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拼布
第一次接觸拼布是社區的一個拼布班活動,兩年後因人數不足而中斷,但我一直沒有停手。這段時間我看來自美國的季刊及日本的拼布書,看著看著我看出名堂來了。針、線、布和剪刀好似與十個指頭纏在一起。小錢包做了一堆,送給古玉班同學一人一只,在家宴請先生夢麟的同事時,所有的女賓客也一人一只。古布魚拼布做了21幅,Table Runner(狹長的桌巾)也做了11條,每位好友嫁女兒我都送上一幅,收到的人開心,我也歡喜。
2003年2月有個電視節目,訪問了一位拼布老師,並展示幾幅她的作品,我看了很喜歡,於是透過節目製作公司,聯絡上陳美玲老師,開始了在社區大學上拼布課的兩年美好時光。這兩年對我的幫助很大,老師的溫柔教導和同學的拚命縫製都激勵了我⋯⋯
「她能,我一定也能。」我總是這樣想。
過去一直認為大型拼布不是我體力可以負擔的,但隨著同學的大型拼布作品一一呈現,我對拼布的信心大增,自己的大型拼布也一個接著一個完工。你知道嗎?做拼布的人很愛與人分享作品,原來就好客的朱家這下更熱鬧了,話題也更集中了。
「這個作品你花了多少時間呢?」朋友詢問。「不能計算的!」我回答。
不過對拼布的熱愛與思考整日在我腦袋裡穿梭,甚至夜晚躺在床上「想到睡著」。「吳姐說做拼布要像上班一樣,從早到晚每天做,才會有作品完成。」我嚇了一跳,這確實是我的口氣,也像我說過的話,但我早已忘了。
「妳怎麼顏色配得那麼好?要先構思嗎?要先配色嗎?」朋友好奇問道。「沒有這麼難啦!多看書和展覽倒是有很大的幫助。」我說。
當然也有過腦袋一團漿糊,沒有主見的時刻,我翻了好幾本書看到一幅深淺對比的作品,覺得就這樣開始吧!於是將所有的布分成深色與淺色兩大類,開始動手用輪刀裁布,布都剪成一條一條了,只得將它縫起來,就這麼一個單純的意念與動作,進入了我做拼布的新紀元。
上方圖形的名稱叫「美國小木屋」,因為早期美國蓋房子是把煙囪放在中央,然後四周的木板豎起來完成一座房子,由空中往下看,會是一幢幢方正的小木屋。
上圖左邊那一半,是我的第一塊大拼布作品,尺寸為117 x 155公分。做到一半的時候,心中想著應該一份給兒子,一份給女兒,於是立刻留下一些顏色較為特別的布。尤其是要用來縫製煙囪的布,我先挑出一半深紅色,再加入一半咖啡色,所以第二塊拼布(右邊那一半)完工時,和第一塊長得就像一對雙胞胎。
熟能生巧,愈做愈順,腦子也經常飛快的轉動⋯⋯「配色變一下吧!排列變一下吧!加一條寬邊吧!」唉呀呀⋯⋯成品看起來美極了!
我沒有設計的天分,只是過程中一直修正。我不會談論美學,但是我有感覺。而這一切只有在一針一線縫破了手指(還要繼續縫),完工了之後,才能對著作品說出一大堆過程與心得,讓參觀的朋友聽得入神。
小木屋拼布的變化很多,趁著心中火熱,從早上8點一直做到晚上12點,於是幾星期後,我又完成了系列3的作品。
我學拼布已十個年頭,年紀也較長,所以老師同學都喊我「吳姐」。我想說的是,有一群拼布朋友是很幸福的,大家對著一個作品討論這兒改了會更美、那兒要怎麼變化⋯⋯常常一兩個人說話,四五個人點頭,我說喜歡這幅,她說她也好喜歡,彼此之間沒有虛假。可以這麼說吧⋯⋯我講了上一句,同學接的下一句就是我心中想的,常常有這樣的心靈溝通,真是令人開心極了!
上圖的Table Runner是另一種很特別的結合方式,雖然製作有點難度,我做了三塊但成品真的好美。
說到本文的四幅作品,我要感謝我的拼布同學一玫和小蓓。配色是困難的,紅綠搭配有聖誕節氣氛的那兩幅作品,走了3、4家拼布店選購紅綠布,仍然覺得不足。在苦惱停頓當中,靈機一動,吆喝幾位同學來家裡吃飯並說出我的困難,請她們把現有的紅綠布帶來讓我挑,她們很配合也真捨得,我各挑了3小塊,在做那幅拼布時,心中覺得好完全、好實在、好感激,也加深了我們的拼布關係與友誼。
變來變去
因為我50歲才學拼布,起步有點晚了,所以有些可愛的小玩意就「不屑」做。我多少還是有點「實用價值」取向,想做自己喜歡的、合乎年紀的、可以展示的、能布置家庭的,就算是送人也要夠分量的、有變化的、有點難度的、與眾不同的。所以小貓、小狗、鑰匙袋、阿信手提袋,我都不做。
一晃眼就11年了,看著比我小10歲左右的拼布同學逐漸受我影響,也把中大型掛布、手提包、Table Runner做得有聲有色,我卻要走向另一條路了。
「我要有外孫了!」雖然11月底才會作外婆,8月中我整個腦袋就開始起變化了,我把所有的拼布書拿出來重新仔細看一遍,焦點都放在小熊、小鳥、太陽、星星、車車、飛機,這些以前都跳過去不看的圖案上。
每次我外出時,手提袋中總放兩本書(Pocket Book),有時是文字書,有時是圖案居多的拼布小冊子。不論在醫院等看病、等拿藥、等先生下班、坐在Coffee店裡等朋友,都會因為有一本書而讓人顯現出悠閒的態度,不會覺得等待是一種負擔,甚至等得一肚子火。自己可以靜靜享受獨處的時光,不會一下子左腳翹右腳、一下子右腳又疊在左腳上,兩眼亂飄、坐立難安,失去了一個女人安靜的美(女人什麼年紀都可以很美),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我將在11月上旬啟程飛Syracuse(雪城),要在那兒待半年,除了替女兒燒飯,白天抱抱外孫,晚飯後就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了。我預備做個老鷹掛布,掛在Baby Room,外孫是個男寶寶,因此啟程前我就開始準備材料,要樣樣具備。
為了小傢伙再走回頭路,過去真的沒想過,我整顆心只往「幼稚」的方向走。我要當外婆了,可能會因此做好幾年蠢蠢的「夢」!
從先生病逝的前三個月開始,我一直忙到9月,當時心情十分緊繃,完全沒法做拼布。告別式前後雜七雜八的事非常多,必須填寫好多資料,我整個人忙進忙出的,但獨處時卻總是呆呆的,沒想什麼(也不准自己亂想)。在人前則是展開笑顏的,安慰大家「我沒事」。但一直無法縫製拼布,足以驗證自己的心情,我在自己列的工作單上寫著「太懶」二字。
9月底我的行李就整理好了,要帶去美國的中藥包在10月底也買了,時間還來得及,食材也比較新鮮。兩次颱風過後家中掉落的瓦片,也找工人修補好了,我告訴自己,該是恢復正常過日子的時候了。
本來要帶去美國縫製的老鷹,等不及早已開始進行:放大了圖樣,選好了布,算好了尺寸,依著圖樣把布剪下,也疏縫在底布上了。人⋯⋯卻像斷了腿,正開始學走路。
才縫兩、三針,人就站起來,東走走、西走走、吃個麵包喝杯水,在床上躺一躺,真的縫不下去!每天這樣來回好幾遍,才赫然發現自己選的圖樣好難哦!全是尖角。一顆星星有5個尖角,六顆星星有30個尖角。改縫老鷹吧,也才發覺翅膀全是橢圓的尖角,更難縫。尤其那細小鷹爪⋯⋯唉!針是針,手歸手,比初學時還不耐煩。話說我初學有股傻勁,就給它一路縫下去了,每一樣都得意得不得了。
每一次都這樣,就像做學問,久久不縫再拿針很難。也像是熬骨頭湯一樣,要慢慢熬一段時間!我反而喜歡一年四季都在縫,「人的韻律感」是往前走的,那樣的律動讓人的心很「滿足」。
熬了20天的骨頭湯,我感覺順手了,也有了進度,星星縫膩了就縫老鷹,老鷹縫膩了就縫尾部的羽毛,還有下方的樹葉和紅色圓圓的果子,一個禮拜之後,心中有了苦盡甘來的喜悅。
今天早上拿給兒子看,他說:「色彩很飽滿,一看就知道很難縫,跟妳以前縫的都不一樣!」他跟他爸爸一樣,有的時候馬屁拍得剛剛好,這代表我前面的痛苦、抱怨、嘆氣,他都聽在耳裡。
還要縫上邊條,也是需要拼接的,離作品真正完工還要很久,繼續努力吧!「律動」代表開車時的3、4檔,「不耐煩」則代表車子發不動!
我對於要「瓜分」同學好看的布,內心是有愧疚的,所以在預備做老鷹掛布第二圈拼接小方塊邊條時,我對他們說:「把你們覺得不好看,買錯的布帶來。」為什麼這樣講話呢?是為了讓大家能夠聽懂,意思真確坦白最重要。好在同學了解,我與他們一起在學習。果不其然,搭配出來很好看,外圍小方塊沒有搶走中心主題的風采,這又是另一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