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主導《廣東三年施政計劃》,陳濟棠讓廣東在短短時間成為國民政府黃金十年的模範省!
★本書是作者對其一生事蹟簡明扼要地回憶,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廣東革命根據地統一、北伐、抗戰、國共內戰。
★特別收錄〈「南天王」陳濟棠外傳〉,與原書兩相參閱可知當時歷史全貌,另有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在民國二十五年以前,先後稱雄於南粵(廣東省)者,有所謂「三濟」──即龍濟光、李濟深和陳濟棠是也。陳氏(陳濟棠)由民十八起,繼李濟深之後,為第八路總指揮……據粵凡八年,時間之長久,為龍、李二人所不及,其治粵之成績,亦遠在龍、李二人之上。──汪希文〈南天王陳濟棠外傳〉
陳濟棠出生在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曾參加討袁(世凱)倒龍(濟光)戰爭,集廣東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寧粵和談後蔣介石決定在廣州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簡稱西南兩機關),陳濟棠擔任常務委員。表面上,全國黨政復歸於統一,但兩廣仍維持半獨立局面,陳濟棠實際上已成為握有軍政大權的「南天王」。
1936年6月至9月爆發「兩廣事變」(亦稱「六一事變」),廣西的新桂系和廣東的陳濟棠粵系,以抗日運動之名義,挑戰蔣介石主政的南京國民政府。該政治事件最終以雙方達成妥協而告終,隨後也結束了陳濟棠對廣東的割據局面。陳濟棠垮台後,在農林部長、兩廣臺灣宣慰使、海南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等虛職上短暫停留後,便一直賦閒無事。當年名聲顯赫的「南天王」,再也沒有回到萬人矚目的「舞臺」。
本書是作者對其一生事蹟簡明扼要地回憶,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廣東革命根據地統一、北伐、抗戰、國共內戰等。因是作者晚年所寫,牽涉許多事情難免有所諱飾,文史專家蔡登山另找到汪希文所寫〈「南天王」陳濟棠外傳〉一文做補充,兩相參閱可知全貌。汪希文,是汪兆鏞之子,汪精衛的胞姪。對於陳濟棠,有其近身的觀察,相較他人所寫的傳記,當有更珍貴的史料價值。而這長文當年僅發表於香港《天文臺》報紙上,有鑑於資料的可貴,乃重新打字校對,合為一書,以期讓讀者更加了解這位當年叱吒中原的「南天王」。
作者簡介:
原著 陳濟棠(1890—1954)
字伯南。廣東防城縣(今廣西防城港)人,自六歲起,陳濟棠便入讀村塾,接受了完整的傳統儒家教育。在學期間,由該校教官鄧仲元介紹與同班同學鄧演達等秘密加入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並參加了辛亥革命。1935年晉升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面頗有建樹,有南天王之稱。主政廣東時,廣州工商業和市政建設成績卓著,為廣州打下現代化基礎。1949年,任海南行政長官兼海南警備司令。1950年到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54年11月3日卒於台北,獲厚葬於陽明山。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章節試閱
【十一、兩廣部隊之編遣】
時李濟琛為中央參謀部長兼第八路總指揮,兼又粵省主席。余認為粵省已趨安定,為使符合民主政治,應即實行軍政分治,故極力主張李氏辭卸粵主席之職,而交陳真如接任。至民國十八年春,李氏乃自動辭去,由陳真如接替。
民國十八年三月十五日,中央召開三全大會。陳真如、李濟琛與余均為代表,乃欲共同赴京出席。陳氏至港,住皇后酒店,因遇火警由樓上跳下,折一腿,遂不能去,余因候余妻由高州返,故行稍遲,李氏則先行,抵達後,即被留在南京,余到上海時,蔣先生即發表余任廣東編遣特派員,囑即返粵,不必入京。
李氏被留南京,黃紹城(季寬)即由梧州至穗與第八路總部參謀長鄧世增(益能)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出師,由湖南北上,並議決共擁余任第八路總指揮。余第四軍所部,大部分亦已調往北江,時余兄維周在穗,曾勸第四軍各師,應請示軍長以決定行止,不應未奉命即擅自行動。於是,乃有黃質文等三團仍在河南不動。
蔣先生發表余任編遣特派員,乃係派李仙根携手令來滬交余者,當時余曾托李仙根轉報蔣先生,如要余負此新任務,請其不必用兵,因北伐軍事尚未完成,如革命軍內部即自相傾軋,對於革命前途自極為不利,且如此亦可免除彼此加深裂痕,余返粵亦可較易有所作為,蔣先生深以為然,促余速返粵,本此意旨做去,余乃啣命南返。時有副官處長林時清及財政廳長馮祝萬等隨行,江防司令陳策亦與余同船。返至香港,黃埔軍校教育長李揚敬,受粵中各師長之托來港與余會晤,並報告各方面軍事情形。時陳真如在港,腿已折不能行動,以無法助余為憾,嗟嘆不已。余見此局勢如此惡化,恐難挽回,乃於是晚九時電余所部三師長來港研商。蓋余甚不欲貿然至穗,免為役等所挾持,難以應付。後閱當日廣東報紙,獲悉各方面軍隊,均已紛紛調動,粵幣已跌至四成五,人民損失慘重。風聲鶴唳,大有岌岌不可終日之勢。至十時,因念半生革命,不知幾歷艱辛,目前局勢如此惡劣,將何以收拾,不禁為之淚下。乃即前往醫院晤陳真如,請其秘書代余擬接受中央命令發表就職通電。並請陳氏即電其舊部各師長,按受余之命令。
時粵江防司令部派海虎艦來港接陳策。余一方面通知該艦,載余返廣州,一方面面囑李揚敬(欽甫),率黃埔軍校入伍生數千人至燕塘候命。午夜三時,余即搭海虎艦返穗,即日下午三時,抵白鵝潭附近,即召集記者至艦,發表就職通電,宣布余已接受中央所派編遣特派員任務。
通電發表後,余乃通知鄧世增來艦晤談。請其通知由廣西調來之三團部隊,要其於翌日離穗。並通令余第四軍所屬駐在河南之黃質文、黃延楨、張之英等三團,與李欽甫所率之入伍生隊聯絡候命。
待至翌晨九時,徐賡陶來艦會晤,言客軍已遵限離境,其餘部隊,均經遵照命令行事。經查屬實後,余乃離艦登陸。於原第八路總指揮部,設立特派員辦公處,實則余仍在第四軍司令部辦公,鄧世增乃於是時離穗。余即將韶關、北江等地軍隊復員。時黃紹城(季寬)派員來穗,與余等會晤,余曾與彼等約定,在三個月內,將兩廣部隊整理完竣。使一切恢復常態後,余即與彼同出國,以減其因此次用兵而增加國家困難之罪戾。彼復函甚表贊同。但未及三個月,桂軍即調兵沿西江而下攻擊廣東,並策動東江第五軍及少數海軍以為內應。
當桂軍前進攻至肇慶,中央即發表余接任第八軍總指揮,並派文官長古應芬(湘勤)來穗,面授機宜,粵省部隊在余任編遣特派員後,即已縮為九個團,編為三個旅,至任第八路總指揮時,編遣工作亦已完成。於古應芬文官長返京時,余以九千五百元之代價,購青翠玉石壹顆,請文官長交國府制印局,刻製國民政府玉璽一顆,國民黨中央黨部玉印一顆,表示余擁護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如玉之純粹堅決,愛國愛黨意志如玉之堅貞之意。並於此時整理第八路總部,知李濟琛每月直接向總部支取家用,最少亦有八千元,多則達十二萬元之巨。並常手令向財政廳提款數十萬元,以供個人用途。余認為此種不良現象,必須革除。乃規定副官,將余每月薪水封送至家,不准家中直接向總部支取家用。
此次桂軍攻粵,越過封川、江口余始獲悉,不得已,乃採取內線作戰。調集余所屬部隊,沿三水、清遠布防。待桂軍攻擊至粵漢鐵路之白坭站附近,此時廣州風聲鶴唳。加之東江第五軍亦叛變,以為內應,余乃調蔣光鼐、蔡廷鍇兩旅前往堵截,並攻擊惠州。桂軍將攻至白坭附近,情勢極為危急,余即赴前線鼓舞士氣。並密令黃質文團相機反攻。黃部即乘夜出擊,衝破桂軍中部戰線,追擊數十里,使桂軍一敗不可收拾。時蔣旅及蔡旅亦已將第五軍擊敗,追擊至江西、三南,余再派葉肇旅長率兵兩團,至江西、信豐截擊,將其全部繳械。
當東西兩面戰事最激烈之時,廣州江防司令部有一泊於沙面之艦叛變。余先通知沙面外國人,即將該艦用飛機轟炸之,請勿誤會。財政廳長馮祝萬,在余將炸該艦時,苦勸余不可炸。余考慮再三,清除心腹之患,決心炸之。翌晨馮即不告而去。足見其事前亦與謀也。
我軍正面則追擊至封川。桂軍即行撤退。時中央在武漢收編桂軍殘部,撥歸李明瑞統率。適桂軍攻粵。乃調其回桂助余。待戰事平定後,乃奉令將蔣、蔡兩旅改編為師。余所屬三旅,亦同時改編為師。斯時,余所屬部隊計有五個師,兩個獨立旅。
【十六、全面抗日】
民國二十六年九月初返抵香港,抵境之日,吾粵文武當局,派代表李大超、香翰屏二氏,歡迎余返廣州,中央亦來電,促余入京共商抗戰大計。及抵廣州,余主張多調兵到上海作戰,適余漢謀總司令患病,只簡單表示,如中央再需調兵參戰,令下當即遵辦,余亦囑加強廣州近郊工事,以應事變。
余旋即赴港小住數日,乃偕翼中、芳浦、麟書、公卓、欽甫諸人,搭機經漢口入京,當即往謁蔣先生,表示共赴國難之誠意。時在滬參戰之昔日同袍(六十六軍八十三軍共四師一旅),來電歡迎赴滬。余覆電答允,並即報告蔣先生,蔣先生亦同意,囑余先視察工事,三日後再往滬。
余偕白崇禧(健生)及軍政部高級人員數人,同往視察二日即竣事。余呈報蔣先生以京郊工事不合時代需要,如為德顧問所為,應請查究。蔣先生並詢余:「南京是否可守?」余謂:「現為立體戰爭時代。敵人海空軍及砲兵均處優勢。長江與城垣不特不能成為優越之防禦條件,長江反易為敵海軍利用。且就敵人進攻方面而言,長江適在我後。背水而戰亦為兵家所忌,故余不同意守南京。」嗣開軍事會議,余復申前說。何、白諸人亦贊成余說。無奈唐生智自告奮勇,願負責死守,結果中道棄守,消耗吾粵健兒二萬餘人,將官傷亡亦達數人,殊覺痛心。唐生智雖未受中央處分,亦應自殺以謝國人,乃竟恬不知恥,忍辱偷生,其後投匪求榮,身敗名裂,又何足為怪!
蔣先生既決以唐負責守京之後,上海戰事急轉直下。乃囑敬之告余:「滬將不守,勿再赴滬,應趁未有任務以前,先行離京赴湘,或赴贛候命。」次晨,余即向蔣先生辭行,經贛赴湘之衡陽暫住,抵達後,住於衡山福巖寺,不數日,戴季陶先生亦寓是處,於晤談間,曾建議先生改良佛教,余謂:「外國教徒,入教即入世,我國教徒,入教即出世,對於社會人群毫無裨益,可否由先生提倡改良?」當蒙贊同,乃各出五百元,宴請和尚闡釋前說,結果佛教徒亦組擔架兵一隊,赴前方服務。
嗣國府遷漢,余亦前往,在南京時,曾向蔣先生建議,加強對美、英、法、蘇外交關係,並主張孫哲生赴蘇,宋子文赴美,王寵惠赴英,附帶對法聯絡,斡旋各國外交,以與我有利為目的,後來政府亦大致如此實行。余並謂:「美向無領土野心。日、俄戰後,美國政治家,均主保持我國領土主權之完整,尤應與之親善,從事經濟合作、技術合作,歡迎其大量投資開發工礦實業,以完成總理實業計畫。」抵漢後,復向蔣先生建議兩事:(一)、所有全國各淪陷區之學生,凡失學者,均由政府收容教育,以為後期抗戰及復國建國之準備。(二)流亡兒童,亦由政府提倡,號召社會,儘量收容,余當即捐二萬元,協助此一工作之進行,蔣先生均採納實施。
【十一、兩廣部隊之編遣】
時李濟琛為中央參謀部長兼第八路總指揮,兼又粵省主席。余認為粵省已趨安定,為使符合民主政治,應即實行軍政分治,故極力主張李氏辭卸粵主席之職,而交陳真如接任。至民國十八年春,李氏乃自動辭去,由陳真如接替。
民國十八年三月十五日,中央召開三全大會。陳真如、李濟琛與余均為代表,乃欲共同赴京出席。陳氏至港,住皇后酒店,因遇火警由樓上跳下,折一腿,遂不能去,余因候余妻由高州返,故行稍遲,李氏則先行,抵達後,即被留在南京,余到上海時,蔣先生即發表余任廣東編遣特派員,囑即返粵,不必入京...
推薦序
「南天王」陳濟棠和其傳記/蔡登山
陳濟棠(一八九○~一九五四),字伯南,出生於廣東防城,粵系軍閥代表,一級上將,曾集廣東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有「南天王」之稱。
陳濟棠出生在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六歲入私塾讀書,十六歲時應鄉試,榜列第三。一九○七年,陳濟棠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次年,與同班同學鄧演達等祕密加入了同盟會。一九一二年再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一九一三年畢業後,在廣東地方部隊任排長,不久升任連長。一九一五年,他參加討袁(世凱)倒龍(濟光)戰爭,失敗後,輾轉到肇慶投護國軍的林虎部。一九一八年,他奉命率部駐防陽江剿匪。亂平後,他率先以兵工作修橋建設,因而積功升任營長。一九二○年粵桂戰爭中,他脫離了林虎部。十一月,粵軍參謀長鄧鏗組建粵軍第一師,他應邀在該師任第四團(團長陳銘樞)第一營營長。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日,陳炯明策動反對孫中山,圍攻觀音山大元帥府。團長陳銘樞不久離職去上海,第四團暫時由陳濟棠統領,回駐肇慶。年底,孫中山聯絡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入粵討伐陳炯明,陳濟棠表示支持孫中山。在李濟深的布置下,陳濟棠與鄧演達、張發奎配合滇桂軍合力進攻,擊敗了陳炯明的叛軍,重新佔領了廣州。一九二三年一月,陳濟棠升任第一師第二旅旅長。四月,桂軍沈鴻英部進攻廣州,陳濟棠指揮第二旅配合張發奎、鄧演達部攻破肇慶城,並乘勝佔領了西江。七月,兩廣革命勢力在梧州會師,成立西江督辦公署,李濟深任督辦,陳濟棠兼任督辦公署參謀長。一九二五年十月,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任軍長,陳濟棠升任第十一師師長。一九二六年率領第十一師與張發奎獨立旅渡海攻打海南島。
一九二七年春,以國府代表名義,赴蘇聯考察。同行者有政治部主任林翼中,暨空軍及其他技術人員二十餘人,當他抵莫斯科時,值國內清黨,蘇俄對其態度驟變,既阻其轉赴歐洲,復欲迫之加入共黨,幾經交涉,遂於六月間返國。寧漢分裂後,他回到廣州,他復任第十一師師長。一九二九年在蔣桂戰爭中失利敗回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便傾全桂之兵,向廣東進攻,於五月上旬佔領西江各縣。粵軍第五軍軍長徐景唐也舉兵迴響,直逼廣州。陳濟棠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以一部兵力(蔡廷鍇旅)牽制徐景唐部,集中主力於花縣的赤坭、白坭地帶向桂軍進行全力反攻,將李、白部戰敗,並乘勝追至廣西邊境,以香翰屏旅會同蔣介石的第四路軍分途入桂。打敗李、白部後,即增兵粵東,反攻東江的徐景唐部。於七月十日將徐部四面包圍於信豐,全部殲滅。一九三○年中原大戰展開,張發奎由宜昌率一師之眾,與桂軍聯合,東下攻粵。陳濟棠調蔣光鼐、蔡廷鍇兩師趕返,一面急電請中央增援。不久,中央派第六路軍朱紹良的三個師入粵助戰。陳濟棠臨危不亂,使用總預備隊,並盡調左翼部隊,先擊破張發奎軍,繼瓦解桂軍,卒反敗為勝。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和張發奎,為策應馮玉祥、閻錫山作戰,乃放棄廣西,揮軍入湘。蔣介石急電陳濟棠派兵入湘,截擊張桂軍,在衡陽與張桂軍決戰,大敗之。經此一役,西南局面大定。陳濟棠命蔣光鼐、蔡廷鍇兩師,開赴山東、河南同馮、閻兩部作戰,將馮部主力擊破。中央論功行賞,將蔣蔡兩師合編為十九路軍。
一九三一年蔣介石與胡漢民意見不合,胡漢民被幽禁於南京湯山。訊息傳開,軍政各界都極為震動。胡派首腦人物古應芬等逃往廣州,到處點火,掀起了反蔣高潮。孫科、陳濟棠、汪精衛、唐紹儀等在廣州通電反蔣並驅走廣東省長陳銘樞,成立廣州國民政府,陳濟棠任第一集團軍司令。十二月寧粵和談,蔣介石下野。
決定在廣州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簡稱西南兩機關),陳濟棠和李宗仁均任常務委員。表面上,全國黨政復歸於統一,但兩廣仍維持半獨立局面。胡漢民只主持西南政務,陳濟棠實際上已成為握有軍政大權的「南天王」。陳濟棠平生最為人稱道的,大概應是他「治粵八年」的種種業績;而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卻當屬《廣東三年施政計畫》。
該計畫洋洋灑灑四十萬字,描繪了廣東一九三二~一九三五年的美好藍圖,可看作「陳濟棠神話」的一個提綱。他在主粵期間,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權分庭抗禮,使廣東省長時間處於半獨立半割據狀態,但在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面均很有建樹,為廣州的現代化進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三十多條新開馬路、一大批工廠、港口公路、大中小學等紛紛出現,而物價相對穩定,市場繁榮,市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使古老的廣州一躍成為能比肩上海等現代大城市,也使廣東省在國民黨黃金十年發展期間一躍成為模範省。
陳濟棠把廣東變成自己的獨立王國,轟轟烈烈地幹「事業」,蔣介石自然不會視而不見,蔣介石的步步緊逼,胡漢民等反蔣元老派的一再施壓,方士們「機不可失」的乩語之下,迫使陳濟棠在反蔣與維持現狀之間痛苦地徘徊逡巡。他既不願冒天下之不韙成為挑起內戰的元兇,更不願放棄「南天王」的寶座。然而,歷史並沒有給他留下太多迴旋的餘地。一九三六年五月十二日,胡漢民猝死廣州,使得南京中央和以廣東為首的西南聯盟之間的固有矛盾頓時激化。六月一日,陳濟棠以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的名義通電全國,呼籲國民政府領導抗日。四日,以陳濟棠、白崇禧為首的西南數十名軍事將領,聯名通電響應西南兩機關,並於八日將兩廣部隊向湖南方向開進。這場由陳濟棠等人發動的反蔣運動,一出爐就引起了全國震動,成為中外人士都十分關注的重大政治事件,史稱「兩廣事變」(亦稱「六一事變」)。六月下旬,蔣介石暗向西南調集軍隊。此時,被蔣介石派到廣州活動的蔣伯誠,對分化和收買陳濟棠的部下也收到效果。七月四日,陳濟棠部余漢謀由廣州到大庾,召集第一軍將領商議,一面打電報給南京政府,向蔣介石報告請示,一面集中兵力準備向南雄、韶關推進,對陳濟棠進行兵諫。六日,第二軍副軍長兼東區綏靖主任李漢魂掛印離職赴香港,翌日通電反陳。此時,西南兩機關的蕭佛成、陳融、劉廬隱、鄧青陽、楊熙績和廣東省主席林雲陔、廣州市長劉紀文等紛紛出逃,陳濟棠借以發號施令的西南兩機關隨即解體。十三日,陳濟棠被南京國民黨政府免除本兼各職。十四日,余漢謀在大庾宣誓就任蔣介石任命的第四路軍總司令和廣東綏靖主任,並發表通電,敦促陳濟棠於二十四小時內離開廣東。同日,第二軍軍長張達也被蔣介石收買,聲明服從「中央」,並著手迎接余漢謀來廣州上任。十八日,空軍司令黃光銳、參謀長陳桌林分乘三架飛機於香港機場降落,各種飛機七十二架先後飛到南昌機場投靠蔣介石。陳濟棠見眾叛親離,大勢已去,只得於七月十八日電余漢謀以廣東治安相托,並發表告袍澤,告同胞書,聲言下野。黃昏之際,他攜帶平日聚斂的兩千六百萬元白銀,與其兄陳維周及衛士十多人一道從黃埔魚珠炮臺登上「海虎」號軍艦,悄悄離開了廣州。晚上九時許,陳濟棠一行換乘英軍「蛾」號軍艦,踏上了逃亡香港的行程。這天,天氣十分惡劣,海上風雨交加,軍艦行進緩慢。陳濟棠一個人呆坐在艦艙,沉默無語,黯然失神……「南天王」生涯驟然落幕,紛擾了五十多天的「兩廣事變」遂告結束,同時也結束了陳濟棠對廣東的割據局面。
陳濟棠到香港後,蔣介石派黃鎮球去安慰他,說將來借重他的地方還多。此後陳即出洋考察。一九三七年春,赴奧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及土耳其等國考察,在土耳其時,忽患惡性瘧疾,痊癒後,轉赴希臘遊覽,旋再至瑞士修養。抗戰爆發後,陳濟棠由歐洲回國,雖然一再對蔣介石表示忠心,可皆未問鼎要職,只任國民政府委員及最高國防委員和戰略委員。一九四○年春,更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此職為蔣介石安置下野軍閥的專用職位,東北的沈鴻烈、新疆的盛世才均擔任過這一職務)。一九四二年,又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日本投降後,陳濟棠奉命為兩廣宣慰使,由重慶回到廣州。一九四九年四月,陳濟棠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瓊崖行政長官。一九五○年陳濟棠去了臺灣,任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常委及總統府資政。他正欲在臺設德明中學校,以紀念孫中山先生,不料於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三日在勘察校址時,突然患腦血管栓塞去世,終年六十三歲。
陳濟棠垮臺後,在農林部長、兩廣臺灣宣慰使、海南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等虛職上短暫停留後,便一直賦閒無事。當年的「南天王」,再也沒有回到萬人矚目的「舞臺」。
《陳濟棠自傳稿》是作者對其一生事蹟簡明扼要地回憶,其中所涉,包括辛亥革命、廣東革命根據地統一、北伐、國民黨內部鬥爭、抗戰、國共內戰等。其中許多內容與軍國大計相關,富有史料價值。然而因為是作者晚年所寫,牽涉許多事情難免有所諱飾,因此編者又找到汪希文所寫〈「南天王」陳濟棠外傳〉一文做補充。汪希文,是汪兆鏞之子,汪精衛的胞姪。汪希文生於光緒十六年九月初六日(一八九○年十月十九日),只比汪精衛小七歲而已。汪希文是國民黨元老古應芬的高足,民國六年護法之役,孫中山在粵稱大元帥,汪希文在內政部為簽事(居正、葉夏聲分任部長、次長)。汪希文在抗戰前,不過曾任廣東番禺縣長,後來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簡任秘書、汪偽政府時任行政院參事,外放浙江省政府委員,兼糧食局長,又調社會福利局局長,再調浙江省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論官階不過簡任一級。汪希文晚年流落香港,他也是命理學家,於當時的術數界頗負盛名。汪希文於遲暮之年,而尤需賣文為活;以他的詩書傳家,竟效君平賣卜,我們可以體味到他晚景的孤寂淒涼,與生活的清苦艱窘。一九六○年二月十五日,他服安眠藥自殺於香港沙田萬佛寺。
汪希文也屬於粵人,當年對於粵系軍閥有特別深入的研究,如粵系「三濟」—即龍濟光、李濟深和陳濟棠都有長文論及。其中對陳濟棠,有其近身的觀察,較之他人所寫的傳記,當有更珍貴的史料。而這長文當年僅發表於香港《天文臺》報紙上。從未結集出版過,因此知者甚少。筆者鑑於其資料之可貴,乃重新打字校對,合為一書。使其對當年諸事之顛末,有其脈絡可循,當有助於對其整個歷史背景的瞭解。
「南天王」陳濟棠和其傳記/蔡登山
陳濟棠(一八九○~一九五四),字伯南,出生於廣東防城,粵系軍閥代表,一級上將,曾集廣東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有「南天王」之稱。
陳濟棠出生在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六歲入私塾讀書,十六歲時應鄉試,榜列第三。一九○七年,陳濟棠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次年,與同班同學鄧演達等祕密加入了同盟會。一九一二年再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一九一三年畢業後,在廣東地方部隊任排長,不久升任連長。一九一五年,他參加討袁(世凱)倒龍(濟光)戰爭,失敗後,輾轉到肇慶投護國軍的林虎部。一九一八年,他奉命...
目錄
「南天王」陳濟棠和其傳記/蔡登山
一、家世述略
二、童年生活
三、投筆從戎
四、陳炯明叛變
五、伐沈之役
六、西江督辦公署
七、整肅滇桂軍
八、赴蘇考察
九、斡旋寧漢
十、綏靖粵西
十一、兩廣部隊之編遣
十二、胡漢民事件與粵局
十三、廣東三年施政
十四、反對閩變
十五、赴歐考察
十六、全面抗日
十七、出長農林
十八、戰後瑣憶
十九、南海風雲
二十、由瓊來臺
二十一、興學概述
附錄一:香港脫險記
附錄二:「南天王」陳濟棠外傳/汪希文
「南天王」陳濟棠和其傳記/蔡登山
一、家世述略
二、童年生活
三、投筆從戎
四、陳炯明叛變
五、伐沈之役
六、西江督辦公署
七、整肅滇桂軍
八、赴蘇考察
九、斡旋寧漢
十、綏靖粵西
十一、兩廣部隊之編遣
十二、胡漢民事件與粵局
十三、廣東三年施政
十四、反對閩變
十五、赴歐考察
十六、全面抗日
十七、出長農林
十八、戰後瑣憶
十九、南海風雲
二十、由瓊來臺
二十一、興學概述
附錄一:香港脫險記
附錄二:「南天王」陳濟棠外傳/汪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