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的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電影處女作《歸鄉》,展演一對兄弟的成長:從小生活在只有媽媽和阿嬤的家庭,自有一套娛樂和生活的方式,而一切卻在離家12年的爸爸返家以後,被完全打散、推翻。
在看似冰冷的俄羅斯景致及鏡頭運動下,吳孟樵以獨有的觀察力探尋安德烈與伊凡這對兄弟的成長儀式,刻劃父權、拋棄與被拋棄、抵抗或服從、疏離與殘酷等議題,並從家庭異變中,延伸出蘇聯解體後,家國關係的瞬間改變。
在「凝視」與書寫的演繹下,除了理性剖析電影,本書同時收錄作者回望自己生命經驗與家庭的感性抒懷:關於親子、家庭,以及懵懵懂懂的自我認識與成長;如同安德烈與伊凡,一段深度覺察後的重生之旅,正要開始……
作者簡介:
吳孟樵
月亮冷不冷、眼睛熱不熱
我想呼喚風,去解救故事中的角色
祈以文字帶動溫度與影像感音律感
讓每個字旋飛舞步後,架起兩拳觀看自己
收束 —— 每一個 —— 不忍呼吸的情境
透過夢,我知道自己真實地活著
出版的書籍多元,如電影小說《少女小漁》《二月十四》、電視小說《儂本多情》、「豬八妹」系列青少年小說、兒童繪本《歡喜回家》、影評結集《不落幕的文學愛情電影》與《愛看電影的人》等,也曾為電影與電視編劇(詳細內容請見本書作者作品目錄)
目前很喜歡寫散文
同時想嘗試別種類型的創作
也喜歡演講當下所產生的熱力
吳孟樵的部分影評轉載於 『KingMedia』影音台
http://www.kingmedia.com.tw/column-BA.html?Admin=吳孟樵&UID=9652147853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卜大中(時勢評論人、作家)
王友輝(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資深劇場工作者)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宋銘(佛光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廣播金鐘獎最佳主持人)
杜明城(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邱各容(前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靜宜大學閱讀書寫創意研發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孫小英(兒童文學工作者)
陳儒修(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路寒袖(詩人)
魯斯濱(俄國人、就讀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隱地(作家、爾雅出版社發行人)
名人推薦:卜大中(時勢評論人、作家)
王友輝(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資深劇場工作者)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宋銘(佛光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廣播金鐘獎最佳主持人)
杜明城(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邱各容(前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靜宜大學閱讀書寫創意研發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孫小英(兒童文學工作者)
陳儒修(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路寒袖(詩人)
魯斯濱(俄國人、就讀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隱地(作家、爾雅出版社發行人)
章節試閱
輯一:【歷史背景:政治寓言】
怎麼樣的草原、大海、高山
抗拒得了斯拉夫人的武器?
又有何處的仇視和反叛
不會受俄國沙皇的壓制?
俄羅斯歷史遠自八八二年開始建立的基輔羅斯、一二八三年建立的莫斯科公國、一五四七年「恐怖伊凡」正式加冕,開始自一五四七至一七二一年的沙俄時期。一七二一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建立帝國、一九○四到一九○五年於日俄戰爭中迭遭失敗,重挫其國內的政權。一九一四年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七年引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被迫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於是滅亡,而由俄羅斯共和國和俄羅斯臨時政府接掌政權,隨即被布爾什維克黨發動「十月革命」,推翻原有的政權。但沙皇的勢力仍殘存,直到一九二二年俄羅斯內戰,才被布爾什維克黨消滅,蘇聯成立。當時建立的世界版圖極廣,其國力在十九世紀達到巔峰,長年予人的印象是高度的文學、科學、軍事、體育成就以及舉世矚目的政治情勢。一九四○年發生「卡廷事件」,二○○七年電影《愛在波蘭戰火時》(Katyn)就是拍攝這段卡廷森林大屠殺的歷史事件。一九四一至一九四四年發生長達八七二天的「列寧格勒圍城戰」。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二日進行首次的總統普選,第一位民選總統產生,那就是:葉爾辛。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成立。
直至現今,俄羅斯的國土仍是全世界佔地最廣的國家。資源豐富,卻又產生自身國家的經濟問題。
「二○○三年至二○○八年,因為國際油價的上漲,帶動了俄羅斯整體經濟的成長,高度依賴能源出口型經濟發展模式累積巨額的外匯存底。俄羅斯經濟波動與國際油價上漲有著明顯的關聯性,也因為國際能源價格的高漲,不僅有助於俄羅斯經濟成長,同時在徹底有效地掌握油氣能源,也成為中央再極權的重要動力與誘因。」
莫斯科在俄羅斯歷任時代裡,具有強悍的地理意義:身為俄羅斯首都與最大城市。一八六一年農奴制被廢除後,資本主義在俄羅斯興盛起來,使得莫斯科成為巨大的工業與貿易城市,也是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的中心。「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就是出生在莫斯科。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都是出生於莫斯科的俄羅斯文學巨擘。在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透過小說中的人物尼可拉斯在駕著馬車時不斷說著:「天知道我們要到哪裡去,只有老天爺知道我們要到哪裡去,只有老天爺知道我們會發生什麼事……」。
法國當代思想家埃德加‧莫翰說:「蘇聯的冒險歷程是人類最大的實驗,最重要的問題。」
屠格涅夫在小說《父與子》中,突出主人翁是平民知識份子以「新人」崛起,代表與舊世代貴族的區分,甚至是蔑視貴族階級。可以見到上一代父權、富貴與下一代想推翻過去的體制,不再坐享其成。而在屠格涅夫的詩作:〈夢〉,為俄羅斯的未來描繪了景象:
「多年後我再度橫越你的道路,
我發現你完全一樣都沒變!
你的死寂、靜止和麻木。
你休耕的土地
以及沒有屋頂的農舍和腐朽的牆壁。
你骯髒、惡臭的空氣,無聊,跟以前一樣的爛泥,
還有同樣的卑微眼光,一會兒放肆,一會兒又沮喪。
雖然你已經從奴役當中獲得自由,
你卻不知道該拿自由怎麼辦──
你以及百姓
一切都如以往。」
俄羅斯軍事歷史學者沃爾科戈諾夫將軍(Дми́трий Анто́нович Волкого́нов)曾經是名史達林主義者,他認為史達林主義創造出一種新型態的人類,那就是冷漠、消極,期待救世主來解決一切。雖然他認為自己已經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但還是存在著期待救世主的心態,只能慢慢擺脫過去的思維。開始懂得質疑列寧,他想著:列寧如果是天才,預言怎沒成真?因為,無產階級專政從沒被真正實現。「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最重要的就是逐漸擺脫這種心態。當我們能夠獨立思考時,所有人都會漸漸變成革命分子……對蘇聯人來說,這就像是一場突變。革命就是一場突變,我們就站在時代的轉捩點上。蘇聯人正試圖從一大團知識與精神的迷霧中,找到一條出路,同時身邊也有許多既有的價值正在不斷崩解。」
沃爾科戈諾夫及其團隊發現史達林早在戰爭前就已經屠殺了上千名蘇聯官員,在其寫作出版的《史達林:勝利與悲劇》書裡寫著:「史達林的恐怖統治與蘇聯的紅色恐怖,在『十月革命』後就已潛藏在蘇聯歷史之中。」他將史達林描繪成懦弱的軍事將領,是「平庸的重要人物」。(「平庸的邪惡」一詞語出自原籍德國,後來成為美國籍的政治理論思想家漢納‧鄂蘭(Hannah Arendt)的名著:《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判紀實:平庸的邪惡》,她認為:「在政治中服從,就等於是支持。」她比沃爾科戈諾夫早出生二十一年又幾個月。)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蘇聯解體,解體前的政治領導人是戈巴契夫。因史達林的殘暴政策,戈巴契夫在出任總書記期間即已採行司法改革制度,但因國內政治與經濟狀態長年不好,民主改革使得一些貪腐的官員失去既得利益而謀劃政變。事實上,俄羅斯的機構充斥著貪污,也造成一批世界級的黑幫。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讓俄羅斯人的情緒高漲著不滿。索忍尼辛極度不滿於戈巴契夫年復一年的追求權位。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日保守派和一些軍人趁戈巴契夫度假時發動了政變,軟禁戈巴契夫三天,史稱「八一九事件」。由當時聲望較高的葉爾辛取代成為俄羅斯最高領導人。索忍尼辛對葉爾辛寄予厚望,然而,葉爾辛卻讓幾百萬俄羅斯人民的生活走向遠低於貧窮線。就在一九九一這一年,蘇聯人民開始發現自己的國家正在轉型。索忍尼辛說過,他想要的國家,「不是一個新帝國,也不是另一個強權國家,而是一個正常的國家。」正常的國家,才能有安定的家庭,也才能培育出被愛的孩子。而這也正是導演薩金塞夫所要強調的基礎。
薩金塞夫從二○○三年第一部電影《歸鄉》,至二○一七年已完成與發行的俄羅斯電影作品《將愛放逐》、《艾蓮娜》、《纏繞之蛇》、《當愛不見了》以來,都圍繞著「家庭」,以「寓言」(Allegory)的創作觀,延伸更深廣的對應關係。這些年的俄羅斯領導人都是普丁。普丁曾任職於KGB,是自二○○○年以來,俄羅斯最高的實際領導人,不僅是連任總統,也曾經是「統一俄羅斯黨」黨主席。對於史達林的功過,普丁曾在公開場合說不能以非黑即白來評價史達林一生的功與過。普丁排斥一切有罪的概念。多數俄羅斯人民同意這樣的論點,因為,經過太多的政治災難,人民不想再聽到或經歷悲慘的事件。但是,歷史透過傳述,自有其重要意義。相較於普丁與史達林,他們的爸爸與媽媽曾如何期待兒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普丁從小就渴望成為與眾不同的人,他在二○○○年於莫斯科接受訪談時,坦言自己小時候是個小流氓,隨時準備與人打架。他從一個街頭混混,十三歲時變成熱衷體育的少年。如果不是柔道教練帶領他學習柔道(普丁具有柔道黑段的身手),他不知道自己會變成什麼模樣。普丁的爺爺曾是史達林的廚師,而爸爸希望普丁長大後是個工程師,然而,普丁在青少年時期的夢想是成為特工(果然成為特工)。誰能預料他日後成為總統?且超越在他之前的葉爾辛總統的政權。普丁想恢復史達林時期的榮光,列寧說過:「我們是被人打得半死的國家,因史達林而成為強國。」史達林在成為國家總書記(最高領導人)之時回家看媽媽,媽媽嘆息曾在神院學就讀的史達林沒有成為神父。這是少年史達林與少年普丁對自己未來的形塑,他們成為手握大權影響本身家國與世界局勢的重要領導人。
薩金塞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被問到現今俄羅斯的自由度,比起蘇聯時期進步嗎?他認為:「現今俄羅斯政府試圖避免談論蘇聯的強大是透過多少人的犧牲而換來。現今,政府沒有什麼新的東西能夠提供,所以幾乎不可避免地回到過去。」這如同他的最新作品《當愛不見了》,離婚的夫妻,面臨孩子失蹤,一般人可能會以為必然改變這對離婚夫妻的未來生活,但,他們其實沒太大的改變。薩金塞夫企圖以媽媽這個角色來隱喻motherland(俄羅斯)。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媽媽」這角色所經歷的悲劇。悲劇,是薩金塞夫以家庭親子情所展現的內容。家庭的分裂與不和諧,如同蘇聯解體時所產生的政治動盪。
輯一:【V這樣分析劇情,你喜歡嗎】
兩條魚在封口的塑膠袋內
用力地張口呼吸
魚能掙脫此困境嗎
以大自然的景色與音樂層層建構
故事
劇終,二十五張照片,默默傳述生活故事
凝結出難以名狀的力道
滄桑的嗓音吟唱俄國民謠
仔細聽呀
還有雨聲
故事
可以在每個觀眾
心裡
……
「他對它瞭如指掌,敢於正視它……樹木靜靜地、簡單地、優美地死去。優美,因為不躺倒,不作怪臉,無所畏懼,無所遺憾。」
托爾斯泰的作品將俄羅斯人面對自身文化的處境與時有的對立面透過小說表現出來,這個世界不能只被渴望,而是應該清楚地描繪。托爾斯泰具有歷史性偉大意義的作家那種英雄主義的冷酷無情,在他的世界觀,即使面對不祥的後果,毫不畏縮。俄羅斯人民從來都只將政權視為嚴厲程度不同的家庭權威,任何一個君主,無論它是怎樣的,對於人民來說都是一位父親。俄羅斯父子該如何從衝突裡找到不畏懼的精神。薩金塞夫的幾部電影作品,尤其是《歸鄉》以父子關係為中心軸線,反映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價值觀產生急遽的變化,家與國的迅速轉變所帶來的適應議題。綜上所述而析論:
一、人物
就俄羅斯男孩命名的淵源而言,「安德烈」這樣的名字語出自古希臘,是剛毅、勇敢的涵義;伊凡的名字語出自古猶太,是上帝仁慈、上帝珍愛的涵義。安德烈與伊凡都因「父親」的歸來而打亂了原有的生活,與爸爸外出不到四天的相處時間,濃縮十二年的隔閡,這樣的隔閡並未因相處而增加對彼此的了解,或是產生父子的親密感,而是多了疑惑與混淆,他們得跟著迅速跳躍長大,成為像爸爸一樣的男人,或是新時代的俄羅斯男人。伊凡之名是賦予上帝所給的愛,觀眾卻是看到伊凡時而掙扎與痛苦的扭曲面孔。當他晨起坐在海面上,坐在長長的樹枝上釣魚,爸爸遠遠地見著了,露出沒被兒子們知道的微笑心情。伊凡騎在樹枝上的景觀畫面很美,他的神情是自得,是悠然,也讓觀眾見到了隱藏斷裂的險境。那幅畫面像是騎在父權的陽具上,總有天要取代父權。安德烈4天性想接近爸爸,即使感受不到父愛,他終究因這趟旅程而被訓練得比以往更能適應環境,且可以承受獨自處理事情的應變力。
薩金塞夫將這對兄弟比喻為片中一場受困的魚──兩條魚在封口的塑膠袋內,用力地張口呼吸,魚能掙脫此困境嗎;兩兄弟沒有爸爸陪伴,可以平安返家嗎―而爸爸不吃魚,他與魚有什麼樣的因緣。魚在此,是大自然景觀之一、是兄弟想要享受釣魚的樂趣、也是烹煮飽腹的食物。魚還可以延伸為政治意涵,普丁曾在媒體訪問他偏愛的食物時坦言,若只能在魚和肉之間選擇一樣當食物,他會挑選魚。薩金塞夫藉影片指涉魚與大海、魚鉤、釣竿、蚯蚓與人的關聯性。在失衡或是位階的關係下,魚,是悠游於大海;是被釣上岸吃掉;是在塑膠袋內困難地呼吸而不得脫困。爸爸不吃魚,亦可解讀為爸爸不淪為「被吃」的命運。
二○一八年三月十八日俄羅斯選舉總統,普丁依然是總統,在五月七日就職的前一天,也就是五月六日,從西伯利亞、聖彼得堡到首都莫斯科都發生大規模的人民示威活動,抗議者喊著:「沙皇下台!沙皇下台!」其中最大的領頭示威者是具有俄羅斯與烏克蘭血統的俄羅斯律師納瓦尼(Алексе́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Нава́льный, 一九七六-),他於二○○○年投入政壇並曾入獄。烏克蘭內戰的新聞畫面在薩金塞夫的電影作品《當愛不見了》出現,據此呈現俄羅斯的動盪。烏克蘭獨立前隸屬於蘇聯,烏克蘭脫離蘇聯,與薩金塞夫在電影中呈現的家庭議題,都可歸於緊張的「父子」關係。
二、景觀
礦產、原油、天然氣、媒、林木的天然資源是俄羅斯的天然經濟命脈,尤其是天然氣的蘊藏量佔據全球第一的豐富產量。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歐洲的經濟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力。當蘇聯解體後,執政者的政治立場是帶入多元改變的方向,但是,也見到了破壞。
薩金塞夫的幾部影片,多以自然景觀帶入森林、海邊、島嶼的樣貌。《歸鄉》成功打入世界影壇後,《纏繞之蛇》與《當愛不見了》都是在片頭以一個鏡頭接一個鏡頭將大自然土地生態的畫面放大於銀幕,企圖以直觀的鏡頭讓觀眾感受土地的變化。《歸鄉》並沒有解釋安德烈兄弟與媽媽、阿嬤是以什麼維生,但可看出他們的住家離海邊很近。既然「水」是影片裡最大量出現的自然景物,水將火、土、風的生命元素蘊含於俄羅斯的歷史,提問出國家而今面臨的處境,以及未來可能的走向。在聖經裡,水具有洗滌的意涵。當《歸鄉》的爸爸隨大海覆蓋於海水中,像是歷經悲劇或是歷史的受洗,復歸於完整,甚至是被祝福的生命。但不是所有的生命可以被祝福而獲得後續的關注與幸福。回顧《纏繞之蛇》的劇情,男主角尼古拉是以修理汽車維生、太太在工廠上班。一家三口離海更近,海浪衝擊岸邊,海的氣勢比《歸鄉》更大,配樂更是反映劇中人內心的波濤,無論如何都阻止不了人生的意外。《當愛不見了》劇中人住在四面環繞窗外景觀的社區裡,孩子失蹤後,媽媽住在男友家,居家環境更是優美,面對一大片山林。然而,這些景觀沒給這些劇中人獲得充分的愛,他們都有破碎的事件發生。《纏繞之蛇》男主角尼古拉更因世代居住的房地被具有私心的市長看中而造成憾事。
從蘇聯解體一直到普丁執政以來,實踐表明政權和產權關係問題沒解決。國家始終在明晰產權上錯位,國家制度干涉產權,產權制度不能得到落實。可以這麼說,俄羅斯具有的天然資源既是世界經濟市場的籌碼,卻也因如何開發與運用天然資源不僅造成既得利益者(掌權者)與人民之間的衝突,也出現新的權力所有制趨勢。薩金塞夫以配樂及浪拍岸的聲音,喻示還沒長大的孩子(人民)是否具有向「父親」(執政者)反擊的能力。
三、歷史
一六九九年,彼得大帝決定以白、藍、紅色作為國家的旗幟顏色。多年來,旗幟顏色的比例一直調整中,現在的顏色是自一九九三年憲政危機以後沿用至今。自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以來,距今二○二○年已走過一百零三年。領土雖大,卻無天然屏障,每有戰役,總會被入侵。正因此造成俄羅斯人以攻為守的戰略態度,不斷擴充領域是為了維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九九三年憲法否定國家意識形態,提倡意識形態多元化,導致俄羅斯思想混亂,面臨國家認同和基本價值觀的危機。普丁當選總統後,高舉俄羅斯大旗,重塑俄羅斯國家意識型態。」二○一六年普丁上電視頒獎時,問了得獎的九歲孩童:「俄羅斯的疆界到哪裡為止?」孩童回答:「俄羅斯和美國的邊界到白令海峽為止。」普丁補充解釋:「俄羅斯的邊界沒有止境。」這是俄羅斯人予外界的「刻板」印象:具戰鬥力的民族。「紅色」亦是俄羅斯的精神,而有「紅色革命」、「紅色主義」的詞彙產生。位於莫斯科的公共著名廣場名為「紅場」(Кра́сная пло́щадь)。Кра́сная意指「紅的」、「美麗的」。《當愛不見了》十二歲男童身穿暗紅色外套走過小學學校穿堂大門,穿堂上方高掛了一面國家旗幟,自上至下的三種顏色正是白色、藍色、紅色。當男童獨自走到森林裡,撿起樹洞邊一條白與紅色相間的彩帶。藍色於此消失了,如若以一般對顏色的分類解釋,是海闊天空與自由。男童身穿的這件暗紅色外套是他「失蹤」當天所穿的外套。《歸鄉》的爸爸所開的車子是暗紅色。這兩名角色,最終都沒返回到家裡。十二歲男童有名字,叫做阿留夏;《歸鄉》的爸爸始終不見他的名字,而是被呼喚為「爸爸」。「爸爸」教導安德烈與伊凡面對搶劫者該回擊。《纏繞之蛇》男主角尼古拉面對太太與律師好友發生婚外情,薩金塞夫以「畫外」(off camera)處理尼古拉忍不住跑去瀑布毆打律師好友,但他無法毆打、無法對抗擁有強橫勢力的市長,也無法對抗以硬梆梆語氣口述好幾分鐘法條、嘴巴不曾停歇的法庭執法者。《當愛不見了》阿留夏更是沒有能力回擊任何人,因為棄他不顧的是自己的親生爸媽。普丁說過:「沒有實力的憤怒毫無意義,一旦遭人欺負,瞬間就應回擊。」在這三部薩金塞夫的電影裡,可以見到俄羅斯男人對於憤怒與回擊的反應。而今,普丁在二○一八年第四度當選總統,被抗議的人民比喻為「現代沙皇」。那麼,他執行憲政民主的同時,又得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以及俄羅斯領土的嚴防上,做出強振俄羅斯過去的強權形象。
普丁已成為繼史達林之後,在位最久的執政者。針對俄羅斯人傳統上尋找救世主的想法,普丁曾說:「我不是什麼救世主,而是俄羅斯的一名普通公民,我的感受同俄羅斯任何一位公民的感受是相同的。」究竟普丁會成為(或者已是)「現代沙皇」嗎?尤其普丁主張的「主權網路法」於二○一九年十一月一日生效,執行後,自外於全球的國家網路,對於俄國本身或是俄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關係有其影響,值得關切。
薩金塞夫設定《歸鄉》的小兒子伊凡的個性缺乏安全感,對於爸爸的身分有具有質疑心。伊凡反抗父權,雖不能親手打倒父權,卻也一路試圖打擊「父親」的威權。只要「強權者」存在,想必薩金塞夫依然會以作品探討,父與子孰強孰弱不僅是代表俄羅斯男子的形象,即使不是對立問題,也會是捍衛國族的議題。「俄羅斯是一個會說『不』的大國,並重申他不會放棄自己的盟友,這點會與『改革』時期的蘇聯相反,它正是因為放棄太多而導致解體。」至於販賣與吸食毒品的世界性毒品問題,勢必會影響至孩童,這在薩金塞夫的作品裡還沒見到探討。
綜觀以上所研究薩金塞夫的電影,觀眾透過銀幕去看這些角色與劇情;導演透過劇本與攝影機的鏡頭拿捏所要陳述的世界;劇中演員(尤其是主要角色)得去臨摹劇中人的心情;其他就像是個更大的窗口,由大自然的景色與音樂層層建構整齣電影所要傳達的內容,再從內容引申出當地或該國的地理歷史,聚焦於俄羅斯是否能「回歸」值得人民驕傲的歷史。既然一九九一年十二月蘇聯解體是敲醒俄羅斯帝國崩動的開始,到了二○一八年,多次入選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普丁會帶領俄羅斯人做哪種「回歸」。
於是,再返回來看薩金塞夫於《歸鄉》及《纏繞之蛇》裡,都有聖經的經文與圖片。究竟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會走向什麼樣的世界位置,國家本身與東西方的抗衡,再到自身國家因領土,也因自然資源而面臨多樣的挑戰。當普丁說:「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這是薩金塞夫身為俄羅斯公民,也是身為藝術家所要藉著作品以良心看待本身國家發展的喉舌之器,倒是,在這點上,普丁並沒有以他可以影響的「權力」扼殺作品去參與世界影展,觀眾可以從作品透露的訊息與新聞中的俄羅斯做比較與研究。
蘇聯解體後,最大的衝擊是「國家認同」(亦即身分認同與新身分的確認)。《歸鄉》的伊凡口口聲聲反問爸爸:「你是誰?」以及安德烈被爸爸連續打巴掌後,趴在海灘邊怒氣地喊:「你殺了我吧」;伊凡雙手舉刀怒罵爸爸:「你敢碰他(安德烈),我就殺了你。」。父與子的衝突,經過「斷裂」(高塔上的階梯)與意外的死亡,兒子們發自內心地喊出:「爸爸、爸爸」。回歸於認同眼前看到的這位爸爸,但爸爸隨即淹沒入大海裡。「爸爸」,也就是旅途的帶領者消逝,安德烈扛下新一代的任務,回家後,會是什麼局面與轉變,如歷史,依然是變動中。維根斯坦認為不能言說而出的,是最為神祕的事物,因為這些事物已經超越語言的界線與世界的界線。面對神祕事物,人們只能保持沉默。《歸鄉》的爸爸不說明他過去到了哪、沒讓兒子們知道他的旅程裡有件重要的事──取出那只神祕盒子──而盒子與爸爸同葬於海底,不能言說的如同必然還有沒公開的歷史檔案,還有再也無法增補的父子關係。爸爸不能再開口說話,處於靜止狀態,形同最大的回饋力道,讓安德烈與伊凡大聲喊出:爸爸!
子對父的情感,無論是血緣上的父子關係,或是沒有血緣的父子關係,如夏科萊的電影《小偷》,兒子最終喊著:「爸爸不要丟下我們」。擴大為俄羅斯人民對於國家的感情。至於,《歸鄉》的結局,可比擬於契訶夫劇作的一段形容:
「似乎再過一會兒,解答就可以找到,到那時候,一種嶄新的、美好的生活就要開始了,不過這兩個人心裡明白,隨著結束還很遠很遠,那最複雜、最困難的道路現在才剛剛開始。」
輯二:【時間與記憶融合,開出陽光】
時間,在中文裡都有個「日」字。日,又切割為兩個「口」字,或說是兩個稍寬的「曰」字。有趣吧,提醒著我們時間跑到旁邊、跑到裡邊。我們在那之間,言說著時光。
那麼,時間可以任我們雕刻成什麼模樣?可以將時間切割?或是停駐於哪段時間點?從沒和媽媽談過,但我總認為她最喜歡的時光應該是我們遷居於某城市的一年時間。一年,很短,卻很完整。雖然,我們都得適應居住的新家,我與哥哥妹妹三人分別往返於不同的地點上學。白天,媽媽可以日日走路到外婆、舅舅的家;晚上,媽媽與先生及三名子女,我們五口人一起晚餐。外婆偶爾會到我們家過夜,清晨唱著歌喚醒我們。當年,媽媽的生活裡填滿了家人的身影。
那道通往外婆家的路,當時還未被劃分為建地,我們不走馬路,而是行走在直線的田埂步道,草與秧苗,襯著白日、金光、紅霞、星月,色澤明朗鮮麗。記憶中,舅舅家有隻大狗,我曾因為把牠當小馬,被咬傷了膝蓋。哭了?我已不記得。這倒喚醒更為幼小時期的畫面,爸爸超愛狗,當時就是因為我把狗當小馬,沒記取教訓,才會在舅舅家遭小殃。自此,我很慎重地看待狗,即使是小小狗,我也保持著距離,看著爸爸難得回家時,與狗親暱地招呼著,我似乎只留下爸爸微笑的模樣。至於,我與狗的緣分很奇妙,曾為一隻名為歡喜的狗寫了本兒童繪本《歡喜回家》,為某一段時間記錄生命也點亮記憶。
如果說,腦海的記憶是最佳的相機,那麼我們還需要相機?
曾有人在拍照時告訴我:「妳想成為哪種人哪種樣貌,默念著那人的名字,相機就會把妳拍出那人的模樣。」哇,有這款相機?我愣了僅僅一秒,真的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人,也不是可以輕易地被模仿。於是我疑惑又堅定地回答:「我只想成為我,成為吳孟樵。」繼之想想,那位擁有神奇相機的人,是想激勵出被拍攝的人自在地漾出心底的神韻。
近期我愛以手機臨機拍攝景物,那是被景物吸引的動人時光。當相機快門或是手機的相機功能喀嚓的一瞬間,如同兩對眼睛的相融與牽引。景物之美,以肉眼親見更甚於手機停留的當下。為此,我深感世間萬物所散發出的美,令我的腳步不由得放緩,只為觀看這份感動,偶然還會爬升出幸福感。
杜斯妥也夫斯基童年深受童話故事影響,當他成年開始寫作後,多以生活艱苦辛酸的小人物做為小說裡的重要角色,文學風格與探索的內容影響後世極深。在長篇小說《群魔》有段這樣的兩人對話:
「當全人類得到幸福,時間將不復存在,因為不再需要時間。」
「那麼,時間藏到哪裡去了?」
「沒有藏到哪裡,時間不是物體,而是概念,它將從人類的理性中消失。」
從十九世紀的杜斯妥也夫斯基來到二十世紀,同樣是俄國人的導演塔可夫斯基(柏格曼心目中最偉大的電影人)的體悟裡,塔可夫斯基說:「時間與記憶彼此融合,彷彿是一枚勳章的兩面。記憶是精神概念……一旦失去記憶,人就成為虛幻存在的囚徒,因為他跌出時間之外,無法理解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我在心底模擬著「跌出時間之外」的畫面。那是黑洞般無法聚焦的世界,也或許會帶來驚奇的魔幻之旅?
伊朗導演阿巴斯(一九四一-二○一六)的一首長詩〈一隻狼在放哨〉與時間應和:「……今天/我的信仰是/生命美如詩……今天/如同每一天/被我失去了/一半用來想昨天/一半用來想明天……」。他把每一個今天當作流失,想著昨天與明天。他的心與腦,必然流動得很快速,用以捕捉所有他想表達的世界。
吳爾芙生前飽受精神之苦,很能體會時間的流動,她的小說《歐蘭朵》,主角歷經三個世紀,近四百年的時間之旅,性別、出生地與生活景況全然不同。因歐蘭朵,我們看到所謂的「人」,不是狹隘的女性或男性,而是要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這之中所受到的衝擊與經驗不會是虛空。
霍金從愛因斯坦方程式解釋宇宙的時間有起始點,那是從宇宙演化的「大霹靂」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毫無意義,物質與時間必須一起並存才有意義。
科學家以精確的演算分析時間,於是感性的人必仰賴想像或是創作進入另一個時空點,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科幻小說、電影電視電玩,讓人回到過去或是飛入未來。還有許多的心理學書籍,以條列或是案例,告訴人們怎麼消化時間在自己身上所留下的痕跡。仔細思考,唯有看待「當下」才是真正的擁有時間。心靈作家艾克哈特‧托勒說:「時間是所有痛苦與問題的根源。」人的問題是受到時間箝制了心智本身。
想起了多年前有人送我一本《心經》,當下立即感受到超凡超美的意境,短短的文字裡,字字如珍珠閃耀。雖然我一直沒參透人生的苦痛喜樂,易陷於心理時間,卻時刻提醒自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而今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十個年,好似進入一個即將被陽光溫暖地灑在身上的年,我隱約看到希望之光,讓時間的流動雕刻出開悟的能量。
輯一:【歷史背景:政治寓言】
怎麼樣的草原、大海、高山
抗拒得了斯拉夫人的武器?
又有何處的仇視和反叛
不會受俄國沙皇的壓制?
俄羅斯歷史遠自八八二年開始建立的基輔羅斯、一二八三年建立的莫斯科公國、一五四七年「恐怖伊凡」正式加冕,開始自一五四七至一七二一年的沙俄時期。一七二一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建立帝國、一九○四到一九○五年於日俄戰爭中迭遭失敗,重挫其國內的政權。一九一四年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七年引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被迫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於是滅亡,而由俄羅斯共和國和俄羅斯臨時政府接掌...
推薦序
【推薦序】當時不能明白
文/王友輝(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資深劇場工作者)
有些事,當時不能明白,來日方知。
《《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這本書,從電影閱讀的理性解析主文起始,終結於散文書寫的感性抒情附錄,一頁頁閱讀下來,卻可以發現不同文體之間,前後印證、相輔呼應,彷彿可以窺見作者在生命的某些歷程中,那些記憶、那些夢境、那些情感、那些感受、那些思維、那些體悟,點滴俱在觀影的閱讀與書寫之中,於字裡行間翻騰沉浮,而以如此的方式,與電影作者安德烈‧薩金塞夫相逢對話。或許,此時重讀舊章併初閱新文,才能稍稍明白,為何她敢於找我指導她的碩士論文,為何如此肯定地是薩金塞夫的《歸鄉》。
她,是我的學生,是在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北班的碩士論文指導學生,當初她們這一屆,尚不能以創作畢業,而她說,她不會寫論文,或許這便是一種奇妙的因緣,否則我們如今便無法閱讀到這樣一本書了。
她,是我的學生,但當初,我並不明白她為何找我指導,因我專長於劇場,熟稔於戲劇創作,對於電影,雖不免也有自己的觀點想法,但大多時候只是遠觀,極少近看,雖然少時也曾試寫過極少量的電影劇本和所謂影評,但比起後來半百量的舞臺劇本和百篇以上的劇評,說是電影的門外漢也不為過,更現實的是我從未指導過關於電影的論文。
她,是我的學生,上過我兩門課,卻未必與我相熟,事實上,一如我與朋友,通常相對較為慢熟,更何況,在學生們的耳語中,我是個嚴肅、嚴謹、嚴格甚至嚴厲的老師,給分數不甜、想畢業很慢,要求似乎也很多。但她既然敢於找我,就試試看吧!或許真的對她的論文會有幫助,也或許沒多久,她就會知難而退、默默消失,至少我當時真的是這麼想的,或者,其實她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且走且看吧!
開始時,她說要研究電影,而且竟然是俄國當代導演,我曾質疑!(她應該後悔了吧?)她說她回去想想,給一個說服我的理由。然後,還是電影,還是薩金塞夫!
她說要研究這位導演的首部作品《歸鄉》,我也質疑,很簡單的理由:我沒看過。(此時她應該更後悔了吧?)但,她給了我《歸鄉》的光碟,然後,《歸鄉》就是不歸路了!
當時我並不知道,她老早就長期在報章雜誌上撰寫與電影相關的文章,以及其它的散文甚至小說篇章,在她的領域中,肯定是比我多有名氣的仙氣女作家。但當時我確實不知,否則我一定會婉拒的!也幸好我的孤陋寡聞以及並未讀過她的文章,才能一心一意地在她後來書寫的字裡行間品味屬於她個人的文句語彙,以及屬於她個人的獨特觀點。事實上,我一度懷疑她哪裡抄來文筆相似的片片段段、卻又言之成理且有興味的文章,卻沒想到她的確是「抄」來的,只不過那是抄引自她自己歲月累積的成果!也幸虧當時不知,所以得以持平地檢視、客觀地建議,並且扭轉她過於信手捻來、在傳統論文爬梳鑽研的架構下,可能過度出格踰矩的危機。
另一方面,對於我的學生的她,隔行如隔山,我當時哪裡知道,她年紀並不比我長,名氣卻絕對在我之上。而此時,我不免好奇當初她是如何起心動念來到兒文所?而且完全出乎意料地,以飛快的速度成為他們班第一位口試通過的碩士生,而她的碩士論文,正是這本書的正文主體,在口試時得到專業的電影學者,以及專業的兒童文學教授的高度評價,使得我這看起來是不太專業的指導老師,在一旁傻笑地倍感驚喜與榮光。回頭再看一次論文,回憶起與她工作論文期間,突圍盲點之後,她寫得很快,我看得也很快,我回應的問題不少,而她修改的地方,永遠比她增添新寫的部分還少!
我仍然記憶深刻地,論文書寫開始時,架構修改了幾次,但其實只是前後挪移而仍在她既有的思考範圍中。一個段落一個篇章逐漸落筆後,論文指導的我,指出的不再是方向,更不是紅綠燈的停與走,更多的是黃燈的閃爍靈光;導引的不只是道路,而是顛簸前行中偶爾剎車的痕跡,更多的是她不斷問我:「真的可以這樣寫嗎?」、「真的可以加這個嗎?」,真的可以嗎?其實我也沒太有把握,因為我喜歡(儘管還是擔心)她書寫中的破格,我私心以為,多一點「不像」傳統論文的書寫,就多一點閱讀創意的可能,同時也不免驚艷(同時還是擔心)她橫空出世般的聯想巧思,因我本以創作起家,即使是論文撰寫,創意巧思已是無法抹去的書寫心法,特別在《歸鄉》這樣動人的電影的閱讀之中,如何回溯創作歷程中作者的思緒暗流,鑽進導演在影片中留下的縫隙,以及大視角下的歷史與人文?恐怕才是觀影進而解讀的樂趣所在,而她,朝著如此的目標前行已久,我不過是這一次書寫行旅中的陪伴、鼓勵與提醒者而已,這一如我近幾年在【劇本農場】創作計劃中的自我定位一般。或許,我更加相信,廿一世紀的此刻,傳統所謂師者的「傳道、授業、解惑」必然有所改變,更何況她是風象的雙子座,而我是土象的處女座,如若不是當初誤打誤撞的師生緣份,又豈能讓我們讀到這樣一本好看的書?
所以,只是當時不能明白啊!
讓我們回到電影本身的觀看,最直接地便可發現電影中有許多場景與畫面是前後呼應的,例如:前面是伊凡和哥哥安德烈及男孩們玩耍,在高塔上遲疑猶豫而不敢跳下,後面則是伊凡為了安德烈與父親激烈衝突後,因憤怒爬上高塔,拒絕與父親溝通,最後導致父親在攀爬高塔時,意外墜落死亡;例如:兩個孩子窺看父親返家第一晚的睡姿,不但像是圖片上的耶穌,更是最後父親墜塔死亡後,被兩個孩子安置在船上的姿態;例如:以父親的「歸鄉」開啟了電影的敘事,最終以父親死亡的「歸鄉」,更以安德烈與伊凡兩個孩子在電影中未被陳述過程的「歸鄉」收尾。事實上,電影的主要情節發展,便是夾在不同意義的「歸鄉」之中,父親帶著兩個兒子、未知目的離家旅行的一段歷程,其間,不斷在「你是誰?」的探問中,舖陳父子之間的衝突與愛,更是兩個孩子在短時間內被迫成長的旅程。然而,這本書對於《歸鄉》的解讀面向更為豐富而飽滿,再舉一個例子來說,除了上述親情與成長的主題之外,我以為論述中最引人興味的,更是電影中政治寓言的詮釋,一方面從導演的生平及其後所有的作品切入,另一方面,同時爬梳俄國的歷史和政治的脈絡,將電影文本與俄國國家歷史及政治更迭緊緊扣合且反覆印證,這樣的解讀方式,讓人聯想對應到同是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舞臺作品《櫻桃園》的解讀,將電影的詮釋拉開視角,帶來更為寬闊的可能性。
其餘的精彩,還是讓讀者從閱讀中愉悅品味吧!
二○一九‧十二‧四 完成於臺東
【推薦序】《歸鄉》與歡喜回家
文/孫小英(兒童文學工作者)
曾看到一隻黃色的狗,被牠身後的女主人責罵而難過得趴在地上,頭隨之低下,兩顆有如畫著眼線的大眼睛慢慢闔上,我心不忍,立刻蹲下來,額頭輕撫牠的額頭,正想親吻安慰這條可憐的狗狗,便醒過來,才知是夢,漆黑的夜盡是我滿溢胸口的哀憐。後來講給孟樵聽,靈慧善感的她肯定且十足把握的對我說:「放心,或許牠將在另一個夢裡接收到妳的好意。」頓時好感謝也好高興,更訝異更折服這般解夢。過沒多久,就在家附近騎樓下,居然遇見一位妝扮時尚的小姐,滿臉不悅的邊牽著狗由對面走過來,邊數落著已縮在一旁的小黃狗,我愣在原地,憐愛的看著小狗,心裡默念著:「孟樵說:你會在夢裡獲得愛,祝你今晚有個好夢。」
有夢真好,我如此慶幸著。心思敏銳而細膩的孟樵,出入於白日書寫、閱讀,黑夜入夢、出夢之間;又經常在影院裡進出,賞析著一部部如夢似幻、似假還真的生命故事,而真實的人生,比電影還戲劇性,較之文學小說,更加複雜糾結。幸好有夢,夢裡的孟樵,梳理著親情,更紓解心情,無論哀傷、驚恐、欣喜、思念……。自然而真摯的筆調,擺盪於兒時童年、少年成長後的萬般得與失、變和異的愁緒裡;迴旋交錯在現實的情景,及超現實的夢幻中。彷彿一尾張著嘴,卻說不出話的魚;魚,在夢裡無法言語;人,翻個身,魚化為人,仍難開口。
也幸好有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得自父親所贈的日記本,習慣記錄日常;慢慢長大,筆記簿裡逐漸書寫著夢,那夢不只畫面影像,還有隱藏的聲音表情,一字一句,如同珠玉,細心珍藏在寶盒裡,留下了永遠的刻痕。對深愛的雙親該說的、想說的,未曾道出口的、心心念念的,盡在其中;讓天上的父母安心、放心,更轉化也解放了自己內心的痛,學習如何溫潤待己,勇敢微笑以對。
於是,走過星月的夜,轉而面向陽光,咀嚼浸淫多年的觀影經驗,和始終熱愛編織的青少年小說之後,一頭又栽進兒童文學研究所,再窺更深遠的堂奧,牽起了電影及文學的手,探究俄羅斯文化與父子議題,而從前的失落、無奈,無形中,也一起建構、完成孟樵不再把自己搬出去的家,一切一切都於此獲得安頓:電影、文學對應於堅強的生命,夢境、書寫則殷勤縫補生命的缺口,從此「歡喜回家」──一隻名為歡喜的狗,想回到自己的家,孟樵創作這本兒童繪本,既道出了歡喜要回家,也終於在鋪展完成《《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後,歡喜得回家了。祝福妳,孟樵。
【推薦序】一本讓我們開悟的書
文/隱地(作家、爾雅出版社發行人)
不快樂的童年,像揮之不去的陰影,吳孟樵生長在一個父親不常在家,母親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養成了她敏感躍動的心魂,幸虧後來她愛閱讀寫作,讓她不安的一顆心得到沉靜,之後,又迷上電影,從無數的電影中得到啟發,讓少女時代經常作著千奇百怪夢境透視自己的靈魂,有了安放所在;特別是當吳孟樵看了俄國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所執導的父子衝突電影《歸鄉》,她彷彿整個靈魂被衝撞到了,於是她展開本書的書寫,將電影和自己的生命銜接,由於全情投入,我們讀到一本令人感動無比的書,生命充滿遺憾,人人都有困境,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和吳孟樵一樣,療癒了自己的悲傷,也得到了生命的啟示;愛看電影的吳孟樵,寫過電影書籍《不落幕的文學愛情電影》和《愛看電影的人》,十數年鑽研電影,如今她本身已成為一本電影百科全書,我若有關電影上的疑問,均撥電話求救於她;所以,我要向大家推薦這本讓我們開悟的好書。
【推薦序】當時不能明白
文/王友輝(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資深劇場工作者)
有些事,當時不能明白,來日方知。
《《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這本書,從電影閱讀的理性解析主文起始,終結於散文書寫的感性抒情附錄,一頁頁閱讀下來,卻可以發現不同文體之間,前後印證、相輔呼應,彷彿可以窺見作者在生命的某些歷程中,那些記憶、那些夢境、那些情感、那些感受、那些思維、那些體悟,點滴俱在觀影的閱讀與書寫之中,於字裡行間翻騰沉浮,而以如此的方式,與電影作者安德烈‧薩金塞夫相逢對話。...
目錄
|推薦序| 當時不能明白/王友輝
|推薦序| 《歸鄉》與歡喜回家/孫小英
|推薦序| 一本讓我們開悟的書/隱地
|推薦語| 專家一致好評
|作者 序‧敘| 說說故事畫畫劇情──命定送回給自己的星星
▍輯一 你是誰?──英雄之路
I開場白
在家離家返家
舊謎新謎交錯
電影語義探究
來看看他是誰
我想這樣剝洋蔥
II視角:孩童與成人
薩金塞夫:童年故事
成長儀式:被迫長大
水火土風:生命流向
歷史背景:政治寓言
結語
III關係:拋棄與被拋棄
抵抗或服從的關係
疏離與殘酷的象徵
子與父、家與國
高塔上的位階變化
結語
IV形象:你是誰
祕密:存在與不存在
七天:返家與不再歸來
依附:木盒與鎖的關係
孤獨:島與水的心理位置
結語
V這樣分析劇情,你喜歡嗎
一、人物
二、景觀
三、歷史
參考書目
附錄
《歸鄉》──高塔
《當愛不見了》──仰望飄飛的彩帶繫住、卡住
《第四公民》──揭秘
《計程人生》──在伊朗街頭看人生百態
《惡童日記》──由死而生
攔截你,是為了遇見我──小論《超時空攔截》
▍輯二 紀念我親愛又疏離的爸媽
心電感應
跳樓驚魂
家,是把自己搬出去
護身符
妳看到我了嗎,念
天空與海的對話
時間與記憶融合,開出陽光
叮嚀,但不親吻的母愛
化身為魚之後……
媽媽開心的模樣
書寫,送給一生愛美的爸爸
把劍化為和煦的風
年,在門前迎新說嗨
時間的色盤
在夢裡‧旅行
九久的天橋流水與山路
談情說愛的季節
▍吳孟樵 作品
|推薦序| 當時不能明白/王友輝
|推薦序| 《歸鄉》與歡喜回家/孫小英
|推薦序| 一本讓我們開悟的書/隱地
|推薦語| 專家一致好評
|作者 序‧敘| 說說故事畫畫劇情──命定送回給自己的星星
▍輯一 你是誰?──英雄之路
I開場白
在家離家返家
舊謎新謎交錯
電影語義探究
來看看他是誰
我想這樣剝洋蔥
II視角:孩童與成人
薩金塞夫:童年故事
成長儀式:被迫長大
水火土風:生命流向
歷史背景:政治寓言
結語
III關係:拋棄與被拋棄
抵抗或服從的關係
疏離與殘酷的象徵
子與父、家與國
高塔上的位階變化
結語
IV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