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回到隋唐!(摘錄)
【七日遊推薦行程】
第一天 前往長安城,謁見皇帝。皇帝對來自遠方的客人是很尊重、很大方的。誰叫唐朝是當時的泱泱大國呢。住宿當然首選長安城了,而且最好要靠街,晚上時可以體驗一下長安城的夜生活。隋唐時的公主貴族夫人很喜歡在街上溜達,說不定你會撞見她們。
第二天 參觀上朝,看看皇帝是怎樣辦公的。
第三天 去找找李白他們吧,買幾壺好酒,雇個奴僕,擔上一桌好菜。先把李詩人灌醉,然後讓他作詩。記得要讓他署名,最好是蓋個印章,沒有印章,按個手指印也行。還可以邀上一大幫文人騷客,叫上一群賣藝不賣身的藝伎,一邊在湖裡划船,一邊飲酒作樂。唐朝的白酒度數不高,因此你不用擔心會醉到忘記自己的身分。
第四天 早上,到梨園亭觀看馬球比賽;中午去看蹴鞠比賽,如果有興趣,還可以參加拔河比賽,順便參加皇上的買宴,不過這是要自己掏錢的,不要忘記帶錢包。下午去看鬥雞比賽,然後前往茶肆品茶。
第五天 準備告別長安城,前往洛陽。京城的文人政客會來給你送行。不外乎擺一桌好酒好菜,一邊吃,就一邊感感嘆何日再重逢。文人都喜歡作詞送別,不管聽不聽得懂,心意還是要領的。
第六天 到了洛陽城後,不要隨便亂走。這裡是軍事重地,戒備森嚴。來洛陽,當然要去看洛陽大佛。據說,那是參照武則天的形象製作的。晚上時,可以體驗一下本地的風俗。碰上趕考的日子時,你會遇見許多秀才。別小看他們,說不定你撞見的那一位就是將來的狀元呢。
第七天 最後一站去揚州城。但不要從陸路騎馬去,要從水路坐船過去。水上生活,別有一番風味。到了揚州,會發現這裡的外國人跟京城有得一比。不過這裡的外國人,大多數是商人。跟他們不用客氣,做點生意,賺點外快。
【行前須知】
隋唐,歷史上是兩個獨立的朝代。不過,因為隋朝的歷史只有短短的幾十年,而且緊隨其後的是唐朝,因此習慣上我們稱之為隋唐。隋朝始於西元581 年,而唐朝結束於西元907 年。
西元581 年,北周丞相楊堅接受禪讓代周稱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即隋文帝。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已經嚴重分裂了一百年的中國。他大力發展經濟文化,首創考試選拔人才制度,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
西元604 年,隋煬帝楊廣弒父殺兄,即皇帝位。他倚仗文帝留下的基業,驕奢淫逸,年年到處遠遊。他的遠遊主要集中在大運河。曾經三次到江都(揚州),每次出遊都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地方造成極大的破壞。因此,激起了風起雲湧的全國叛亂。
西元618 年,李淵篡隋自立,建立唐朝,仍然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他消滅了各路農民軍和地方割據勢力,繼承隋朝,統一中國。西元626 年,秦王李世民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
唐太宗很怕重蹈隋朝滅亡的覆轍,因此他勤於管理國家,還要大臣廉潔奉公,政府輕徭薄賦,鼓勵生產。他在位時期,政治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在西元649 年接掌帝位。政治上他碌碌無為,胸無大志,生性懦弱,而且體弱多病,國家大事逐漸交由皇后武則天處理,想不到倒成全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帝王。
武則天是個極有野心的女人。她透過料理政事,最終掌握了朝廷大權。唐高宗在世時,她尚且有所忍耐,高宗去世後,她乾脆廢黜了睿宗,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周。時年西元690 年。
武則天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延攬人才。在她統治期間,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並穩定了邊疆形勢。
西元705 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雖然迎回了唐中宗李顯,但是李顯本人庸弱無能,用人錯誤,導致唐朝政局再度動盪不安,自己也落得被人毒死的下場。
直到西元712 年唐玄宗即位時,政局才又安定下來。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是武則天的孫子。他的管理能力不錯,敢作敢為,而且懂得用人之道。富於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就是被他提拔起來做宰相的。他統治的前期,政治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現象,史稱「開元盛世」。
不過到了後期,他貪圖享樂,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身邊盡是些像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的貨色,加上政策失誤,識人不當,重用安祿山,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西元755 年,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叛亂,史稱「安史之亂」。西元907 年,朱溫滅唐自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隋唐時期,中國處於統一的狀態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個民族廣泛融合,和睦相處,跟亞洲各國也有友好的交流,農業、手工業蓬勃發展,商業更不必說,迎來快速發展階段,先後出現過貞觀、開元盛世。只是安史之亂打破了盛唐的節奏,破壞了集中統一的政治局面,政治上出現了藩鎮割據和朋黨之爭,內耗嚴重,國力嚴重削弱。
軍事上,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實行統一的中央專制主義集權統治。皇帝雖然是最高領導人,是決策者,但是其他部門也不是花架子。兵部是中央最高軍事行政領導機關,統掌全國軍政事務。唐朝還實行監軍制度,以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唐朝軍事統領機構和將帥一般直屬於皇帝,由皇帝決定建裁和任免。安史之亂前,中央尚能有效地控制軍權,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大為削弱,出現了藩鎮擁兵割據日趨嚴重的局面。
文化上,採取開放包容政策。不排斥外來文化,文化著重兼容並蓄,而且還反過來,主動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到國外。傳統的儒學文化得到進一步整理,統治者信奉道教,使得道教文化有了長足發展,大有跟儒學抗爭的趨勢。從印度傳入的佛教,被中國傳統文化禮俗所同化,變得更適合中國的國情了。
在經濟領域,長安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雲集了各國使臣、商人。唐朝不僅透過絲綢之路,而且還透過商船出南海和印度洋,源源不斷地將絲綢、瓷器、造紙術、印刷術向西方傳播;而印度、中亞的文明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如服飾、習俗、飲食、語言、藝術、科學、曆法、數學、醫藥、各種宗教、物產紛紛傳入中國。
【入門指南】
唐朝服飾流行異國風情
◆穿著胡服趕時髦
唐代女子穿著胡人服飾是當時的一種流行時尚。
胡人是經商高手。他們在長安從事不同職業,經商、開店、貿易、侍傭、戲耍的都有。大量胡人的湧入,對漢族人民的服飾、樂舞等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當時,人們「慕胡俗、施胡妝、著胡服、用胡器、進胡食、好胡樂、喜胡舞、迷胡戲,胡風流行朝野,彌漫天下」。
唐代胡人俑的服飾裝束非常引人注目,如梳辮盤髻,卷髮虯髯、高尖蕃帽、翻領衣袍、小袖細衫、尖勾錦靴、葡萄飄帶、玉石腰帶等。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唐代貴族婦女,頭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紗衣裡面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這是一種大膽的裝束,也反映出當時婦女的思想開放。
◆半臂
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變化而來的服飾。首先是宮女所穿,後來自宮廷傳播開來,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襬,可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裡面。這種服裝不能單獨使用,穿著時,裡面一定要穿內衣。一般多穿在衫襦之外,為春夏或夏秋之際穿著的服裝。為了搭配半臂,女人還流行將一塊帛中披在肩背上,名為「披帛」。製作披帛的材料,通常是輕薄的紗羅,或搭於雙肩,或繞於雙臂,走起路來飄飄然。
◆女裝男性化
襆頭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裝束,至天寶年間,婦女也模仿穿著。同樣先由宮女所穿,之後傳入民間,成為普通婦女所喜愛的服飾。可見當時的宮廷,已經成為時尚潮流的指標。宮裡流行什麼,外面就跟風什麼。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的一種時尚,與胡服的流行有關。不過,她們雖然穿著男裝,卻不戴襆頭,只是挽各式髮髻而單穿圓領袍衫。
【貨幣與經濟】
◆鼓勵以物易物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規定了開皇五銖錢幣作為法定的新錢,到了他兒子楊廣執政時,五銖錢大量鑄造,導致通貨膨脹很厲害。物價飛漲,百姓大為不滿。五銖錢的「五」字左邊多有一分隔號,旋轉過來看像一個「凶」字,人們藉機發洩說:「此為凶錢,楊廣凶多吉少,註定沒有好下場。」果然,隋煬帝最後不得善終。
到了唐朝時,發行了一種名為「開元通寶」的錢幣。因為害怕重蹈隋朝通貨膨脹的覆轍,不敢大量發行。即使市場上極度需要錢幣,當朝仍然小心謹慎,不肯增加發行,反而還鼓勵以物易物,把流通在外的錢幣回收。所謂的以物易物,其實就是把布帛當作錢幣來用。如此一來很不方便,當時一斗米只需三五文錢,但是老百姓去購買米時首先要扛著布帛。在唐朝前期,布帛作為貨幣的地位最高、作用最大,使用範圍甚至超過了錢幣。
◆金銀是收藏欣賞用的
我們所熟知的金銀,那可不包括在法定貨幣中。在嶺南、西域等少數地區,金銀可以流通,是當地的貨幣,但是在中土,人們一般用於儲藏、賞賜、賄賂以及製作器物飾品。唐代也鑄有金銀錢幣,但是並非用來流通,主要用做宮廷賞賜或玩賞。那些內廷嬪妃每到春天時,就三五人一起,拋擲金幣取樂,以此作為遊戲。又如安祿山過大壽,楊貴妃用錦緞像包裹新生兒一樣把安祿山包裹起來,用轎子抬著,眾人感到新奇,大聲起哄。唐玄宗看著高興,就賜給楊貴妃金幣。
【社會風俗與文化】
◆偽娘盛行
隋唐時期的男女著裝佩飾有些「陰陽顛倒」。女子穿男人裝,男子則打扮得像個女人一樣。真是咄咄怪事。愈接近上流社會,那些名流就愈喜歡打扮成女人。他們很注重儀容的修飾與化妝,用面脂、唇膏、簪花等女用化妝品粉頭飾面。黎民百姓雖然沒有那種閒錢,不過也多少受了些影響,在社會上,一度成為一種時尚。
為什麼男子非要弄得油頭粉面,裝扮得像一個現代「人妖」呢?那是因為武則天、太平公主等大唐權貴婦人喜好「小白臉」。武則天就不用說了,她喜歡美男子,挑選陪侍的標準就是「潔白美鬚眉」。既然上層權貴婦人喜歡「小白臉」,那麼有心吃軟飯的朝野上下就努力打扮自己,男子做美容、化女妝,裝飾打扮標新立異,為的就是吸引貴族女人的注意。
唐懿宗時有個詩人叫李山甫,他本身長相秀美,極像女人,偏偏他又留有長達五尺餘的長髮,每次沖洗後,就讓兩名女僕用金盤子接住頭髮,然後梳理。有些不明就裡的客人來造訪,還以為他是女人呢。
◆不一樣的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日,俗稱重九,又叫重陽,是我國民間一個傳統節日。重陽正式定為節日是在唐代。每逢重陽節,百官休沐,皇帝賜宴曲江池,人們紛紛佩茱萸,登高遊玩,或聚會宴享,觀賞菊花。
唐代登高、賞菊風氣之盛,為歷代所罕見。漢魏時代人們登高以避邪,這時已經變成一種健身、遊玩的娛樂活動,重陽節時,唐代帝王都要到慈恩寺大雁塔,或渭水邊上的臨渭亭登高宴會。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茱萸是一種具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可以入藥,有驅蚊殺蟲之功效。古代,人們認為佩茱萸能驅邪避惡。王維有一首著名的詩篇《九月九日憶山東諸兄弟》,寫到了重陽佩茱萸的風俗。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不過,唐代重陽節不是一天,而是兩天。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詩寫道:「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詩中描寫九月十日小重陽再次宴賞的風俗。此外,有時鑒於朝中在九日前後有重大活動,重陽節亦有挪至九月十九日舉行的,這也是唐人通融的一種辦法。
◆門第婚姻規矩多
隋唐時期的門第婚姻是一種等級婚姻。政府對於「良賤制度」相當重視,統治階級和普通的老百姓是絕對不可以通婚的,等級是絕對不可逾越的,通婚與否對統治階層來說有致命的危險,可以完全喪失人格身分。法律規定,如果男人立自家隸屬「賤籍」的婢女為正妻,那官府會判男人做兩年苦役,女人打回原階級當婢女,不得享受正室待遇。
唐人小說《訂婚店》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唐朝貞觀年間杜陵一個名叫韋固的書生,因求婚來到宋城,在旅館裡看到一個算命的老人,老人告訴他婚姻皆是前定的,無論貴賤,或是吳楚異鄉,由冥冥中的紅線一繫,男女便成了夫婦,逃脫不了命運。並且告訴韋生,他將來要娶的是一個店北賣菜家嫗的女兒。韋固十分悲憤,覺得這是對他的侮辱,竟然想讓僕從去刺殺那個幼女。不想若干年後韋固所娶的美麗嬌妻,正是當年欲殺之女。只不過此女並非出身貧賤,而是昔日宋城縣令之女,因其父早死而寄養在乳母家,後由叔父收養。
這個故事透露了唐朝時等級婚姻現象的普遍:為了不娶不相稱的出身貧賤的女子為妻,竟然動了殺害她的惡念,可見在韋生心目中,等級婚姻的觀念是多麼執著和偏激。
◆男女關係開放
如果你還認為過去中國的男女關係就是很保守,那你就錯了。這只是一般的刻板印象,事實上,唐代世風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男女關係開放。
在唐代,未婚女子有一定的擇偶權,並不完全由父母做主。如唐玄宗時期的一代奸相李林甫,有六個女兒,他在家中客廳的牆壁上開了一個窗子,用薄紗圍住,然後讓六個女兒常常在窗下玩耍。玩耍是假的,實際上是偷窺那些來謁見宰相的貴族子弟,看看他們長相為人談吐如何,如果有中意的,那就擇之為婿。
唐朝對女性貞操的要求並不嚴格,具體又體現在:女子初婚非處女不受苛責;女子離婚、再婚並不被社會所嘲弄。比如,大才女晁采與鄰居文茂青梅竹馬,成年後以詩傳情,偶爾也會偷吃禁果。她的母親知道後,只是感嘆說:「才子佳人,自有此事」,最後還將女兒嫁給了文茂。又比如一代美人楊貴妃,她曾是壽王李瑁的妻子,按理說早已是婦人之身,但是後來又嫁給了唐玄宗。最離譜的就是蕭皇后了。她天生麗質,嬌媚迷人,一生共侍六主,那些君主都被她迷得神魂顛倒,根本就不在意她之前跟多少男人發生過關係。既然統治者都如此,上行下效,仕宦階層及民間對此也就相當開明。
【實用指南】
穿越前的準備
隋唐總體上來說這是中國歷史上顛峰王朝之一,雖然期間有些小小的動亂,但是無礙大局;在盛唐,你可以享受到一個泱泱大國的自豪感;不過準備好相應的物品,還是能幫助你更好地享受這趟旅行。
◆藥品
如果你習慣了現代社會的舒適,擔心回到唐朝,人生地不熟,容易患病,那大可不必。唐朝有位孫思邈,他可是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曾經被一代帝王唐太宗聘為御用醫師。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因此你不用擔心去看病時受氣被人坑。他提倡把病人當作自己的父兄,對待病人不應「瞻前顧後,自慮吉凶」。在治病時,不要過於計較個人得失,凡事講究「救人一命乃從醫者之責任」;即使面對那些又髒又臭的病人,他也不嫌棄,依然耐心治療。
對了,他還是個養生專家。有資料顯示他活了一百零一歲,不過另外有考據說他活到了一百四十一歲。那可是貨真價實的養生達人啊,跟現在那些活躍在電視臺、網路傳媒上的山寨貨絕對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