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建構了存養心性以盡心、踐形與事天的道德發展模式,其內涵之本質核心是仁愛之心與義路之行,故孟子稱仁是人心而義是人路;至於其形式則是由內(心)而外(行)、再由外而內,由下(人)而上(天)、再由上而下,兩者共構以成螺旋式層次進階;此外,在整個發展過程中,自我必須排除或調控各種內外在不利於發展的變項因素,全然自主地以成就自我道德實現。
學校老師進行道德教學活動時,應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不同起點行為的學生,其教學方法亦不能止於講述而已,孟子說的「教亦多術」正說明教學不僅是一種技術,同樣也是一種藝術;再者,孟子對於編審道德教材未曾提出具體的理念、準則與做法,然而從其相關於發展道德的各種論述、批判其他學術思想以及與學生、時人、政治人物的互動等,我們可以推知一個由闡述而批判之層次性的道德教材。
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有多方面,倫理道德是文化內層價值結構的核心,以之為中華文化的本質核心亦不為過,而孔孟之道則成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與代稱;至若孟子之盡心、踐形以事天,正如孔子「知之、好之以樂之」,實都讓人領悟到中國人講的倫理道德乃是反映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便是那般合情、合理且合宜,其果真是歷久而彌新。
近年來,適逢中華民族復興之際,凡為中華兒女自當成此機緣,把發揚光大優良傳統文化之事放在心上,此書之撰述不過是略盡棉薄之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