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他光明黑暗,偉大墮落的真實人生
他的傳奇,與紐約閣樓的爵士樂手共沉浮
在二戰中搶拍險些喪命、揭發日本汞汙染遭黑道打傷
他是備受讚譽的人道主義攝影家,
還是孤僻獨行、深陷酒精、藥物成癮的偏執狂人?
關於攝影、戲劇、藝術、爵士樂,更關於創作、理想與人生
進入這位重要攝影家──及所屬時代──的內在精神史
耗時20年完成,繁體版唯一尤金.史密斯傳記
1700卷爵士樂手、生活錄音
500人次,關鍵人物訪談:Robert Frank前妻、尤金.史密斯前妻……
「試圖為攝影家尤金‧史密斯作傳或拍紀錄片,會是一件吃力不討好、
且近乎不可能的艱難任務。」──約翰.伯格John Berger【百歲珍藏】──繁體版獨家收錄「正式授權經典代表作+導讀+年表」❙本書特色❙◎經典重現─經典之作拍攝水俁病故事搬上大銀幕,由強尼.戴普擔綱演出
◎年度重量之作─史密斯未盡之作「匹茲堡」、「爵士閣樓」的日後檔案整理及專書出版作者,歷時20年寫作,全球攝影文化界引頸期盼
❙他的人生,光明與黑暗,如影隨形「我相信的革命不是為了摧毀,而是可以把我和其他一些人帶到一塊嶄新的沃土。」──尤金.史密斯
作為戰後最重要的紀實攝影家之一,樹立諸多報導典範的史密斯,其大名常與「洋溢人道關懷」、「充滿社會意識」、「報導攝影奠基者」、「最偉大的攝影家」等數不清的形容詞連綴,然而與此光明相對、如影隨形,彷彿行星背面的幽暗命題,則是他載浮載沉的個人生命裡,那惡名昭彰的古怪脾氣、固執冷酷、自我中心、孤僻獨行、完美主義、強迫偏執……。
可以說,正是此種個人偉業與性情瑕疵的糾纏辯證與共時並陳,整體形構了屬於尤金.史密斯巨人般的攝影「神話」,卻也使得生平事蹟已廣被寫入攝影史冊、具有崇高地位的他,過世40年,個人生命的無解矛盾與反覆折騰,依然顯得模糊不清、益加神祕。
❙非典型的不尋常傳記任何書寫都必須試圖回答,是什麼樣的內在驅力塑造了藝術家展露於外的生命歷程?藉由歷史的複訪與覆述,我們能有一些截然不同的敘事可能?
讀者手上這本「非典型」的傳記,便是這樣的一次大膽嘗試,作者Sam Stephenson成功地藉由某種偵探般的追根究底、學究式的旁徵博引、史料控的檔案挖掘、散文筆法的舉重若輕,加上多重敘事、深入淺出的複數觀點,使得這本宛如廣角視野、配角不斷登場、充滿各種旁枝、且抗拒線型敘事的「非典型」傳記,表面上雖不執著深究於「攝影」一事,反而卻從史密斯生命周遭的諸般「雜音」,宛如意識流地更純粹觸及了這位重要攝影家——及其所屬時代——的某種內在精神史。
❙這些新聞攝影經典,都是尤金.史密斯的代表作《智子入浴》─水俁病攝影經典,一位母親抱著患病孩子入浴的動人影像
《鄉村醫生》─二十四小時隨時出診的鄉村醫生,搶救著一位墜馬女孩
《助產士》─挑著夜燈,一位在貧困鄉下幫忙接生的非裔美籍助產士
《西班牙村莊》─敏銳而富有感情地拍出一塊西班牙無糧之地的無盡豐饒
《史懷哲》─深入非洲加彭的痲瘋病院,拍攝史懷哲醫生的行醫歷程
《塞班島》─二戰期間冒死進入太平洋塞班島,以最赤裸的戰場影像譴責戰爭
《邁向天堂花園》─男孩牽著女孩穿過林間小路,走向陽光普照的前方
❙這些攝影名家,都是尤金.史密斯的門徒◎《塞爾瑪大遊行》作者詹姆斯‧卡羅勒斯(James Karales):「尤金認為,你可能會拍到一張極有力量的照片,但若它不能放進故事的情境配置,你就不能用那張照片。」
◎青年文化攝影經典《塔爾薩》的作者賴瑞.克拉克(Larry Clark)表示他十九歲時,曾拿自己拍的一些私房照登門自薦。他將照片放在史密斯腳下,然後離開。幾小時後,史密斯打來:「立刻給我滾過來!」意思是:老子對你的照片很感興趣,還不快帶瓶威士忌來拜師?
◎森永純將還在製作中的《河-累影》攝影集給史密斯看,史密斯看過後雙目泛淚,這些照片啟發了他一系列的水俁病攝影計畫,並在日後拍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智子入浴》;森永純當時為史密斯在日本時的攝影助手,而兩人也為彼此的才華相知相惜。
尤金.史密斯曾拿著攝影機在二次大戰深入戰區,出生入死拍出最赤裸的影像以譴責戰爭;也曾深入日本鄉村,花三年時間蹲點,並遭黑道攻擊受重傷,最後製作出震撼世界的《水俁》攝影集。另一方面,他也可能是膽敢公然對抗雜誌社體制的第一人,結果不是被開除,就是他老大不爽直接遞出辭呈;卻也好幾次,雜誌社又不得不借重其才華跪求他回鍋!
❙歡迎光臨史密斯的爵士閣樓史密斯是一位重度爵士樂迷,甚至有一次到攝影學校演講,因整場都在講音樂完全沒提到攝影而遭學生抗議!本書聚焦在他強迫症日益加重的「閣樓時期」。當史密斯日以作夜在閣樓住所瘋狂做沖印時,他的閣樓竟也逐漸成了爵士樂手們口耳相傳的聚集聖地。史密斯的錄音機總是在運轉著,錄下了爵士演奏、樂手間的談話、城市聲響、以及奇異事件。史密斯的攝影生涯與這些日後的傳奇爵士樂手開始有了關聯。
◎旁聽這群神秘到不行的傳奇爵士樂手深夜密談
小華特.戴維斯∣法蘭克.惠特∣桑尼.克拉克∣羅尼.佛里∣多莉.格蘭.伍德森∣霍爾.歐佛頓∣瑟隆尼斯.孟克
❙重度爵士樂迷,閣樓成為傳奇樂手的聚集聖地◎是發祥地還是墓地?─在日本比在美國紅的爵士樂手桑尼.克拉克(Sonny Clark)也是史密斯閣樓的常客,前途一片看好的他,卻也跟許多爵士樂手一樣深陷毒癮之中,而史密斯的閣樓難辭其咎:樂手們總算能有個地方名正言順一起吸毒。某日的深夜閣樓,克拉克差點就要因海洛因過量一命嗚呼,史密斯那台24小時不停運轉的錄音機錄下了這段迷幻場景……
◎有人一待就是兩年!─天才爵士鼓手羅尼.佛里(Ronnie Free)在他巔峰之時突然從樂壇蒸發,從此再沒人見過他。在這之前,他已在史密斯的閣樓住了兩年之久。「尤金有很多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書。他還有妥拉、聖經、薄伽梵歌和古蘭經。那是一座閣樓形式的圖書館。」史密斯的閣樓圖書館影響了佛里及其音樂,這之中也蘊藏了佛里毅然決然退出江湖的關鍵。
◎強者我鄰居─史密斯閣樓深夜爵士圈的形成,他的鄰居,低調的鋼琴大師霍爾.歐佛頓(Hall Overton)功不可沒。「我從沒聽過哪個爵士樂手經過他家時會過門不入的」、「他就是有層出不窮的方法可以激勵其他樂手往前走」史密斯對霍爾評價極高,雖然有一次被霍爾一氣之下用木條釘死家門,因為史密斯欠錢不還。史密斯在房裡哀號:「讓我離開這裡!」
作者簡介:
山姆.史帝芬森 Sam Stephenson
一位作家和記錄工作者,在北卡羅萊納州華盛頓長大,目前與妻兒住在北卡羅萊納州杜倫市。
著有《夢想街:尤金.史密斯的匹茲堡計畫》(Dream Street: W. Eugene Smith’s Pittsburgh Project)和《爵士閣樓計畫:尤金.史密斯在第六大道八二一號製作的照片和錄音帶,1957–1965》(The Jazz Loft Project: Photographs and Tapes of W. Eugene Smith from 821 Sixth Avenue, 1957–1965),以及發表在眾多報章雜誌上的作品,包括《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錫屋》(Tin House)和《牛津美國》(Oxford American)等。
曾任國家人文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研究員,兩次榮獲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基金會頒發的迪恩斯‧泰勒∣維吉爾‧湯姆森獎(ASCAP Foundation Deems Taylor/Virgil Thomson Award),並擔任過杜克大學與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的列曼‧布萊迪客座合聘教授(Lehman Brady Visiting Joint Chair Professor),教授記錄研究和美國研究(Documentary Studies and American Studies)。
2013年成立燉石狗公文學與資料研究中心(Rock Fish Stew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 Materials),2014年出版《公牛城之夏:棒球場的一季》(Bull City Summer: A Season at the Ballpark),2015年與《巴黎評論》合作,共同出版實驗性的《不老實的大彎耳:紀錄的不確性系列》(Big, Bent Ears: A Serial in Documentary Uncertainty)。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建築的法則》、《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當代建築的靈光》、《好電影的法則》、《光與影》、《建築的危險》、《當代藝術,如何看?》、《畫建築》、《畫城市》等書。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章節試閱
序曲 PROLOGUE (節錄)
1977年,五十八歲、坐在輪椅上的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在他位於曼哈頓二十三街閣樓公寓(loft)外的人行道上,看著二十幾名志工將他的畢生作品搬進兩輛貨運卡車裡,這些志工大多是對他充滿敬意的攝影系年輕學子。二十二噸的素材打包妥當,接著要穿越半個國度,送往亞歷桑納大學新成立的攝影檔案館:「創意攝影中心」。這批貨物抵達土桑時,不但塞滿了一座高中體育館,還蔓延到外圍幾個房間。與腰等高的一落落箱子,從一面牆排到另一面牆,中間清出可以行走的通道。這些箱子大多都沒標示,裡面的每樣東西,都在紐約市的閣樓裡累積了數十年的灰塵。
這批貨運內容包括:三千張裱上襯紙或無襯紙的原片;幾十萬張嚴謹的5 x 7工作參考樣片;外加幾十萬張底片和印樣。還有數百本單線圈筆記本和數千張3 x 5記事卡,全都寫滿註記;來自世界各方的地圖和圖表;幾百箱剪下來的報紙雜誌文章。史密斯寫了幾百封十五頁長、沒空行的信件給家人、朋友和點頭之交,而且寄出之前還油印了副本。貨運裡有幾十部相機,各式各樣的暗房設備,裝滿鬆掉的鏡頭蓋、橡皮筋和迴紋針的垃圾桶和垃圾箱。史密斯還有兩萬五千張黑膠唱片和三千七百五十本書。
這些貨運裡也包含一千七百四十捲積滿灰塵的盤式錄音帶,我們現在知道,裡頭有大約四千五百小時的錄音,都是史密斯在他前一個閣樓裡錄的,而且絕大部分是偷錄,那棟閣樓位於第六大道和二十八街交叉口,花卉批發區,時間是1957年到1965年。
當這批貨運抵達土桑時,病體孱弱的史密斯坐著輪椅在體育館裡繞來繞去,抱怨東西不見了,並對那些想要搞清楚這一團混亂的校方人員,表現出懷疑的神色。
在這段時間拍下的照片裡,史密斯看起來比真實年齡老了三十歲。他在大學開了講座,做為檔案收藏計畫的一部分,從這些講座的錄音裡,你可聽出他奄奄一息。他說得含糊不清,落東落西,還得費力喘息。但他還是不忘耍嘴皮。我不會在講座一開場就講笑話——(停頓、深呼吸)——因為我通常會想辦法,不用講笑話就讓人哈哈笑(演講廳裡大笑)。
在這之前兩年,一位醫生在病歷報告中指出,史密斯患有糖尿病、肝硬化、心臟肥大所導致的嚴重高血壓,以及血液循環不良所引發的小腿和皮膚炎問題。醫生在病歷上註明「不可喝酒」幾個大字,還在下面畫線強調。但是史密斯在土桑演講時,學生留意到,他喝了一杯又一杯的伏特加或威士忌加冰塊。
除了酒精之外,史密斯成年之後的大部分時間,都對安非他命、處方藥丸和非處方藥丸沉迷上癮。這些藥丸可以在暗房裡為他的馬拉松活動提供燃料;讓他連續三天、四天、五天不用睡覺。有證據顯示,住在閣樓那幾年,他還用過某種需要針頭注射的藥物(可能是更強效的安非他命)。
史密斯與他的檔案抵達土桑之後不到一年,他在一家便利商店購買貓食時,昏倒在地。一組救援小隊將他送往醫院。
史密斯住院期間,他的土桑鄰居幫他餵貓,因為他的屋子實在太可怕了,他們忍不住拍了照片。那些照片很噁心,會讓人反胃想吐,是我見過最惡劣的生活環境,但也讓人傷心難過。一疊疊發霉的盤子,一堆堆骯髒的衣服和床單,垃圾到處都是,貓咪為所欲為。和這些照片比起來,史密斯傳說中那棟髒兮兮、臭醺醺的紐約閣樓,看起來還比較像是人住的。
幾天之後,史密斯與世長辭。死亡證明上寫的是「中風」,但根據萬世不朽的爵士樂手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的說法,史密斯的死因是「一切」。他筋疲力盡。他放棄了。他留下銀行裡的十八美元,外加四萬四千磅(二萬公斤)的資料。
經過二十年的研究,二十四次長途跋涉造訪史密斯的檔案館,加上在二十六個州與日本所進行的超過五百次訪談,我終於在北卡羅萊納的杜倫(Durham)完成這本書,當時我就站在吧檯高的書桌旁邊,那是我用史密斯八呎長的不鏽鋼暗房水槽重新打造的,他在1950年代末,把同一只水槽裝進他位於第六大道的閣樓裡。我的書桌後面,是史密斯訂製的松心木燈桌,以前他用這個燈桌來檢查底片。
史密斯在暗房裡投入驚人的工夫和努力,他相片裡那些細膩調整的明暗色調以及溫暖的紋理,會在翻閱檔案時不斷帶來神奇的體驗。除了他的相片之外,我也被那些神祕莫測、無法估價的錄音帶給打動,那些錄音帶是在他那個與世隔絕、骯髒凌亂的「爵士閣樓」錄製的,《生活》雜誌的行政和攝影部門以及其他比較理性的同僚都認為,隱退到那裡的史密斯已經精神失常,徹底崩潰。他們的看法並不全是錯的。
史密斯的閣樓歲月標誌著他的沉淪(sink,與英文的「水槽」同字),深陷在毒癮以及唐吉訶德式的記錄偏執裡,最終導致他的自我毀滅。在這過程中,他創作出一些最奇怪也最誘人的作品,這些作品加總起來,從時間和數量的角度看,遠超過他其他時期的作品總和,在這個夜晚荒涼、白日熙攘販售著易腐花卉的街區,這些作品捕捉到這棟閣樓內部與周遭那些美麗的、鬼魅的、麻煩的生活與時光,而這所有一切,都是他內在騷動的鏡影與象徵。
在這過程中的某一刻,我領悟到,我因為把焦點略略轉移到他旁邊,反而逐漸得到一幅更清晰的史密斯圖像,用同樣的方法,你也可以把天空的星星看得更清楚,本書就是這種廣角視野的實驗結果。
序曲 PROLOGUE (節錄)
1977年,五十八歲、坐在輪椅上的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在他位於曼哈頓二十三街閣樓公寓(loft)外的人行道上,看著二十幾名志工將他的畢生作品搬進兩輛貨運卡車裡,這些志工大多是對他充滿敬意的攝影系年輕學子。二十二噸的素材打包妥當,接著要穿越半個國度,送往亞歷桑納大學新成立的攝影檔案館:「創意攝影中心」。這批貨物抵達土桑時,不但塞滿了一座高中體育館,還蔓延到外圍幾個房間。與腰等高的一落落箱子,從一面牆排到另一面牆,中間清出可以行走的通道。這些箱子大多都沒標示,裡面的每樣...
推薦序
∎尤金•史密斯──一位以紀實之名、化真理為偏見的攝影家(節錄)
文・張世倫
一些人們熟知「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外顯事蹟,大致是如此陳述的。
尤金•史密斯,1918年出生於美國中部堪薩斯州威奇塔,來自於一原屬小康、但家道中落的剛毅家庭。年少時的他經歷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苦澀嚴峻,從身為攝影師的母親處習得了拍攝與沖洗照片的專業技能,並很快以此為業、分擔喪父後的家計重擔。成年後的史密斯前往活絡蓬勃的紐約發展,開始以攝影記者身分為職,替正值全盛時期的圖像新聞雜誌供稿,逐步在1940年前後建立專業名聲。
史密斯作為紀實攝影名家的第一個重要系列,來自二次大戰期間擔任《生活》雜誌戰地記者,隨同美軍在亞洲戰場與顯露敗象的日本,進行最後階段的跳島作戰。一系列拍攝於塞班島、關島、硫磺島以及沖繩的前線影像,不但刻劃了戰爭場景的迫切險惡、砲火傷亡的無情殘酷,更以較具同理、而非妖魔化的角度,紀錄了身為美軍「敵人」的日本戰俘與平凡庶民,回歸他們同樣身為「人」的生命位置。多年後他曾重述此一經歷,稱當時親眼目睹亞洲戰場上身屬敵方的老弱婦孺慘狀,就像看到自己位在美國遠方的妻子孩童,無法不感同身受、以相機移情同理那平凡庶民在人為戰亂下的顛沛流離,而此一讓史密斯名聲初顯的影像報導,也被廣泛稱道為是人道主義攝影的重要典範之一。
追求視覺張力、貼近衝突現場的史密斯,在1945年的沖繩戰役裡為了搶拍照片,身受砲擊重傷險些喪命。戰後他靜養了整整兩年,無法從事攝影工作。一個如今聽來近乎傳奇的重拾攝影「事件」,發生於46年某日,正在家中休養的史密斯隔著窗子,看見自己兩個孩童後院玩耍的背影,於是拿起了睽違已久的相機、反覆指揮構圖,拍攝了名作《邁向天堂花園》(The Walk to Paradise Garden),藉此象徵棄絕黑暗、遠離戰爭、走向和平,邁向光明的祈望。這幅照片抒情感傷、近乎畫意的田園風格,雖然並非史密斯最經典的硬派寫實手法,卻因其淺顯易懂的圖像寓意,並被收錄於1955年由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策展人愛德華•史泰肯企劃的《人類一家》大展中作為壓軸照片而廣為世人所知,不但公認為史密斯最著名的一張照片,更隨著《人類一家》在美國國務院支持下進行國際巡迴的宣傳任務,而成為文化冷戰時代,象徵美國觀點世界「和平」的代表性圖像。
戰後傷癒復出的史密斯,在1947至54年間成為《生活》雜誌的全職攝影,這段期間他完成了幾個著名的紀實報導系列,例如聚焦在民間醫療人手不足的《鄉村醫生》(Country Doctor,1948)、佛朗哥獨裁統治下保守壓抑的《西班牙村莊》(A Spanish Village,1951),種族隔閡下衛福資源嚴重不均的《助產士》(Nurse Midwife,1951)等經典,被認為是「圖片故事」此一新聞攝影典範的奠基名作。有別於搭配新聞報導的單張配圖,所謂的「圖片故事」指的是以圖片為主、文字輔佐的報導體例,攝影家藉由多張照片的序列編排與版面組織,將鏡頭下所拍攝到的世間現實,藉由圖文整合與版面編排的設計,重新組織為一套以影像為敍事主體、藉圖像詮釋現實的新聞故事。而在史密斯具體實踐的新聞攝影裡,持相機的人不再只是客觀、被動的消極觀察者,而更應該是具有社會意識、追求社會改良的主動倡議者。
史密斯與《生活》雜誌的矛盾逐漸加劇,前者認為攝影家是最貼近拍攝現場的人,應該擁有刊登內容的主導權,後者則基於企業營運與銷售現實,講求高度分殊的專業分工。前者認為只有攝影家能清楚明白在現場按下快門後,照片在暗房裡應該如何沖洗、調控影像明暗層次,並應該如何進行圖文搭配與版面配置,才能最適切地詮釋「現實」。但在後者的工作慣例裡,攝影家的任務就是在現場拍攝,至於沖洗、放相、撰稿、排版,美編等,都像生產流程般交由專人處理,每個人如螺絲釘各盡其職,才是現代媒體企業追求採訪效率與編採節奏的展現。
雙方的衝突,終於在54年關於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醫生在西非行醫的圖片故事《憐憫之人》裡達到頂點。史密斯認為《生活》最終刊出的篇幅版面,全然背離了他所付出的心力與原初設想,原本想要刻劃史氏身處的惡劣環境裡,社區眾人群志向上的勉力行徑,最終見刊的圖文詮釋卻十分偏頗,太聚焦在宛如集「聖人」與「暴君」於一身的白人主角史懷哲身上,史密斯因此憤而辭職。
離開《生活》的史密斯,在1955年加入了由攝影家自主創立、標榜影像主體性的馬格南通訊社,原本被外界普遍認為是一樁完美結合,結果卻不如想像美好。此一時期的史密斯,心理狀態起伏不定,數次進出精神病院,並有嚴重的酗酒與藥物成癮問題。缺乏委託案子的他在馬格南中介下,接到了一個關於匹茲堡建城兩百週年的專書拍攝案,委託方原本希望史密斯用三個禮拜時間、拍攝一百張照片結案,史密斯卻視此為天賜良機,意圖將其擴大為攝影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拍攝計畫,他不斷延遲交稿期限,硬是在匹茲堡待了一整年,拍攝了超過一萬七千張的照片,光是他最終沖洗出的確定入選版照片便高達兩千多張,遠超過原委託方的承受幅度。
為了減損財務損失,馬格南通訊社嘗試洽談多個圖片雜誌社尋求刊登,卻都因為史密斯出奇「難搞」的名聲而不得要領,未能成書、無疾而終的「匹茲堡計畫」,最終僅能以高度刪節的方式在《大眾攝影》年鑑裡局部刊載,而與馬格南成員關係緊張的史密斯,在1958年決定自行退出通訊社。史密斯試圖以一中等規模都市為樣本,使用多面向與意識流等手法,嘗試對戰後美國社會發展樣貌進行刻劃的「匹茲堡計畫」,最終成為攝影史上一個宛如希臘神話裡,伊卡洛斯在過於自負、向上昂揚的飛翔中,蠟製的翅膀竟被太陽炙熱所熔化,最終只能失速墜落的宏偉失敗。
財務吃緊、家庭失和的史密斯,自57年起移居至曼哈頓花卉批發區的一處閣樓裡。原本將窗戶全部漆黑、想要離群獨居的他,很快地將注意力從失敗的匹茲堡計畫轉移到此一有著「爵士閣樓」(Jazz Loft)別號的熱鬧場域。這棟大厦是50年代爵士樂手在俱樂部表演結束後,時常舉行午夜聚會的祕密基地,由於身處非住宅的商業區,晚上徹夜即興排練也不會遭人抗議,往來進出的又是各具鋒利感知稜角、卻身處社會邊緣的出色樂人,自然深深吸引了頗有同病相憐感受的史密斯。他不但開始大量拍攝這棟建築的一切,將此「閣樓」視為另一個可見微之著、管窺美國樣貌的微型「匹茲堡」,經濟拮据的他更添購了大量的錄音器材,宛如強迫症般不斷以聲音紀錄空間中發生的一切聲響——那些屬於爵士即興發想、天涯落魄孤零人、偶遇傳奇人物,或是屬於他自身牢騷的喃喃自語,留下數量可觀、史料意義極高、卻缺乏系統條理,以往公認極難解讀的磁帶檔案。讀者手上這本Sam Stephenson「非典型」史密斯傳記的起點之一,便出自這些零星破碎、無窮無盡,卻宛如孤高星辰,偶會閃現無比靈光的錄音聲響,Stephenson同時也是針對史密斯未能完成的「匹茲堡計畫」與「爵士閣樓計畫」,進行檔案整理與重新詮釋的兩本重要專書作者。
1961年,亟欲建立企業形象的日立公司跨海委託史密斯,盼其前往日本進行品牌宣傳的拍攝計畫。雖然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公關宣傳委託案,史密斯仍花了兩年時間緩慢進行,不落俗套地捕捉了那戰後高速復興的東瀛新貌,最終完成了名為《日本:一個章節的影像》(Japan: A Chapter of Image,1963)的攝影集,顯現了他在商業需求與個人創意間少見的妥協結合。而在個展邀約不斷、充滿回顧氛圍的60年代尾聲,指標性的美國光圈出版社終於出版了史密斯的作品專書,他自己所構想的個人創作回顧攝影集《大書》,則因為屏除任何文字干擾、只由圖像拼貼組構的高度實驗性與缺乏商業潛力,僅停留在樣書設想的階段。然而,史密斯生涯中最後一個宏大的紀實攝影計劃,要到生命尾聲的70年代才會發生。
對生平諸多起伏的史密斯而言,1971年顯得格外關鍵。這一年紐約的猶太博物館盛大舉辦了由他全權主導策展、照片件數高達六百多張,命名為「讓真理成為偏見」(Let Truth Be The Prejudice)的生涯回顧大展,是對其攝影成就的高度肯定。同一年,他與日裔美籍的艾琳美緒子再婚,兩人在隨「讓真理成為偏見」巡迴至日本等地展覽時,關注到發生在熊本縣水俁市的汞中毒公害事件,他們和當地正與黑心企業進行抗爭的自救團體合作,進行長期蹲點、為時數年的「水俁病」拍攝計畫,盼能將此一公害事件背後的不公不義昭告世人。為了廣為傳播兩人倡議的社會訴求,史密斯也與原本已停止往來的傳媒界接觸,他仇視多年的《生活》雜誌在72年刊登了中等篇幅的圖片故事,向英語世界揭露了發生在亞洲的水俁病危害,但其訴諸於感官聳動、且彷彿暗示弱勢者只能被動承受的標題〈來自一條水管的死亡水流〉,深深激怒了此時已改名為艾琳•史密斯的美緒子。為了克服圖像新聞雜誌在篇幅與尺度上的諸般「限制」,兩人最終以共同創作、集體署名方式,以結合照片與文字、內容兼具強烈議論和抒情感性的多重風格,在75年出版了近兩百頁的攝影集《水俁》,這不但是史密斯生涯最後一個重要計畫,同時也是歷史上重要的紀實攝影經典。
與此彷彿無比正義、但略顯僵化的攝影家形象相比,這本「非典型」傳記對於史密斯「神話」的多重拆解,或許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再那麼偉大崇高,卻也更為貼近人性、複雜有趣,充滿內在矛盾,並活在其時代氛圍下的血肉之「人」。事實上,史密斯所代表的紀實「典範」雖然重要,它卻也是一個產生於特定時空脈絡下、而難被複製重現的時代產物。
∎尤金•史密斯──一位以紀實之名、化真理為偏見的攝影家(節錄)
文・張世倫
一些人們熟知「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外顯事蹟,大致是如此陳述的。
尤金•史密斯,1918年出生於美國中部堪薩斯州威奇塔,來自於一原屬小康、但家道中落的剛毅家庭。年少時的他經歷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苦澀嚴峻,從身為攝影師的母親處習得了拍攝與沖洗照片的專業技能,並很快以此為業、分擔喪父後的家計重擔。成年後的史密斯前往活絡蓬勃的紐約發展,開始以攝影記者身分為職,替正值全盛時期的圖像新聞雜誌供稿,逐步在1940年前後建立專業名聲。
史密斯作為...
目錄
導讀 一個以紀實為名、化真理為偏見的攝影家
序曲 Prologue
PART Ⅰ
1 《墨西哥人》 Mexicana
2 威奇塔 Wichita
PART Ⅱ
3 計畫清單 List of Projects
4 吉姆‧卡羅勒斯 Jim Karales
PART Ⅲ
5 大書 The Big Book
6 賴瑞‧克拉克 Larry Clark
7 《國王大道》 Camino Real
8 尚恩‧歐凱西 Sean O’Casey
PART Ⅳ
9 卡羅萊納夜鷹 Chuck-Will’s-Widow
10 桑尼‧克拉克 Sonny Clark
11 羅尼‧佛里怎麼了? What happened to Ronnie Free?
PART Ⅴ
12 塔馬斯‧詹達 Tamas Janda
13 多莉‧格蘭‧伍德森 Dorrie Glenn Woodson
14 瑪莉‧法蘭克 Mary Frank
PART Ⅵ
15 史密斯的一些票據和通訊,1959–1961 A Sample of Smith’s Papers and Correspondence, 1959–1961
16 露絲‧費斯基 Ruth Fetske
17 霍爾‧歐佛頓和凱文‧亞伯特 Hall Overton and Calvin Albert
18 歐佛頓和瑟隆尼斯‧孟克 Overton and Thelonious Monk
PART Ⅶ
19 艾琳‧美緒子‧史密斯 Aileen Mioko Smith
20 徵求口譯員 Interpreter Needed
21 相遇在成田 Meeting at Narita
22 元村和彥 Kazuhiko Motomura
23 靈魂 Reikon
24 石川武志 Takeshi Ishikawa
25 塞班島 Saipan
PART Ⅷ
26 一封長電報 A Long Telegram
27 茉德‧卡倫 Maude Callen
28 白蘭琪‧杜波依斯和麗娜‧格羅夫 Blanche Dubois and Lena Grove
終章 Epilogue
致謝 Acknowledgments
導讀 一個以紀實為名、化真理為偏見的攝影家
序曲 Prologue
PART Ⅰ
1 《墨西哥人》 Mexicana
2 威奇塔 Wichita
PART Ⅱ
3 計畫清單 List of Projects
4 吉姆‧卡羅勒斯 Jim Karales
PART Ⅲ
5 大書 The Big Book
6 賴瑞‧克拉克 Larry Clark
7 《國王大道》 Camino Real
8 尚恩‧歐凱西 Sean O’Casey
PART Ⅳ
9 卡羅萊納夜鷹 Chuck-Will’s-Widow
10 桑尼‧克拉克 Sonny Clark
11 羅尼‧佛里怎麼了? What happened to Ronnie Free?
PART Ⅴ
12 塔馬斯‧詹達 Tamas Janda
13 多莉‧格蘭‧伍德森 Dorrie Glen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