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為什麼跑馬拉松可以如此快樂?
最近跑馬拉松時,內心都會湧現這個疑問。當然,實際跑過30公里後,身體會感到吃力、腳會開始發疼,突破40公里接近終點後,「啊——痛苦的時間總算要結束了。」內心不由得安心下來。
然而,「這麼快樂的時間就要結束了,好可惜。」同時也像孩童般感到惋惜。明明身體痛苦萬分,自己卻想繼續跑下去,真的非常神奇。
自2007年東京馬拉松開辦後,經過約莫十年的時間,國內馬拉松人口出現爆發性的成長。過去統計的馬拉松人口1000萬人左右,如今又進一步增長了。在盛行馬拉松的沖繩縣,據說約有1%人口跑完全馬。
當然,這1000萬人並非被迫參加馬拉松,他們都是自願挑戰艱辛的比賽。馬拉松蘊含的神奇魔力,今後仍會繼續吸引更多跑者入坑吧。
這邊先來說說馬拉松的魅力吧,比賽中跑者相互加油打氣的歡愉、沿途聽到「加油!」聲援的高興、孩童在中途補給站遞出飲水時的笑容、通過終點線時全身湧現的成就感等等,馬拉松不只有帶來痛苦而已,還有許多讓人由衷感到快樂的要素。正因為如此,馬拉松才讓人無法自拔。
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馬拉松,競技運動來說,馬拉松的規則非常單純。溯及近代運動興起之際,馬拉松一直都是「盡可能快速跑完42.195公里的距離」。規則簡單且道具單純,只需穿上衣服和鞋子,再視季節搭配鴨舌帽與太陽眼鏡就可以了。
雖然馬拉松單純,但想要跑完全程,相關的訓練理論、比賽策略卻是複雜艱難。而且,愈是投入其中、愈是追求更快的成績,就愈會體認到馬拉松的深奧。這也是馬拉松的樂趣所在。
隨著醫療的進步,我們逐漸了解人體的構造,從醫學角度探討的運動生理學與訓練科學也日新月異。田徑賽的世界紀錄能夠不斷更新,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拜訓練科學的進步所賜。
的確,每個時代有不同的訓練方法,但帶有成果並經過科學證實的方法論,會跨越時代傳承下去。
筆者(金)過去還是箱根驛傳的競跑選手時,翻閱了《馬拉松的科學》(山地啟司著,大修館書店,1983年)獲取知識,以便實現完跑馬拉松的宿願。完跑馬拉松後,我仍不斷翻閱醫學相關書籍,比較運動傷害的肌肉與解剖圖,試圖找出運動傷害的機制,致力找尋及早治癒的方法。
擔起選手教練一職後,所需要的知識與智慧更為龐大,與經驗豐富的運動教練、醫學博士攜手合作,不斷摸索嘗試。本書濃縮了這些嘗試的結果,並附上圖解與簡單易懂的解說。
本書還邀請各方面領域的專家執筆內容,運動生理學的山本正彥教授(東京工藝大學)、運動營養學的河合美香教授(龍谷大學),以及原為奧運選手、現為頂尖運動選手教練的山下佐知子監督(第一生命集團)等傑出人物。本書能夠彙整活用於各第一線的前端資訊,真是讓人無比高興。
另外,提出企劃的益田賢治先生、負責編輯的田上理香子女士以及畫出絕妙插畫的dackQ畫師,多虧他們的協助本書才能付梓出版,我想在這邊致上最深的感謝。
雖然馬拉松簡單明瞭,但想要跑完卻是另外一回事,我由衷希望本書能將這些深奧的基礎知識帶給更多的跑者。
2016年11月
專業路跑教練 金 哲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