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言)
一、杜詩周情孔思,海涵地負,奄有古今之長。學者能識國風騷人之旨,然後知子美用意處;識漢魏詩,然後知子美遣詞處。故讀杜詩者,當求之於精神氣體之間,始能窺其雄奇偉壯之致,沉鬱頓挫之妙。若祇於韻味風格觀之,自無以識其深純宏遠也。
二、子美讀破萬卷,下筆有神。昔人謂子美長於學,太白長虞才,故格律森嚴,最精句法,而子美亦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句。今觀其集中,如「遣詞必中律。」「覓句新知律。」「晚節漸於詩律細。」「佳句法如何。」「詩律羣公問。」等語,足見此老對於句律之講求。是以學者,必須先探其鑄詞之精妙,而後乃識其篇章之美善也。
三、當今詩學衰微,士子科目繁多,精力分散,已不能專注於詩。是以根柢淺薄,領悟不深。講授之方,不得不先由淺易,以次漸進於探微。任生濫竽上庠,主講杜詩,略知甘苦。爰就杜公詩句,別擇分類,輯為專冊,以便諸生參證比析,進而啟導性靈,知循軌度,於初學或不無小補。
四、一篇之中,必須有警策之句,始能動人心魄。唐代以詩鳴者甚眾。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達,為之游談延譽,遂至聲聞四馳。如「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以是得名;「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孟浩然以是得名;「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韋應物以是得名。「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以是得名。然縱觀各人集中,平凡處甚多,豈皆句句如是。由此可見人以詩傳,賴有佳句。蓋全篇雖善,難於悉記;而一二勝語偉詞,易於記誦,故能流傳及遠也。
五、自宋人論詩,始有「字眼」之說。所謂「眼」者,句中精要之字也。陳無己曰: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嚴滄浪曰;詩用工有三:曰起結、曰句法、曰字眼。足證古人學詩、於造句、用字之重視。杜詩對句用字,故極高妙,人所共知。及其單句用字,亦復精審邃密,而又變化多端,令人無從想象。本編所錄,於對句則摘其相似者,分類比列,以資互證,而辨其異同;於單句則擇其屢用之字,各自彙列,以便比較,而知其變化。此外尚有少數罕用之字,而極生新穩恰者,亦擇由摘錄,以資啟發。
六、鍊字之法,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以意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朴字見色。杜公用字之法,大抵如此。又詩用倒字、倒句,乃覺勁健。杜公亦偶有之。足資取法。
七、工部詩不拘一格,在山林則山林,在廊廟則廊廟,遇巧則巧,遇拙則拙,遇奇則奇,遇俗則俗。或放或收,或新或舊。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意,無非詩者。是以狀景抒情,無施不善。其曰「吟多意有餘。」又曰「詩盡人間興。」誠為自得之言。茲分類彙錄其警句,以見一班。
八、杜詩中偶有拙句、累句,讀者不必曲為之護。正使瑕瑜不掩,亦是大家。昔黃山谷謂「子美夔州以後詩,不煩繩削而自合。」而朱子則謂「杜甫夔以前詩佳,夔以後詩、自出規模,不可學。」又曰:「杜詩初年甚精細,晚年橫逸不可當,只當意處便押一箇韻。人多說杜子美夔詩好,此不可曉。魯直一時固自有所見,今人只見魯直說好,便却說好,如矮人看戲耳。」黃與朱所見不同,學者善自別擇可也。
九、詩人玉屑所載,詩體名目繁多。如「拗句」、「借對」、「扇對」、「偷春格」、「五平五仄體」等,杜集中亦有之。惟除「拗句」外,其餘均較少見。茲分別摘出,以明體式。
十、杜公用韻,皆係常用之字。而生新穩恰,創始之處甚多。茲擇其屢用之字,分別平仄,列舉若干。其重韻而義不同者,亦附於後,以玆參證。
十一、鍾嶸詩品曰:「經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於吟咏性情,亦何貴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事;「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是詩固不以用事為高也。自「顏延謝莊,尤為繁密」,篇章遂以故事相夸。工部集中,亦可概見。黃山谷曰:杜詩韓文,無一字無來處。又曰:「子美無意用事,真意至而事自至耳。」此誠篤論。蓋子美博極羣書,左右逢源。初非有意蒐尋故事,以炫淵博。乃至神來意至,故不覺百家諸子之言,皆為吾所用耳。陸放翁曰:「今人解杜詩,但尋出處。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如岳陽樓詩,豈可以出處求哉,縱使字字尋得出處,少陵之意益遠矣。」此論甚確。學者應該深味放翁之說,而又能識少陵用事之妙,斯無差矣。茲摘錄少陵用事詩句若干則,分為四類:一曰融化。用其事而隱其語,或用其意,而易其詞,乍讀之,渾然不覺,似非用事。如水中著鹽,飲水乃之鹽味,是也。杜詩中此類語句甚多。無不鑪錘驅馬,出於自然。四曰翻用。反其意而用之,彌見新穎。此類詩句較少。
十二、東坡譏文選編次無法,去取失當。自屬確論。然集中秦漢魏晉奇麗之文盡在,所失雖多,所得不少。安可以昭明去取一失而忽之。唐時有文選學。故老杜亦喜文選。如「熟精文選理」「續兒讀文選」是也。朱子曰:「李杜韓柳、初亦皆學選詩者。然杜韓變多,而李柳變少。又曰:子美詩好者,亦多是效選詩,漸放手。夔州諸詩,則不然也。」由此可知老杜得力於文選者不少。故亦勉其子須精選理也。士子學詩,非博覽無以廣其趣,非專攻無以致其詞,而於文選,尤應加之意焉。
十三、唐宋以來,評論杜詩之作,更僕難數。茲擇其與本編各類有關者,摘錄於各該類之後,以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