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與宇宙能量的溝通
王立文教授的《易經》研究系列,已經集合成書即將出版了,我有幸拜讀過多篇內涵,發現王教授不只把《易經》用在天文地理與日常生活中,還有《易經》與數學、《易經》與藝術、《易經》與命理等各種有趣的推演。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近五十年來,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推斷文王、孔子並非《易經》的作者,尤其長沙馬王堆的出土有博書《易經》,證明這本書成書的時間應是西周後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
《易經》的玄妙在於它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從哲學來說,「易」有多種解釋:
1.許慎《說文解字》認為「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日月為「易」,象徵陰陽。因此,「易」被解釋為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3.陳鼓應認為日出為「易」,這也是「乾」的本義。又如《繫辭傳》所說:「生生之謂易」。
4.「易」有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因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也應當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即天人合一。
5.「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
總之,「易」能占卜、能觀變化、能生生不息,如蔣公所說的:「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一樣。體會「易」也就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現代人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數、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然而,我在王教授書中看到的是數字與顏色,這真是回歸到最原始的溝通了。想像宇宙的浩瀚,人與人不需文字,只有數字和色塊,這種溝通是最渾樸的,最天然的,它甚至已不限於人與人,它已經還原到人與天、人與菩薩、人與仙佛、人與神靈!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道理。
台大中文系教授 蕭麗華 序於玉函樓
序2
復見天地之心的人與書
欣聞王立文主任要出書了,而且是中國經書之首的《易經》,這一部充滿哲學、倫理學、文學藝術與自然科學的先人智慧,將由專攻航太科學的學者撰述成書,對我這個讀人文學科的人而言,真是充滿著期待與贊歎!
王主任是個不務“正”業又令人欽佩的學者。他是著名的理工專家卻充滿無限的人文關懷,帶著學生讀《傳習錄》、《易經》、《孫子兵法》,他對經典的解讀,往往讓人拍案叫絕,讀出人文領域學者不易察覺的人生智慧。正因為他的不務“正”業,元智大學的通識教學部在他的帶領之下,「經典五十」已成為許多大學仿效的對象,今日,這本以非具象藝術之視野解讀《易經》的著作,正是他不務“正”業的奇作!
前人以簡易、變易、不易解釋《易經》的窮、變、通之道,而王主任的奇作正是將這三易精神發揚光大且後出轉菁。從藝術角度論《易經》者不乏其人,然與西方藝術結合者則不多,而他不僅結合西方藝術,且以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非具象藝術論述《易經》,這正是他的變易;將六十四卦的排序分成四組,分別以紅、黃、藍三原色與白、灰、黑三非原色成就方陣序卦彩色圖,此即其簡易且具有創意之舉;而以藝術的方法傳播、發揚《易經》的生命哲理,則是他不易的核心價值。
以非具象的藝術視野解釋《易經》,王主任已跳脫了我們對《易經》的傳統認識。方陣序卦圖乃一本他的科學專業,以客觀的圖像分析其中所隱涵的意義;然而以簡單的原色,建構《易經》不同於傳統的圖像,則是他不務“正”業的藝術創舉,正如前幾年他所推動流體力學的藝術創作,成為全國首創,至今,仍有許多人向他請益、取經。
王主任之所以成功地結合人文與科學之道,開創生生不息的智慧視域,讓我想起了《易經.復卦》中「復,其見天地之心。」古人在生命修煉上特別重視「復卦」,最主要在於復卦乃象徵天地生生不已的回歸之道。對修煉者而言,「復卦」提醒我們不忘復善歸仁、堅守正道、明善復初,不為外物所惑,回歸生命與天地合體之心。因存「天地之心」,所以創意源源不絕;因存「天地之心」所以無理工∕人文之分;因存「天地之心」,所以無人我之別、階級之異;因存「天地之心」,所以重視修己成人;因存「天地之心」,正氣悠然而現。
復見天地之心,這是我們對王主任及其著作的描述,我相信這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奇作,將如以往一般,令讀者「讀其書,想見其人」,而不負我們所望的,此人與此書,正是「復見天地之心」的體現!
中國語文學系系主任 鍾雲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