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世上最強大的力量——選擇
第一章 你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
有人說這世上最強大的力量是「愛」,有人說這世上最強大的力量是「相信」,但我覺得這世上最強大的力量絕對是「選擇」。
為什麼呢?因為「選擇」是連接所有事情的最小單位,因為你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
星期一剛起床,你驚覺自己快遲到了,你選擇先打開line跟主管報備,還是以最快速度衝到浴室洗臉刷牙換衣服?
這是選擇。
星期一早上交通特別擁擠,你覺得光坐捷運加轉車就夠讓你遲到了;這時你打開Uber搜尋了一下,發現坐到公司竟然要天殺的423元?你心想:「靠北,我今天的薪水都讓司機賺就好了!」
雖然不爽,但你的選擇是什麼?
發現了嗎?你每天都在不停地做選擇,中餐要吃什麼、要花多少錢?要不要勉強自己跟討厭的同事一起吃飯?這些都是選擇。根據統計,人每天會做超過六百次以上的選擇,只是有些你有意識,但絕大部分你無意識罷了。在我的第一本書《人就是賤》裡,曾提到一個概念,金錢和時間都是讓我們區分價值觀的好工具。三年前,我想到一個問題:「如果錢和時間是個好工具,那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做的選擇,不就是了解自我的最好工具?」
我是個很有實驗精神的人,任何我覺得有價值的事,我都願意去嘗試。在經過三年的練習後,我確認只要透過有意識的察覺、區分、選擇,不但可以看見自己或別人做每件事背後的原因、動機,另外的副作用就是讓我「開了天眼」,我對周遭萬物與人性的靈敏度都增加超多,那感覺就像本來沒有近視的我,從小卻戴上五百度眼鏡,過了N年,當我早習慣迷濛的四周,此時突然有人幫我摘下這厚厚的眼鏡,讓我重新看清了這個世界。
想知道我是怎麼做到的嗎?別急,讓我用一本書的時間,帶你看透「選擇」的奧義。
第二章 開啟自我察覺課程
保持開放,開始察覺自己
有些人或許出社會一陣子了,在擅長的領域也小有成就,所以很容易有些根深柢固的價值觀和信念;因此在看這本書時,我想先請你保持開放,「開放」的意思就是別帶著預設立場,不要覺得書中的內容就一定是對的,但也別一看到不同的價值觀,就急著想否定。別在認真思考前就在心中先決定同意或不同意,那就是開放。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最好的學習,就是實際去體驗它。」所以恭喜你,從現在這一分、這一秒,從你看這行開始,你的自我察覺課程已經開始!
在你看書的過程中,無論浮現什麼想法、聲音或小劇場,都請你在旁邊把這些念頭寫下,這就是你的第一個功課。
沒有最好的信念,只有最適合你的信念
你一定聽過「沒有最好的人,只有最適合你的人。」同理,沒有最好的信念,只有最適合你的信念。
上完潛能開發課程後,我接觸到許多身心靈界很有想法的前輩、老師。有些前輩用正面思考的言語來過每一天,讓自己不抱怨、不批評別人。如果你問我為何不愛用正面思考來過人生,我絕對可以說出千萬個理由,我也曾經和他們討論有關我對吸引力法則與正面思考的疑問,但通常的結果都是他不會贏,但我也不會輸。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相信的價值觀,要轉變談何容易,往往爭執到最後,一不小心就會傷了友誼。後來我開始思考:「為了一個沒有對錯的事,如果是討論就算了,但若要爭個你輸我贏、面紅耳赤,值得嗎?」
我的答案是「不值得」,這也是我人生開始有意識選擇的時刻。
爭輸贏重要,還是友情重要?
電影《葉問2》裡有幕場景是洪金寶在自己家中挑戰葉問;兩人較量到一半,小孩們突然跑出來吵著要跟爸爸吃飯,葉問看到猶豫不決的洪金寶,便直截了當問他:「你認為分勝負重要?還是跟家人吃飯重要?」
你認為爭輸贏重要,還是友情重要?在思考一陣子後,我的選擇幾乎都是友情重要。後來我有個很重要的體悟,思想這種東西就和功夫一樣,重點不是在哪個學說的對與錯,而是你能不能把自己相信的價值觀,運用在人生的方方面面,讓它成為「一套有系統的觀念與信念」。無論你相信什麼,只要它能長期讓你過得更好,那就是好的價值觀。但如果你的信念系統有些不太合理,當你繼續這樣過人生,你覺得有些情緒老是過不去、有些選擇總讓你後悔、有些事情老是失敗,而且這樣的感覺如鬼打牆般持續發生。乖,我們來讓結果說真話,有極大可能是你深信不疑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美國知名作家喬許.比令斯曾說:「阻止你成功的,並不是那些你不懂的事,而是那些你深信不疑,但其實不然的事。」接下來,讓我們專注在找到那些讓你深信不疑,卻其實不然的價值觀;因為,那才是讓你真正突破的關鍵。
轉念沒有不好,只是它還是往「某一個方向」看
在第一本書中,我提到「轉念,是所有問題的答案」,因為我認為事物都有不同面向,只要用不同角度去觀看你所面臨的困難,在心境上就會有非常大的轉變。當然,這一切還是成立,只是轉念會讓你往某一個特定方向看(通常是正面或你擁有什麼),我當時思考:有沒有其他中立、開放的方式,讓我能看見事物的各個面向,然後做出一個最合理的選擇?
當時,經過了一百多天潛能開發課程的洗禮之後,我開始深信不疑「我創造我自己的人生」、「我為我的人生負責」。2011年課程結束後,我持續把學到的工具運用在人生中,所以你才會看到《人就是賤》這本書。但在負責任地過了三年半後,我歷經了許多學長姊都會遭遇到的撞牆期,於是我不斷問自己:「為何我學了這麼多,卻還是有過不去的難題,還是有想不通的答案?」
當時我心中最大的疑問是「受害、抱怨到底好不好?」
因為《祕密》這本書,讓全世界知道了吸引力法則為何物,它也成為許多人的成功學寶典。「向宇宙下訂單」、「你生命裡的東西都是你吸引來的」這兩句話簡直成了每位成功學老師的口頭禪。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很感謝這本世紀暢銷書帶給我們正面思考,但它的主要理論讓我不禁懷疑,「一直想正面的事,真的可以讓心靈平靜,進而解決問題嗎?」
第三章 人生使用手冊
低潮讓我看見的事
30歲以前,我的人生平平順順,從沒想過什麼叫「低潮」。但諷刺的是,我人生的第一個低潮竟然是在出了勵志書之後。2013年底出書後,它締造不錯的銷售量,但卻沒能完成我的一個重要目標:靠寫書賺到我要的全職收入。
這個結果對我的打擊很大,也讓我失落了很久。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我當時覺得這句話真是太有道理了,當你開始當廢人,什麼都不做時,所有壞事都會找上你。當時,我認為跟自己是「天造地設」的女朋友,開始對我異常冷漠,最後演變到無法挽回的局面。在情場失意、工作也失意的情況下,我真的不知道我的人生還剩下些什麼?
在分手後那度日如年的三個月裡,我連出門吃早餐時,想到彼此分手時的口出惡言,想到她怎麼可以在我最失意時離開我?心中常會湧起一陣情緒,那無限的不爽和怨恨彷彿就要從心臟裡爆發出來,無處宣洩。在這最難熬的時候,我失去了轉念和正面的能力。那時如果你告訴我「其實她也沒那麼壞」,或是「你看開點,正面點」,或更over的「拉米,你不是勵志書作家嗎?Come on,轉念嘛!」
相信我,我保證會跟你翻臉!那時的我,是個不敢看自己書的勵志書作家。
雖然失去了讓自己正面的能力和動力,但幸好我還保有自我察覺和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的能力。當時我做了一件很正確的事,我找了兩位好朋友來聽我抱怨,一位是Alan,一位是小馬。
在第一次找他們訴苦時,我就向他們提出一個奇怪的要求:「如果我打電話跟你抱怨有關前女友的任何事,任何事喔!請別要我正面一點,讓我好好抱怨她吧!」
因為我很清楚那時自己需要的是抱怨、需要的是有人同理我,甚至是和我一起批評當時的她。很感謝他們都很稱職地聽我complain,每當我心情down 到谷底,打電話給他們時,他們從沒和我說一句正面的話(笑),而是陪我一起幹譙、生氣、難過。
當時,我還發現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原來「膩」這東西也可以拿來善用。
人生最後一包排骨雞麵讓我學會的事
談到「膩」這個字,容我先岔題到泡麵來,待會再回到失戀的主題。
我國中時有次意外吃到味味A排骨雞麵,那口感讓我驚為天人!在我心中,它簡直是泡麵界的LV。因為排骨雞麵太便宜,當時又在放寒假,爸媽都沒在管我,所以我幾乎每天都吃1~2包當下午茶和消夜。你懂的,人在剛嘗到甜頭時就會一直做,直到這甜頭變得不甜。
當時我哥甚至對我說:「靠,你每天吃這個不會膩喔?我光看都膩了!」
「哈哈哈,怎麼可能會膩呢?這是人間最美味的東西呀……」我仰天長嘯地對老哥說。
於是,我維持著每天吃1~2包的頻率,就這樣過了一個半月。記得那天是週六下午,我剛放學回家,想說來看個第四台的電影,再配個排骨雞麵吧。
絕配!人生最完美的事莫過於此。
當時剛好播著周星馳的電影,我無腦地邊吃麵邊看電影,結果現世報來了,突然有個噁心的感覺從嘴巴裡冒出來。「靠北,好噁心,這味道怎麼可以如此噁爛,有夠膩的……我快受不了了。」
我立馬衝去廚房,把這碗在一天前我覺得是人間美味,一天後卻覺得像在吃ㄆㄨㄣ的東西吐在洗碗槽。不誇張,從那天之後,到現在都20 多年了,我再也沒吃過任何一碗排骨雞麵。這絕對不是排骨雞麵的問題,而是我太頻繁地吃它了。
什麼東西短時間做久了,都會膩的
這次的教訓讓我悟到一個真理:「以後無論我喜歡哪種食物、哪首歌、哪個人或做哪件事,千萬、千萬不要過度使用。」這碗該死的排骨雞麵,讓我想到《論語》「過猶不及」這四個字,意思是做得太過分,就跟做得不夠是一樣的。
好了,回到當時我情傷很想死的正題。
為何當時要找兩位朋友來訴苦呢?因為如果只找一位,我覺得他應該會被我煩死。大學時有位女同學在分手後,抱怨她前男友長達半年,搞得我每次接她電話都覺得「挫塞……她又要來抱怨了……到底何時才要走出來呀?妳再不走出來,就要換我走進憂鬱症門診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老師有教我都有在聽,所以我真心建議至少要有兩位可以聽你講心事、聽抱怨的好朋友。一方面是別讓他們因為接受太多負面能量,導致負載過重而亡;另一方面也讓你有機會聽聽不同的想法。
從五月到八月持續不斷瘋狂抱怨後,國中時的排骨雞麵事件如出一轍地發生了。
八月某天早上,當我打電話向Alan抱怨完後,我突然有種強烈的感覺:「好像該做的都做了,可以幹譙的事也都幹譙完了。我不想再抱怨她了,也不願再回想以前美好的回憶了。」
因為我.膩.了。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發現原來不只吃同款泡麵、聽同首歌會膩,就連一直抱怨都會膩。人就是一種在短時間內做多了某件事就會膩的動物,我那時沒刻意用「膩」這工具,來解決我的不舒服,但我覺得發現這件事很重要,因為它讓我知道下次遇到一樣情況時,我該如何療癒自己,彷彿我突然找到了人生的「使用手冊」一樣。
看深入一點,在有情緒的當下,你要什麼?
《人就是賤》的第三章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你要什麼?」〉,裡面說明了在人生的旅程中,你究竟要什麼。但將「你要什麼?」用在現實人生中,並領悟這四個字的精髓,是我在最近三年才開始體會的。
從這次失戀的痛不欲生,我發現原來在遇到人生失落的時刻,我想要的方式,喔不,更正,是我「需要的方式」是有人可以同理我、聆聽我的抱怨。
身為勵志書作家,我也想對你說:「當我停止抱怨的當下,我立馬就活了過來,重新開始我的陽光勵志書作者人生,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神(ㄍㄨㄟˇ)話。但你懂的,人生沒這麼容易,除了心態想通外,解決問題才是最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