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經由創新管理,參與進步脈動
從歷史經驗中管理學者歸納出企業生存的最基本原則是:持續利用本身條件,結合外部資源,滿足社會中尚未滿足的需求。然而企業所處的生態環境極為動態,現有生存空間必然會逐漸飽和甚至突然消失,然而同時也有新的生存空間不斷出現或被創造。
生存空間以及生存方式的變化起點絕大部分來自科技創新。例如數百年來,航海技術的進步擴展了市場及資源的範圍;交通運輸的技術(如鐵路及汽車)以及通訊的技術(如電報與電話)降低了交易成本;大規模的製造技術改變了大家的工作方式,改善了生活品質,也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結構乃至於人際關係。
換言之,過去數百年來的產業形貌、企業榮枯,以及上自經濟政治體系、下至家族與親子關係,其改變都與科技的進步息息相關。
而科技創新大部分都必須經由「企業」這一平台才能對人類社會產生作用並做出貢獻。從企業層次來看,媒體及運輸的進步擴大了潛在市場,於是開始重視行銷管理;生產技術的進步提升了規模,就不得不開始強調生產方法與效率。而隨著產銷方式的改變及規模成長,企業內部組織結構、人資管理及領導風格也必須隨之大幅調整。為了聚焦資源與確定未來的生存空間,企業也必須隨時關心外界變化,以確保經營策略的有效性與彈性。
以上是過去數百年或數十年來人類文明與管理思維進步的軌跡,其過程斑斑可考。然而此一「科技創新帶動世界進步」的趨勢,在過去二十年,其變化更為巨大,也更難以預測,尤其在資通訊技術及應用方面的日新月異,往往使我們目不暇接,甚至措手不及。這使「創新」不只需要關注與期待,而且必須更積極的進行管理,因此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創新管理的內容更值得我們重視。
郭國泰教授十分用心撰寫的這本《創新管理》正是符合這一個時代的此一需要。本書不僅從宏觀到微觀的不同角度介紹了創新的意義與趨勢,也在管理層面將企業內部從研發到新產品上市的管理做了詳盡的介紹。在策略上則有專章說明日益重要的智慧財產權及其商業授權模式,並用相當大的篇幅,以實例介紹網路時代不斷出現的各種創新商業模式,非常有參考價值。
本書所引用的文獻及實務資料都十分新穎,可以讓讀者在很短時間內快速知道世界各國近年來在創新以及創新管理上的各種做法及背後的道理。因此本書不僅可以做為上課時的教科書,也是企業界甚至一般大眾極好的參考書。
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司徒達賢
2019.3
郭教授在本書《創新管理: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時代的策略思維》第一章即指出,創新不僅與個人和企業( 組織) 有關,也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創新此一議題實不容忽視。
評估創新時,研發支出是常被引用的數據。根據科技部的統計,臺灣全年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逐年提升,2017 年時已達3.30%。以企業規模而言,占所有企業97.70% 的中小企業(即員工人數未達200 人)僅占全國研發支出的12.0%;若以研發支出排序,研發支出前20、50、100 及150 大企業其研發支出占全體企業研發支出之比率,均呈現逐年增加之趨勢,而研發支出增加金額以1,000 人以上企業最多,顯示企業規模愈大,對研發的投入也愈積極。這些數據都顯示,中小企業的研發支出少,因此可推論創新也較少。
郭教授引述Schumpeter 的論點,認為企業的創新有五種型態(包括新的產品、新的生產方法、新市場、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應來源、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等),可見創新的內涵非常豐富。若將創新視為「組織創造新的做法或將新的做法或觀念引入」,則創新可以展現在企業的各種活動中,包括產品、生產方法、服務流程、市場、原材料或半成品、供應來源、通路、行銷、流程和制度、組織設計、文化、營運模式及策略等。以營運模式為例,由OEM 模式轉換成ODM 模式,或轉換成OBM 模式,都可視為創新。因此,不以研發支出為標準,而是看是否採用新的做法或觀念時,會發現臺灣的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在國際市場展現競爭力,是因為它們時時在創新中。
本書中,郭教授除了介紹重要的創新趨勢(第四篇)外,循序討論創新的概念(第一篇)、如何獲取創新的經濟價值(第二篇)及執行創新的組織運作(第三篇)等三大議題,給予讀者完整的概念,使創新不流於口號,讀者能知之而後行之。輔以適時的加入「創新現場」和「創新思潮」,更能加深對某些創新議題的領會,使讀者能受益良多。本書另一特色是廣泛的使用附註,如讀者對某一議題有興趣時,可繼續深入探詢。
受限篇幅和為了聚焦,郭教授本書的重點偏向於產品與服務的創新。雖然如此,郭教授在本書第三篇中,廣泛的討論了產品與服務創新和公司中其他活動的關聯性,足見郭教授考慮之全面性,我想也埋下了撰寫有關其他創新類型專書的伏筆吧!
本人與郭教授結識多年,知道郭教授對創新、創業及中小企業議題的關注,也在學術期刊發表多篇的研究心得。欣見本書之出版,除預祝會受到對企業創新有興趣的讀者歡迎外,也期望看到他持續出版有助於中小企業創新的著作!
政治大學企管系所教授
于卓民
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