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慢性口腔及顏面的疼痛自1960年代開始,有較積極的研究與討論後,已成為一門專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且成立了研究所,專研顎關節及咀嚼肌的疼痛或機能障礙問題。其後有關的臨床治療及學術研究因為專家們對命名、症狀之分類以及病因之看法不同,而有五花八門的學派與療法,想要一言以涵蓋這方面的討論,實非易事。本書之書名也因為這困難而久久難以確定:是咬合學為主?或疾病診療為主?是器官的病變或神經、精神問題?是關節形變或僅是關節內部相關位置的問題?這本書的編寫精神在於涵蓋這幾方面的討論,但不希望造成更多的混淆。
我國人在這方面的研究雖也有相當的歷史,但積極投入的人卻不多。長久以來,同行間的聯繫也僅止於研究會性質,直至2007年初,才有『台灣顱顎障礙學會』之成立。也就在成立之時,有了出版這本專書之雛議,集國內這方面之專家共同完成以中文撰寫的教科書,一來有助牙醫學系之教學,二來可以代表現階段國內學者在這方面的共識,期對一般牙醫師之臨床執業有所助益。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作者中王亭貴醫師、王興國醫師及洪章仁教授並非牙醫師,但他們在復健醫學領域的造詣極深,對肌疼痛之機制及治療極具心得,本人對他們的熱誠參與,深表感謝。此外,近代咬合學大師Dr. Major M. Ash不幸在2007年三月逝世,他是本人及周孫隆醫師、王若松醫師之直接授業恩師,對國內、外咬合學界的影響十分深遠。在此也將本書作者們的努力成果獻給他。此外,本書之部分繪圖乃台大臨床牙醫學研究所之黃鈞郁醫師所繪,也在此致謝。
本書之編成曾賴各位作者細心與周密的寫作,本人也多次校稿,以期前後連貫,互不衝突。唯以付梓匆促,可能錯誤難免,仍請讀者諸君惠予指正。
台灣大學醫學院牙醫學系教授 蕭裕源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