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臺灣古典詩文的新視域——序《國黌漢聲》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文所教授兼所長 翁聖峰
簡宏逸所編纂的《國黌漢聲——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漢詩文選集》即將出版,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看到他費了許多心力,從《(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誌》等文獻,不僅彙整了相關的漢詩文集,而且又依漢文、漢詩的主題予以分門別類,並加上注解及說明。漢文主要記事,漢詩主要記情,漢詩文兼顧,讓面向更為多元,條理清晰更利於運用。
總督府國語學校是臺灣體制內最早、最有規模的新式學校,從教育史來看,此書的結集有其重要貢獻,以往可能是從歷史文獻而探討教育史,現在從漢文、漢詩可以看到師生、校友的不同人文內涵,本書的創舉是十分值得肯定的。日治中期之後雖有臺北高等學校及臺北帝國大學的相繼成立,使得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北師範學校的位階受到影響,但此書的結集,可以豐富日治時期教育史的內容,不只可以看到師生、校友的思想觀念與人際情感,他們修學旅行、郊外遠足、人士變動、官紳唱和、學生生活等,如在臺灣島內或是到日本內地參觀學習的樣貌,讓我們猶如回到歷史時空當中。日治時期曾發生過臺北師範事件兩次學潮,透過本書的對照也可見到不同面向的北師樣貌。
面對新文化潮流,如〈斷髮偶作〉、〈祝國黌鄧旭東先生斷髮 即步原韻〉可以看到他們對身體容貌的新選擇。本書對校史的發展有深入的考證,如〈重過稻江師範學校舊址〉的注解可以看到第一代臺北師範學校十分罕見的詩歌。透過白師彭的〈吾儒所學非章句論〉可以見到對漢學本質與內涵的深入反省。芝山岩六氏先生的罹難在本書當中有不少詩文的抒懷,二○○九年筆者對此主題有近萬字〈芝山巖事件爭議與校史教育〉的討論,透過詠悼六氏先生可以看到跨民族多元認同的複雜性。二○一七年「十二年國教國語文課綱」訂定時,各界曾對中村櫻溪(中村忠誠)的〈七星墩山蹈雪記〉有許多爭論,如果我們對臺灣教育史或臺灣古典文學有更多的理解,這些紛爭或許可以減少,《國黌漢聲》搜錄了中村忠誠的多篇漢詩文作品,對於各界強化認識北師的古典詩文是有助益的。
文化部臺灣文學館曾支持愛詩網(https://ipoem.nmtl.gov.tw/)創站,並建立《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選取明鄭、清領、日治時期詩作,依區域與城市、山川與海洋、飲食與物產、戰爭與災異、游覽與感懷等主題進行分類詮釋,詩作內容以臺文館出版的《全臺詩》為主,其他詩集與資料庫為輔,詩體兼顧律、絕及古體詩,詮釋內容具有可參考的題解、注釋與延伸閱讀資料。除了外界較熟知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會雜誌》文獻之外,本書運用《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誌》卻是一般人較為生疏的文獻。從臺灣古典詩文的發展史來看,《國黌漢聲》開創了新的主題,對教育與漢詩文的互動關係,及對臺灣古典詩文的研究有其重要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