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說話很快,做事卻很慢,這裡的快與慢,邏輯跟我們不同。
◎印度的窮和富,超乎你的想像力。雇一堆人洗衣,開銷比不上一臺洗衣機。
◎女性位階低,是文化傳統,還是現代暴力?全印度都這樣嗎?
◎各國的人,為什麼會飛來印度冥想、沉思,或者,什麼都不想?
想像的印度不等於真實的印度,
作者為中國駐印度女記者塵雪,她一開始水土不服,
後來南來北往,逐漸適應這裡的溫度、食物、生活方式,
再一步探索印度的種姓制度、婚戀觀、男女階級、貧富生活差距與生命觀念。
她說,這裡充滿太多你意想不到的神邏輯。
◎印度和你想的不一樣:
‧觀察細節,有意思:
在這裡買豬肉當然不容易,但買其他肉也一樣,印度人到底吃啥?有美食嗎?
為什麼說印度的經濟是在夜間成長?因為政府部門無能,全靠私人……。
當地,乞丐還分專業與非專業,假乞丐會讓你惹上麻煩,怎麼判斷?
‧這裡有騙子。多嗎?
導覽的船夫會告訴你,導覽一小時收100盧比,但他講一個半小時,
卻收200盧比,理由是,在印度,一小時是45分鐘,一天有36個小時。
還有商人會勸觀光客買駱駝,說這樣可以賺錢又省旅費……。
‧女性地位低,是文化,還是暴力?
在這裡,性騷擾被稱為「夏娃的誘惑」,甚至是兄弟間可以共用的「遊戲」,
偏偏出嫁時女方還得替婆家準備大額嫁妝,感覺更像是女方花錢娶男方。
◎走遍印度,看「人」:
‧物產富饒的落後地帶──阿薩姆邦,東北七邦之樞紐:
印度哲學家曾說:「僅次於喀什米爾,阿薩姆是印度最美麗的地方。」
但該地河水已成渾濁的灰黑色,沿路也有汙染嚴重的水泥廠和採石場;
但這裡的阿薩姆紅茶非常特別,你一定喝過。因為統一企業有出品。
為什麼印度政府不肯開發這個富饒地區?
‧世界著名大港柯欽港和「鄭和」漁網:
鄭和下西洋時曾拜訪柯欽港,船隊留下的漁網已成為旅遊景點。
當地古董店還能找到來自中國的古董、錢幣、小玩意,
為什麼,因為鄭和來過這裡六次。這個港,為什麼又引起中國重視?
‧單調的修行也會變成慘烈的表演:
行進中的演員要用鐵鍊重打在自己的身上,越是傷得血肉模糊,越能獲得喝彩。
在這裡,就算是娛樂,也要展現殘忍的一面──例如喀拉拉邦的「歐南節」。
有沒有正常一點的娛樂呢?
有,進戲院看電影。印度也有劉德華。有,有印度大麻……很便宜。
在這裡,空氣中彌漫著的是物質世界缺失的輕靈與充實。
不是遊記,是一段意外改變人生觀的臥底觀察。
作者簡介:
塵雪
中國駐印度新德里女記者。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中西新聞比較與跨文化傳播。畢業後主要從事國際文化、社會與時政新聞報導。2012年至2014年被派駐印度新德里擔任駐外記者。
章節試閱
那些細節,有意思
初來印度,睜大好奇的雙眼,我發現不少有意思的細節。
收錢的儀式
印度人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都展現出宗教儀式感,例如,2012年7月1日我去辦理外國人居留證。印度法律規定,外國人到印度後,必須在30天內辦理外國人居留證。當天我在路邊買了一瓶水,賣水的小販收到錢後拿著錢,比劃著一些動作並默默禱告,似乎對金錢表示敬畏,又像是對神賜給他金錢表示感謝,這顯示了他們頗具宗教意味的金錢觀。我發現很多印度小販與生意人,都會有這樣一個收錢的儀式。
兩極矛盾體
印度真是一個極端矛盾的國家。這裡貧富差距太大,有居無定所的乞丐、流浪者,也有開跑車炫富的時髦年輕人。印度男人對外國女人的態度也很兩極化,有一部分傲慢的菁英階層懶得理妳、冷漠對妳,而另一部分普通的印度男人就甜言蜜語的恭維妳。又例如,印度人說話、跳舞和開車都挺快的,可是辦事效率卻很低、時間觀念很差,這種快與慢的矛盾十分明顯。
印度經濟在夜間成長
在印度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私人對社會公共建設的作為甚至大於政府的作為。一日傍晚,在吃過晚飯後,我前往住處對面的小公園散步。一位印度婦女帶著她的孫子和保母來玩,一見面就熱情的跟我打招呼,她的孫子也跟我說:「嗨!」她立即大笑說:「他每次見到漂亮的女士都主動打招呼,哈哈!」她還告訴我,她丈夫花錢買鮮花、樹木裝飾了這個公園,「不為別的,只是他太喜歡小孩子,所以希望他們能在漂亮的公園裡玩。」我立刻問:「妳丈夫是幫政府工作嗎?」她不置可否。看我多麼慣性思維,因為在中國,大部分公共公園只由政府或社區等機構修建,而在這裡,私人力量成為修建公共設施的主力。
正如印度著名專欄作家古沙蘭.達斯(Gurcharan Das)所著的《印度在夜間增長》一書中所說,印度聯邦中央政府在公眾設施方面根本沒投資,而私人──特別是富人──憑藉個人力量,為社區提供基礎建設,印度的經濟成長靠著約80%的私人公司支撐,而中國的私人公司在國民經濟中只占20%。所以達斯才說:「印度的經濟在政府部門不工作的夜間成長。」
新德里買豬肉不易
由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占總人口主體,他們都不吃豬肉,因此我們這些「肉食動物」很難在這裡買到乾淨且新鮮的豬肉。從自己動手做飯的第一天起,買豬肉就成了一個難題。
一個週末,在印度待了近十年的朋友,帶我們去古爾岡郊外的法國養殖農場,主人是一名娶了印度妻子的前法國外交官。他人很好,頗健談。他告訴我們,他的農場裡的雞、鴨、火雞、豬和鵪鶉等,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種子」,有的還是運用高科技冷凍精子培育的,是貨真價實的有機和天然。我們驚訝的發現,他還設立了購物網站,在新德里地區能送貨上門,我馬上訂了一些食品。因為是農場養殖的,價格實在很貴,於是又開始尋找其他性價比高一些的豬肉。
不久後,透過中國朋友得知,在新德里市中心喬巴格市場(Jor Bagh Market),有一家品質不錯的豬肉店(PIGPO),它自然成為在印度的外國人,特別是食肉人群常光顧的地方。
然而,可能正是由於豬肉店在新德里的稀缺性,這家店的店主特別有個性,臉上總帶著一種傲慢的神情──讓我納悶他是不是瞧不起吃豬肉的人?店主要求:在該店購買豬肉者,得提前幾天打電話預訂,店主如果有貨了,會通知顧客來買,否則只會白跑一趟。即使你明明看到店裡的冰箱裡有豬肉,老闆也會淡定的告訴你,那是別人預訂的。如果你運氣好,或是店主的心情好,他可能會賣給你一些零碎的豬肉火腿或香腸。
一開始,我以為店主是針對吃豬肉的中國人才這麼傲慢,後來有一天,我看到一個英國人同樣被店主冷淡對待。該店入口的左側牆上,有一幅有些年頭的豬肉構造圖,該圖以圖文方式標明豬肉的各個部位。當我們想把該圖拍下來仔細研究時,店主立刻制止:「不能拍照!」一個英國人想拍照也同樣被制止。或許,店主把這張圖看作鎮店之寶。
其實,預訂也有好處,那便是一旦有豬被宰,能保證新鮮的豬肉被快速售出,免得有存貨,導致豬肉放太久而不新鮮。由於當地需要豬肉的客群是少數,對於稀缺物品,預訂是個好方法。
嫌錢少的,不是乞丐
在印度的街頭,總能見到一批遊動的、像吉普賽人一樣的乞討者。他們以街頭為居所,晚上睡在馬路邊,起床後將床墊、棉被擱置在路旁的樹上,開始在壅塞的馬路中,趁著車輛等紅燈的空檔,向車內的人乞討。
有時候,是一個衣著骯髒的母親抱著可憐的孩童敲你的車窗;有時候,是一群孩子使出渾身解數來耍寶──翻筋斗、雜技、跳舞等來求你給點錢;還有的時候,是殘疾人士露出嚇人的身體缺陷來博得你的同情。
很多中國人都不喜歡施捨,因為有些人認為,大多數的乞討者都是由幕後組織控制,從事的是「專業」的乞討,特別是在印度熱門的旅遊地點,例如:孟買的印度門。如果你只給硬幣或10盧比(約新臺幣4.5元),乞討者會嫌少,向你索取更多。所以,有經驗的人寧願給乞討者食物也不會給錢。給他一、兩個盧比的硬幣時,如果他笑逐顏開,我也會欣慰的認為自己給對了。真正的乞討者,不在乎別人施捨多少,你給予他,他便會感激。乞討者也是有地盤的,像我住所附近的一個小市場入口,長年有一對母子固定在那裡乞討,我通常不會給錢,而是將自己購買的食物分一些給他們。
這裡有騙子。多嗎?
初來印度時,在印度生活和工作過多年的中國人總是勸我,印度有很多騙人的事,不要輕易相信印度人。雖然我也見到不少印度年輕人,嘴巴像抹了蜜似的跟我說著甜言蜜語,但我還是想不帶任何成見的認識印度人。
一開始,我的運氣並不好,太容易相信人的我也吃過一些苦頭。
靜靜等候的三輪出租車司機
有一年,我去報導齋浦爾國際文學節。每天工作結束後,當我要返回旅店時,總會有一個23歲的電動三輪車司機在等我。剛開始我挺感動的,每天都坐這個印度司機的車回去。可是到後來,我發現他不停的推薦旅館、購物的地方給我,而且說得天花亂墜,什麼「種類多、價格便宜、品質好」等。在賣當地陶瓷的一家很有名的商店裡,他說要帶我去一個更便宜的地方,所以我信了他,沒有在這家店買東西。後來他推薦我一個物美價廉的首飾店,而我堅持要去我知道的一家當地知名的首飾店,他偏說「今天週日那裡關門了」,而實際上並沒有關門。後來他又說他認識很好的旅店,想換旅店的我這次又信了他,答應跟他一起去看看。抵達他說的旅店後,我大失所望,也徹底清醒了──他不過是一名掮客,我要求他立刻送我回我的旅館。後來,他可能也知道我生氣了,還是帶我前往我想去的那家旅店。之後,他再也沒有等過我了。
似乎很難百分百相信陌生的印度人,對他們太好只能被騙,我很理解在一個還在發展中國家的底層貧民,只能靠騙、靠小聰明來「自力更生」弄點錢。
派女人去要債
跟朋友出去吃飯時,得知常去的位於新德里市中心的中國餐館,其一名中國廚師辭職了,據說跟印度老闆扣他的薪水有關。一位在印度工作多年的記者不禁嘆道,中國人在印度工作真不容易。印度人特別排外,你看看加爾各答的唐人街裡,華人的慘澹生活狀態。印度人看你幹得挺好的,忽然寄來一張繳稅通知,說你這有問題、那有問題,反正就是想方設法的搞垮你。一些中資企業的朋友也常抱怨,華人在印度做生意都賺不了什麼錢,因為印度人總是賒了貨後就拖著不付錢,但我聽到一個對付印度人賴帳的有趣「偏方」──派女人去要債,即使最後動手打起來,引來員警也不怕,因為根據印度當地的法律,男人打女人,被指控和處分的只能是男人,而且由女人決定是否起訴男人,這樣可以此為籌碼,要男人交了錢便可不對他起訴。雖然不知真假,但覺得特別有意思。
旅遊達人的被騙經歷
如果你是一名外國旅遊者,更容易被騙子盯上,因為你在這人生地不熟,被騙、被偷錢後很難找回來。我的中國朋友把一紮美元放在酒店房間的保險箱裡,本以為非常安全,但後來發現幾張美元不翼而飛。還有一位香港朋友來這裡玩,被偷了護照和錢包。一些旅遊者來印度旅遊後,總能吐槽一大堆自己被騙的經歷,例如:網路紅人「貓力」、「瘦肉」的經歷就很具代表性。
貓力說,在印度,並非所有在路上向你搭訕的,都只是想問你喜不喜歡這裡。有的是想糊弄你去他店裡買東西、有的是讓你付導遊費給他,還有的是以神的名義,讓你直接給錢。瘦肉有一次走在路上,跟人握了手,結果那人就拉住瘦肉,強制幫他做了一次全身按摩。在印度這個國度行走,只要一出門就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你時常會碰到各路神仙,你要判定的就是眼前這位印度大神,到底是不是在騙你,或者,他是不是在騙自己。
在瓦拉納西的一個清晨,貓力和瘦肉起了個大早,準備去看恆河晨浴的人們。恆河沿岸有很多租船的服務,可以帶遊客乘船觀賞瓦拉納西日出的美景。市場價差不多每小時100盧比(約新臺幣45元),他們按照這個價格和船夫談好後,就上了船。
一路上,貓力和瘦肉完全沉浸在這座聖城光芒的照耀下。三小時後,他們遞上300盧比的租船費用,結果船夫卻索取400盧比。為什麼?船夫一臉無辜的說:「這是我們的傳統,在印度,1小時有45分鐘,一天分為36個小時。」他們在那一瞬間竟然真的相信了,覺得入境隨俗,要尊重當地文化,就把錢付給船夫。上岸後,前方有座神廟,剛好掛了一個時鐘,他們發現鐘錶也是12小時一圈,等反應過來,想再尋找那名印度船夫,他卻早已不見蹤影。雖然多付了100盧比不算什麼,但貓力卻為自己相信了這個無稽的笑話而感到羞恥。
此外,他們在拉賈斯坦邦的普斯赫卡爾(Pushkar)閒逛時,遇到一名駱駝商人先纏住他們,要以12,000盧比(約新臺幣五千多元)賣給他們一頭駱駝,在知道他們要去印度最西邊的賈沙梅爾(Jaisalmer)後,就告訴他們可以買了駱駝一路騎到那裡再賣掉,既賺錢又省旅費。
在印度兩年,我對印度騙子的憎恨深惡痛絕。好在,騙錢財也就罷了,我幸運的沒有遇到傷害身體、感情甚至理念的大騙子。但其實,騙子哪個國家都有,如果你旅行久了,就會發現小打小鬧的騙局,是旅途中一道道怡情而增添戲劇性的風景。
那些細節,有意思
初來印度,睜大好奇的雙眼,我發現不少有意思的細節。
收錢的儀式
印度人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都展現出宗教儀式感,例如,2012年7月1日我去辦理外國人居留證。印度法律規定,外國人到印度後,必須在30天內辦理外國人居留證。當天我在路邊買了一瓶水,賣水的小販收到錢後拿著錢,比劃著一些動作並默默禱告,似乎對金錢表示敬畏,又像是對神賜給他金錢表示感謝,這顯示了他們頗具宗教意味的金錢觀。我發現很多印度小販與生意人,都會有這樣一個收錢的儀式。
兩極矛盾體
印度真是一個極端矛盾的國家。這裡貧富差距太大,...
推薦序
為相同的印度文化感動
《嫁到印度當人妻:為愛忍下去!》作者/印度NG人七
當任性出版找我寫推薦序時,我受寵若驚,點頭如搗蒜的連聲答應。等一鼓作氣將雙手放在鍵盤那刻才發現:我沒寫過推薦序啊!怎麼寫?是要敘述作者的豐功偉業,還是說我一口氣看完這本書還意猶未盡?
其實久聞作者塵雪的大名,如果你在網路上搜尋關於印度的書籍,這本書必在推薦名單,沒想到現在臺灣讀者也有幸閱讀這本書,可喜可賀。我不認識她,她當然也不認識我,我們只是碰巧去了同一座城市,呼吸過同樣被汙染的空氣,可能被同一群乞丐騙過,為相同的印度文化感動。推薦序聽起來過於沉重,姑且說是告訴你為什麼要買這本書。
閱讀別人的故事,就像靠著窗戶、偷看別人家吃的晚飯,實際卻不真實,尤其看太久還會肚子餓。
「我被這些偏見壓著,但隨後在印度的生活歲月裡,我用力掙脫它們。」書中這句話像丘比特的箭般刺中我。雖然看待印度最好不帶偏見,但做得到的人卻寥寥無幾。在印度當下,對太多事情易咬牙切齒、憤恨不平。
這本書讓我想起很多我以為早已忘記的事。
婆婆家附近有個回收場,被一道牆遮住,偶然從欄杆縫瞥一眼,看到網球場大、三層樓深的洞,堆滿垃圾。一牆之隔,兩個世界。
一群孩子在旁嬉鬧撿垃圾,大的帶著小的,小的抱著更小的。撿了能用的就拿去賣,還能吃的就帶回家,說不定還能找到幾件衣服過冬。我曾以為他們過得不快樂,撿垃圾怎麼會快樂?這個國家怎麼能這麼不公平?
這群孩子除了撿垃圾,有空也乞討、騙點錢來花花,令人深惡痛絕。如果我的厭惡感是把錘子,他們的頭應該都是扁的。
孩子們靠撿垃圾賺了點小錢,夏天開始賣烤玉米,似乎又存了點錢,幾個月不見,居然賣起蔬菜捲餅,兒子俐落的翻炒高麗菜,媽媽跟弟弟手腳迅速的包蔬菜捲,客人絡繹不絕。過幾年,我看到他們的弟弟上學了,哥哥、姊姊越長越大,小弟弟、小妹妹就在攤子旁邊點煤油燈寫作業,順便打蚊子。
這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對與錯都不是我這個外人能評判的。這樣的事見多了,我自己也能簡單總結。如果旅程的風景如此單一,那這個國家該有多無趣。印度美就美在其不可確定性,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對部分印度人來說卻是極大的奢侈,有人說從印度回來後,對於身邊的一切產生極大的感恩之心。沒有衝擊,便沒有思考,對一個國家的刻板印象太僵化,會影響看事情的眼光,心中有了是非,便有了喜悲。
如果你的印度旅程在即,想從外界窺探幾分,這本書將是你的最佳首選。但千萬小心了,看完這本書,將可能陷入印度的魅力中無法自拔,就像我下午踩到的口香糖一樣。
為相同的印度文化感動
《嫁到印度當人妻:為愛忍下去!》作者/印度NG人七
當任性出版找我寫推薦序時,我受寵若驚,點頭如搗蒜的連聲答應。等一鼓作氣將雙手放在鍵盤那刻才發現:我沒寫過推薦序啊!怎麼寫?是要敘述作者的豐功偉業,還是說我一口氣看完這本書還意猶未盡?
其實久聞作者塵雪的大名,如果你在網路上搜尋關於印度的書籍,這本書必在推薦名單,沒想到現在臺灣讀者也有幸閱讀這本書,可喜可賀。我不認識她,她當然也不認識我,我們只是碰巧去了同一座城市,呼吸過同樣被汙染的空氣,可能被同一群乞丐騙過,為相同的印度文化...
作者序
空氣中瀰漫著物質世界缺失的……
英國印度裔作家奈波爾(V. S. Naipaul)的朋友曾批評道:「西方人寫了太多對印度充滿偏見的書,這不公平。」於是奈波爾決定探訪,並客觀的書寫外祖父所屬的這個國度。而我,有著和奈波爾相似的寫作動機。
初來印度時,我跟大多數人一樣,對印度的認識少得可憐,對當代「天竺國」的真實情況很不了解,了解到的也大多是充滿偏見且片面的。有時候,媒體甚至成為造成誤導的罪魁禍首,特別是那些充滿偏見、自以為是的議題設定者。駐印的記者們也常被中國編輯們發過來的一些有刻版印象的約稿,弄得哭笑不得。
不僅是工作,在生活方面,在印度待越久,就發現外國人對印度的誤解越大。
我覺得,當你面對陌生的環境時,最好用不帶任何成見、用白紙般的心態,以人類最友好、最善意的一面,來迎接和審視這個多元而複雜的世界。然而,我帶著從書本和中國人口中,間接習得的滿滿偏見來到這裡,但作為一個秉承「客觀公正」原則、有著新聞熱忱的記者,我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撥開這些偏見與無知編織成的藩籬——印度髒亂、印度「阿三」小氣、不可靠、無可救藥等。
印度雖不太受中國人關注,但並非一無是處。攝影師嚴明語曾說:「那些關乎靈魂又不掙錢的事,都會顯得生態不良或像在鋌而走險,安貧樂道的風骨氣韻,總脫不了些許狼狽與失態。」在印度,關於靈魂、精神、宗教與信仰的事,卻顯得那麼生態正常且司空見慣,空氣中彌漫著的是物質世界缺失的輕靈與充實。當大城市裡的人為金錢與物質疲於奔命時,印度人更能甘於清貧,他們的平均幸福指數顯然比我們高。
當我再次回到故土時,我備感不適應,在失落的環境下,竟也懷念起印度的好。我想念在印度的生活細節。
我喜歡看印度電影,無論是寶萊塢(以孟買為中心的印地語電影的代稱)光鮮豔麗的絕世愛戀,或殘酷真實的記錄性影片等;我喜歡聽印度歌曲,無論是寶萊塢的勁歌熱舞,或民族音樂與冥想、瑜伽樂曲等。我想念印度的自由、無規則、趣味、熱情浪漫和懶散、節奏慢,像生機勃勃的野草;我想念在那裡受到的「物以稀為貴」般的注意力、甚至優待,例如社區警衛主動熱情打招呼的那句:「Hello, Madam!」(妳好,女士!)印度人對我的稱讚,時常迴盪在耳邊。
修身養性的人總說,當我們設身處地的經歷到他人的經歷,我們和對方的心就能連結,溝通便不再有障礙。經歷本身就是一種成長、一種學習。印度給予我的是這種寶貴經驗。
我親身接觸、了解和認識印度的過程,是一個解惑、去除偏見和消除無知的過程。而我是多麼希望能跟大家分享這個過程,因為我們對印度存在太多不理解。
義大利符號學者、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說:「只有在如今現代世界,我們才有機會相互接觸、進而達到相互理解。相互理解並非我們的想法一致,而是要理解不同之處。不要跟孩子們說謊,說我們人人平等。實際上,我們不是平等的,我們是不同的。只有相互理解了,即使達不到世界和平,但能讓發生戰爭的機率少一些。」各國人民與印度之間也需要相互諒解,理解各自的不同之處。
空氣中瀰漫著物質世界缺失的……
英國印度裔作家奈波爾(V. S. Naipaul)的朋友曾批評道:「西方人寫了太多對印度充滿偏見的書,這不公平。」於是奈波爾決定探訪,並客觀的書寫外祖父所屬的這個國度。而我,有著和奈波爾相似的寫作動機。
初來印度時,我跟大多數人一樣,對印度的認識少得可憐,對當代「天竺國」的真實情況很不了解,了解到的也大多是充滿偏見且片面的。有時候,媒體甚至成為造成誤導的罪魁禍首,特別是那些充滿偏見、自以為是的議題設定者。駐印的記者們也常被中國編輯們發過來的一些有刻版印象的約稿,弄得哭笑不得。
...
目錄
推薦序 為相同的印度文化感動
自序 空氣中瀰漫著物質世界缺失的……
第1部分 印度和你想的不一樣
1.印度,比想像的好
2.那些細節,有意思
3.這裡有騙子。多嗎?
4.印度的摩登生活
5.文青要的新德里生活
6.特殊的種姓制度
7.活在新德里的女性
8.印度女性地位低,是文化,還是暴力?
9.印度的婚戀觀──這什麼神邏輯
10.印度人眼中的中國人:別承認自己是……
11.「對死淡然」
12.印度窮人你很瞭,富人奢華你想不到
13.不符合規矩的權力是毒藥
14.在孟買
15.華麗歡鬧的印度教婚禮
16.果阿的電影節和班納吉閒晃
17.「水深火熱」在印度
18.德里往齋浦爾,搭火車
19.跟印度人一起歡慶灑紅節
20.我在印度學開車考駕照
21.在「藍色之城」感受國際民歌節
22.蒙古利亞臉孔
23.印度菜:如果你不吃羊,那……
24.我在德里交朋友──南德女士
25.成熟的印度女學生
26.雇主與女傭之間的微妙關係
27.印度版拆遷抗議
第2部分 走遍印度,看「人」
1.信步湖之城
2.文豪泰戈爾的教育理念
3.本地治里:「少年Pi」的故鄉很法國
4.接觸敏感地帶──東北七邦
5.柯欽港的回水和「鄭和」漁網
6.真理之城,鄭和來七次的理由
7.時間在亨比靜止:古蹟、巨石與嬉皮
8錫克教聖殿與甘地不合作
9.百聞不如一見:克久拉霍性廟群
10.前往印度新總理的家鄉──古吉拉特邦
11.感受「莫迪熱」──印度當家終於不姓甘地了
12.南印喀拉拉邦的慘烈「歐南節」
13.北印的建築之美──遁世古鎮奧恰
14來去古堡酒店住幾晚
15.元旦清晨,沒有人的老德里
16.德里像一個野生動物園
17.座標在孟買的「印度版韓寒」
18.山城慢訪老作家
19.接觸印度藝術的先鋒力量
20.德里樹人
21.一位印度攝影師眼中的加爾各答華人
尾聲
推薦序 為相同的印度文化感動
自序 空氣中瀰漫著物質世界缺失的……
第1部分 印度和你想的不一樣
1.印度,比想像的好
2.那些細節,有意思
3.這裡有騙子。多嗎?
4.印度的摩登生活
5.文青要的新德里生活
6.特殊的種姓制度
7.活在新德里的女性
8.印度女性地位低,是文化,還是暴力?
9.印度的婚戀觀──這什麼神邏輯
10.印度人眼中的中國人:別承認自己是……
11.「對死淡然」
12.印度窮人你很瞭,富人奢華你想不到
13.不符合規矩的權力是毒藥
14.在孟買
15.華麗歡鬧的印度教婚禮
16.果阿的電影節和班納吉閒晃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