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地讚美他人
卡內基成功箴言
想要駕馭別人,請不要吝嗇!如果可以的話,給予他所需要的一切。
自重感與生俱來,給予他人真誠的讚揚可以使你迅速獲得成功。
讚賞源於真誠,諂媚始於虛偽;讚賞為人欽佩,諂媚令人不恥。讓我們把恭維、諂媚澈底拋棄,細心去研究別人的優點,用由衷、誠懇的讚賞去收獲你忠實的夥伴。
小時候,我們可能有過成為超人的夢想。那種可以駕馭自己的生活,經常在危急時刻出現的英雄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於是,我們夢想著自己也會臨危受命,統領千軍萬馬,馳騁疆場,將入侵的敵人全部消滅。
現實中的我們有時會很苦惱,看到別人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辦事。我們往往會在這時對自己產生懷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但是,難道真的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嗎?
讓我們回憶一下。
你是否曾經用過恐嚇、辱罵,甚至是用棍子、藤條教訓了你的孩子,只因為想讓他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一件事?你是否曾經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便用解雇的方法去威脅你的員工,讓他們加班到深夜而倍感生活壓力?你是否曾經躲在陰暗的角落裡,用一支手槍去對著別人的胸膛,只因為他腕上戴著你最喜歡的手表?
我想告訴你:這些方法太過笨拙了,只會為你帶來無法預想的負面效應。如果你問我: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成功地讓其他人自願去做一件事,我們應該有什麼作為?我可以很認真地告訴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盡量先去滿足他的需要。
佛洛伊德是奧地利的一位極負盛譽的心理學家,他曾說過,萬事都起源於兩種動機-「性衝動」以及「獲取重要位置的欲望」。美國的著名哲學家杜威教授也有過類似的見解:人類天性中的本質衝動就是「成為重要人物的欲望」。
既然提到需要,你可能馬上會想到許多。可是我們真正需要什麼呢?哪些是值得我們終生為之奮鬥追求的呢?暫列如下,僅供參考:
1. 健康,它是我們生命不息的源泉。
2. 食物,它是我們充滿活力的保障。
3. 睡眠,它是我們戰勝疲勞的支撐。
4. 金錢,它是我們追求幸福的可能。
5. 保險,它是我們後顧之憂的解脫。
6. 性愛,它是我們享受生活的滿足。
7. 自尊,它是我們個性外露的升華。
8. 子女,他們是我們沿承文明的動力。
這些都是最原始、最單純的需要。但是,經過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對於包括名聲、榮譽以及社會地位在內的自尊感,是最難以滿足的。這其實也就是佛洛伊德所說的「獲取重要位置的欲望」以及杜威所說的「成為重要人物的欲望」。
威廉.詹姆士曾說,人類天性中極重要的一點就是「渴求」被人重視。請注意他所用的詞彙,他並不是說「希望」、「渴望」或是「願望」,而是用「渴求」一詞反映人類最真切的願望,它是我們震徹心扉的吶喊。
尋求自尊的欲望是人類和動物間一項重要的差別。我們可以大膽做一個假設:是否由於想要脫離其他動物所表現出來的平凡,我們的祖先在自尊感的強烈推動下「直立行走」,才有了後來的不斷進化,最終產生了當代文明。
我們再來看看林肯。
大家都知道,林肯曾是一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在一家雜貨店工作的貧困店員。每天看著往來的顧客,看著他們講究的西裝和領帶,看著他們手中那些似乎可以鉤住一切的枴杖,感受著那些道貌岸然的商人們對他的不屑一顧,這些都一再地強烈刺激著他的自尊心。於是他把僅有的錢拿去買法律書籍,並經過仔細研讀及日後的親身實踐,最後成為受人敬仰的領袖。
許多名人的成功同樣是由這種滿足自尊感的強烈需求所激發。若沒有滿足自尊感的強烈需求,狄更斯無法憑藉的創作天賦成為一代文學大師,創作出不朽的名著。若沒有滿足自尊感的強烈需求,洛克斐勒無法憑藉著的創業天賦,得到一輩子花不完的錢,成為歷史上的第一位億萬富豪與全球首富。這些名人都都用堅毅展示自己的魅力,完成他們的夢想。
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一些人將自尊心化作虛榮心,做出讓後人感到可笑的事: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曾向皇室懇請被授予「海洋大將」和「印度總督」的頭銜;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雨果也曾想過讓巴黎以他的名字重新命名。
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竟然為了獲取他人的同情、關注而去裝病,還有一些人為了得到他人尊重,喪盡天良,為非作歹,置他人的生命安全於不顧。這樣的人是可恥的,可是他們不知道這些滑稽的表演正在成為別人心中的疤痕,那些曾有過的尊敬與痛惜,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退去了。
某些心理學專家表示,為了在瘋狂的幻覺中尋找現實世界中無法體會的自尊感,許多人精神分裂,甚至發瘋。在醫院裡工作的人會發現,患精神病的人數往往要比患其他病的人數還要多。這些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你我都處在危險之中,但問題是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這些。
那麼,這些人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沒有人可以準確地回答。事實上,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常年酗酒、吸毒而致使腦細胞受損而生病。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還有一大部分人本來就很正常,他們的檢驗報告說明:他們的腦細胞跟常人一樣健全。但是他們為什麼還是會患上精神病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走訪了一家精神病院的醫生,這位醫生由於在精神病研究方面的建樹而獲得最高的榮譽。他對我說,他其實也不知道人們為什麼會精神錯亂,也許很多精神錯亂的人能在瘋癲中找到了真實世界中無法被滿足的自尊感。同時,他也講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有一個女病人,她在婚姻上是一個失敗者,她從未獲得過丈夫的疼愛,孩子和社會地位對她來說,都快成為一種奢望。她的丈夫拒絕和她一起吃飯,命令她將做好的飯菜端到樓上,送到他的書桌旁獨自享用。由於現實的殘酷導致她精神失常,最後住進醫院。現在,她每天生活在幻影之中,認為自己已經嫁入皇室,堅持要別人叫她史密斯夫人,還覺得自己生了一個孩子。每次我去看她時,她都說:「醫生,我昨夜生了一個孩子!」
那位醫生跟我說,他其實不願意去救助這些病人,他感到患精神病的人都比以往過得更快樂。他們可以隨手簽張一百萬元的支票給你,或者給你寫封介紹信,讓你去見美國總統。他們在幻想中完成了對自尊感的征服,這對他們而言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所以,如果真有人對自尊感如此渴望以致發瘋,那麼真摯的讚美是否能使那些正常人為你創造奇蹟呢?當你面對夥伴感到悲傷憂鬱時,當你面對上司感到失落盲從時,當你面對人生感到困惑迷茫時,想想這些吧!那是你的精神食糧,是你鼓足勇氣解決困難的妙計。
美國鋼鐵公司首任總裁司華伯,年薪超過百萬美元。然而,他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沒有觸類旁通的天賦。僅憑著能夠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就讓他笑傲職場。我問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給了我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就是:
「對於我所面對的人,我有激發他們潛能的力量,那是我具有的最大的寶藏。具體地說,讚賞和鼓勵是我充分發展每一個人才能的方法!」
如果我們在小時候就聽過這段話,並把它背下來,讓它成為我們一生交際的指路燈,那麼就能夠解決我們現在的處境,使我們與眾不同。接著他又說:「世界上最容易使人委靡不振的是主管對於下屬工作的否定。我從來不批評任何人,我只是適當加以鼓勵,我總是稱讚他們,對於他們的過錯,我經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如果問我喜歡什麼的話,那就是真誠地去讚揚別人。」
這是司華伯所做的,也正是他和一般人的不同之處。一般人不喜歡一件事的時候,經常會指手畫腳、吹毛求疵。而真正喜歡一件事的時候,他們往往像害羞的小姑娘,把感覺放在心裡加以珍藏。
人的一生會與不同人進行交往,無論他們的地位多麼崇高,他們都樂於被人讚美,只有讚美能使他們獲得激情,將創造力釋放而成就偉大的事業。
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可能會想:這是老套、恭維、阿諛、拍馬屁,我嘗試過一萬遍了,可是一點也沒有用……這些對那些受過教育的人來說,一點用也沒有,他們的素質是天然的屏障,會讓你自討沒趣!
沒錯,拍馬屁當然無法騙過明白人,那是極其膚淺、自私和虛偽的,注定要失敗。可是當你出於真心去讚揚他們時,就會像是興奮劑,使他們樂於接受。
許多人無法感悟愛情的真諦,孤獨地過完一生,而第文尼兄弟卻是例外,他們一個與著名的歌劇明星結婚,另一位則與擁有數百萬家產的艾頓喜結連理。你會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吧!
《自由》雜誌曾報導:妮格雷是一位藝術家,她善於識別男人。對於第文尼兄弟,她表示:「他們了解讚美的藝術,他們比其他人都要成功。」讚美的藝術到了今天似乎已經被人忽視了,但它的確重要。讚美與諂媚可以被輕易地識別出來-讚美是出於真誠,而諂媚源於虛偽,一個是無私的,一個是自私的。
為了滿足別人的自尊感,我們需要用最真實的情感去褒獎他們,那與小人的恭維和獻媚相去甚遠。那是一種藝術,一種新的方法,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喬治五世為自己寫了六條格言,並掛在白金漢宮的牆上,其中一條是「我不接受卑賤的讚美」。我曾經看過一句話,很適合放在這裡:「獻媚是告訴別人,他貪得無厭!」如果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恭維、諂媚,那麼任何人都可以學會,都可以成為人際學的專家。
當我們不是思考某種確定目標的問題時,我們常常會用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去考慮自己。如果能用更多的時間去想想別人,就不必編那些謊話去恭維別人,而這些謊話是注定在開始的時候就要被戳破的。
愛默生說:「凡是我遇到的人,只要有勝過我的地方,我就一定去研究它,學以致用。」他的見解非常正確,發人深省,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多去想想別人的優點,把對人的恭維諂媚忘掉,給予人由衷誠懇的讚賞。那樣,他們才會對你所講的話語加倍珍視。即使你忘記了你所說的話,他們依然會把你的話記在心裡。要記住:「人只活一次,所以,任何能貢獻出來的好與善,讓我現在就去做。不要遲疑,不要怠慢,因為你只活這麼一次。」在你每天的生活中,別忘了為這世界留下一點讚美的溫馨,也許等你下次再度來訪時,會驚奇地發現它留下多麼鮮明的痕跡。
滴水藏海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是西元十九世紀德國的著名音樂家,他與貝多芬、巴赫齊名。他成名前,曾在一八五三年九月三十日拜訪舒曼夫婦,並彈奏了自己創作的C大調奏鳴曲。當他彈完的時候,舒曼興奮地喊道:「天才啊!年輕人,你真是個天才!」
這句發自內心的讚美堅定了約翰尼斯從事音樂創作的決心。從此以後,他專心致志地創作音樂,一首又一首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才得以展現在我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