陳樺副省長特別批示,要求省台辦和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研究落實我們的一些建議。今(2010)年3間,福建省政府更進一步在福州召開「平潭開放開發研討會」,邀請兩岸相關學者專家上百人共同討論如何推動平潭的「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福建省政府這樣的積極態度。顯示其推動海西的求好決心以及希望兩岸共同參與的期待,令人敬佩。
今年春節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視察福建並會見台商,當時陪同的國台辦主任王毅在相隔兩周後,再度到福建考察。福建省方表示,胡錦濤對平潭發出重要指示,「要積極探索建立一個比較有利於開發、開放的機制,首先要搞好規畫,在開發初期搞好基礎建設,創造好的發展條件」。從北京的態度可以看出海西經濟區已經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接下來要看福建省如何大力地推動此一重大戰略規畫。
本人在「台灣如何看待海西」一文中,曾建議福建省政府,宜將未來海西經濟區的完善交通網路,相關聯絡以及所可能帶來的效益,透過各種方式,包括經由在台交流訪問,大量向台灣人民介紹,讓台商對於去福建投資的利多,有更深入與充分的了解。
今(2010)年3月份在福州訪問期間,與李閩榕主任再一次見面,在談及如何讓台灣人民對海西經濟區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時,我們一致認為,如果在台灣能夠有一本完整深入介紹海西經濟區與台灣關係的專書,將有助於台灣人民認識海西。本書《海西經濟區與台灣》就在這樣的因緣下誕生了。
兩岸統合學會致力推動兩岸統合工作,其目的在為強化兩岸重疊認同創造條件,以有助於兩岸持續蓬勃的和平發展。具體工作包括:建立兩岸和平發展的論述,推動兩岸在文化、經濟、貨幣的統合,在身份、安全上的認同,尋求兩岸共同參與國際的解決方案,並為雙方簽署和平協定預作準備。
兩岸統合學會從2008年10月起,透過《中國評論》,陸續地已經發表近二十篇的文章,完整地將兩岸統合的理念與路徑做介紹。在實際推動方面,2009年6月在北京由兩岸統合學會與清華大學法學院、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共同舉辦「兩岸關係高級論壇:兩岸和平協議」,以及2009年9月在北京由兩岸統合學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舉辦「兩岸和平發展路徑研討會」,今(2010)年4月由兩岸統合學會與佛光山日本本栖寺共同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亞太和平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協辦的「本栖會談」,總共有近四十名兩岸重量級學者,一同探討「一個中國與兩岸定位」等重要核心議題,成果豐碩。另外,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文化大學等重要學府都分別成立了兩岸統合研究中心,共同推動兩岸統合的學術研究及傳播工作。今年1-2月間,兩岸統合學會並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先生進行有關「和平共處法是否可行」的辯論,以及與聯合報就「一中同表」或「一中各表」何者才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石,進行文字上的辯論。3月底,兩岸統合學會出版「一中同表或一中各表」一書,以記錄此次重要辯論。
推動兩岸經濟統合是兩岸統合學會的重要工作之一。海西經濟區對於台灣是一個機會,更是兩岸經濟統合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在與李閩榕主任有了共同出版專書的構想後,爰由李主任所屬研究單位,收集整理重要文章,由兩岸統合學會將其列入「兩岸和平發展公益品」,在台灣募款贊助出版,以提供學者、業者、官員、一般民眾參考。另外,兩岸統合學會將繼續推動台灣內部對於海西經濟區的研究與了解,例如,今年5月底即在成功大學由該校兩岸統合研究中心主辦一場「ECFA、海西經濟區及兩岸區域整合」的學術研討會。
我們很高興能夠以編撰此書方式為海西經濟區與台灣的發展貢獻微薄的心力,更欣喜看到海西區即將崛起,希望海西經濟區為兩岸經濟共同體的建構打開大門。我們期許與預祝海西能夠快速騰飛!
謹誌於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研究大樓311室
2010年4月25日
海西需要台灣、台灣需要海西
李閩榕
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中國大陸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陸區域經濟發展佈局中處於重要位置。2009年5月,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頒佈,標誌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由區域戰略躍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事關中華民族核心利益的重大使命。這是因為,海峽西岸是一個與東岸台灣密切聯繫的概念,沒有東岸也就不會有西岸的獨特優勢,而沒有西岸也就切斷了台灣與大陸的經濟、文化、社會和歷史聯繫。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進而構建由「海西」和東岸台灣所組成的「海峽經濟區」,是兩岸同胞攜手共建「共同家園」、共創兩岸和平發展新局面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嘗試與舉措。
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台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當前,閩台經濟的依存度不斷提高,台灣成為福建的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市場和第七大出口市場。閩台經貿合作有力地促進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形成與發展,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必將反過來進一步推動兩地經貿合作的持續深化。
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自提出以來,在台灣內部帶來了強烈迴響。台灣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以及前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等均曾造訪福建,台灣其他黨派也在研究海西,追蹤海西建設動態。近年來台商在閩掀起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台灣百大企業在閩投資已增加至40多家,機械、電子、食品等企業紛紛遷移海西。但總體上看,台灣同胞對福建為什麼提出建設和如何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對台灣經濟發展能夠提供哪些重大機遇、台灣同胞如何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等仍未甚瞭解。
今年(2010)年3月本人與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先生在福州討論海西經濟區與台灣關係時,有感於為方便學者、業者、一般民眾能夠深入地了解海西經濟區,因此著手編寫這本有關海西經濟區與台灣關係的專書,是為本書的出版緣起。
本書包括四個部分:第一章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提出,重點介紹海峽西岸經濟區提出的背景和福建省的省情概況;第二章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內容,重點介紹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目標、主要任務和未來願景;第三章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需要台灣的積極參與,重點分析海西建設為何與閩台合作是緊密相聯;第四章是台灣加快發展需要借力海西建設,重點分析海西建設可以為台灣發展提供重大歷史機遇,能夠有力促進台灣經濟的加快發展。希望藉助本書,能夠加深廣大台灣同胞對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瞭解,並積極參與到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事業,早日將海峽西岸經濟區乃至包括海西、海東在內的海峽經濟區建設成為亞洲和世界的新增長極,而台灣海峽亦將成為串連起中國大陸和世界的「金海峽」。
編撰本書期間,承蒙聞盛、卓祖航、廖榮天、邱凡、甘邱鋒、陳少紅、白麗月、胡文浩等同仁的參與,本書方能付梓,也要感謝張亞中理事長的整理、補充、編排,以及兩岸統合學會的熱心支持與協助出版,本書才有可能在台灣問世。我們期盼能夠透過此書,化解海西與台灣在認知上上的隔閡,帶動兩岸更深層與寬廣的全面發展!
謹誌於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2010年4月22日
海西經濟區: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林建甫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暨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
過去聽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廣東因香港而富,福建因台灣而貧。剛開始我很不以為然,覺得,福建不發達關台灣何事?後來仔細思考,兩岸三地六十年來的發展,也真有不得不然的道理。
今天大陸推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 也有一段時間了。但在台灣並沒有引起太大的迴響與討論。我覺得有些可惜。希望藉此書的出版,能夠促進海西與台灣的共同發展。
海西的設計
以地理型態而言,福建省山多人稠、可耕地少,交通條件的阻礙限制了經濟的發展,因此,福建省自2004年以來不斷致力於推動海西經濟特區的發展,並於2006年首次納入「十一五規畫綱要」;2007年在中共17大報告及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政策目標逐漸明朗化。
「海西」,是以福建省為主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東與台灣、西與廣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周邊涵蓋了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合計人口約6000~8000萬人。其目標是希望透過台灣海峽東岸的台灣地區、海峽西岸的福建地區(加上周邊的浙南、贛東南、湘南、粵東部分地區),在整合的架構下進行經濟發展,以加速促進這個區域的成長。
2009年5月6日,中國中央頒佈了「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其內容相當完整而且複雜,可以說是一套「海峽西岸經濟區」未來的經濟建設藍圖。其內容涉及台灣的部分包括了第二和第九部份,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賦予對台先行先試政策。在該政策之下,有如下的重要內容:「探索進行兩岸區域合作試點。積極推動建立兩岸金融業監管合作機制,在此機制下,優先批准台資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參股福建金融企業,支持設立兩岸合資的海峽投資基金,進一步擴大兩岸貨幣雙向兌換範圍,逐步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這些內容顯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已經受到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將成為兩岸經濟合作重要的試點;許多突破性的合作機制會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會以彈性處理的方式,優先於其他區域來加以推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值得台灣方面爭取各種企業所需要的市場准入和配套機制,藉由海西區的發展需要來尋求台灣產業進一步發展的腹地,創造互利雙贏的局面。
海西的機會與發展
在福建省積極推動,以及中國大陸中央的全力支持下,海西經濟區已經成為一個新的亮點。在生產總值上,2008年海西占全中國17.30%,略遜於環渤海經濟區(20.96%),但高於長三角經濟區(14.90%),也高於珠三角經濟區(8.02%)或大珠三角經濟區(14.63%)。不過,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生產總值比重只有5.22%,明顯落後其他幾個經濟區。特別是在人均生產(GDP per capita)上,雖然海峽經濟區為36,348元人民幣,接近長三角經濟區的38,759元,但海峽西岸經濟區僅有13,915元人民幣,遠遠落後於長三角經濟區(38,759元)和珠三角經濟區(42,608元)之後,也不如環渤海經濟區的20,613元。由於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落後於其他競爭區域之後,成為中國東海岸的滯後區塊,這也是為何早先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或目前的「海峽經濟區」發展戰略,受到中國中央重視的原因。
2009年海西特區的GDP產值達到2.06兆元人民幣,年增率為12%,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3.6%;其中光是福建一省,2009年的GDP產值就有1.19兆元人民幣,連續8年有2位數的成長,在GDP、人均GDP、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其增長速度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是近年來大陸發展最快速的地區之一。根據大陸當局預估,海西特區到2020年的GDP產值將上看4兆元人民幣,被譽為是大陸經濟成長的「新引擎」。
雖然自海西經濟區開始推動後,相關的基礎設施亦大力建置,對外資及台商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沿岸地區勞工的薪資水準大幅提升,使得外資及台商的人事成本亦大幅增加,許多台、外資企業紛紛往中國內陸發展,以求降低生產成本維持競爭力。此外,受限於腹地及市場,在商品的銷售及流通部分,隨著中國大陸國內工資水準及購買力的提升,除高科技等相關產業外,許多台、外資企業的市場主攻點已逐漸轉移至中國大陸內部,而非在國際市場競爭,尤其是民生用品製造業、服務業和零售業。此兩大方向的轉變,對海西經濟區的發展是不利的,也是未來中國持續推動海西經濟區時必須考慮到的一個隱憂。
台商的優勢
政治問題,往往是零和的結局,因此古代常常殺得你死我活。今天也不乏為了自己利益,爭得臉紅脖子粗。經濟問題,把餅造大,大家可以分得更多,產生雙贏的結果。因此合作才是最佳的策略。海西與台灣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
海西對於台商的利基點在哪?首先是對於基礎建設的需求孔急,在福建設廠的水泥業者將是首要受惠者,國產和台泥在福建都有設水泥廠,且陸續接獲高速公路等發包訂單,已實質參與當地建設工程。在占中國GDP 1.5%以上的汽車業中,台商也沒缺席,中華汽車在福建轉投資的東南汽車,2009年總銷量超過8.5萬輛,年成長達202%;輪胎大廠正新透過子公司廈門正新轉投資2000萬美元,計畫在廈門集美區籌設一座試車場,積極擴展版圖。
台灣的科技實力,也是福建省亟欲拉攏的目標。鴻海投資的廈門光電園區,未來計畫與高雄軟體園區連結,並成立轉運中心,旗下的群創也配合母公司政策,在廈門的投資將倍增至1億美元,挑戰面板雙虎的地位。2009年8月初赴海西特區參訪的經濟部官員也表示,台灣的LED照明、無線網路與車載資通訊等3大產業,可與大陸業者合作發展,尤其LED是兩岸政府推動節能政策的核心產業,無線網路也是福建打造「無線城市」的重點建設項目,未來想像空間很大。
台灣金融業在海西具有發展潛力
金流往來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福建省也加速成為兩岸金融合作的前置平台。今天長三角的上海與珠三角的香港都是金融中心,介於地理位置中間的海西,可以發展成另外一個金融中心。由於海西特區肩負振興當地經濟及對台工作的使命,未來對岸當局來台尋求合作的態度將十分積極;而台資金融業具備提供金流及政策指標的要件,先行試點的可能性高。
迄至2009年底,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中國設立了33家外商獨資銀行、2家合資銀行、2家外商獨資財務公司,有24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了71家分行,有46個國家和地區的194家銀行在華設立了229家代表處。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國銀行分行49家、外資法人銀行32家,獲准從事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業務的外資銀行機構數量54家。台灣金融業要進入中國市場,似乎已經太遲。然而根據統計,中國大陸每十萬人擁有1.33家銀行分行,遠低於台灣的21.3家,更低於美國的30.86家或德國的49.41家,顯示中國大陸銀行或金融業的發展還是有很大的空間。
在眾多的外資金融機構中,多數集中於上海。截至2009年底,在上海開業的外資法人銀行有19家,占全國外資法人銀行總數的57.6%;資產部份,佔全國外資法人銀行資產總額的57%,盈利佔全國外資法人銀行盈利總額的71%。2008年,上海的外資金融機構共有395家,佔了外資金融機構的八成以上,競爭十分激烈。相形之下,福建省迄今僅有19家外資銀行機構,其中法人機構2家、分行12家,下設同城支行11家;現有外資銀行代表處7家。易言之,和上海相較,福建省的金融業尚在起步階段,台資企業若進入福建經營,既具有競爭上的優勢,又沒有類似上海的激烈競爭壓力,可說是不錯的起跑選擇。
除了銀行業以外,證券和保險業在福建省有非常好的發展機會。截至2009年底,福建省目前僅有三家法人證券公司、111家證券營業部。全年實現交易量37,369.85億元,較交易最為活躍的2007年還多出4,5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A股成交30,993.97億元,較上年度增長108.10%。股基交易量占全國3.01%的市場份額,福建在全國的市場份額再創新高,部均交易量在全國36轄區中,位列第六。
在保險業方面,迄2008年底,福建全省保險公司分支機構40家,其中產險19家、壽險21家。2008年的保費收入為272.3億元人民幣,較前一年成長11.69%。其中產險保費收入72.7億元,人身保險收入175.4億元。
國內目前已有國泰金和台壽保在福建設立壽險子公司,富邦金也已在廈門設立銀行,統一證也在福建設立辦事處,將是金融MOU簽訂後的先得利益者。尤其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海西特區的保險市場發展度仍低,市場競爭也沒那麼激烈,台灣保險業挾著多年的發展經驗,未來發展空間不容忽視。
目前,福建省正在大力發展各種產業。以製造業而言,其鼓勵外商投資的產業包括:(1)電子資訊業,(2)汽車製造業,(3)石油化工業,(4)高新技術產業。這些耗用大量資金的產業將產生對金融業大量的服務需求,值得台灣金融業適時切入、爭取商機。
台灣的角色
在台灣,政府對海西不感興趣的理由是海西是屬於地方的層級。如果台灣政府和海西的合作而會被有被矮化,墮入「地方化」的陷阱。因為雖然海峽兩岸正在和解之中,但目前的台灣政府無論是在名義上或實質上,仍然屬於「中央層級」;在和代表海西區的「福建省政府」有不對等的嫌疑。
但是海西對台灣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海西既然是經過中國大陸國務院加持,又是整個國家的重點發展單位。離台灣又是如此之近。閩台兩地有割不斷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是加強合作交流的優勢所在。未來台灣與福建在進行諮商時,宜由台灣方面的各種「產業公會」或社會團體領銜出面,搭配政府相關官員以「顧問」身份出席,讓官方既能掌握全局,又不致於受到矮化,才是最適當的作法。
祝賀
很高興看到《海西經濟區與台灣》一書在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教授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中心李閩榕主任的共同促成下,得以出版。本書是第一本在台灣出版有關海西經濟區的專書,我相信,將有助於台灣民眾對海西經濟區的全面性深入認識,對於未來推動海西經濟區的台灣的發展有絕對性的助益。為示祝賀,特撰本文為序。
2010年4月23日於台灣大學經濟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