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與病患的心理戰──讀《醫事》
身體一旦出問題,趕著跑診所或醫院看醫生,幾乎是當今所有人共享的生命版圖,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塊體驗史。更別提大多數人之所以順利成為「人」,也是在醫院裡、在醫生的手裡完成的。很多人的確沒看過豬走路、沒看過牽到北京的牛長什麼模樣,但人人都看過醫生。
照理說,應該如兩性之間、親子之間或朋友、師生、長官與下屬等不斷被討論的人際關係組合一樣,既然人人都得看醫生,關於創造「醫生與我」之間最大的溝通利益、互相關愛的美妙奇蹟的討論,從入門到進階,早該成為我們的通識,也許是「三句話打動醫生的心」、「突破患者心理防線」、「搶救生命的急診室溝通術」,但事實上可說是付諸闕如,面對「看醫生」這類事關生命、健康的處境,很少人還能保有幽默感或客觀研究的心理餘裕。然而「醫病」之間的相互理解,的確有成為一門學問的實力和必要性。《醫事》一書,便是在致力於達成醫生與病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乃至善解,,成績斐然的一本書,反覆讀罷,足以讓人平靜地完成好幾個能克服醫院藥水味的深呼吸。《醫事》作者謳歌在序文中主張,她想創造的是撥開雲霧、直抵目標的現實思考──拿出全部的智慧,更聰明、更有效地使用現今到醫院「看病」的體系,為自己贏得最大的關懷和照顧。既然深明職場厚黑能為人生仕途做最好打算,那我們為何不能直搗醫師重重的心事,為自己的健康做最好的打算?
《醫事》作者是從醫學名校深處走出來的醫學博士,對一名醫生的正統訓練過程知之甚詳,而最後選擇不當醫師的她,擁有了特別自在的發聲形式,得以揭露正統西醫學的蔽與弊。此書開宗第一章即以「你希望遇到一位什麼樣的醫生」為題,冷靜、自持地揭開白袍,坦露醫師們白袍下的血肉之軀,將醫學院如何把一位尋常的年輕孩子訓練成為一名最切身瞭解「人」的合格醫師,以及如何將所有尋常的人類變成所謂的「病人」的種種過程,做出客觀而完整的描述。在西醫經過臨床醫學、醫院醫學到實驗室醫學的演變之後,對疾病的關注,相對地從病人自己感覺的症狀,轉變為醫生經各種儀器檢測得到各種資料。,即使是一位滿懷愛心的醫生,專業訓練也迫使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檢查、數據和試驗報告上。病人自己感覺到的症狀,用自己的生活語言向醫生表達,已不再是治病依據;而醫生日漸專門化的術語,更是完全脫離了病人日常生活的世界。一個全新的被動的現代病人誕生了,他對自己的病完全無能為力,為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和忍耐。
尤其令人恍然大悟的是,醫生逐漸逐漸地演化至「冷漠」型態的關鍵即在,那些糾纏於細節的毛病,在細節上斟酌,在更細的細節上斟酌,「整個人」的大畫面對醫學院裡的大小科學家來說,也許已不再重要,或者這個大畫面的資訊量已過於龐大,難以全盤掌握。令人越發絕望的之處還在,「現代醫學最得意的莫過於無限開放式的發展,永遠都在累積,永遠沒有收口。因為認識層面的不斷深入,可供研究的細節越來越多,人們似乎越來越糾纏於局部,而忘了基礎醫學研究最終是為了服務作為整體的『一個人』。」醫生和病人的關係被這些擋在中間的東西給分割了。儘管有的醫生醫術高超,但也只看到病人身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漠視或者無暇顧及這些問題是發生在「誰」身上。
而這樣看似對待「人」越來越精細、實則越來越「遲鈍」的醫學演化進程,仍存在一個最開放、最包容的觀點,那就是將一位醫生變成一位病人。這樣能讓他們同時兼備了站在病床邊的優越視野與躺在病床上仰望的無助視野,凡是能兼有這兩種視野的醫師,在作者耙梳中外的資料裡,都成了非常溫暖的偉大醫師。這樣的醫師並非特別高明,而只是掌握更多簡單現實而已:「病人一大早從很遠的地方趕來,可以想見她有多疼。」
而幾乎是全書最具操作價值的一章──〈做個聰明病人〉,十分率直地描述了如何給自己創造「先生緣」,讓醫師樂意為你帶來最好的醫療方案,這樣的實務經驗分享,即如資訊氾濫、話題多元的今日亦絕少聽見。「面對一支混雜的醫生隊伍」,作者認為絕對能夠自己找出好醫生,而不只是「幸運地碰到」!作者以實例說明醫生的某些語言使用,我們該如何判斷輕重大小,有的醫生手術風格有過分細心之嫌,不夠果斷,拘泥於細節,所已有人用兩小時做完手術,這類醫生可能需要三個小時,有人不覺得危險的位置,這類醫生可能會說風險比較大。作者並提醒:既然我們會花時間研究車型車款再決定買什麼車,也能不辭勞苦到處奔波挑一戶真正適合自己的房子,那麼責無旁貸幫自己的健康和看什麼醫生、怎麼看醫生多盤算,並不為過。
聰明病人,就是溝通高手!
《醫事》中描述原本的處境是這樣的:就本質上言,高度專業資訊的掌握,使得醫生是一群希望有控制權的人,他們希望表現權威,喜歡那些聽話、少提問題、按部就班、服從安排的病人。但這類被醫生所喜歡的病人,常常因為失去了思考和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而使得醫生其實無法從病人那裡得到治療的回饋。有時醫生在例行公事的工作中,反而需要病人提醒,才會注意到新的問題,可病人大多不敢說什麼。最後,治病反而演變成醫生自說自話、一意孤行的獨腳戲。病人自輕自賤,認為自己本來在醫院裡就應該是「弱者」。
而聰明病人透過醫病關係內的溝通技巧,能將自己的角色努力達到最大化,又絕非粗魯好鬥、讓人討厭、質疑醫生。怎麼做?作者回歸最根本的「兩個人」之間的溝通情境,唯有坦率與真誠,能抵達溝通中最柔軟的地方。
除了指出一般小老百姓皆能感同身受的醫療大環境演變,並點出自甘弱勢的患者性格盲點,《醫事》還深刻傳達執業醫師的真實生活場景,有些幾乎到了狼狽不堪的程度,甚且,他們是一群必須將成長建立在錯誤中,又容不得犯錯的一門職業。最後三章完整討論了「健康新聞」如何介入一般閱聽大眾的醫療現場,健康新聞最終還成為了「健康陷阱」。針對「人為什麼會生病?」如此的大哉問,也勇敢提出解決之道,即描繪出惱人的、不完美的身體地圖,包括每個時代的疾病譜,嘗試對一般大眾所執迷的諸如「根治」等概念進行解構。最後是作者早熟卻極其清新的反省──面對疾病的諸種智慧──為什麼人們會討厭生病?歷數長期浸淫在醫療院所內的體驗,作者坦然地指出,「生病,其實是一場別開生面的遊歷」,即便坐以待斃,都有各種不同的光景,沒有哪一個久病、短病的病患該成為殘花敗柳。
閩南語有謂「先生緣」這麼一辭,意指生病看醫生的福報好,遇到的醫生都很好;或者就是討任何醫生的喜歡,總能得到不錯的照應。原本我以為這所謂的「先生緣」真是太奢華了,然而《醫事》這本書正是衝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先生緣」來的,這樣的好福報,人人平等。喘口氣,不管是走進小診所還是大醫院,你將發現,你是最有「先生緣」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