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能夠透過文字與臺灣的讀者們見面,我感到非常地榮幸。我認為,只要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動物,就不免要思考「我們該住在哪裡?」這樣一個與居住相關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超越了國家與民族之分際,能夠觸及到每一個人的內心。我喜歡研究人類的本能,因為我相信,只要找出所有人的共同特徵,就有機會使人們團結在一起。如果人們只是不斷地強調彼此之間的不同,人與人之間只會愈形分裂。出現分裂的時候,往往會有人或者團體從中得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民族」這樣的概念了。當人們說出「我的民族最優秀」、「我的國家是最好的國家」、「我的宗教是唯一的真理」這些話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分歧便油然而生,該族群的領導人也會因此被賦予了權力。所以,帶著這些想法,我提出了「我們該住在哪裡?」這一道貼近根本的疑問,寫下了這本書,希望能夠促進人們共同思考,甚至讓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也能夠討論這個問題,我也非常珍視這個能夠帶動討論與交流的機會。
自古以來,人類的最基本需求即為「食、衣、住」。這三項需求都是每天的日常生活裡必備的要素,但「住」是三者之中費用最高的一項,也反映出一個社會群體裡大多數人的想法,並且加以形塑。因此,認識建築,就能夠更多地理解那個社會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當我們理解一個人的時候,心中對他的恐懼會隨之減少,關係也會更加和睦。如今,大量的人類必須擠在狹小的空間裡共同生活,我們對於彼此的理解變得比以往都還要重要。所以,今日的我們有必要去認識與理解建築的意義。
我之所以選擇從事建築行業,第一是因為建築能夠長久地被保留下來並為其他人帶來益處,第二是因為建築能夠超越言語上的隔閡,與所有人進行對話。雖然人類的個體之間有少許差異存在,但相較於其他物種,人類的所有個體都擁有相似的身長、重量,也都具有主觀的想法,彼此之間的共通點其實是比相異點還要多的。出生在韓半島上的人看著兩千年前羅馬帝國時代的建築時,心中也會充滿了感動。即使沒有任何說明書,我們也能夠站在建築的面前,與它產生心靈上的交流。相對地,我雖然能夠透過書本將我內心的想法仔細地紀錄下來,但書本具有語言上的差異,難以跨出國境,我便無法以書本將我的想法傳達給使用其他語言的人士,頗為可惜。然而,此次經由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的協助,本書得以超越時間、地點與語言上的限制,能夠與使用中文的讀者們見面,我感到非常地榮幸,也非常地開心。在此,我也希望向推動本書出版的出版社與譯者表達我的感謝。
在面臨許多問題的二十一世紀裡,我想,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讓更多元的人們聚在一起產生對話、彼此溝通。本書紀錄了我眼中所看到的建築以及我對於人類群體關係的思考,雖然我不過是出生於韓半島上的一個小小國家、短暫於美國接受過教育、旅行過世界某幾處的一個活了五十年的普通人,視野難免偏狹,但若能夠為各位提供一個不一樣且有趣的觀點,我便滿懷感激。我們在美術課裡畫素描的時候,白色的圖畫紙上會出現愈來愈多由鉛筆畫出的線條,起初的構圖可能較為模糊,但畫面的結構與明暗會隨著時間漸漸地顯現出來。本書也像那千萬縷線條之一,期望能為各位描摹出建築與人類的模樣。彼此相互理解的路或許漫長,但本書若能夠幫助讀者因認識建築而過得更幸福,就再好不過了。
俞炫準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