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 ╳ 愛搗蛋 ╳ 難溝通,
新手爸媽、多寶爸媽、雙薪爸媽累到翻,
內心只能大聲哭喊:「你們到底想怎樣?!?」
每天都在爆炸邊緣,總有一天會抓狂!
臨床案例分析 ╳ 心理師分析 ╳ 教養處方箋 ╳ 親身經驗分享,
讓專家來解析日常生活中最常上演的各種教養狀況,
孩子的難題,不能用大人的邏輯來解決,
從了解孩子的心理開始,用有效的方法突破防線,
爸媽從此不抓狂,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爸媽心裡苦,但爸媽不能說……?
4堂談心課,解決你和孩子間的4大類教養問題。
爸媽們常犯一種迷思,就是以為自己家庭出現的問題「獨一無二」,因此不願求助他人,導致問題就像癌細胞一樣,逐漸擴散加重……其實你家的狀況並不少見,來聽聽心理師的四堂談心課,打造合適【家庭成員】、培育良好【教養態度】、因材施教的【能力培養】、甚至連【孩子上學】後的種種問題都一一提點,這是一本集所有父母斑斑血淚的教養進化史,從今以後你們就不必再單打獨鬥囉!
爸媽想求助,但該找誰幫忙……?
執業超過20年的專業心理師,替你的教養經驗值大加分。
「孩子我在養,少在旁邊說三道四,拜託!你們又不是專家,有什麼資格給我建議?」這是許多爸媽教養孩子時的困擾之一。還好還好,執業超過20年、輔導人數破萬人的邱永林心理師絕不是路邊阿貓阿狗,不會給你蒙古大夫般的無效建議,具有完整證照和教育訓練背景的他,能利用融合了「理論」與「實證經驗」的有效方式,讓父母輕鬆搞定難以控制的孩子!
爸媽要奮起,但心理師不懂我的心……?
唯有「既是心理師也是爹」的雙重身分,才能心比心,解決困境。
有的爸媽常抱怨:「心理醫生都不懂爸媽的心情啦,只會空談理論,根本幫不上忙!」或許是吧,BUT,就是這個BUT,這麼剛好,邱永林心理師也是家有三個搗蛋鬼的爸爸,每天被孩子搞得焦頭爛額,最能理解爸媽們說不出口的苦衷,也才能將心比心,給予最實際的建議,並結合其他爸媽們諮詢時的實際例證,成為你最強大的後盾!
作者簡介:
邱永林 心理師
既是心理師又是三個小孩的爸爸,希望藉由心理和大腦專業的專家角度,以及身兼超級奶爸的育兒經驗,向爸媽們分享親子教養的觀察與建議。
證照
台灣第一屆心理師特考合格
大陸心理咨詢師資格
學歷
美國匹茲堡大學諮商研究所
經歷
聯合心理諮商所創始院長
美國HMI亞洲第一位授證壓力檢測師
企業演講超過千場
心理諮商經驗20年
媒體工作經歷:
公視「爸媽囧很大」、中天「小燕之夜」、上海少兒頻道「小荷的下午茶」嘉賓主持、東方衛視「幸福魔方」及「心靈花園」嘉賓主持
最新著作:
《爸媽不抓狂:心理師給爸媽的親子教養處方箋》
章節試閱
二胎讓孩子們成為彼此的老師
心理學曾研究過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的性格差異,有了以下有趣的發現……《腦成像與行為》(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和《英國心理學會研究文摘》近期刊出的研究報告,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說明,獨生子女的特質真的不同,就連他們的大腦結構也不一樣。
重慶西南大學心理學系邱江教授的團隊找來近300位大學生做智力、人格、創造力測驗以及MRI大腦影像掃描,參與者一半是獨生子女,另一半則有兄弟姐妹。結果顯示,兩者智力(IQ)上沒什麼特別的差距,但獨生子女組在「創造力」上明顯表現更佳,而在「五大性格特質」(Big Five)中的「親和性」(例如熱情、合作、助人等)得分較低。而且連腦部掃描都支持上述的結果。
《英國心理學會研究文摘》指出:「獨生子女比較有創意,這與他們腦部顳葉上緣及緣上回的灰質密度較高有關。相對之下,獨生子女內側前額葉皮質的灰質密度較低,則可能與他們親和程度(較低)有關。」(資料來源: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Inc.、BPS Research Digest)獨生子女多具備較高的創意和創造力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與年紀較長的父母、爺爺奶奶頻繁互動的結果,致使大腦獲得較多刺激,發展速度也就較快。但相對地,獨生子女在「人際關係」上就常常出現狀況,他們比較不懂得分享、溝通、妥協,而這些劣勢恰巧是有兄弟姊妹的孩子表現比較突出的優點。
●家庭間的角色扮演,就是社會的縮影
試想一名有兄弟姊妹的孩子,他在玩遊戲時,必須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他可能是一名哥哥,必須學會禮讓、照顧年紀更小的妹妹;但同時又是一個弟弟,得時時和大哥學習、溝通甚至爭辯。多寶家庭的孩子們於平日角色扮演的過程裡,會不知不覺地懂得調適並轉換自己的身分,你會發現這樣的互動模式,其實就是社會的常態。當一個人在進入校園、踏入職場以後,一定會遇到跟自己年紀不同的人,如果無法盡早融入這樣多元化的環境,孩子在之後的人生旅程上便會受到許多挫折。這也是為什麼我決定讓孩子就讀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原因,因為蒙式教育不像傳統的幼兒園以年齡做分野,劃分成大班、中班、小班、幼幼班等,而是採混班教學形式,我認為這對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有很大的助益。
其實身為爸爸的我在老大還是獨生子的前三年,並未注意到老大個性上有任何不妥,但是當更小的孩子們相繼出生以後,我開始發覺老大性格較為自私的一面。舉例來說,老大會將自己愛吃的零食藏起來,不讓弟弟們找到;又或是早上起床後,我會讓他們吃益生菌,但老大經過冰箱總是只拿自己的一包,若非我特別提醒:「既然開冰箱了,也幫弟弟們拿一包吧」,他常常會忘記幫弟弟順便拿。
之後我想了想,這樣的行為不只發生在他身上,其實我自己也不斷地在犯諸如此類的毛病。我自己是家裡面的大哥,有一個小五歲的弟弟。我們兄弟倆都成家了。週末回我爸媽家吃飯時,我通常只會買一杯咖啡,邊喝邊走進家門;相較之下,我弟弟則會買「大家的咖啡」,連我太太的份也有,非常貼心。我想可能是因為身為家中老大的我們,在生命開始的前幾年中都是獨生子女,不用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就能得到所有的關愛和照顧,但弟弟妹妹們從小就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上頭還有哥哥或姊姊,必須懂得分享才能生存,家庭排序上的差別造成個性上的不同,因此我認為,孩子們必須從小開始練習心態調整,否則這樣的性格只會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難改變。
●讓兄弟姊妹們自己發揮獨生子女沒有的優勢
我通常會讓三個孩子間保持著「競合關係」,讓他們既競爭也合作。比如說當孩子表現好時,我會帶他們去超商買零食,並告訴他們:「三個人可以各挑一樣,但是不能重複。」這時候就能觀察到有趣的現象─老大會推薦老二買某種餅乾,但其實那是老大自己愛吃的,如此一來回家時他便可以吃到兩種餅乾;當然弟弟們也不是省油的燈,會回應:「這是我要買的,為什麼要給你吃?那我也要吃你的。」這樣的刺激,無形中就讓他們養成重視自己權益、討價還價的能力,達成溝通學習的一小環節,而這種能力的養成不是爸爸媽媽口頭教育就能達成,可以說是有兄弟姊妹的孩子們,得天獨厚的優勢。反觀身為家中大哥的我,買東西時就從來不曾殺價,即使是地攤貨也一樣,如此性格放大來看,於商業社會中就是一種弱點,因為你不懂得去爭取自己的權利。
然而即便是獨生子女,也不一定如大家刻板印象所想的「天生就比較自私或孤僻」,因為研究指出,爸媽的教養方式正確與否,對獨生子女的影響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部分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裡仔細說明。若要減少獨生子女因沒有兄弟姊妹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其實爸媽也能透過一些簡單的手段來消弭劣勢,比方說,給孩子多點和表/堂兄弟姊妹相處的時間,學會一些人際互動的概念,如此一來多多少少也可以彌補他天生資源不足(獨生)的問題。
優勢 劣勢
獨生子女 創意層面表現佳 人際關係與溝通能力較薄弱
有兄弟姊妹的孩子 人際關係、溝通能力表現佳 創意表現較不如獨生子女
●要以身作則,別光想著如何開口說服另一半生二胎
這是許多夫妻間都會碰到的狀況,當一方有生二胎的意願而另一方沒有時,就要先釐清「為什麼另一半不願意再生?」可能的原因通常有兩種,1 經濟問題,覺得無法負擔二胎後衍生出來的開銷,2 照顧問題,覺得人力不足,無法分神照顧更多的孩子。無論是上述何者,我都建議若你是比較想生第二胎的那一方,一定要主動一點,用行動來讓對方深刻感覺到多寶家庭的好處,而非只動口說服。
如果是考量到經濟問題,你的做法可以是在有意無意間,帶另一半到有兩個孩子的同事/朋友家裡,不用說服的方式,而是讓他(她)親自去感受有兩個寶寶在家中會是怎樣的氛圍,刺激他去思考,如果他也喜歡有多個孩子的環境,或許經濟問題是可以被克服的,比方說做點小犧牲(控制物慾),討論如何開源節流,只要彼此對再生孩子的意願是正向的,且做過審慎評估與理財思考,我認為多寶家庭對孩子人格發展絕對是利多於弊。
另一種考量就是照顧的問題。我必須說,在台灣這種問題通常都是肇因於「男方想生,但女方無力再照顧」,這類的太太並非不想生二胎,只是他們感受不到丈夫有分擔責任的意願,所以,與其費盡心思與口舌在妄想說服太太上,不如從現在起表現出你的責任感,多多照顧家中的老大, 讓太太看到你的努力,行動勝於雄辯,慢慢地她也就愈來愈有勇氣再挑戰二胎了。
多寶家庭的酸甜苦辣
很多人知道我有三個小孩,而且都是男孩。我和太太結婚時,其實就希望能有兩到三個孩子,因為兩人的原生家庭都是多寶家庭,我自己家裡有我和一個弟弟,太太家裡則是有三個小孩,我們都覺得成長過程中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挺好的。前幾年我媽媽罹患癌症,在治療的過程中,醫師提供家屬很多醫療的選擇,例如做放射性療法、切除,或是藥物治療,當時我真的很慶幸有弟弟能跟我商量,不用一人承擔所有決策的壓力。正因如此,我和太太決定要建立一個多寶的家庭。
隨著家中每隔兩、三年就有一個孩子出生,雖然帶孩子的過程很辛苦,常常睡眠不足,但是現在回頭看看,大寶也都十歲了,真的是「甘甜多於苦澀」。尤其看到三個孩子玩在一起,或是偶爾有一些比較親暱的舉動,睡覺前童言童語互相聊天,內心會感到相當地甜蜜。
●手足間的年齡差距
我們家老大和老二差三歲,老二和老三差兩歲。三個預產期都是雙魚座,只有老三比較不聽話,偷跑變成水瓶座。雖然三人年齡沒有相差太多,但老大和老二比較玩不太起來,老二和老三卻相當玩得來,這個「玩」並不是單指心平氣和的玩,而是會吵、會打鬧。或許因為老二和老三的心智年齡比較接近,所以喜歡的東西也差不多。
建議將來若是想要生兩個或兩個以上小孩的家庭,孩子間的年齡不要差距太大。差兩歲左右算是比較恰當的距離,媽媽也可以休息一下,因為生完又馬上懷孕,其實也很傷母體。
【愛的處方箋,爸媽可以這樣做!】
Q.當家中迎來第二胎時,如何向大寶做心理建設?
當太太確定懷了老二之後,我們就開始對老大「洗腦」,和他說:「弟弟是誕生下來陪你玩的,他很喜歡跟哥哥玩。」所以我們會讓老大貼著媽媽日漸隆起的肚皮跟弟弟講話,拿手電筒照弟弟,感覺胎動……。
接近預產期的時候,我跟太太聯合演了一齣戲。有一天,我們帶著老大去百貨公司,告訴他弟弟想要送他一樣玩具,他可以選好之後告訴弟弟,等弟弟出生時就會帶著這份禮物來到這世界上。哥哥還天真地說:「喔,難怪媽媽的肚子越來越大,原來還要裝玩具呢!」透過這些心理建設,哥哥對於弟弟的誕生不但不會吃醋,而且充滿期待。
●手足間的糾葛最傷爸媽的心
有了多寶後,我深刻體會到當了爸媽的人,最不願看到的就是孩子吵吵鬧鬧,甚至把對方當作欲除之而後快的對象,手足間長大後老死不相往來,互相仇視,這會成為爸媽心中的遺憾。
孩子未來能否有很大的成就,做爸媽的不敢奢望,但至少希望手足之情很深,遇到任何困難可以互相商量。每個人的人生總是有高低,若其中一個手足有困難的時候,另外一個可以伸出援手,相信爸媽看到這一幕一定備感欣慰。
【愛的處方箋,爸媽可以這樣做!】
Q.手足情深不是天生,爸媽可以從小如何培養?
手足之間有一些良性的競爭,對於孩子的性格發展是健康的。但是何謂「良性」競爭?我認為一言以蔽之就是「各有擅場」。所以孩子們從小我就特別觀察他們先天的優勢,針對性地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例如老大邏輯思維強,但害羞、運動細胞差,我就培養他學習數學、玩魔術方塊。老二擅長表達、運動細胞強,但是沒耐心,我就培養他畫畫、乒乓球等各類運動。即使學音樂,我也讓三兄弟學不同的樂器。老大學低音大提琴,老二學小提琴(打算讓老三學鋼琴,以後組個三重奏)。希望孩子們能在各自小小的領域覺得自己比哥哥弟弟強,但是又能彼此合作互補,在大領域發光發亮。
Q.當手足爭吵時,爸媽該如何從中調停?
這時候當爸媽的本能幾乎是立即插手調停。但是過往太多次的經驗告訴我,更好的處理方式是「讓子彈飛一會兒」。在爭吵中處於弱勢的孩子(但不一定是對的那一方),自然會跟爸媽告狀,這時候爸媽如果沒有完整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插手處理的話,很難保證處理公允,更會讓孩子們認為你偏心。因此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從孩子們的爭吵話語中,聽出蛛絲馬跡。
第二步,給孩子們幾個選項,例如和孩子說:「你們是要輪流分享玩具,還是馬上暫停玩耍都去做功課?」最後當孩子們都心平氣和之後,再跟孩子們談談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後如何能避免這些不必要的爭端。
●多寶家庭教養上的煩惱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即使是同卵雙胞胎也一定有所不同,因此在多寶家庭中,爸媽最常有的煩惱如下:
第一、如何因材施教?
第二、如何做到公平?
如何因材施教?
關於因材施教,可參考P.070,在此我們談談「爸媽教養時,對因材施教最容易產生的迷思」。首先,有些爸媽容易在手足間互相比較(或和別家孩子比較),認為自己的孩子也應該要一樣優秀,但是大家通常都只有看到結果,沒有看到別人成功背後的過程或偶然性。每個人的表現都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先天和後天。先天是基因遺傳的影響,後天則是家庭環境或學習方法等因素。因此爸媽不應把偶然當成必然,否則容易犯了拿同一個天秤比較不同孩子的錯誤。
另一個做爸媽應該要突破的,就是傳統儒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這不屬於這個世代的觀念。過去我們認為小孩不應該整天打電玩,應該把心思放在課業上,想不到他出國比賽拿到亞洲冠軍、世界冠軍,成為電競選手。於是現在愈來愈多的師長、爸媽也發現孩子的出路可以很多元,得到電玩冠軍的人回國後,也可以在電玩公司當研發人員。
社會本來就需要分工合作,何況現在分工愈來愈細,例如去美容院剪髮,會發現有人負責剪,有人負責洗,還有人負責做指甲,小小的美容院就有如此多樣的分工,所以我認為只要孩子的興趣在未來可以成為發揮潛能的謀生工具就很足夠,讀書並不是唯一的路。例如我家老大,他的優點是邏輯性很強,個性謹慎小心、不容易犯錯,或許未來當律師、會計師、精算師……都很適合。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爸媽可以從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認識他的潛能。例如我會發現老大的邏輯很強,是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從上海出差回來,去幼兒園接他下課,我牽著他的小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問他:「看到爸爸回來,你開不開心?」他有些緬腆地點點頭,向我問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爸爸,世界上有沒有人一輩子都沒有出國?」我回他:「有啊,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出國過。」
第二個問題是:「爸爸,那我們家裡面有沒有人都沒有出國過?」我回答:「有啊,你高雄的阿公阿嬤都沒有出國過。」他前兩個問題都只是舖陳,真正犀利的在第三個問題,他問:「爸爸,那你以後可不可以都不要出國?」
我當時便驚訝兒子才讀小班,就已經能從全世界、我們家裡、你,非常有邏輯的把我套入他的問題中。當然,這是個開心的發現。很多爸媽常問該如何發現孩子的潛能,其實孩子的特質大都是天生的,只要爸媽花時間多和孩子有這種交心的時刻(多和孩子聊聊天),就一定能發現他獨特的特質,並朝著這些方向給予培養和訓練,這朵花就會開得比其他朵快。例如我發現老大邏輯性很強,便思考將來可以送去學圍棋,或者學習為小朋友開設的電腦程式語言。
許多爸媽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能有好表現,會想要截長補短,例如孩子太內向,就幫他補演講;孩子太活潑,就讓他學靜坐或書法,這麼做反而讓他學習的方向和自己的天性180度不同,學習過程充滿挫折,對孩子和爸媽都很痛苦。建議爸媽可以走中庸之道,比方說孩子太活潑好動,那麼就要求他上課專注一點,下課的時候活潑並沒有關係,不一定要把他塑造成一個百分百完全專注、穩定的小孩。
二胎讓孩子們成為彼此的老師
心理學曾研究過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的性格差異,有了以下有趣的發現……《腦成像與行為》(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和《英國心理學會研究文摘》近期刊出的研究報告,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說明,獨生子女的特質真的不同,就連他們的大腦結構也不一樣。
重慶西南大學心理學系邱江教授的團隊找來近300位大學生做智力、人格、創造力測驗以及MRI大腦影像掃描,參與者一半是獨生子女,另一半則有兄弟姐妹。結果顯示,兩者智力(IQ)上沒什麼特別的差距,但獨生子女組在「創造力」上明顯表現更佳,而在「...
作者序
華人社會充滿許多「部分正確」且「相互矛盾」的教養觀念。例如,「龍生龍、鳳生鳳」與「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兩種分別代表遺傳論以及宿命論的教養觀,數千年來各自有不少的父母信奉著。但是在21世紀科學昌明的今天,做父母的到底要用哪一個中心思想來教養孩子?我認為,二千年前孔子所闡述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仍是最經得起時代考驗且最科學的兩個教養原則!
在基因醫學與大腦科學一日千里的今天,「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更富有新的意義。有教無類這個教育方針指引著千百年來的教師們,不要因學生的外貌、資質及門戶而歧視學生。事實上,心理學的「畢馬龍效應」(註1)更證明了教師如果對學生有較高的期待,學生則會表現的越好!這又賦予有教無類更積極的意涵。另外,從基因研究發現,人的許多性格與天賦是由基因決定了大部分的表現,所以因材施教才是符合科學的教養方式。
過去的教育屬於「短板理論」(註2),也就是短少什麼就給什麼,補習教育就是這種觀念的產物。數學考得最差,就補數學。英文考得最好,父母就放心不管了。但是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是不快樂、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換個思考,「長板理論」則鼓勵父母及孩子去發展優勢,英文表現得好,想辦法讓英文更好!其實,這才符合競爭力的原則。畢竟,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最後都需要用自己的優勢去與人競爭,而非劣勢。截長補短只會造就一個個缺乏特色的孩子。
有一句廣告詞是這麼說的「我是當上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爸爸」。這句話說的太對了!儘管我是學心理學出身的,早在大學時期就熟讀「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諮商與輔導」等跟親子教養有關的學科領域,但是真正等我當了三個小男孩的父親之後,我才發現理論與實務的差距何止天高地遠……說起來有趣,三個孩子的性格、天賦、溝通風格,甚至長相都大相逕庭,幸好「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兩個中心思想,一直有效地引領著我在日常生活中對他們的教育。
這本書有我當父親十年來不斷琢磨的觀念和方法,希望能幫助打開書扉的爸媽們,也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教養觀念和方法。
邱永林
註1:畢馬龍效應或稱「期待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與雷諾爾•雅各布森發表提出,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
註2:短板理論又稱「木桶原理」,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所提出。意指一個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或全部木板的平均長度,而是取決於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最短的木板即為「最弱的環節」,套用在教養上,就是短少什麼就給什麼。
華人社會充滿許多「部分正確」且「相互矛盾」的教養觀念。例如,「龍生龍、鳳生鳳」與「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兩種分別代表遺傳論以及宿命論的教養觀,數千年來各自有不少的父母信奉著。但是在21世紀科學昌明的今天,做父母的到底要用哪一個中心思想來教養孩子?我認為,二千年前孔子所闡述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仍是最經得起時代考驗且最科學的兩個教養原則!
在基因醫學與大腦科學一日千里的今天,「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更富有新的意義。有教無類這個教育方針指引著千百年來的教師們,不要因學生的外貌、資質及門戶而歧視學生。...
目錄
一號談心室【家庭成員篇】:為孩子創造一個溫暖的家庭
1. 做足準備再生,是當個好爸媽的第一步
2. 二胎讓孩子們成為彼此的老師
3. 多寶家庭的酸甜苦辣
4. 隔代教養的優勢與劣勢
5. 教養男孩/女孩的幾個黃金準則
6. 即便單親家庭也能塑造正向環境
二號談心室【教養態度篇】:爸媽的角色與教養原則
1. 別急著和孩子當好朋友
2. 了解孩子總愛踩自己地雷的原因
3.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4. 教導孩子正確的品德觀念
5. 聽話的孩子VS.叛逆的孩子
6. 別把自己的焦慮放在孩子的肩膀上
7. 不要依賴「父母的本能」來教養孩子
8. 讓孩子學會承認錯誤/讓自己也勇敢承認錯誤
9. 教養老愛睜眼說瞎話的孩子請這麼做
10. 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孩子
11. 勿將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未來
12. 除了責備之外,爸媽更該學會理解
13. 在適當的時機表達對孩子的愛
14. 陪孩子一起親子共讀好處多多
三號談心室【能力培養篇】:掌握孩子關鍵能力的教養方式
1. 培養高創造力的孩子
2. 培養高美感鑑賞力的孩子
3. 培養高EQ的孩子
4. 培養懂得感恩的孩子
5. 培養愛運動的孩子
6. 培養高領導力的孩子
7. 培養高自控力的孩子
8. 培養高抗壓的孩子
四號談心室【孩子上學篇】:孩子的學校教育與學習
1. 如何幫孩子挑選適合的學校?
2. 孩子人際關係不好該怎麼辦?
3. 孩子抗拒上學該怎麼辦?
4. 孩子成績不好該怎麼辦?
5. 孩子在學校早戀了該怎麼辦?
6. 孩子價值觀變得太物質怎麼辦?
一號談心室【家庭成員篇】:為孩子創造一個溫暖的家庭
1. 做足準備再生,是當個好爸媽的第一步
2. 二胎讓孩子們成為彼此的老師
3. 多寶家庭的酸甜苦辣
4. 隔代教養的優勢與劣勢
5. 教養男孩/女孩的幾個黃金準則
6. 即便單親家庭也能塑造正向環境
二號談心室【教養態度篇】:爸媽的角色與教養原則
1. 別急著和孩子當好朋友
2. 了解孩子總愛踩自己地雷的原因
3.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4. 教導孩子正確的品德觀念
5. 聽話的孩子VS.叛逆的孩子
6. 別把自己的焦慮放在孩子的肩膀上
7. 不要依賴「父母的本能」來教養孩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