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與戲說的歷史
滿族建立的大清帝國在自秦以降的整個中國皇朝歷史舞臺上,占據的時間約為其七分之一。大清王朝是中國皇朝史上的鼎盛時期,是值得史家傾盡畢生精力研究的重要歷史階段。 歷史上皇帝的政治素質、思想品德、文化修養、個性心理各有不同,但都與國家的興亡盛衰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歷史發展的快慢、前進和倒退。 愛新覺羅家族從天命元年(1616)到宣統三年(1911),歷時296年,歷十二帝。雄才大略如太祖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稱汗;太宗皇太極東征西討,建立了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聖祖康熙帝、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祖孫三人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創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黯然如多情天子順治皇帝,為愛妃董鄂氏傷情欲絕,棄國逃禪;一心要江山圖治,重振山河,卻被幽禁而終的苦命天子光緒皇帝;懵懂無知,尚在繈褓之中,卻被推上帝位,又在權臣逼迫下黯然退位,一生被洋人與軍閥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末代皇帝溥儀……大清十二帝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傳說、太多的疑問、太多的想像。 現在的正史被逼無奈,敵不過「戲說」群狼似的撕咬,只能為自己貼上「正說」的防偽標籤。但戲說固然有誤人之處,但它卻吸引我們去關注一個時代、一個王朝、一個人,其娛樂化的面相或許值得正史鑒戒。學術氣息重一向是這門國學面向大眾的障礙之一。但如果能以吊胃口的懸念循循善誘,使更多的人發現史學樂趣所在,未嘗不是獲得更多簇擁的辦法。
本書正是基於此種理念,以正史為基石,野史為磚瓦,豔史為窗櫺,秘史為雕梁,將歷史裝扮一新,去蕪存菁,去偽存真,以通俗易懂的筆觸,還歷史以真實,增歷史以趣味。引經據典,用通俗的語言,客觀的態度,嚴謹的史實,公正的評判,為讀者營建了一座解讀清史、研究清史、暢遊清史、享受清史的宏偉殿堂。 江山有代謝,一字寫盡,大汗淋漓,心存未了情。然「放寬歷史的眼界,更應當避免隨便作道德的評議。因為道德是真理的最後環節,人世間最高的權威,一經提出,就再無商討斟酌之餘地,故事只好就此結束。」梁啟超先生有句名言:「戴綠眼鏡者所見皆綠,戴黃眼鏡者所見皆黃。」確認數百或幾千年前某人的忠邪善惡並不是我們研究學習歷史的主題,而認識歷史解決現實問題才是我們目的所在。唯善於研讀歷史者方能得文化浸潤滋養,方能增人生英明智慧。 談國是,非我所願。非不能,實不為也。何者?針砭時弊,必犯時忌。 禍從口出,凡讀史者莫不了然於心。 縱然如此,心中之言,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至此一篇,以後當不再議,此論亦不做任何解釋。 但願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吧。
--編者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