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INTRODUCTION
「你願意搬到萊比錫(Leipzig)嗎?」
「我不知道那在哪。」我說。
「在東德。」
「喔,呃,好啊,可以。」
這段對話就是我搬到德國的契機。當時我人在英國劍橋,站在我爸媽家的臥房和之後將成為我老闆的人通著電話。那是二〇〇七年夏天,那年暑假異常的熱。幾週前我才剛大學畢業,也已經找到了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換句話說,我可以住在父母家還就學貸款。理論上這是個很好的計畫,但實務上不太可行。有人洗衣服、飯來張口的日子才過了兩週,我就已經覺得自己如同困獸,快要發瘋了。
我想就算電話另一頭的人對我說:「萊比錫在西伯利亞,是一個冰冷的洞穴,沒有無線網路。」我可能還是會回:「喔,呃,好啊,可以。」
我一直覺得自己會出國。英國對我來說沒有家的感覺。在英國,如果你的興趣長得不是足球形狀或送上來時不是個啤酒杯,你會覺得不好意思;在英國,大家很會「喇賽」;在英國,我總覺得很難找到知心好友。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些感覺,但至少我是這麼認為。所以我知道自己有天會離開英國,只是倒也沒想過會去德國。德國真是個我想都不會想到的國家。我大致知道德國的地理位置,以前學校也教過一點一九一八年至一九四五年間的德國歷史。
雖然我上個暑假才到歐洲當背包客,走訪了德國附近的七、八個國家,但還是沒想到要去德國,德國不在我的涉獵範圍內。
直到接到了這通電話,一時興起,無知的我就搬到了德國。德國真不錯,真的很不錯。在德國的第一年,絕對是我此生最快樂的一年。當時認識的德國朋友,人都很好,給了我很多溫暖,熱情接待我,也很幽默,我真是何德何能。
過了六年多後,其中還有幾位仍是我很好的朋友。後來我從萊比錫搬到了柏林,這兩個城市是我唯二喜歡到覺得可以稱作「家」的地方,聽起來很俗套,但真是如此。
其實這本書很容易弄巧成拙,變成一個土包子「外國人」(Ausländer)在嘲笑德國的刻板印象。我希望不要變成這樣,我希望你可以從書裡的玩笑中,看出我對德國人和德國文化的情感。希望我在挖苦自己、挖苦英國、以及(適時地)挖苦德國文化時,比重不要失衡。德國有很多優點,也有很多值得引以為傲的東西,妙的是,愛國情操卻是個大忌。
如果你有什麼顧忌的話,讓我來幫你吧,我是榮譽德國人,我自豪。
如果你也想成為榮譽德國人,這本書的五十個小撇步應該可以幫助你。那麼,就讓我們開始吧!
2 早餐要吃很久EAT A L ONG BREAKFAST
來自英國的我發現德國人如此重視廚房,感到非常驚訝。對英國人而言,廚房不過就是一個擁有特定功能的房間, 就好像廁所,只是多了個冰箱。進去,完事,出來。客廳才是全家的中心。但德國人的廚房完全是另一回事。德國人最喜歡花時間泡在廚房裡。廚房是全家最實用的空間,有桌子、水、咖啡、食物、收音機,還有可以幫助矯正坐姿的椅子。
德國人認為如果遇上什麼麻煩事,廚房會是最安全的庇護,其實一點也不錯。德國人的早餐可不只是隨隨便便的一餐,而是豐盛的饗宴。如果是週末早晨,餐桌上所有空間都會擺滿各式各樣的肉類、乳酪、水果、果醬、抹醬還有佐料, 就像是闖空門的人在找貴重物品的同時,不小心把廚房櫃上的東西全弄翻到桌上一樣。
我第一次在德國分租公寓中和大家共享德式早餐時,因為真的吃太久而進入了所謂的「飽呆狀態」,直到其他人用Eszet巧克力片(專門用來放在麵包上的巧克力)餵食我才讓我回過神來。
原來巧克力片可以放在麵包上!真是個大頓悟。現在我不管吃什麼都要搭配Eszet巧克力片,也漸漸學會了在漫長無盡的德國早餐時光中吃得更多、吃得更慢。
順帶一提,我所看過最無聊的遊戲類電視節目,是英國的《碰碰大卡車》(Touch the Truck)。節目內容是(如果這樣也可以稱得上是內容的話)讓很多人同時手摸一台卡車,觀眾就等著看哪一名參賽者摸得最久,最後贏得卡車。有時候我覺得德式早餐就有點像這個節目,只不過把卡車換成了餐點,然後獎品換成⋯⋯我其實也不太確定獎品是什麼,也許是可以在午餐之前得到最少的個人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