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猶太少女今何在?
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本名為Annelies Marie Frank)是著名作品《安妮日記》(Het Achterhuis)的作者,她是一位荷蘭的猶太裔少女。安妮於一九二九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原本是德國人,但是因為納粹德國於一九四一年通過反猶太人的紐倫堡法案,因而失去德國公民身分。她於一九三四年隨著家人遷居荷蘭阿姆斯特丹。納粹占領荷蘭期間,安妮與其家人躲藏在荷蘭朋友家中隱藏的閣樓,並在這段期間寫下安妮日記。不過在一九四五年,安妮與其家人不幸被納粹發現逮捕,被送到猶太人集中營。大約在一九四五年三月初,安妮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過世時年僅十五歲。
任何一個十五歲的少女,都不太可能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壞事。事實上,在《安妮日記》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聰慧有趣、個性堅強且對未來憧憬的少女。儘管安妮在她短暫的生命中從未傷害過任何人,或者是做過什麼壞事,儘管她在閣樓躲藏期間以及在納粹集中營受盡苦難,而在盟軍解放歐洲不久前不幸死亡,就世上主流宗教的傳統教義而言,安妮‧法蘭克目前應該正在地獄中受永久烈火之刑,或者還在等待著下地獄。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安妮出生於猶太家庭,是一個猶太人。
在人類歷史很長的一段時間,對於不相信自己所信宗教的異教徒死後下地獄的論點,就許多人而言並不是嚴重的問題,反而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在一四四一年,當時的天主教教宗恩仁四世(Pope Eugene Ⅳ)頒布了一篇教宗詔書,也就是天主教教宗所發布最隆重之文告,宣示不論是異教徒,或者猶太人、外道人士等等,如果沒有加入羅馬天主教會則無法獲得永生,而將「進到那為魔鬼和他的爪牙所預備永不熄滅的火裡去!」
不過,在其他宗教的眼中,天主教徒也面臨相同的困境。德蕾莎修女將其一生奉獻給印度及其他國家的窮苦人民,曾十八次被提名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並在一九七九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德蕾莎修女逝世於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後於二○一六年九月四日由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為其封聖,稱為「加爾各答聖德肋撒修女」(Sanctus Teresia de Calcutta)。不過,在一場印度的伊斯蘭教傳教演說中,一位在場民眾提出了德蕾莎修女死後是否上天堂這個問題。知名的印度籍伊斯蘭教學者扎基爾‧奈克(Zakir Naik)給予了否定答案,他表示由於德蕾莎修女不是穆斯林,所以無法上天堂。奈克的說法並非少數。巴基斯坦的胡笙‧奈丁教授(Hussain Nadim)曾經在課堂上問一群當地的菁英大學生相同問題,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認為德雷莎修女死後不能上天堂,因為她並非穆斯林。奈克在演說時沒有明說的是,根據伊斯蘭聖訓,聽過穆罕默德而沒有信祂的猶太人或基督徒死後不僅無法上天堂,而將被打入地獄。
本書的目的在於探討人類死後是否仍有生命,而生命之後的論述主要來自於宗教。我們不願意像某些無神論者主張,「宗教傳統在智識上已是廢料,在政治上已造成無比的破壞」,但是也必須承認,在現代社會,宗教的必要性確實已大幅縮減。早期宗教廣泛介入人類日常生活,以及對宇宙及大地萬物的了解。但時至今日,人們生病時可以上醫院而不需仰賴巫醫、憂鬱時可以看心理醫師而不必向神父告解。發生天災人禍時,世界上多數像樣的政府會賑災濟貧。多數民眾享有基本的義務教育,也鮮少發生因飢餓而大量死亡的人民。
事實上,在社會福利完善的北歐國家,摒棄宗教的無神論者人口比例也相對較高。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瑞典有高達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屬於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而只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口相信有上帝。從科學的角度,儘管許多科學家仍未完全排除神存在的可能性而成為不可知論者,但是在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研究下,現在連不可知論的空間都幾乎消失殆盡:「霍金早期的不可知論,已經快要變成無神論了,隨著他的沒邊宇宙的理論,他幾乎已經把神的概念完全的去除掉了。」在人類生活及文明近乎所有方面都被現代政治、社會及科學制度全面取代的情況下,對許多人而言,宗教碩果僅存的功能幾乎只剩下死後生命這個大哉問。
不過,現代人在選擇相信哪一個宗教的死後生命理論時,通常不會考慮其他宗教信徒死後會否下地獄的問題,因為這並非目前宗教的主流傳教方式。早期各主流宗教均宣稱自己乃是真理,信我者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獄。但是近代的傳教方式,則比較著重於各宗教正面、良善、美好的一面,儘量避免早期動輒恫嚇不信者下地獄之類的說辭。各宗教強調神愛世人、上帝的慈悲,以及人類之間應該互信互愛等等美德。但是在強調善良面的同時,卻對人們選擇信仰造成混淆及困惑,使得許多人因此而誤以為各個宗教其實差異性不大:試問如果各宗教都教人行善、倡導做好事,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從中選擇信仰,進而相信該宗教對於死後生命的論述?莫非,選擇任何一個宗教都沒有差別?
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了解宗教人士的想法,將會發現這種「所有宗教都一樣」的臆測其實是不切實際的。舉例而言,針對所有宗教具有彼此相愛的共同本質這種說法,一位美國著名神學家溥偉恩教授(Vern S. Poythress)表示這樣描述宗教不完全對,而且「宗教不一定都是好的」,如果信錯了宗教,會非常悲慘。溥教授進一步說明,如果有人說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則可以回答他:「持這樣的論點是驕傲自大,因為他是在說,我比其他的人更了解各種宗教,所以能說宗教都是勸人為善。認真的基督徒、猶太教徒、回教徒,彼此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這些信仰者不會說所有的宗教都有共同的本質。」
既然我們難以從各宗教所鼓勵的善行中來選擇信仰及其死後生命的論述,則必須以排除法來判斷何種信仰比較符合人類的核心精神,還有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死後生命這個議題。本書希望透過安妮‧法蘭克來探討世界各主流宗教及理論對人死後去向的論述,試圖了解這個人類自古以來的大哉問。之所以選擇安妮‧法蘭克作為問題的切入點,乃是因為安妮短暫且無害的生命幾乎毫無爭議,但是她所歸屬的宗教,卻與世上主流宗教對於這樣一個女孩子死後應該受到何等待遇的說法難以相容,畢竟異教徒死後下地獄的觀點,在現代無邊界、多元文化的世界顯得特別格格不入。
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受大屠殺的猶太民族而言,其宗教信仰只占世界總人口不到百分之一的比例,但是所承受的苦難卻異常深刻,世人在他們遭大規模屠殺時無法制止,在其死後依照個別宗教信仰還必須相信他們至今仍在地獄受烈火焚燒,這違反了人類最基本良善的信念,甚至對宗教本身存在的價值產生了嚴重的挑戰。以安妮作為評量的準繩,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理解各宗教與現代理性思維的吻合度。
本書將討論重點放在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亞伯拉罕一神諸教系,但也會討論無神論及輪迴轉世的觀點,並適時參考佛教等東方宗教及儒家的看法。亞伯拉罕諸教乃是世界性的宗教,而佛教及儒家則在亞洲諸國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以均有跨文化的代表性。本書所指的「基督教」主要是指基督新教,內容若提到「基督教義」則是泛指各主流基督教派及天主教等等。關於天堂地獄,各宗教所使用的形容名稱不同,包括天堂(heaven)、伊甸園(Garden of Eve)、樂園(paradise或伊斯蘭教的Jannah)、地獄(hell、Gehenna)、火湖(Lake of Fire)、火獄(伊斯蘭教的Jahannam),或者是佛教的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等等。此外,基督教尚有「上帝的國」(Kingdom of God,又可譯為神的國、天國或天主的國)、天堂之國(Kingdom of Heaven)及新天新地(a new heaven and a new earth),也就是〈啟示錄〉所指那座長、寬、高均達四千里的聖城新耶路撒冷,亦即未來永久的天堂。儘管天堂、地獄名稱各有不同,不過指的都是那個死後境界極佳或極劣之所在。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統一使用天堂及地獄,而不特別區分各宗教之不同形容及名稱。
本書分成兩個部分。首先,檢視各主流宗教如何看待死後生命。先直接切入主題,討論各主流宗教主張人類如何上天堂,以及誰會被打入地獄的核心問題。接著討論是否可以直接採信並遵循宗教經文,以及信仰互斥所產生的矛盾。之後會以無神論及輪迴學說來看待死後生命,並且說明轉世與人類演化的關係。
在第二部分,將以本書所討論的各種死後生命理論,試著回答人類經常提出的六大疑問:
● 死後生命的證據何在?
● 生命為何不公及無常?
● 早夭孩童死後是否上天堂?
● 永生是否真是人類所要的?
● 如何解釋巧合、天才神童,以及LGBT?
● 如果你信錯了,怎麼辦?
透過回答這些疑問,本書希望可以作為各死後生命理論是否合情合理的丈量準繩。最後,本書會再回到一開始提到的問題,從《安妮日記》的內容來檢視各死後生命理論如何看待安妮‧法蘭克的最終歸宿。
後記
作為一個小留學生,我曾經在天主教教會學校隨著眾人做彌撒,在基督教學校熟背《聖經》經文,不過回到家,我卻沉迷於西藏密宗修法。當時我看了馮馮所著,描寫虛雲大師一生的《空虛的雲》,而深受感動。雖然我對伊斯蘭教始終沒有太多接觸,不過當時最要好的幾位朋友是來自伊斯蘭世界的伊朗人,儘管他們信奉的是巴哈伊信仰。
回想起來,青少年的我對於各個宗教的接觸似乎異常豐富。
我當時非常尊敬的一位生物老師是猶太裔美國人,也是一位巴哈伊信仰的虔誠信徒。這位老師充滿智慧,我在下課時常去找他詢問一些哲學宗教問題,而他總是不厭其煩的與我談天說地。這位老師是素食主義者,也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總之,他是我所認識接近完美的人。不過在我高中畢業後沒幾年,卻聽說這位老師因罹患癌症而逝世,當時應該還不到五十歲。這已經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了,不過我偶爾還是會想起這位老師。我最常想到的是,這麼好的一個人,為何英年早逝?而他如今又魂歸何方?
這本書所得到的結論,是我原本完全沒有料想到的。針對人類生命的大哉問,一開始我希望從主流宗教找到答案,但不論是各宗教保守派或自由派所提供的解釋,都無法令人滿意。佛教及印度教的傳統因果業力輪迴主張似乎相當有說服力,不過仍然與現代科學有若干隔閡,而且在道德論述上也不無疑問。很多人相信靈魂會不斷輪迴轉世,不過這本書卻認為不全然如此。我們的靈魂並不是傳統宗教意義上的轉世,而是以前世意識狀態組庫的方式進入新出生且有能力接收此類信息的人類,就如同人類的肉體以DNA的方式在其後代獲得某種程度的新生。這不見得是每個人所期盼的生命之後,但是卻可能最接近真實。
本書所引述的《聖經》經文是採用一六一一年首次出版的英皇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的中文翻譯,而非台灣一般常用的《和合本聖經》。英皇欽定本的原文文字相當優美,也是我當時就讀基督教學校所規定使用的唯一版本,所以採用此版本完全是個人偏好。對於習慣閱讀《和合本聖經》的讀者,敬請見諒。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父母、妻子、以及兩個寶貝女兒,還有那位我最尊敬的生物老師。
Dear Mr. Zucker,希望您的意識狀態組庫能夠永遠流轉在人間。
韓衫於新竹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