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90,末代超現實藝術家的現身說法※
Desmond Morris知道的也太多了!
說出藝術史上怪咖如雲,最具想像力畫派的真實故事
「叛徒的本質,正是性格古怪和個人主義。」
一般藝術書裡看不到(或不敢說的)真實人生&混亂愛情
什麼樣的性格,造就了他們的藝術成就?
揭露32位藝術巨星/怪才的超現實之路
阿爾普∣培根∣考爾德∣基里訶∣達利∣杜象∣恩斯特∣賈克梅第∣
馬格利特∣米羅∣亨利‧摩爾∣畢卡索∣曼‧雷……
「我在這場運動隊伍中待過三年,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超現實電影之父 西班牙導演 布紐爾
「這世界若沒有超現實,會非常無趣。在他們偉大的神話背後,有許多的絮語和笑話。」──攝影家 張照堂
「這是對超現實主義者們的寫實主義描述。原來,現實比主義還要更突踢、荒誕、詭異……但也更加真實。」──影評人 陳平浩
作者莫里斯(Desmond Morris)1928年出生,至今90高齡,是目前在世的末代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成員,趕上1940年代運動即將結束之時,於1948年舉辦第一次個展,1950年與米羅在倫敦聯展。他的寫作生涯極為傳奇,藝術家之外也是英國知名的動物學家,曾撰寫名列史上百大暢銷書《裸猿》,暢銷迄今五十年,全球銷售逾千萬冊,被譽為身為人類,一生必讀的科學經典。
這一次,他要書寫他的32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朋友們,他們時而怪異、時而諷刺的真實人生。史上沒有其他藝術運動,像超現實主義一樣包含了像馬格利特和米羅,兩個如此截然不同的藝術家,他們當中不乏藝術大師,如賈克梅第、達利、畢卡索、考爾德、杜象、馬格利特、亨利‧摩爾、米羅、培根、恩斯特、基里訶、曼‧雷等人。
超現實主義與其說是重要的現代藝術運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群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藝術家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因此與其去評論他們的作品,莫里斯更想透過自己與他們的交往回憶,去認識他們不平凡的一面──作為一個「人」的性格、愛情和人生。他們多半享受社交生活還是情願獨自一人?個性究竟大膽還是膽怯?他們在性方面是正常人或變態狂?他們是無師自通或者受過專業訓練?甚麼樣的性格,造就了他們的藝術成就?
把人生,活成一件超現實藝術
◎畢卡索──沒有多少藝術家能像他一樣,擁有積極活躍、豐富多彩的性生活。對許多男人而言,這種緊迫的性生活令人衰竭,對他來說卻恰恰相反。彷彿他的性戲劇激發了他的藝術戲劇,讓人覺得他要是過著寧靜的家庭生活,他的藝術也會遭殃。
◎米羅──生活大致平淡無奇。他肆無忌憚的反叛行為都保留給他的繪畫。他是個工作狂。一個美國採訪者問他不想畫畫的時候都在做什麼,他答道:「可是我總是想畫畫呀!」他解釋說,每天(周日除外)他從早上七點畫到中午,接著又從下午三點畫到八點。晚餐後他聽音樂,特別是美國搖擺樂,而後早早就寢。
◎達利──達利寫了一本小說《隱匿的臉》,他在小說中編寫了屬於他個人的性變態——「克蕾達利派」。當中有一對男女同時達到高潮,但他們沒碰對方,也沒有碰自己。就像在演繹他和卡拉的性生活。
◎賈克梅第──他喜歡用雕塑家的眼光注視女性,卻往往避免投入感情。他寧可跟妓女在一起,因為,他說,跟她們在一起你只要事先付錢就是了;跟女朋友卻要付個沒完。他在醫院垂死之際,妻子安妮阿姆和情婦塔瑪儂互相爭吵,他創造了一場奇特的三角戀愛,直到最後一刻。
◎培根──他不僅是創造型天才,有些時候還是竊賊、同志男妓、賭棍、酒鬼、和撒謊大王。他因為組織非法聚賭而多次觸犯法律。他戲謔成性、冷嘲熱諷、虛榮自負、口出惡言、不忠實、也不可靠。他用去汙粉給牙齒拋光,拿棕色鞋油染髮,目光炯炯、嘴唇下垂,即使有了錢,還是住在擁擠骯髒的地方。他說:「我死的時候,把我裝進塑膠袋,扔到水溝裡。」
◎杜象──他乖僻的個性異乎尋常。有人出高價要他重拾畫筆,他拒絕了,說他想做的都做了,不願只是為錢而重複自己做過的事。甚至有人提供更多報酬請他經營紐約畫廊,他也拒絕了。他只是過著依賴有錢朋友和偶爾贏得棋賽的生活。他也靠著將他的著名現成物發行限量版來賺錢。
◎曼‧雷──1968年他的終身好友杜象過世,使他悲傷不已。曼‧雷說他死時「唇上掛著微笑。他的心聽命於他而停止跳動。就像先前,他也停止了創作。」八年後曼‧雷相繼過世,他的遺孀刻上古怪的銘文「不關心,卻不冷漠」,顯然這是他最喜愛的一句話。
◎費妮──她的人就和她的藝術一樣誘人。美國藝術經紀人利維形容她有「母獅的頭顱、男人的見解、女人的胸脯、孩童的身體、天使的魅力、魔鬼的言論」。她卒於1996年,享年八十八歲。一位藝評家說,我們無法想像她變老,她是「我們最想見到的吸血鬼」。
恩斯特像鳥,艾呂雅浪漫古典,布勒東像獅子,坦基古怪、神經質、容易激動,達利引人注目、性格暴躁,米羅天真爛漫。本書的另類之處在於,作者不去分析或細談超現實主義家們的作品,他把那些留待評論家和藝術史學家去解決,把重點放在他們的生活,在人生的暮年,追憶超現實哲學帶來的衝擊,道出一位歷史見證者的藝術真心話。
挑選感興趣的超現實藝術家32人
莫里斯在挑選上僅限於視覺藝術家,挑出他最感興趣的32人。1920年代,超現實主義運動在巴黎興起,1930年代持續蓬勃發展。1939年二戰爆發,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四散奔逃,許多人以難民身分在紐約落腳。他們雖持續創作,1945年戰爭結束重返巴黎後,卻發現難以重啟這場運動,這一組織從此快速走向衰退。大部分的重要藝術家都在此時拋棄城市生活,前往別處創作。他們並未停止創作重要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此時卻是作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32位藝術家分別配有一張肖像照片,及上一幅典型作品。選出的肖像照用以說明他們在運動全盛時期的樣貌,盡可能避開他們作為成熟藝術家的熟悉照片。在挑選32件藝術作品時,作者特別側重於二戰結束前的作品——換句話說,運動高峰期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北美館即將於2018年9月29日,盛大舉辦「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是近年來關於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最大的展覽。相關話題,將再次引發注目與討論。
作者簡介:
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
當前僅存的末代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之一。他於1940年代超現實主義運動即將結束時加入,1948年舉辦第一次個展,1950年與米羅在倫敦聯展。創作逾兩百五十張超現畫作,並出版八本與藝術創作相關書籍。出生於英國威爾特郡,中學畢業後,就讀英國伯明罕大學,獲學士學位。後又入牛津大學繼續研究動物行為,提出一篇有關魚類性行為的論文,獲動物學博士,曾撰寫名列史上百大暢銷書──《裸猿》,暢銷迄今五十年,全球銷售逾千萬冊,被譽為身為人類,一生必讀的科學經典。1956-1998年間受邀製作近700部電視節目,並屢獲電視訪問。
他不懈研究許多超現實主義家撲朔迷離的生活細節,令人遺憾的是,他所認識的藝術家們皆已過世,他於2018年出版《超現實藝術家的謎夢人生》一書,向1920-1950年代活躍的超現實藝術家致敬,把對他們的感激之情記錄下來,衷心感謝他們當年分享的新點子與趣事。
譯者簡介:
何佩樺
台大外文系學士,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曾任大學講師,現旅居北美,專事翻譯。譯有《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另類的出口》、《西班牙星光之路》(2004年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翻譯類)、《游牧女之歌》、《慢船到中國》、《夜航西飛》等書。
章節試閱
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Í(節錄)
達利1904年出生於西班牙北部,比其他大部分超現實主義關鍵人物略微年輕。他的出生對他的父母而言是個奇特的經歷。三年前,他母親生了另一個達利,1903年,這個深受寵愛的孩子不幸身亡。九個月後她生下第二個孩子,給他取了相同的名字,彷彿為了讓第一個達利起死回生。第二個達利小時候常被帶去第一個達利的墓前,站在那裡注視刻在墓碑上那個似乎是他自己的名字。成年後,達利宣稱他那些眾所周知的放縱舉止,都要歸因於他一次又一次地想證明自己不是他死去的哥哥。
達利的父親在費格拉斯是位成功的公證人,因此他們一家人生活富裕。他的母親不想失去第二個孩子,因此對達利十分縱容,小達利很快就發現,他可以胡作非為也不會受到懲罰。假使他發起壞來大吼大叫,她也會試著安撫他,絕不會懲戒他。他的父親較為嚴厲,因此成為他的仇敵。達利在學校常被欺負,也不大留意老師講課,只沉浸在自己的白日夢中。在家裡,他說服他父母讓他擁有一間小工作室。
隨著青春期到來,他也開始迷上手淫。他的行為越發古怪,十五歲時,身為壞榜樣的他被學校開除。只有在畫畫時,他才能嚴肅看待人生。作品展出時,這位少年的才華得到了肯定:當地的報紙預言無誤:「他將成為偉大的畫家」。十七歲時,溺愛他的母親因癌症過世,達利的童年也就此結束。此時,他以自負古怪的外表、膽小內向的內心面對世界。帶著這種雙重人格,他離開了費格拉斯,去上馬德里的藝術學院。他在學校繼續他的古怪行徑,卻也是認真的學生,花時間在普拉多美術館(Prado)的地下室研究波希(Hieronymus Bosch)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對他產生莫大的影響。
1925年二十一歲的達利首次來到巴黎,帶著介紹信到畢卡索的工作室拜見他。在一個年輕藝術家看來,這相當於謁見教宗。他對畢卡索說他凌駕於羅浮宮之上,畢卡索對此答道「完全正確」。巴黎的衝擊如此之大,使達利當即決定從費格拉斯解放出來,投入先鋒派的世界。回到馬德里後,他對課堂生活感到厭倦,在參加期末考時告訴考委會,他要退出考試,因為他的教授沒有資格對他的作品做出裁決。他立即被開除,並對父親的痛苦感到幸災樂禍。
接下來的三年,達利獨自在費格拉斯靜靜作畫,他未來將成為天才的跡象開始在作品中表現出來。
獨自來到巴黎的達利直奔妓院,卻不敢碰那些妓女。好心的米羅帶他出去吃過幾次晚飯,而後達利發現自己又是孤苦無依地待在廉價的旅館房間。他隻身度過痛苦的一星期,瘋狂地手淫。他時常失聲痛哭,幾乎精神崩潰,直到終於和布紐爾開始拍攝他們聳人聽聞的片子。這部電影使布紐爾病倒,兩個主角最後也自殺了。片中的影像令人震驚萬分,因此上映時造成轟動。布勒東宣稱這是首部超現實主義電影。影片拍完後,達利回到西班牙,開始從潛意識深處汲取影像,著手於真正的超現實主義繪畫。他有時在畫布前坐上幾個鐘頭,等待新的影像浮現於腦中。此時他結識了艾呂雅的妻子卡拉,與她展開一段熱烈關係。艾呂雅和卡拉到西班牙和達利同住時,達利是二十四歲的處男。卡拉承認自己是花癡,她對達利一見鍾情。此時她面臨一項幾乎難以攻克的任務:說服他同她做愛。有一回她的丈夫不在家,她終於如願以償,使他鼓足勇氣完成他的性插入時刻。
達利在性方面儘管古怪,卡拉卻了解到,只要打理好他的生活,他超凡的藝術天賦就能讓他們兩人發財,於是她離開了艾呂雅,把目光轉向達利,儘管她知道他們再也無法擁有正常的性關係。他們多年來的主要性行為是同時進行手淫。
卡拉返回巴黎,留下達利為他個人的巴黎首展狂熱地作畫。她去找布勒東,使他相信達利身為超現實主義家的重要地位。為了提拔她的新伴侶,她已展開宣傳活動。來到巴黎後,達利有兩項計畫——加入超現實主義家的行列,因為他們能提供他一個重要平台,二是摧毀他們,因為他厭惡集體這一概念。由於卡拉成為達利的有力管家兼會計,他脆弱的精神狀態也隨之鎮定下來。達利的巴黎首展取得巨大成功,展出的畫作也全數售罄。
他在超現實主義圈越來越活躍,不久即正式躋身於布勒東的傑出會員之列。
1948年達利和卡拉回到歐洲,再次定居里加特港,達利在他的工作室重拾畫筆。然而情況大不相同——達利重返天主教教會。他的繪畫雖仍包含怪誕奇異的成分,卻越來越涉及宗教主題。最終他捨棄了超現實主義。有時達利仍會重新回到激動人心的超現實主義構圖,彷彿就連他都受夠了自己的新主題。他從1950年代直到過世之間的後期創作普遍令人失望。
他的健康狀況急遽惡化。他的身體開始發顫,時而失控,倒在地上又踢又叫,大喊他是隻蝸牛。醫生說這是企圖自殺的症狀。很大程度上,這是現年八十六歲的卡拉開始凌虐他而導致的結果。多年來,他都依賴著她支配他的生活,如今,她似乎只想殘害他的生活。1981年事情達到白熱化的地步,達利再也受不了卡拉的行為,於是拿拐杖攻擊她。她一拳打在他臉上,把他打得鼻青眼腫,但她的傷勢更嚴重,因為達利繼續打她,直到她斷了兩根肋骨,四肢受傷。八十七歲的老婦被發現躺在床邊,被送往醫院急救。她在次年過世,達利未去她的葬禮。不過,幾天後,他在半夜三更獨自到她的墓地,痛哭失聲。
賀內‧馬格利特 Rene Magritte (節錄)
馬格利特是個沉迷於矛盾的藝術家。最大的矛盾是他如何和畫什麼之間的矛盾。他的作畫方法傳統得乏味。他的用色單調,質感平面。這其實是深思熟慮而導致的結果,因為他想讓平凡的傳統畫風和惹人注目的主題之間產生強烈對比。如果他畫的那位戴圓頂禮帽的商人看上去像是二流肖像畫家的作品,那麼原本應該是商人臉部的地方跑出個綠蘋果,就更令人震驚。平凡的繪畫風格強化了非理性意象的衝擊。
馬格利特於十九世紀末出生於比利時西南約二十哩處的萊西恩。他的父親開裁縫店,她的母親曾販售女帽。馬格利特長大時,他的母親越來越抑鬱,曾試圖在家中閣樓的水槽中淹死自己。她沒有成功,事發後,為了她的安全著想,不得不被關在臥室中。一天晚上,她逃了出來,在附近河裡投河溺斃。她的遺體沖到下游,幾天後才被找到。最後被發現時,她的睡衣撩到頭部,有如面具。事發時,馬格利特年僅十四歲,有些人指出,蒙住的臉孔出現在他的一些後期作品中,表明他母親的這一死亡意象在他心頭揮之不去。馬格利特自己卻不肯承認,那或許是因為,他不喜歡人們嘗試解讀他的畫,他常說,他的畫必須只被當作謎一般欣賞。
次年,十五歲的馬格利特去了一個遊樂園,在旋轉木馬上結識了年輕漂亮的喬婕特,她後來嫁給了他。他十七歲離開家搬去布魯塞爾,次年進入當地藝術學院就讀,接下來的五年學習畫畫。二十二歲時,他結識麥桑,同是超現實主義者的麥桑將成為他一輩子的朋友。幾乎同時,他再度遇見喬婕特,她此時在城裡工作。他們各自走在植物園時巧遇彼此。他撒謊說他正要去會見他的情人,這使她感到難過。儘管他開了這無聊的玩笑,他們仍墜入情網,在兩年後的1922年結了婚。
1927年馬格利特想和法國超現實主義者建立聯繫,他於是和喬婕特離開布魯塞爾前往巴黎。他不久後認識了他們,1929年布勒東讓他成為正式的核心會員。不過那年冬天,馬格利特和布勒東之間的新友誼卻因布勒東侮辱喬婕特因而粉碎。他邀請這對夫妻和布紐爾及其未婚妻共進晚餐,卻生了一晚的氣。某件事使他非常氣憤,最後大發雷霆。據布紐爾在自傳中所述:「他突然指著馬格利特夫人戴在脖子上的小十字架,說這十字架是一種無禮的挑釁,她本該戴其他東西來到他家。」
這一出奇不意的抨擊肯定讓喬婕特很不是滋味,尤其她戴的十字架是她祖母給她的心愛禮物。不消說,馬格利特不打算忍氣吞聲,於是起而為他妻子辯護。布紐爾繼續寫道:「馬格利特為他妻子挺身而出,他們的爭論如火如荼地持續了好一會兒。馬格利特夫婦盡量待到聚會結束,但之後好一段時間,兩個男人不再和對方講話。」有趣的是,三十年後馬格利特夫婦接受一位美國作家的採訪時,卻極力對此事輕描淡寫。據他們說,他們去參加一次超現實主義定期聚會時,布勒東只是粗略談到,把宗教標記戴在身上很是俗氣,而非針對喬婕特。但馬格利特生了氣,於是和他妻子走出房間。這一事件的兩個版本大不相同也不重要,卻不能忽略一個事實:不久之後,馬格利特和他妻子收拾行李離開了巴黎,返回布魯塞爾,他和布勒東有八年互不交談,造成法國和比利時超現實主義之間相當長的斷裂期。
1940至1944年比利時被納粹佔領,隨著悲慘的歲月緩慢前進,馬格利特對戰爭的黑暗採取奇特的態度。他並未描繪當時的恐懼、緊張、和恐怖,反而決定反向出擊,創作燦爛、樂天、逃避現實的繪畫。奇怪的是,他開始採取雷諾瓦風格畫他慣用的主題,從1943持續到1946年,但這一階段的畫作一點也不受他的忠實追隨者歡迎。更不受歡迎的是,他在稍後1947年「愚蠢」(vache)時期的創作。這些古怪作品共有二十五幅,刻意集醜陋愚蠢之能事。這些作品是為了1948年一次巴黎展覽而畫,打算刻意侮辱法國的超現實主義同儕,因為他們在他眼中越來越草率自滿。他的主題vache字義是「牛」,源於法文的fauves,意謂「野獸」—野獸粗野,他則溫順。
那幾年間,馬格利特的一個失敗之處在於按訂單作畫。某收藏家想要的某幅畫作若已賣給其他人,他便迅速畫出另一幅副本。有時為了增加銷售量,同一幅畫作他會創作好幾個版本。
這種明目張膽的市儈手法驚動了他的一些朋友。馬連尤其大動肝火,決定開馬格利特一個玩笑。1962年馬連和他的攝影師朋友多門(Leo Dohmen)出版了一本宣稱是馬格利特本人所寫的小冊子,名為La Grande Baisse,大致譯為「大降價」。在冊子中,馬格利特說任何人想買他的新作品,都能拿到大幅折扣,甚至願意給買主提供任何尺寸的畫作。這本冊子極具說服力,不由得讓人人都相信確實出自馬格利特之手。甚至布勒東也如此認為,還稱讚馬格利特的荒誕。馬格利特明白發生什麼事時大發雷霆,再沒有同馬連說過話,儘管他們是二十五年的莫逆之交。當然,他無法欣賞這個笑話的理由,是因為背後有一定的真實成分。
直到生命後期,馬格利特已享譽世界,1965年紐約現代美術館為他舉辦一次大型回顧展。他的健康雖逐漸衰退,卻仍親自參展,這是他唯一一次的美國之行。次年,他和喬婕特還走訪義大利和以色列,不過他的人生已走到盡頭,十五個月後,他在布魯塞爾的家死於癌症,年僅六十九歲。
阿爾伯托‧賈克梅第 Alberto Giacometti
賈克梅第出生於上世紀初,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義語區的一個小村莊長大。他的父親是後印象派畫家,在其鼓勵下,賈克梅第九歲大就開始寫生。十三歲時,他已經是頗有造詣的畫家,而後進了日內瓦的藝術學校學習雕塑。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得以研究威尼斯、羅馬、與佛羅倫斯的偉大傳統藝術。他到巴黎的時候才二十歲,此地將成為他一生的歸宿。有幾年的時間,他學習從自然創作雕塑,卻漸漸感到無法真實體現自然,因此捨棄這一做法,開始憑想像創作人物。他的同學看出他與眾不同,說他將來不是發跡就是發狂。他們管他叫怪才,開他玩笑,他倒是坦然接受。
他和女性之間的關係很奇特。他喜歡用雕塑家的眼光注視她們,卻往往避免投入感情。他寧可跟妓女在一起,因為,他說,跟她們在一起你只要事先付錢就是了;跟女朋友卻要付個沒完。這種態度的報應,即是一個時時孤寂的人生,不過,這樣的人生他似乎也過得有滋有味
起先,他富於想像力的雕塑作品深受立體派影響,而後在1929年,他遇上馬松,並透過他而認識其他超現實主義者,這群人正在展開他們那場激動人心的新藝術運動。有四年半的時間,從1930到1935年,他是布勒東和超現實主義圈的忠實擁護者。
關於超現實主義雕塑,有個合理的疑問:怎樣才能憑著直覺、直接由潛意識創作?繪畫的過程比較直接,能立即提供一種構想,而雕塑卻涉及複雜耗時的具體步驟。
賈克梅第特意親口回答這一問題:「我付諸實現的雕塑作品,都是以完成狀態展現在我面前......這些形體離我很近,儘管我時常分辨不出,這往往更令我不安。」換句話說,他創作超現實主義雕塑的方式,一如馬格利特創作超現實主義繪畫。對他們兩人而言,視覺探索的非理性時刻,始於創作之前。爾後,在進行細密、往往費時的工作同時,超現實意像亦仔細留在腦海中。
賈克梅第1932年的作品,譬如《切開喉嚨的女人》(Woman With Her Throat Cut)和《凌晨四時的宮殿》(The Palace at 4am),將成為超現實主義的指標。然而,他的純超現實主義階段為期短暫,這是由於他為好友波蘭畫家巴爾蒂斯(Balthus)(1908-2001)的作品所震撼。賈克梅第參觀巴爾蒂斯在巴黎皮耶畫廊(Galerie Pierre)舉辦的畫展時,被這位年輕朋友的繪畫技巧深深打動,促使他做出重大的決定:立即回歸具象藝術,背棄超現實主義。1935年,他重新開始觀物創作,往往以常幫他忙的弟弟迪亞戈為模特兒。超現實主義者對這一轉變感到震驚,認定他不該繼續待在圈內。坦基斷言「他一定是瘋了」,恩斯特則說(在我看來並未說錯),他們的瑞士朋友拋下他的超現實作品,等於捨棄他自己最美好的部分。在一次超現實主義聚會上,隨著情況白熱化,賈克梅第發現自己挨了批而勃然大怒。「到目前為止我做的一切,不過就是自瀆!」他對倍感震驚的布勒東說道。不過,就在布勒東打算發起正式驅逐令前,賈克梅第大聲喊道:「不必了,我走!」隨即大搖大擺走了出去。這是他參與超現實主義的最後時刻。
回到巴黎工作室後,賈克梅第開始著手創作的細瘦人物,將成為他最有名的雕塑作品。他手下那些小小的人越來越高,卻仍保留其枯瘦的體型。這是一種獨特的雕塑厭食症,就像厭食症患者即使瘦骨如柴卻仍覺得自己太胖,賈克梅第也覺得他的人物體重過重,即使它們跟直立的桿子相差無幾。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所做的只是減除,它卻越來越大,大到我覺得它真的又變成兩倍粗了。因此我必須拿掉更多。」
令他沮喪的是,他對自己的新作從不滿意。他對細瘦的過度執著,讓人有一種感覺:唯有鑄造出一公尺高、一公分厚的立人像,他才能真正感到滿意。他曾經說過:「1935年後,我從沒創造出我心目中的作品,一次也沒有。」假如他還活著,能目睹他創作的細長人像在2014年的美國拍賣會上以超出一億美元的高價賣出,會是多麼詫異。1947年,賈克梅第在紐約首次展出這些人像。1950年代期間,他又陸續在法國、瑞士、義大利、德國、英美各地多次展出這些晚期作品,從此揚名全球,終於賺了很多錢。
他太太安妮阿姆按時就寢。這是個奇怪的關係,雙方的矛盾開始顯現。1956年,在一場為他舉行的派對上,一個年輕貌美的粉絲過來向他祝賀,他不禁吻了她的兩頰。令大家驚駭的是,他太太安妮阿姆憤怒地尖叫起來,而後衝了出去。她有理由對她丈夫發怒。他現在既有錢又出名,在金錢方面對大家都很慷慨,除了對她以外。他把很多錢給了他弟弟、他母親、甚至在蒙帕納斯的酒吧裡認識的姑娘,在她們運氣很背的時候。可他卻希望他太太跟他一樣,過他選擇讓自己過的簡樸生活。他的衣服破爛到有回在酒吧,一個老太太想要買杯咖啡給「那邊那個老流浪漢」。酒吧服務員跟她說他是知名藝術家,她卻不信,堅持幫忙這個可憐的老傢伙。
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Í(節錄)
達利1904年出生於西班牙北部,比其他大部分超現實主義關鍵人物略微年輕。他的出生對他的父母而言是個奇特的經歷。三年前,他母親生了另一個達利,1903年,這個深受寵愛的孩子不幸身亡。九個月後她生下第二個孩子,給他取了相同的名字,彷彿為了讓第一個達利起死回生。第二個達利小時候常被帶去第一個達利的墓前,站在那裡注視刻在墓碑上那個似乎是他自己的名字。成年後,達利宣稱他那些眾所周知的放縱舉止,都要歸因於他一次又一次地想證明自己不是他死去的哥哥。
達利的父親在費格拉斯是位成功的...
目錄
艾琳‧愛格 EILEEN AGAR
尚‧阿爾普 JEAN ARP
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漢斯‧貝爾默 HANS BELLMER
維克多‧布羅納 VICTOR BRAUNER
安德烈‧布勒東 ANDRE BRETON
亞歷山大‧考爾德 ALEXANDER CALDER
里奧諾拉‧卡琳頓 LEONORA CARRINGTON
喬治歐‧德‧基里訶 GIORGIO DE CHIRICO
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
保羅‧德爾沃 PAUL DELVAUX
馬歇爾‧杜象 MARCEL DUCHAMP
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
里歐納‧費妮 LENRNOR FINI
威廉‧弗雷迪 WILHELM FREDDIE
阿爾伯托‧賈克梅第 ALBERTO GIACOMETTI
阿希爾‧高爾基 ARSHILE GORKY
林飛龍 WIFREDO LAM
康羅伊‧馬多克斯 CONROY MADDOX
賀內‧馬格利特 RENE MAGRITTE
安德烈‧馬松 ANDRE MASSON
羅貝托‧馬塔 ROBERTO MATTA
梅森 E. L. T. MESENS
胡安‧米羅 JOAN MIRO
亨利‧摩爾 HENRY MOORE’
梅瑞・歐本菡 MERET OPPENHEIM
沃夫岡‧帕倫 WOLFGANG PAALEN
羅蘭‧潘若斯 ROLAND PENROSE
帕布羅‧畢卡索 PABLO PICASSO
曼‧雷 MAY RAY
伊夫‧坦基 YVES TANGUY
桃樂西亞‧曇寧 DOROTHEA TANNING
艾琳‧愛格 EILEEN AGAR
尚‧阿爾普 JEAN ARP
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漢斯‧貝爾默 HANS BELLMER
維克多‧布羅納 VICTOR BRAUNER
安德烈‧布勒東 ANDRE BRETON
亞歷山大‧考爾德 ALEXANDER CALDER
里奧諾拉‧卡琳頓 LEONORA CARRINGTON
喬治歐‧德‧基里訶 GIORGIO DE CHIRICO
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
保羅‧德爾沃 PAUL DELVAUX
馬歇爾‧杜象 MARCEL DUCHAMP
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
里歐納‧費妮 LENRNOR FINI
威廉‧弗雷迪 WILHELM FREDDIE
阿爾伯托‧賈克梅第 ALBERTO GIACOMETTI
阿希爾‧高爾基 ARSHILE GORKY
林飛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