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明的設計超筆記
全部圖解+重點筆記+超連結影響+跨域美學常識
打開藝術|建築|設計視野,必備的美感基礎
欣賞設計就像學外語,必先瞭解背後文化
有機設計|結構主義|風格派|日本風|德國工藝聯盟|流線型……
看圖就是快,速查秒懂歷來大師靈感連結的過去&未來
專有名詞不怕不怕,看懂設計才是重點◎工業設計+平面設計+藝術建築的全方位設計史
◎人、事、物重點筆記,清晰條列,速查40個經典風格和運動!
◎不只是設計史,還原風格誕生的時空場景,更列出後期運用線索
◎附詳盡設計運動大事年表,及近300張精采作品彩圖
▌欣賞設計就像學外語,這一本有單字有文法,帶你看懂背後文化!
˙為什麼「現代風格」會成為美國夢的象徵?
˙為什麼30-50年代會興起「流線型風格」?
˙極簡主義如何跨域影響Apple的產品設計,甚至是安藤忠雄的建築?
˙瑞典、丹麥跟芬蘭的「北歐現代風格」,有何不同特色?如何在未來影響了日本MUJI
▌讓設計常識打開美學視野,更成為未來靈感
我們常有機會看到或用到傑出的設計產品,甚至是建築或藝術,你能夠分辨出它們屬於哪種風格嗎?你能認出各種風格的特色和大師之作嗎?我們常常好奇,設計這些精采作品的靈感從哪演變而來?將來又進化成何種樣貌呢?
▌不同於設計史大部頭,這一本讓一切變簡單
這一本不同於一般設計史,簡明扼要的筆記風格,輕盈的文字量配上大量圖像,讓一切變得更簡單、容易些。更有趣的是,重點不在知曉這些名詞,而是要啟發你,看見這些運動所帶來的影響和承先啟後,你可站在全新高度,看懂當代設計的發展軌跡,甚至預視未來設計的可能趨勢。
▌設計靈感哪裡來?給專業和欣賞者,滿載而歸的實用解答
˙蘋果電腦iMac突破性的工業設計,可以追溯到包浩斯的設計主張。
˙電影《猜火車》海報所用的美術字體設計,深受瑞士學院風格影響。
˙貝聿銘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可以看出捷克立體主義的風格。
˙普普藝術來自新藝術、裝飾藝術、未來主義、歐普藝術、迷幻文化、庸俗文化等。
˙「達達藝術家」吸收了俄國的「結構主義」,並影響了後來的「超現實主義」。
當我們看到許多的傑出設計品,讚嘆它們驚人的巧思時,可曾想過它們的創作原型,其實正來自許多設計風格或運動的影響?許多舊風格,都是在加入當代元素後重新流行,很多新作品,其實偷自舊風格。一種設計風格的興起,常延續自另一種早先的流行風格,但也可能是對抗或質疑另一種風格而誕生,就像大自然中的演化。本書用圖像剖析了它們的前世今生,如何影響了當代,也將繼續影響下個世代,讓你更融會貫通,懂得欣賞設計,樂在其中。
原書名:《當代設計演化論: 關鍵運動與經典風格的承先啟後》
作者簡介:
拉克希米˙巴斯卡藍 Lakshmi Bhaskaran
曾參與過許多設計出版計畫的自由撰稿人及編輯,包含ID, Blueprint, Wallpaper and Viewpoint。著有Size Matters一書。亦為當代傳播學的講師,任教於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譯者簡介:
羅雅萱
台大財金系畢業,新堡大學口譯碩士。熱愛設計與藝術的自由譯者,希望設計美學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譯有《設計大師談設計》、《靈感時代》、《日常生活經典100》、《什麼是產品設計》、《什麼是產品設計》、《無用設計:32位頂尖設計師的永續創意》和《邁向頂尖設計師:30位平面設計師的創作養成術》。
章節試閱
極簡主義 Minimalism 1967-1978
起源地│紐約
主要特色│
在藝術方面:幾何造型,格狀構圖,嚴謹的色面
在建築方面:極簡的造型與乾淨的線條,運用光線變化
主要內容│
各元件之間相互平等
簡約的造型、大量的留白
利用空間、物料、光線和色彩帶來變化,不固守特定的形式
極簡主義出現於1960年代中期,主要用來描述莫里斯(Robert Morris)、佛萊文(Dan Flavin)和裘德(Donald Judd)等藝術家造型簡約的雕塑作品,後來卻逐漸延伸,擴展至設計界和建築界,以及時尚界和音樂界。
佛萊文以無任何裝飾的霓虹燈管作為呈現美學的裝置,使他成為極簡主義的先驅。極簡風絡的藝術作品,以運用工業材質,強調物體的基本造型和各元件之間相互平等的關係為主要特色。
在建築方面,許多來自各種不同文化背景與國籍的建築師,皆以簡化表達媒介、大量的留白和乾淨俐落的線條,創造出其極簡主義風格的作品。英國建築師帕森(John Pawson)極其簡約的設計,正是極簡主義風格的表徵。帕森的現代建築風格,利用空間、物料、光線和色彩帶來變化,不固守特定的造型。其他知名的極簡主義建築師包括巴拉甘(Luis Barragán)、弗羅札尼(A.G. Fronzoni)、席維斯金(Claudio Silvestrin)、祖姆特(Peter Zumthor)和日本的安藤忠雄(Tadao Ando)。
高科技風格 High-tech 1972-1985
起源地│美國、英國
主要特色│
簡單、極簡的造型
使用工業材質
帶有強烈科技色彩的設計
主要內容│
為後現代主義設計語彙的分流
在非工業環境中使用工業材質
遵循設計格言「形隨機能而生」
又稱工業風格(Industrial Style)或平光黑色風格(Matt Black)。高科技風格是1970年代初期興起於建築界的設計風格,為後現代主義設計語彙的分流。受到現代科技的啟發,以高雅簡潔的視覺效果為特色,在非工業化的環境中,運用工業材質及其他因科技進展而開發出來的新材質,例如工廠和醫院所使用的塑膠地板、工業用地毯、工業照明器具等。高科技風格也被用來形容現代主義所發展出來的新風格,設計師運用玻璃、磚塊、金屬和塑膠等新材質,取代傳統的木頭等材料。
高科技風格的先驅為英國建築師佛斯特(Norman Foster)和羅傑斯(Richard Rogers),兩者皆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工業元素,其設計宗旨為遵循建築大師蘇利文(L. H. Sullivan)的名言「形隨機能而生」(form follows function),凸顯建築結構,並將其化為設計元素。高科技風格的經典作品為羅傑斯和皮亞諾(Renzo Piano, 1971-1977)共同設計,位在法國巴黎的龐畢度中心(Center Pompidou),以及褔斯特的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部大廈(HSBC, 1979-1988),以及安帝斯(Peter Andes)、海(Paul Haigh)和德索(Joseph Paul D’Urso)等人的室內設計作品。
羅傑斯與皮亞諾在設計龐畢度中心時,將所有的結構與設備都置於玻璃立面外,化為視覺焦點,將裸露的管線與樓梯間漆上各種顏色。在過去,建築物的金屬管線都會隱身在古典的外觀下,但高科技風格的設計師,卻以獨特的新設計風格,刻意打破傳統。龐畢度中心是在高科技風格剛出現時完工,將造型與機能之間的相關性放大到極致,成為促使高科技風格發展的轉捩點。其後,高科技風格的建築不斷出現,卻不一定對該風格有最正確的詮釋。愈來愈重視美學與設計的結果,使得許多建築結構為了追求未來感而變得太過複雜。迄今仍有許多高科技風格的建築,不過多半都會摻雜其他較為古典的設計元素。
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1978迄今
起源地│義大利
主要特色│
反抗工業生產流程
融合過去的設計風格
注重表面裝飾
在平面設計上運用層疊的圖像、拼貼和攝影蒙太奇等手法
主要內容│
質疑現代主義對邏輯、簡約和秩序的重視
主張結合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高知識份子和平民百姓的藝術
認為在作品中加入象徵主義的元素將更能觸動消費者的心理
將視覺概念置於不屬於其原本的環境中
後現代主義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反抗現代主義論f的理性風格。後現代主義在1960年代便已出現,但至1980年代初期才真正形成一股風潮。後現代主義者認為現代主義創造出許多難以理解的書籍和藝術品、沒有靈魂的物品和令人難以接受的建築。美國設計師范裘利(Robert Venturi)在他1966年出版的《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rue)一書中,質疑現代主義對邏輯、簡約和秩序的重視之正當性,主張矛盾與模糊也應占有一席之地,並認為現代建築基本上不具象徵意義。早期的後現代主義者,認為現代主義無裝飾和幾何抽象的造型,去除了建築中的人文因素,讓建築物顯得遙不可及。1972年,法國文論家巴特(Roland Barthes)在1957年問世的《神話學》(Mythologies)的英文翻譯本出版,他對符號學的論述,引起廣泛的注意,許多設計師更加堅信在建築物和物品中摻入象徵主義,將更能觸動消費者的心理。
因此,後現代主義者主張融合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結合高知識份子和平民百姓的藝術,重新重視表面裝飾,納入多元而兼容並蓄的風格。1970年代中期,葛瑞夫(Michael Graves)等美國設計師開始在作品中運用裝飾性,甚至帶有諷刺性的圖案,其中有許多都是取材自過去的裝飾風格,例如裝飾藝術、結構主義和風格派的作品。索托薩斯、煉金術工作室和孟斐斯,以色彩、裝飾、觸感、運用過去的設計風格和奇特的元素為特色的作品,躍為後現代主義風格的重心。從陶瓷、織品、珠寶、銀器、家具到燈具,紛紛出現色彩鮮豔、大膽的設計,Alessi、Artemide、Cassina和Formica等設計界的公司,紛紛以少量生產的方式推出限量商品。孟斐斯集團的設計風格,常被認為是集多種設計風格之大成,其作品包含各種具後現代主義特色的小型物品和家具。後現代主義設計師幽默而充滿趣味的設計手法,運用現代主義者最痛恨的裝飾與鮮豔的色彩,遵循自行設下的規範,進行大膽妄為的創作。
在建築方面,強森(Philip Johnson)位於紐約的AT&T大樓(1978-1983)為後現代主義美學的典範。他用向來被建築界認為是「次等」設計的家具裝飾大樓的外牆,觸怒當時建築界的主流體系。這棟以國際風格建造的摩天大樓,巴洛克式的山形牆外觀,被譏為十八世紀英國戚本代爾式家具(Chippendaletop)造型。這種將視覺概念置於不屬於其原本環境的手法,是解構主義的概念(在1970和1980年代從文學界延伸進藝術界的一股風潮)。
被批評為過於冷漠和正式的瑞士學院風格,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這段期間逐漸沒落。相較於現代主義者對歷史主義、裝飾和鄉土文化的抵制,後現代主義的設計師反而從中汲取能量,拓展設計上的可能性。受到立體主義和達達主義的啟發,後現代主義運用重疊的圖像、拼貼和攝影蒙太奇等技術,融合當地文化,使得後現代設計風潮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興起。
當時的設計師意識到在後工業時代中,現代美學已與社會脫節。因此,他們開始拓展視覺語彙,打破既有的價值觀,探討不同的時代、風格與文化。魏納特(Wolfgang Weingart)以實驗性的設計手法,創作出一系列看似複雜而無章法,卻又隨興而幽默的海報。葛雷瑟(Milton Glaser)是二十世紀末另一位值得一提的設計師。他是圖釘工作室(Pushpin)的創辦人,也是「我愛紐約」(I Love NY)標誌(1973)的創作者。其幽默而具裝飾性的設計風格,是後現代主義的推手之一。
後現代主義反理性的風潮在奢華墮落的1980年代興起、茁壯,從而衍生出許多派別,包括解構主義、高科技風格和後工業主義。然而,1990年代初期的全球經濟緊縮,促使設計界開始尋求其他更理性的設計方法。儘管如此,後現代主義的精神迄今仍促使我們不斷重新評估設計的真諦。
極簡主義 Minimalism 1967-1978
起源地│紐約
主要特色│
在藝術方面:幾何造型,格狀構圖,嚴謹的色面
在建築方面:極簡的造型與乾淨的線條,運用光線變化
主要內容│
各元件之間相互平等
簡約的造型、大量的留白
利用空間、物料、光線和色彩帶來變化,不固守特定的形式
極簡主義出現於1960年代中期,主要用來描述莫里斯(Robert Morris)、佛萊文(Dan Flavin)和裘德(Donald Judd)等藝術家造型簡約的雕塑作品,後來卻逐漸延伸,擴展至設計界和建築界,以及時尚界和音樂界。
佛萊文以無任何裝飾的霓虹燈管作為呈現...
作者序
從藝術到建築,從家具設計到平面設計,設計在21世紀已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不管是作為溝通管道、表達方式、吸引新的觀眾,或是重新引起舊觀眾的注意,在這個永不滿足的世界中,設計語彙已成為主流選項,「設計,無所不在」。
當今的世界充斥著各種選擇,各式產品除了功能之外還被賦予更多角色,營造了一個由消費主義驅動,由美學主導的世界。在這個可丟棄的時代中,大量生產取代客製化,毀損物品不是拿去修理,而是被丟棄。設計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讓我們習於他的存在,因此產生更多的期待,更多的要求,不斷尋找不同之處、尋找下一個明星,要求設計產業和設計師滿足我們的需求。
為了回應21世紀的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有越來越多現在的設計師向歷史主義尋求協助。就設計產業而言,所謂歷史,就是從過去的藝術、設計和建築風格中得到啟發。有許多設計師會從過去的作品中尋求靈感,例如參考希臘風格的羅馬雕塑家們,但此一作法的合宜性也經歷了150多年的爭辯。19世紀的藝術與設計偏重模仿歷史,卻與20世紀強調的現代主義對立。現代主義者急於創造新的設計語言,對他們來說,從過去汲取靈感並非可行之道。直到196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出現,質疑現代主義者的看法,設計師才能再次自由地悠游於歷史中。
繞了這麼一圈之後,設計開始在新的世紀中尋找立足點。歷史主義不只搖身變為尋找創意的正當來源,也是當代視覺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已經脫離過去只要一種風格便足以代表某個時代精神的年代。科技與機械的革命性進展,以前曾經是刺激設計師和建築師向前的動力,現在卻不再有同樣的激勵效果。現在的設計師面對眾多的選擇,有各式各樣不同的風格和屬性讓他們可以精挑細選,將現代與過去混和搭配,營造屬於未來的樣式。
原先觀眾屬性各有不同的多種風格,都被如海綿般廣納各種影響勢力的「二十一世紀現代主義」所吸收,跨越原先區分各種不同設計風格的限制,創造出新的表達方式和全球特色,將設計推往前所未見的多元境界。過去的風格在加入當代的元素之後重新流行,變得更稍縱即逝、出現的次數更頻繁,有如流行時尚產業而非設計界。
《當代設計進化史【精采視覺版】》結合歷史與當代的設計範例,橫跨工業設計、家具、平面設計、藝術和建築等領域,是設計師、設計學院的學生、以及任何對設計有興趣的人都應該有的一本參考書。這本書的目的除了提供知識,也希望激發設計的創意,介紹二十世紀各大設計運動與風格。各個章節除了說明該設計風格前後的演變之外,也探討過去的設計風格可以如何運用在現代設計上,並列出各個風格的主要特色和代表人物,方便讀者參考。書中並藉由設計運動與風格、設計作品、設計師和設計大事等四個年表,說明設計的發展與演變。
設計已經不只是牽涉到造型或功能而已。設計是一種語言。設計和語言一樣,必須先充分了解其內涵,才能有效地運用。《當代設計進化史【精采視覺版】》就是引領讀者了解設計的祕訣。
從藝術到建築,從家具設計到平面設計,設計在21世紀已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不管是作為溝通管道、表達方式、吸引新的觀眾,或是重新引起舊觀眾的注意,在這個永不滿足的世界中,設計語彙已成為主流選項,「設計,無所不在」。
當今的世界充斥著各種選擇,各式產品除了功能之外還被賦予更多角色,營造了一個由消費主義驅動,由美學主導的世界。在這個可丟棄的時代中,大量生產取代客製化,毀損物品不是拿去修理,而是被丟棄。設計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讓我們習於他的存在,因此產生更多的期待,更多的...
目錄
前言
設計年表
設計風格變遷
經典設計
設計大師
設計大事紀
主要設計風格
藝術與工藝運動
美學運動
日本風
新藝術
現代主義
美術風格
青年風格
佈道院風格
分離派
維也納工坊
德國工藝聯盟
未來主義
裝飾藝術
捷克立體主義
漩渦主義
達達主義
風格派
包浩斯
現代風格
結構主義
超現實主義
理性主義
流線型風格
有機設計
國際風格
生物型態主義
北歐現代風格
當代風格
瑞士學院風格
普普藝術
太空時代
歐普藝術
反設計
極簡主義
高科技
後工業主義
後現代主義
加州新浪潮
孟斐斯
解構主義
去哪裡看?
延伸閱讀
圖片授權
索引
前言
設計年表
設計風格變遷
經典設計
設計大師
設計大事紀
主要設計風格
藝術與工藝運動
美學運動
日本風
新藝術
現代主義
美術風格
青年風格
佈道院風格
分離派
維也納工坊
德國工藝聯盟
未來主義
裝飾藝術
捷克立體主義
漩渦主義
達達主義
風格派
包浩斯
現代風格
結構主義
超現實主義
理性主義
流線型風格
有機設計
國際風格
生物型態主義
北歐現代風格
當代風格
瑞士學院風格
普普藝術
太空時代
歐普藝術
反設計
極簡主義
高科技
後工業主義
後現代主義
加州新浪潮
孟斐斯
解構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