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初淄川蒲留仙、松齡先生所撰聊齋志異,不獨爲我國近三百年來說部名著,在海外亦有英、法、德、日、俄諸國譯本流傳,而我國內則於蒲氏生平行實竟少記述,間有所記,率以誕謾之事歸之,如淸末鄒弢三借廬筆談,竟記蒲氏撰志異略云:「居鄉裡落拓無偶,性尤怪僻,作此書時,每晨攜一大磁甖,貯苦茗,具淡巴菇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見行者過,必執與語,搜奇說異,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寒暑,此書方戚」吾人試一翻閱淄川邑乘,或讀其蒲先生墓表,則知其所述,實荒唐無稽。
筆者籍魯東近淄川,幼居鄉里,亦嘗聞父老話留仙逸聞,惜語焉不詳。稍長,嘗數過淄川,親謁其墓,並讀其墓前柳泉蒲先生墓表,造其故居,獲覩其鶴軒筆札手稿,復得瞻其繪像遺蹟,並親履其講學畢氏石隱園遺址。時吾友王獻唐長山東省立圖書館於濟上得,有淛氏遺稿,雖斷簡殘編,每爲之寄貽,四方友好亦多,以蒲氏遺聞散籍遠道相寄贈。
迨抗戰軍興,筆者由滬溯江入蜀,覊旅十載,及出川赴京,復從烽火中輾轉來臺行裝多佚,而積年所集有關蒲氏聞見筆錄,竟幸得保存。於民國五十七年戊申(一九六八)間,就行篋所存,有關蒲氏生平行實,彙纂編次,綴成蒲留仙傳一編。
荒蕪拙編,竟荷海內外讀者,先後爲之評述,見台北中央日報副刊民國五九年七月十二日,與香港明報月刋一四一期七五頁。復承同好紛慫慂爲撰蒲氏年譜,以記其編年行實。
玆就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一九三六)予在漢口所草蒲松齡先生年譜稿,復益之歷年所積有關蒲氏行實,逐年撮要補入,綴成斯編。
淄川、蒲氏家世,溯自元末,興自清初,就般陽父老沿襲口傳,撮要引錄。復就蒲氏生平行實要分五期:
一、年譜一
一歲至三十一歲居淄川故里。
二、年譜二
三十一歲秋至三十二歲夏,遊幕江南寶應高郵,時間雖僅八閱月,而要爲蒲氏生平最長的遠離故鄕。
三、年譜三
三十二歲夏至四十歲,南遊歸里,在故鄉設帳講學,日夜攻讀冀博一第。
四、年譜四
四十歲至六十九歲,應聘淄西畢氏,設帳綽然堂,計三十年,蒲氏著述,大部編著於其間。
五、年譜五
七十歲至七十六歲,撤帳歸里,時其四子,皆各謀一館,自糊其家室,蒲氏家給亦漸寬裕。先生得安居家園,棲遲偃仰,抱卷自適。後其夫人劉氏竟因疾先逝。先生伉儷情深,自是生趣頓失,越一載,先生亦溘然以逝,時年七十有六歲正月間。
本編最後附錄有蒲氏世系表,暨自始祖起至先生後十世直系表。並附有先生自撰(一)述劉氏行實(二)蒲箬等祭父文(三)蒲箬撰柳泉公行述(四)張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等紀實篇文。殿以蒲氏遣著書目及其序跋,暨聊齋手稿及鑄雪齋聊齋鈔本,二十四卷聊齋鈔本以及近世坊間蒲氏僞書,並備參證。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九日濰縣劉階平識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