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5 項符合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的圖書 |
![]() |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 作者:劉紀蕙 出版社: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0-05-01 語言:繁體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230 |
![]() |
二手中文書 |
$ 316 |
![]() |
社會人文 |
$ 352 |
![]() |
中文書 |
$ 352 |
![]() |
文化研究 |
$ 360 |
![]() |
社會學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二十世紀初,台灣文學的變態意識在哪裡?當二十世紀人們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人的形象可以如同賈可梅提(Giacometti)的雕像不斷被削減掏空,人的意識狀態的黑色空間反覆被文學家與藝術家所探索,為何台灣的文學固執地堅持「寫實」與「健康」的立場?為何在台灣的現代文學史中,沒有發展出從巴岱爾 (George Bataille)到格里耶(Robbe-Grillet)的負面意識與新小說或是新新小說?
本書分三部份,分別以「方法論」、「文化圖像」以及「負面文學史」三個層面切入,企圖回應上述問題。第一部份提出文化符號之視覺詮釋以及精神分析徵狀式閱讀的方法論,第二部份根據此徵狀式閱讀之方法論,展開對於台灣文化場域所展演的文化圖像之分析,並探討此文化圖像所透露的主體/客體相對位置以及其中牽引的文化認同問題,第三部份則對應於前述二個層面的思考軸以及揭露的文化認同問題,從負面思維重新觀看台灣文學史,搜尋台灣寫實文學傳統之外的超現實書寫與負面意識脈絡,從三○年代超現實詩人楊熾昌的「異常為」書寫,四○年代延續到五、六○年代的銀鈴會詩人林亨泰所進行的超現實語言實驗,到五○年代紀弦的「橫的移植」,六○年代到八○年代之間「故宮博物院」與「超現實拼貼」兩種觀看模式,以至於八○年代、九○年代以林燿德為代表的後現代暴力轉向。
這一系列台灣文學史中的負面書寫脈絡,不僅揭露了台灣文學史與文化史所不容的「他者書寫」,也揭露了不同心理地層而鑲嵌了歷史與時代痕跡的負面「本土意義」以及「台灣意識」。
作者簡介:
劉紀蕙
一九五六年生於台北市萬華區糖廠廢棄的鐵道旁,成長於日本式的老屋子與巷弄間。祖籍據說是上海市,其實不詳。一九八四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一九九四年創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致力於推動整合性人文研究。曾任輔仁大學英文系主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現為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文學、現代主義文學與藝術、精神分析與文化研究、電影研究與跨藝術研究。著有《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三民,一九九四),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立緒,一九九九),《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麥田,二 ○○○),《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麥田,二○○○)等論文集(麥田,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