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孩子讀得懂的兒童權利公約~
以兒童的眼光,透過一個個小故事告訴大人:「我希望怎麼被對待。」布魯卡與兩百位院童,一起住在史蒂芬妮小姐和柯札克醫師成立的孤兒之家。這本書是布魯卡的日記,在日記中,描寫了西格蒙德如何用自己賺來的錢,讓一條魚重獲自由;年紀小小的小毛毯,是怎麼樣用自己的力量與堅持,贏得所有人的稱讚;調皮搗蛋戳壞螞蟻窩的海因馬,接受了兒童法庭的審判,但他永遠會獲得改過自新的機會。布魯卡把孤兒之家的一切都寫在日記中,用文字無法說清楚的,就畫出來,直到戰爭爆發……
知名的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醫師,畢生身體力行提倡兒童人權,他的理念深深影響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制定。一九七九年,柯札克誕生一百周年,聯合國宣布該年為「國際兒童年」。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公約」。這份超過兩百個國家簽署,願意共同遵循的公約中,所定義兒童四大基本權利(生存權、參與權、發展權、受保護權)。透過布魯卡的日記,我們不難窺見,早在十九世紀,柯札克醫師便已經將這些權利,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一一落實。
李佳燕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
幸佳慧 兒少文學作家
吳曉樂 作家
陳培瑜 閱讀推廣人
黃筱茵 兒童文學工作者
蔡幸珍 新樹幼兒圖書館 館長
蘇懿禎 兒童文學工作者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序)
~真誠推薦~
得獎與推薦記錄
★ 2011年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圖畫書獎
★ 2011年波蘭文學書榮譽獎
★ 2012年德國兒童文學大獎提名
在那不富有的孤兒之家,有著最豐富而尊重的愛。———李佳燕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
醫師先生對孩子們的照顧與陪伴,正是現今漫步下來的生活中最需要的,如果我們能夠有所領會,一定能看到孩子滿滿的笑容。———陳培瑜 閱讀推廣人
本書深刻呈現兒童人權之父波札克對待兒童的言教與身教,我努力汲取並實踐書中的教養智慧,也衷心推薦本書給每一位家長和老師!這本書「一書抵萬書」,與兒童相處的大智慧都在其中了!———蔡幸珍 新樹幼兒圖書館 館長
本書特色
★以兒童的角度,敘述希望被對待的方式。
★國際安徒生大獎入圍作者,構思長達八年的精心創作。
★運用拼貼元素,如紙張、布料、縫線等,增添故事的真實度。
★書後附錄譯者深刻導讀,與作者齊米雷絲卡的精采專訪,幫助讀者了解本書創作緣由及歷史背景。
作者簡介:
齊米雷絲卡 Iwona Chmielewska
1960年出生於波蘭,畢業於哥白尼大學(Copernicus University)美術系。齊米雷絲的書中常以日常生活可見的素材,運用拼貼技巧,為故事真實度加分,充分展現圖像成為讀者串連敘事的重要角色。齊米雷絲卡的作品榮獲多項國際重要獎項肯定,包括:國際教科文組織、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波蘭年度書籍獎、韓國CJ繪本獎,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BIB)金蘋果獎,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最佳選書,國際安徒生大獎入圍。
譯者簡介:
林蔚昀
1982 年生,臺北人。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 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遜媽咪交換日記:一樣的育兒關卡,不一樣的思考》(合著)、《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等書,譯有《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人,你有權利》、《麥提國王執政記》等作。
推薦序
導讀摘錄
愛孩子,尊重孩子——那些重要卻常被遺忘的事
林蔚昀◎文
《布魯卡的日記》是一本很特別的書。說故事的人是個孩子,但是敘事的口吻很成熟、很有智慧。畫面的色彩是冷色系,有時令人憂傷害怕,但又有莫名的溫柔,讓人感到被撫慰。書的內容講的是如何愛孩子、尊重孩子,但也有憤怒悲傷,在字裡行間、在畫面的角落,有著逐漸逼近的不安陰影,比如破碎的星星、被拔起的樹木、陌生的字母、從遠處開來的火車……。
《布魯卡的日記》根據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和孤兒之家(Dom Sierot)的故事改編而成,作者是享譽國際的波蘭繪本作家齊米雷絲卡(Iwona Chmielewska)。雖然齊米雷絲卡從小就被柯札克的故事吸引,也很早就決定要為柯札克和孤兒之家創作一本書,但她卻等待了八年,讓自己的人生經驗更豐富,才開始創作,花了一年完成本書。所以,《布魯卡的日記》可說是用生命完成的創作。
柯札克是誰?或許大部分臺灣讀者對他不是那麼熟悉,但柯札克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遠。這位本名亨利‧哥德史密特(Henryk Goldszmit)的波蘭/猶太小兒科醫師,曾在華沙和他長年的合作夥伴史蒂芬妮‧維琴絲卡(Stefania Wilczyńska),共同經營孤兒之家三十年,把他和兒童相處的經驗及對他們的觀察,化為二十幾本著作和一千四百篇文章。
柯札克畢生身體力行提倡兒童人權,他的理念深深影響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制定(臺灣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即依據公約的精神與內容所制定,而在二〇一四年,兒童權利公約也在臺灣國內法化),他的著作也讓後世的讀者更知道如何愛孩子、尊重孩子。
愛孩子、尊重孩子,聽起來很崇高、偉大,但它也可以很日常、很生活化,雖然做起來很困難。如果說,柯札克自己寫的《如何愛孩子》用充滿哲思的散文闡述了一個大人如何學習愛孩子、尊重孩子,《布魯卡的日記》就以兒童的眼光,透過一個個小故事告訴大人:「我希望怎麼被對待。」
愛,需要學習
孩子希望怎麼被對待?就和我們每個人一樣。我們希望別人會尊重我們、對我們有禮貌,不因為我們的性別或膚色就對我們有差別待遇。我們希望別人會理性、寬容的對待我們,在我們犯錯時好好跟我們溝通,給我們改進的機會,不要劈頭就罵。我們希望別人信任我們、對我們誠實、公平、傷害了我們會和我們道歉……。
可是,我們有這樣對孩子嗎?捫心自問吧,身為大人的我們,有沒有因為孩子年紀小就對他說:「你還小,你不行。你還小,你不懂」?有沒有在他們犯錯時不分青紅皂白地責罵(甚至體罰)他們,或威脅:「你再犯錯一次你就知道。」有沒有不信任他們、對他們說謊、不公平,傷害了他們也沒有道歉,只是強詞奪理,希望他們趕快忘記這件事?
或多或少,都有吧。不管想不想承認,在孩子眼中,我們就像柯札克口中「被馴化的野生動物」,永遠無法捉摸。這事實令人不安,在知道了我們不如想像中善良、慈愛這令人不安的事實後,要如何愛孩子呢?
幸好,不管是柯札克或《布魯卡的日記》,都沒有指責我們或對我們說教。就像日記中寫道的:「如果孩子做了壞事,最好的方法是原諒他,然後等他願意自己變好。」我們也是孩子,會犯錯、會有人性的邪惡,但是我們也都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學習以更溫柔的方式對待他人,只是,我們需要幫助和指引。
導讀摘錄
愛孩子,尊重孩子——那些重要卻常被遺忘的事
林蔚昀◎文
《布魯卡的日記》是一本很特別的書。說故事的人是個孩子,但是敘事的口吻很成熟、很有智慧。畫面的色彩是冷色系,有時令人憂傷害怕,但又有莫名的溫柔,讓人感到被撫慰。書的內容講的是如何愛孩子、尊重孩子,但也有憤怒悲傷,在字裡行間、在畫面的角落,有著逐漸逼近的不安陰影,比如破碎的星星、被拔起的樹木、陌生的字母、從遠處開來的火車……。
《布魯卡的日記》根據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和孤兒之家(Dom Sierot)的故事改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