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敘述了魯迅與許廣平愛情如何發展、如何成熟的過程,介紹了廈門時期的魯迅與學生、名教授的往來,評述了魯迅廈門時期的演講、著述、編輯工作等情況。
在書中,展現了魯迅熾熱的情感、纏綿的愛戀、無助的孤寂、憂人的愁煩,以及虛浮的幻想、瑣屑的計劃……在廈門的135天,是魯迅具有標志意義的特殊人生經歷,在世人面前還原了一個有真情實感的魯迅。
作者簡介:
房向東
曾任多屆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後供職於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單位編審;除七本魯迅研究專著外,另出版有散文隨筆集《釣雪集》《懷念狗》《醉眼看人》,以及短篇小說集《儒林內史》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魯迅命運的歷史遠景
一、「破落戶」
二〇〇六年十月,我第三次到紹興。此行是參加紀念魯迅誕辰一百二十五週年、逝世七十週年「魯迅:跨世紀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期間,東道主安排我們參觀了「魯迅祖居」,石板路、舊木窗、石庫門……一幅清末民初時的畫卷展現在面前。
這「魯迅祖居」實際上是一條街,堂皇闊氣,與我第一次見到的魯迅故居的景象大相徑庭,與我印象中的魯迅早年生活的世界大相徑庭,甚至與魯迅所描述的故鄉大相徑庭。雖不好說進了大觀園,但它的氣派與大觀園也相差無幾,說它是宰相府,應該也不過份。
1.老台門
我要了一份導遊讀物,上面大致的描述是這樣的:
穿過東昌坊口老街,來到了魯迅祖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周家老台門。老台門坐北朝南,前臨都昌坊口,後通鹹歡河,青瓦粉牆,磚木結構。
周家老台門距今已有兩百五十年的歷史,是紹興目前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清朝建築之一。整個台門佔地近三千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人家住宅,主題建築分四進,前面第一進,稱台門鬥。儀門上方懸掛著魯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氏家族在紹興四百年的歷史中,屬周福清獲得的官位最顯赫,因此當時在三個台門的門楣上都掛有「翰林」匾,它像三張巨大的名片,向遊客展示了主人尊貴的身分。
第二進為德壽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動場所,以做喜慶、祝福和宴會賓客之用。德壽堂原名寧壽堂,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號「寧」之諱,改為德壽堂,「德壽」取積善有德、福祿長壽之意。魯迅平時很少來祖居,只有家裡祭祖或操辦大事時才過來。
說起這周家老台門還頗有歷史。魯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間搬遷到紹興城內竹園橋。據魯迅二弟周作人推測,周氏祖上或許是務農,搬到紹興城後,棄農經商,家境也逐漸殷實起來。由於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開始走進學、讀書、趕考之路,終於六世祖考上了舉人(乾隆年間),為周家掙得了第一塊「文魁」匾。這意味著周家從此擠進了士林,不光經濟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從此,周家開始購地建屋,廣置田產。魯迅的七世祖周紹鵬在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購得了此屋,經過大規模的修建,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周家老台門。
來到第三進——香火堂,香火堂是祭祖和辦喪事的場所。中央上方設一神龕,放有歷代祖宗牌位。現掛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氣淵源流長。中間掛有一張魯迅祖父和兩位祖母的神像,兩壁上掛著的就是魯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恆訓》,現在這些是魯迅在南京求學時手抄的。《恆訓》的內容是祖父對自己一生治學和為人處世的總結。大到讀書之法,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識,無所不有。現在老台門就是依照周家鼎盛時期為背景,融合其他大戶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場面做實景佈置,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清朝大戶人家的生活場景。
第四進是座樓,前有廊、後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區,佈置為小姐的書房、繡房、閨房和沐浴房。由於子孫的繁衍,家族的擴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慶年間又購置了兩個台門,即過橋台門和新台門。從第九世開始,周家已開始分家,長子住新台門,二兒子住過橋台門,小兒子和父母住老台門。
2.新台門
出了周家老台門,沿著街道信步向前,便到了周家新台門。
從外觀來看,新台門與老台門並沒有什麼兩樣,同樣是黑漆漆的大門,氣派的門環,整塊的小瓦片,在這現代化的都市裡,保留了一絲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但它比老台門要小得多,一問之下,才知道其佔地為一千八百平方米,近乎於老台門的一半大小。
推門而進,來到魯迅生活的地方。
一塊鑲金的匾額便落入眼簾——德壽堂,這是台門的第二進。和老台門一樣,這裡也做為各房公共活動的地方,用來舉行紅白大事和接待貴賓的場所。步入大廳,順著一排紅木太師椅,一眼就看到了兩幅醒目的抱對:虛能引和靜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敏於事而慎於言、持其志而無暴其氣。在這一道一儒的兩幅字畫中,我們感受到的是莊重、大器,頗顯大戶人家氣魄。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就誕生在這座台門內,並在這裡生活到了十八歲。此台門修於清朝嘉慶年間,此時周家正處於鼎盛時期,在這18年裡,魯迅親身感受到了整個家族從顯赫走向小康,再從小康走向徹底沒落的全過程。魯迅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新台門對他的影響。而辛酸往事的點點滴滴,也為魯迅日後的文學創作積澱了廣泛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魯迅曾說過:「我是紹興人,所寫的背景又是紹興的居多。」如此看來,周家新台門對於魯迅日後的創作的確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進「香火堂」為輔助陳列,內容分為「周氏房族興衰」、「魯迅與周作人」和「魯迅與周建人」三部分,資料詳實、圖文並茂。
轉過側門,穿過一條短弄堂,便進入了一個亮堂的小天井。一株茂盛的桂花樹像一把大傘般撐在這裡,佔了足有一半的空間,為背面的一間小屋遮住了陽光。據導遊介紹,這裡名叫「桂花明堂」,明堂就是俗稱的天井。原先這裡種著兩棵很茂盛的桂花樹,天井因此而得名。這裡充滿了魯迅童年時的記憶。夏夜,躺在桂花樹下的小飯桌上,聽繼祖母在這裡講述「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民間傳說,都是魯迅童年時最難忘懷的故事。後來,在魯迅的文學作品《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中,對這些童年時聽過的民間故事,都做了非常詳細的描述。
穿過一條狹長的過道,幾間平房出現在我們眼前。左手一間現在被鎖得嚴嚴實實,透過模糊的玻璃窗,房內的擺設大致能看個清楚。一張大床、一張椅子、一個茶几、一張書桌形成了房內的主要結構。據介紹,這間房間是魯迅在紹興任教期間的書房兼臥室。魯迅常常在這裡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是在這裡寫成的。房間裡的鐵梨木床仍是魯迅當年睡過的原物。右手的一間是魯迅母親的房間,這裡陳列著魯迅母親做針線用的物品。小小灶間,魯迅與「閏土」結識的天地。
轉個彎,來到了魯迅家的廚房,紹興俗稱「灶間」,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地方。據導遊介紹,這間廚房並沒有被改建過,這裡的一個「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裡面一共有三個鍋,兩小一大。外面兩個鍋是燒飯做菜用的,裡面那個是逢年過節時才用的。外面的兩個小鍋俗稱「湯鍋」,它具有節能的功效,充分利用做飯時的餘火,當飯煮熟了,湯鍋內的水也就燒熱了,可以用來盥洗和溫酒。牆邊還有一個小灶,是給客人燒點心和煎藥用的。牆上掛著幾個竹製的大大的菜罩,據介紹,這些菜罩就是當年魯迅家的季節工(當時稱「忙月」)章福慶製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並與魯迅結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他倆第一次見面就是在這間廚房裡,運水使魯迅認識了一個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之後,魯迅在他的小說《故鄉》裡,以運水做為原形,塑造了「閏土」這個為眾人所熟悉的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3.百草園
百草園,最值得紀念的地方。
走過廚房,跨過幾個門檻,打開一扇古老的小台門,眼前鬱鬱蔥蔥,一片亮堂。一個清
新的園子展現在我們面前,原來,精緻的籬笆把園子圍了一圈,中間是一片碧綠的菜畦,旁邊一棵參天的皂莢樹格外顯眼,角落裡一段連接緊密的矮泥牆,上面長滿了鬱鬱蔥蔥的各種植物。對百草園如此嚮往,是因為讀了魯迅那篇文筆優美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百草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單是周圍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雖然現在這裡的石井欄、皂莢樹、桑樹都已不是原物,但經過精心的設計,依然將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這邊一段有著無限趣味的泥牆根,仍然是當年的原物。童年的魯迅經常在這裡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拔何首烏藤……
4.「吃魯迅」
導遊說,浙江省花了十幾億人民幣,根據周作人、周建人描述以及其他魯迅族人的回憶等,復原了「魯迅祖居」,使其成為真正的「紹興名片」。不過,因其太過走樣,我對這「修舊如舊」的一切不以為然。我對身邊的一位「魯研」專家說:「走樣。沒有原來的味道。這是花錢買走樣。」這位老師說:「是這樣的。不過,我們不必太當真,這還不是為了旅遊。」這麼一說,我勉強表示同意。魯迅是一個資源,如果地方政府不曉得開發、利用這個資源,那不是「呆鳥」嗎?有一句挖苦「魯研」專家的話叫「吃魯迅」,我所知道的「魯研」專家,多是皓首窮經,花一天兩天,寫兩三千字,每千字賣五、六十元,用插隊知青的話說,這叫「吃硬工」;目前的「魯迅祖居」、「咸亨酒店」之類,才是名副其實的「吃魯迅」,而且是「吃軟工」。
我找出了周建人口述、周曄編寫的《魯迅故家的敗落》,從中倒真可以看出,魯迅祖上確實闊極一時。
5.科場舞弊案
然而,我們更要知道的是魯迅祖家的敗落。
魯迅作品中的描述,自然更為接近歷史的真實。
在所有魯迅傳記中,在談到魯迅的少年生活時,都離不開這幾件事實:一是魯迅祖父周福清的科場舞弊案;二是魯迅寄居安橋頭;三是魯迅父親的病。
一八九三年秋天,魯迅的家裡發生了一場很大的變故。一八九二年的除夕,魯迅曾祖母戴氏病逝。在京城的周福清得訊後,報了丁憂,奔喪回到紹興。
一八九三年九月,正逢浙江鄉試,主考官是周福清的同榜進士殷如璋,算是熟人。除了魯迅的父親周伯宜之外,還有幾家周家的親戚參加這屆考試,認為機會難得,便再三懇請周福清從中通關節,賄賂主考官。親友中有人出主意,召集幾個有錢的秀才,湊成一萬兩銀子,寫了錢莊的期票,請介孚公去送給主考官,買通關節,取中舉人,對於經手人當然另有報酬。介孚公便到蘇州等候主考官到來,見過一面,隨即差遣「跟班」將信送去。那時恰巧副主考官正在主考官船上談天,主考官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那跟班乃是鄉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面叫喊,說銀信為什麼不給回條。這事情便戳穿了,交給蘇州府去查辦,知府王仁堪想要含糊了事,說犯人素有神經病,照例可免罪。可是介孚公本人卻不答應,公堂上振振有詞,說他並不是神經病,歷陳某科某人,都通關節中了舉人,這並不算什麼事,他不過是照樣來一下罷了(寫到這,我可要捎帶一槍了,同一家族中人,有相近的性情,周作人當了漢奸,還振振有詞,說他當漢奸當得有理,如果他不當漢奸,有比他更壞的人當漢奸。魯迅死之將至,仍要說:一個也不寬恕。都是狗脾氣,硬骨頭,雖然承載的內涵不同,但大約都是基因起的作用)。事情弄得不可開交,只好依法辦理,由浙省主辦,呈報刑部,請旨處分。事情敗露後,應試的周伯宜在考場上被拘禁起來,革去功名,一直關押到第二年的春天。周福清先逃避一陣,後來催逼得緊,便投案自首,被押到省城杭州監禁起來。這事情一直鬧到皇帝那裡,光緒皇帝諭旨判為「斬監候」(就是說等到這年的秋後處決)的重刑。這就是轟動一時的所謂
「欽案」。後來雖未被斬,卻也飽受八年牢獄之苦。獄中祖父的生活需要供養,為免受虐待,還需上下打點,家中只得變賣家產,勉力支撐。
6.從小康進入困頓
祖父入獄,給周家帶來不小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周家從小康進入困頓的轉捩點。周家
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驟然敗落。魯迅在《呐喊•自序》中寫道:「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這裡說的親戚家,是指祖父出事以後,魯迅隨著母親和弟弟到皇甫莊大舅父家去避難。在這裡住到年末,又隨著魯宅遷移,搬到小皋埠,到第二年夏天才回到家裡。避難期間,魯迅兄弟再也不是從前官宦人家的公子哥兒了,寄人籬下的生活,大約很遭了些勢利的白眼,這使魯迅過早地感受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從很多年後魯迅還提起這件事來看,當時對他的刺激是相當深的。他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嗎,我以為在這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可謂禍不單行。祖父一下獄,魯迅的父親又患了重病,吐血、肚子脹,病了三、四年,
終於在一八九六年秋天死去了。在這三年中,祖父關在杭州獄中要用錢,給父親醫病也要用錢。先是變賣田地,田地賣完後,母親就叫他拿衣服或首飾到當鋪典當。身為長子尚未成年的魯迅就承擔了許多家庭的義務和責任。幾乎是每天,魯迅上當鋪去,在輕蔑裡接過用衣物抵押來的錢,又忙著給父親買藥。他說:「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 幾乎是每天,出入於當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當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
第一章魯迅命運的歷史遠景
一、「破落戶」
二〇〇六年十月,我第三次到紹興。此行是參加紀念魯迅誕辰一百二十五週年、逝世七十週年「魯迅:跨世紀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期間,東道主安排我們參觀了「魯迅祖居」,石板路、舊木窗、石庫門……一幅清末民初時的畫卷展現在面前。
這「魯迅祖居」實際上是一條街,堂皇闊氣,與我第一次見到的魯迅故居的景象大相徑庭,與我印象中的魯迅早年生活的世界大相徑庭,甚至與魯迅所描述的故鄉大相徑庭。雖不好說進了大觀園,但它的氣派與大觀園也相差無幾,說它是宰相府,應該也不過份。
1.老...
作者序
自序
有的人,活了數十年,也沒有多少日子有特別的意義;有的人,活得很短很短,在歷史上,在別人的心中,卻刻得很深很深。一樣的,就某個具體的人而言,一生中有的歲月雖長,卻相對平淡,比如,魯迅住在紹興會館時期;有的階段雖短,卻特別精彩,甚至有了標誌性的意義。魯迅在廈門一百三十五天,應該說是魯迅一生中很短暫的一個時期,也沒有大起大落那樣的精彩,然而,在我看來,卻是有著相當的標誌性的意義。
魯迅到廈門,是「女師大風潮」的必然結果,是與許廣平相識相愛的必然結果。「女師大風潮」之前,魯迅基本上是一個安分的政府官員,一個相對純粹的具有思想家氣質的作家,一個為貼補家用而去兼職的教師……此後,魯迅開始了戰士的歷程。廈門只是一個過渡,廣州也只是這種過渡的繼續。魯迅的後半生,從「京派」變成了「海派」,魯迅的上海十年,是戰鬥的十年,戰鬥的主要工具,就是他的雜文。
北京時期的魯迅,在教育部工作,雖然有欠薪現象發生,但總體生活是穩定的。寫作就是寫作,沒有什麼太過功利的目的。魯迅為《新青年》等寫稿,是沒有稿費的。到了上海以後,他成了「職業寫手」,雖然蔡元培為他謀了一個「研究員」的閒差,但他主要是靠稿費養家。雜文除了最具戰鬥性以外,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因為它的時間性要求,所以它是能以最快的速度面世並對作者產生具體的效益的。北京時期,魯迅只顧一個家,魯迅的後半生,卻要兼顧京滬兩個家……
我要說明的是,京滬兩地,可以區分做為作家(不只是生理上的人)的魯迅的前半生和後半生。如果說,這是生命的兩環的話,連結著兩環的,則是廈門和廣州——廣州時期的魯迅,不是本書要描述的。
我要說的是,魯迅在廈門雖然只待了一百三十五天,但這卻是有特殊意義的一百三十五天。
為了便於讀者的閱讀,我要描述一番本書思路「流變」的脈絡。魯迅南下廈門,主要是為了許廣平,為了他們的愛情。而許廣平之前,大家都知道,魯迅家中有原配夫人朱安(朱安之前,有人介紹表妹琴姑,雖然魯迅與表妹也可說「兩情相悅」,但被魯迅的保姆長媽媽「拆散」,說他們是「犯沖的」。這些,此書略去不表)。魯迅與朱安沒有感情,而且,與他的精神世界一樣,魯迅在愛情上是有潔癖的,許許多多的人沒有愛情,不要講普通老百姓,就是大學者也能苟且或是湊合,比如胡適和江冬秀,然而魯迅不,他一生就沒有和朱安「圓房」,頭一天晚上,他在枯坐中迎來天明,據說,早晨臉上還留下淚痕。接著,他住到母親的房間,很快就回到日本去了。魯迅在廈門,離不開許廣平這一話題,要講清魯迅的愛情,就迴避不了魯迅的婚姻,迴避不了朱安。那麼,魯迅為什麼會或者說不得不接受了「母親的禮物」朱安呢?巴金筆下的人物,衝出了「家」,魯迅已經在日本了,完全有可能「反抗」到底的,如果沒有家庭的變故,如果不是長子,如果魯迅對母親沒有那麼孝順,就是說,要不是「因襲著歷史的重擔」,魯迅沒有必要做自我的犧牲。如果沒有朱安而在北京有了許廣平,那大約就沒有南下之說了。出於這樣的考量,有了一章「前言」,專門介紹「魯迅命運的歷史遠景」,這可以讓讀者感受到魯迅只能這樣而不能那樣,從而,讓我們更接近這顆偉大的心靈,去聆聽魯迅的心跳。
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是破土於北京的,如果沒有他們相識,相愛,共同戰鬥的簡單介紹,那麼,廈門時期的愛情就難以把握。他們相約分頭工作兩年,結果只待了一百三十五天,也就不好理解了,所以,有了「北京時期的愛情」這一節。
應該說,前面這兩章,都是鋪墊,探究,是為後面的廈門生活、工作的展示提供脈絡發展的根據。
我理解,魯迅在廈門,這幾個方面是不能被忽略的:
一是魯迅與學生的關係,這主要體現在支持學生辦《鼓浪》和《波艇》。魯迅有個基本的觀念,小的要比老的好,年輕的要比年邁的有更多的活力。中國的希望在青年。他對青年的要求,總是盡量予以滿足。面對中國這樣的死樣社會,他懇切地希望青年「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麼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他「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然而,青年又怎能一概而論呢?有的青年,雖做事,卻小有毛病的,比如孫伏園;有的青年,也做事,卻大有毛病的,比如高長虹……就是在本書中,讀者也可以看到,魯迅也經常被青年利用,被青年傷害,魯迅在私下通信中,也感嘆為青年耗費了許多寶貴的生命。從魯迅的文字看,他的支援青年,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青年的鼓勵,因為他們的文章,特別是廈門青年的文章,還真的只配給予一點鼓勵,僅此而已。
二是魯迅在廈門的幾場演講。魯迅在廈門的演講,是魯迅一貫思想的宣示,然而,客觀上,對封閉的甚至也可說死氣沉沉的孤島而言,魯迅的言論具有「搗亂」的性質,就是說煽動,也不為過。魯迅在廈門引起軒然大波的,也與這幾場演講有關。所以,我對這幾場演講做了較為詳盡的介紹。
三是廈門時期的愛情。《兩地書》的最重要部分,是廈門時期的通信。在北京時,魯迅和許廣平也通過不少信,那時,他們的愛情方才開始,又同處一城,上課時還能見上面。廈門時期,他們已經確定了關係,又是第一次的分別,感情已不是那麼婉轉,而更多的是熱烈。魯迅在許廣平面前,談到文章時,有點像長者,像許廣平的老師;談日常生活時,則像一個自理能力很差的小弟弟;談到思念時,雖然特別含蓄,還真流露出了他們感情的深度,比如,魯迅甚至談到了他在廈門如何尿尿問題,感情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是不會有這樣的話題的;還有,魯迅在許廣平面前,有時像一個孩子,他對班上的女生目不斜視的自我表白,他的與豬作戰等,都有孩子一樣的頑皮……一個偉大人物,必定有率真、孩子氣的一面。因為許廣平,魯迅最人性化的一面展現到了讀者面前。我深深地感到,在經歷了兄弟反目的沉重打擊之後,是許廣平把魯迅從深刻的絕望當中拽了出來,一株枯乾的樹,有了愛情的滋潤,又綻出了嫩芽兒。魯迅在廈門時生活是無聊的,但因為心在遠方,又是歡愉的,愈是念著遠方,愈是憧憬著歡愉,就愈感到廈門的無聊。所以,不要說兩年,一百三十五天就已經太長、太長!
四是魯迅在廈門時期的寫作。雖然魯迅當了教授,但他首先是一個作家,一個有激情的有堅守的戰鬥的作家。較之於北京,廈門的生活是平靜的,魯迅在海邊散步,平靜的狀態,最容易讓人回想往事,因而,他把始於北京的「舊事重提」繼續下去,為我們留下了逝去的記憶,留下了生命的軌跡和珍貴的史料,那就是《朝花夕拾》的大多內容。此外,還有許多諸如《〈阿Q正傳〉的成因》等堪稱重要的文章。因為文章不多,我對魯迅廈門時期的文章一一講述,應該說真是我的「心得體會」了,講得時尚一些,就是我的「心解」。當然,也有幾篇魯迅自擬的書刊廣告等,就略去不說了。
五是關於魯迅與許廣平結合後最後十年的生活狀況。這一章,應該說與「魯迅在廈門」這一命題有比較大的外在距離,但我認為,卻有著內在的聯繫,魯迅和許廣平的愛情成熟於廈門,他們結合以後的境況怎樣呢?這應該是本書讀者有興趣瞭解的,為了相對的完整性,我對他們最後十年的有愛的婚姻做了簡略的介紹。
六是魯迅離開廈門後,廈門對魯迅的紀念。魯迅對廈門並沒有太多的好感,就像他對故鄉紹興並沒有太多的好感一樣。但是,後來的人們管不了這許多,紹興是魯迅的故鄉,這不會因為魯迅的沒有好感而改變。魯迅到過廈門,這就是最大的事實。魯迅在廈門的時間雖短,但對廈門的意義是重大的。所以,魯迅去世後,廈門多次緬懷魯迅、紀念魯迅,廈門大學因為魯迅的到來,其學術品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因為魯迅而蜚聲遐邇,就像現在有了易中天,廈大的熱鬧程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最後要講一下日誌。好在魯迅在廈門的時間很短,我參考了多本《魯迅年譜》,結合當日的魯迅日記及書信等,編寫了魯迅在廈門期間的「日誌」,讓讀者能清楚魯迅每一天都做了些什麼。當然,這個「日誌」中,有了不少我的感悟,夾敘夾議,應該說是頗有「個人色彩」的,我在編寫的過程中,彷彿在做一件有滋有味的事,不知讀者讀後,是不是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魯迅在廈門時期,做了一些編輯工作,這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編輯自己的舊文章,主要是《墳》和《華蓋集續編》等;一是遙控北京的《莽原》等。他的往來書信,有很多這方面的紀錄。因為這方面專業性、技術性太強,做為出版人,我正計畫寫一部《魯迅與出版》,到那時,自然會把魯迅廈門時期所做的這方面的工作一併考慮進去,並進行一定的思辨,就略去不寫了。再有,關於魯迅的教學,我的印象是,在所有回憶魯迅在廈門的文章中,牽涉他演講的多,牽涉他上課的少,甚至可以這麼說,魯迅在廈門上的中國小說史等課,遠不如魯迅的演講在其生命史上留下更深的足跡。上小說史的學生,也就二十來個,加上旁聽的,人數也有限。小說史,也畢竟專業性太強。所以,與魯迅的演講對比,相對的「冷」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也只是做了簡單的介紹。
以上,我把全書的脈絡展現在讀者面前了,這彷彿是一張「導遊圖」?帶了這「導遊圖」,請讀者到這「展覽館」,參觀魯迅這一百三十五天的生命歷程,看看「孤島過客」這一時間段的日日夜夜,他做些什麼?想些什麼?
作 者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一日
自序
有的人,活了數十年,也沒有多少日子有特別的意義;有的人,活得很短很短,在歷史上,在別人的心中,卻刻得很深很深。一樣的,就某個具體的人而言,一生中有的歲月雖長,卻相對平淡,比如,魯迅住在紹興會館時期;有的階段雖短,卻特別精彩,甚至有了標誌性的意義。魯迅在廈門一百三十五天,應該說是魯迅一生中很短暫的一個時期,也沒有大起大落那樣的精彩,然而,在我看來,卻是有著相當的標誌性的意義。
魯迅到廈門,是「女師大風潮」的必然結果,是與許廣平相識相愛的必然結果。「女師大風潮」之前,魯迅基本上是一個安分的政府...
目錄
目 錄
自 序 .............................................................2
第一章 魯迅命運的歷史遠景.....................................16
一、 「破落戶」..................................................17
1.老台門.......................................................17
2.新台門.......................................................19
3.百草園.......................................................22
4.「吃魯迅」...................................................23
5.科場舞弊案...................................................24
6.從小康進入困頓...............................................26
二、 長子•孝子..................................................27
1.母親與長子苦撐風雨飄搖的家................................... 27
2.委屈自己.....................................................30
3.通俗小說與點心...............................................32
4.情牽京滬.....................................................34
5.濕棉襖.......................................................35
三、 「母親的禮物」.............................................38
1.「娶了日本太太」.............................................39
2.奉命完婚.....................................................39
3.「沒有愛」和「無所可愛」.....................................40
4.沉湎於拓片殘書...............................................41
5.朱安也曾努力.................................................42
6.磚塔胡同的兩個箱子...........................................44
7.蝸牛落地.....................................................45
8.服侍娘娘.....................................................46
9.哀悼陌生的丈夫...............................................47
10.「魯迅遺物」要葬在大先生墓旁.................................48
四、 北京時期的愛情.............................................49
1.「女師大風潮」與「三•一八慘案」.............................49
2.「害馬」來信,「嫩弟」響應...................................56
3.「你戰勝了」.................................................62
五、擺脫黑暗,奔向希望.........................................66
1.革命的旁邊...................................................66
2.北京的壓迫...................................................67
3.周作人帶來的「黑暗」.........................................76
4.母親的「黑暗」...............................................77
5.朱安的「黑暗」...............................................78
6.經濟上的考量.................................................79
7.有潔癖的真愛追求者...........................................80
8.從尿尿問題看同居.............................................81
9.南下,南下,奔向希望.........................................82
第二章 還是打雜:「泱泱」與「鼓浪」........................85
一、 初到廈門....................................................86
1.「背山面海,風景絕佳」.......................................86
2.鄭成功遺跡...................................................89
二、 魯迅講課,「粉絲」多多....................................90
三、 「泱泱」與「鼓浪」.........................................93
1.從不吝惜自己的心血...........................................93
2.關於《波艇》.................................................96
3.關於《鼓浪》.................................................104
4.生發開去:關於魯迅與青年..................................... 105
第三章 廈門四講...................................................111
1.「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及其他.............................113
2.「聰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屬於傻子」...........................128
3.「你們窮的是金錢,而不是聰明與智慧」.........................134
4.「革命可以在後方,但不要忘記了前線」.........................140
5.其他兩場演講.................................................145
第四章 廈門時期的《兩地書》講述.............................148
1.「平凡」的愛情...............................................149
2.在眾友人面前辭別.............................................152
3.「路線圖」...................................................154
4.像熱帶植物一樣瘋長的思念.....................................155
5.飲食與過節...................................................157
6.穿衣、剃頭及其他.............................................162
7.「邪視」.....................................................165
8.跳鐵絲欄•與豬決鬥...........................................167
9.小解問題.....................................................170
10.「打手心」...................................................171
11.
「玩玩的時候多」............................................. 172
12.怎樣「辦公」.................................................173
13.背心與幸福...................................................174
14.「直是放恣了起來」...........................................176
15.「牢騷已發完,舒服多了」.....................................177
16.也不能省略的「重大話題」.....................................194
第五章 廈門時期的文章講述.....................................197
1.京滬路上的見聞與雜感——《上海通信》..........................198
2.「樂園」與失「樂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201
3.自然美、人文景觀與中國人的德行——《廈門通信》................206
4.「S城人的臉」與尋找「別一類人們」——《父親的病》與《瑣記》..211
5.無處逃脫與心靈慰藉——《藤野先生》............................225
6.終生的反抗者——《〈華蓋集續編〉小引》........................235
7.在躊躇中築墳,在自剖時埋葬——《墳》的前言後語................238
8.無從發牢騷的牢騷——《廈門通信》(二)........................247
9.論今宜鑑古——《〈爭自由的風波〉小引》........................251
10.時代與人的命運——《范愛農》..................................254
11.因憤恨而決絕——《所謂「思想界先驅者」魯迅啟事》..............259
12.阿Q的「人格」等問題——《〈阿Q正傳〉的成因》................270
13.對「滑稽輕薄的論調」的答辯——《關於〈三藏取經記〉等》........278
14.不是英雄時代的英雄——《奔月》................................281
15.把學生「騙來」等等無聊事——廈門通信(三).................... 290
16.一千個哈姆雷特——《〈絳洞花主〉小引》........................296
17.離開廈門時的雜感——《海上通信》..............................299
第六章 別了,孤島................................................306
1.離開廈門,不是為了「革命」...................................307
2. 不滿學校當局.................................................307
3.不滿拜金氛圍和某些人的無聊、無恥.............................310
4.「《現代評論》色彩,將瀰漫廈大」.............................320
5.為愛而來,為愛而往...........................................324
第七章 十年攜手 以沫相濡.......................................331
1.「大夜彌天,璧月澄照」.......................................332
2.沒有名份,但有愛…….........................................332
3.得力的助手...................................................337
4.「今晚的月亮真好」...........................................338
5.魯迅的病與死.................................................339
6.活在魯迅的世界...............................................343
第八章 孤島上的不死之魂........................................348
附錄魯迅廈門日誌.............................................361
魯迅赴廣州:為了愛,還是為了「一點野心」?...................485
後 記 .............................................................502
目 錄
自 序 .............................................................2
第一章 魯迅命運的歷史遠景.....................................16
一、 「破落戶」..................................................17
1.老台門.......................................................17
2.新台門.......................................................19
3.百草園.......................................................22
4.「吃魯迅」...................................................23
5.科場舞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