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安風暴的餐桌日常裡,
如何找到求生之道?
「人人都需要這樣的飲食知識素養,才能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健康人生的一條道路。」──《食力》創辦人暨總編輯 童儀展
「本書帶出當代食農問題各種面向的挑戰,以及提出各種因應策略方案,是台灣社會面對食品風暴,重建食安治理體系不可忽視的重要提醒。」──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杜文苓
從核食爭議到風險治理,我們該如何內行看門道,不隨媒體起舞,從國際角度與地方思維中,洞析風險溝通的重要性,或是如何納入公民力量,找尋突破困境的契機?
本書結合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的跨領域角度,為當代青年與所有關心食安問題的朋友,規劃一趟深度與廣度兼具的STS飲食體驗之旅。
透過食文化的追溯,看蔭油與豆麥醬油如何因應時代變遷,在傳統與現代科技中找到各自定位?而小米方舟的在地實踐,又是否能讓我們從傳統中找到未來?美國UCLA校園餐廳的健康飲食規劃,以及從歐美農業經驗反思台灣小農發展,也都是這趟STS食物之旅的豐富行程。旅程最後,也將帶大家看看女性視野的校園食安,以及台灣限用一次性塑膠吸管政策背後,除了可望減少塑膠吸管消耗量外,還有哪些我們沒留意的問題?
▎以漫畫引導,用實例說明,每個人都該知道的飲食真相
1. 用有趣的四格漫畫引導,讓讀者更易掌握各章重點。
2. 各篇皆為作者群親身研究、實際參與的案例,呈現當代食品科技、科學的多重面向。
3. 以深入淺出的科普文字轉譯複雜多元的科技與社會議題,適合作為高中生以上素養課程教材。
▎從核食到限塑,我們反思最重要的食安議題
──單純從科學與管制角度來看,核災後日本食品安全議題,似乎早有定論,但為什麼在政策調整過程當中,仍有許多紛爭?這是因為日本食品進口政策調整不單是科學議題,更涉及各方理解框架的差異。
──在食品安全的風險治理上,除了要以科學做為管制基礎外,也必須認知科學的限制。風險管理者在科學不充分時,應該具有採取適當的「事後管制」和「事前預防」措施的職權。
──或許,過去太關注於男性為主的政治公共行動,如還我土地與傳統領域的抗爭,反而忽略了女性這股一直默默存在的柔性力量。
──從紐西蘭的個案可以推論,台灣若嘗試發展出口導向型農業和小家庭農場,後者以供應內需市場安全、健康的糧食並提供食安教育為主,與前者並不相斥。
──台灣地狹人稠且資源有限,所面臨的不只有海洋塑膠汙染問題……但在回收的「假面」下,沒有危機感的民眾持續大量消費使用各類資源,進一步造成廢棄物處理的龐大壓力。
作者簡介:
主編──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長期進行醫療與科技研究,領域包含病友行動、慢性病體制、中醫以及AI,也一直嘗試累積在地科技與社會成果。著有《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中研院社會所),合作編輯《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1:直擊公民參與第一現場,揭開科技社會的矛盾真相》、《科技 社會 人3:STS 跨領域新驛路》、《科技 社會 人2:STS 跨領域新挑戰》、《科技 社會 人:STS 跨領域新視界》與《把生活帶進實驗室:跨領域創新與研發》(交大出版社)。
林宗德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研究興趣為科技與社會觀點下的機器人、人工智慧,以及科學模型與電腦模擬。課餘兼事筆譯,著迷於推敲來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轉換與重置,相關譯書有《論文教室:從課堂報告到畢業論文》(游擊文化)、《「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游擊文化)、《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群學)。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專攻領域為機器人與人機系統,喜歡文學、運動、電影,以及它們的隨意組合。著有《羅伯特玩假的?破解機器人電影的科學真相》(交大出版社),並曾合作編輯《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1:直擊公民參與第一現場,揭開科技社會的矛盾真相》及交大出版社「科技與社會」系列叢書共5本。
程惠芳
交通大學出版社執行主編。與連瑞枝合編《傾聽獅潭:鄉村日常、生計與地方創生》(交大出版社),與林文源、林宗德、楊谷洋合編《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1:直擊公民參與第一現場,揭開科技社會的矛盾真相》(交大出版社)。
作者群──依文章先後順序
施佳良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執行長
倪貴榮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陳建源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林益仁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王驥懋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蕭寧馨 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教授
陳姿蓉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
賴曉芬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陳怡樺 自由工作者
黃嘉琳 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發起人
推薦序
推薦序: STS 的食安多重奏
交大出版社此次所出的「寫給青春世代的STS 讀本」第二輯《餐桌上的食安風暴》,聚焦在近年來全民所關注的食安議題,透過漫畫以及深入淺出的文字,從文化、社會、制度、科技的多元面向,探討台灣在食物生產、管理、消費等各種課題。作者群運用親身研究或實際參與的案例,具體而微地呈現看待食品科技、科學的多重面向。
於是乎,我們看到泰雅族在小米耕種方式選擇的土地智慧,以及醬油釀造在不同年代、技術發展脈絡下的風水流轉;也可以開拓我們思考健康飲食作為校園中跨域研究發展與實踐教育的可能性,以及運用多元辯證克服傳統對於有機農業的簡化想像;食安的風險管理不再只是科學家的專利,也需理解文化、經濟、社會框架下的各項衝擊,以發展良善的風險溝通與治理;餐桌的危機更有賴更寬闊的生態與性別視野,找出務實的在地行動策略。
這些案例貼近著我們日常生活中面對食安問題的各項選擇。試想,駐足超市如何選擇令人安心的醬油?各種食品標示是否提供我們足以信賴的資訊?我們能否信任政府對於食品安全的各項把關措施?除了傳統的產銷模式,我們可有另闢管道認識、接觸、購買、消費食物的空間?這一連串的提問,關乎每天的飲食實踐,也關係著如何更統整性地面對食物生態體系各個環節的問題,更凸顯STS研究對於拉開食安課題思考廣度的貢獻。
STS研究帶領著我們看到餐桌背後各種技術與社會交會的課題,不再線性地相信單一管制標準或產銷認證,而能理解各種食安標準、認證背後的框架與侷限,從而思考解決問題的創新路徑。本書八個案例,令人讀來津津有味,夾雜著複雜多元的科技與社會命題,卻充滿了STS 研究最為原汁原味的科普示範。
本書作者群在研究與實務上,搬出十年磨一劍的經驗素材,加上深厚的轉譯功夫,行文流暢地進行實例探討,很適合高中以上的課程做為參考教材。而本書所帶出的當代食農問題各種面向的挑戰,以及提出的各種因應策略方案,更是台灣社會面對食品風暴,重建食安治理體系不可忽視的重要提醒。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暨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主任 杜文苓)
推薦序: STS 的食安多重奏
交大出版社此次所出的「寫給青春世代的STS 讀本」第二輯《餐桌上的食安風暴》,聚焦在近年來全民所關注的食安議題,透過漫畫以及深入淺出的文字,從文化、社會、制度、科技的多元面向,探討台灣在食物生產、管理、消費等各種課題。作者群運用親身研究或實際參與的案例,具體而微地呈現看待食品科技、科學的多重面向。
於是乎,我們看到泰雅族在小米耕種方式選擇的土地智慧,以及醬油釀造在不同年代、技術發展脈絡下的風水流轉;也可以開拓我們思考健康飲食作為校園中跨域研究發展與實踐教育的可能性,以及運用...
目錄
推薦序:STS 的食安多重奏/杜文苓
推薦序:我們與食物的距離/童儀展
漫畫STS :科技人、科技物、科技知識/腳本/程惠芳 漫畫/趙捷妤 解析/楊谷洋
導讀:跟著食物去旅行: STS 如何帶你度過食安風暴/林文源
旅程 1 走過體制看食安
對話翻轉困局:從日本核食爭議,尋求風險治理新解方/施佳良
食安則國安:風險治理,保障食安的起手式/倪貴榮
旅程 2 食文化溯源
既生瑜何生亮:蔭油與豆麥醬油,誰能坐穩餐桌上的鐵王座/陳建源
傳統是一種未來:小米方舟,為人與天地重新立約/林益仁
旅程 3 從產地到餐桌
小農派對決市場派?台灣有機農業的思考盲點/王驥懋
吃得好學習才好:健康飲食,UCLA 最具遠見的大學之道/蕭寧馨
旅程 4 新飲食行動
救了海龜的鼻孔之後:終結塑膠汙染,沒有人是局外人/陳姿蓉
自己孩子自己救:女性視野出發的非基改運動/賴曉芬、陳怡樺、黃嘉琳
STS關鍵詞/林宗德
推薦序:STS 的食安多重奏/杜文苓
推薦序:我們與食物的距離/童儀展
漫畫STS :科技人、科技物、科技知識/腳本/程惠芳 漫畫/趙捷妤 解析/楊谷洋
導讀:跟著食物去旅行: STS 如何帶你度過食安風暴/林文源
旅程 1 走過體制看食安
對話翻轉困局:從日本核食爭議,尋求風險治理新解方/施佳良
食安則國安:風險治理,保障食安的起手式/倪貴榮
旅程 2 食文化溯源
既生瑜何生亮:蔭油與豆麥醬油,誰能坐穩餐桌上的鐵王座/陳建源
傳統是一種未來:小米方舟,為人與天地重新立約/林益仁
旅程 3 從產地到餐桌
小農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