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該聽專家的?還是聽身體的?
我不是專家 我就是你
先來定義「專家」吧,很簡單,專家就是講話很有分量,他講的每一句話你都相信的人,在你的世界裡,專家是博士,是學者,是教授,是在電視上講話的名嘴,是寫書的,是發表論文著作的,這些至少有一部分在你的見解中成立,也有可能在你的專業裡面,你就是專家。
談健康到底誰才是專家?是醫生嗎?這是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的反應,可是我先送出我的答案,有非常高比例的醫生─是你不會相信的比例─沒有資格扮演健康顧問,也就是當一個以身作則示範健康的專家。這種說法聽起來很像是指控,可是我有說出真話的責任,站在社會大眾的立場,至少這是一個提醒。我們姑且不從醫生為工作所犧牲生活品質去彌補因此造成的健康劣勢,我們也暫且不談醫療處方為病人的健康所帶來的負面傷害,就把醫生視為一般人,和你一樣的平凡人,信不信,他們的健康觀念與你比起來可能差多了。
如果不聽醫生的,聽博士的總該不會錯吧?基本上這是我個人比較認可的方向,可是必須提醒讀者,號稱博士的不一定是真博士,有些在電視上買時段賣東西的,有些假藉博士之名出書召集信眾的,看起來都學有專精,而且言之有物。重點還是在於真博士的論述不一定實用,尤其當博士成為特定廠商的代言人之後,市面上口耳相傳的盡是品牌與重要成分,這是看起來重視健康的畫面,我個人客觀觀察,除了偏頗,沒有直搗問題的核心,誤導的比例偏高。
重視健康的人,想要好好照顧自己健康的人,你和我,我們都曾迷路在恆河沙數的保健資訊中,以我個人的經驗加上興趣,我預見一條人生學習的不歸路。其實這沒有什麼不好,只是站在每一位徬徨無助者的立場,「健康之道」需要一部通論,需要一條人人都可以走得輕鬆怡然的主幹道,一以貫之的論述已經分散在很多學者專家、博士、營養學家的著作裡面,只是不一而足。
我曾經計畫到國外進修專門學科,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家,如今卻慶幸自己不是那種專家,因為很有可能成為一個關在實驗室裡研究健康,卻始終不知健康為何物的專業顧問。所以我不是專家,至少我不是你認知中的那一種,只是我更希望專家是你和我,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身體經營到不再需要任何專家,因為我找到一條道路,和你一起來體會,專家將會是你,專家將會是你的朋友。
你的身體才是最值得信任的專家
就我個人的觀點,健康呈現兩個迥異的面向,本書將積極闡述簡單的一面,可是進入現今社會所演出的全貌,經營健康是困難的,從體態和面容直接看到疾病和憂愁,從醫院的人滿為患到一般人對醫藥的仰賴,簡直就是深奧無從理解的無助,敦促我們去信任穿白袍的人,這種仰望、尊崇和距離從我幼年時就在我的視野中定奪,我多希望所有讀者都有機會明瞭這種複雜的迷失,社會幫我們設定很多種錯誤的價值,撇開醫生救人的職志和起心動念,我看到的負面是遠遠大於正面。
這個困難的訊息從何而來?從醫院複雜的分科,從醫生高傲的身分, 從疾病的呈現已趨於失序,民眾甚至已經不知該選擇看哪一科,走進醫院就面臨專科醫師「點」的診斷,需要會診時頂多是點和點拉出來的「線」,醫生從來不會從飲食的觀點做出判斷,醫生從不審慎提醒病人,健康其實是一個「面」的呈現,疾病也是。最可怕的事實就在我們看醫生的視窗,因為永遠沒有真相,永遠問不出根本的「健康之道」,因為醫生不懂營養學,這是其一,這是很多學者點破的事實,這是醫學教育最荒唐的政策;也因為醫生被引導進入臨床與藥理的極端一角,社會地位與忙碌成就他們內心深處的傲慢,不一定表現在行為態度,至少表現在他們和健康本質的疏離,害了病人,也害了自己。
我借用美國一本健康大作《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的一部分內容來說明,一位名列1994年和1995年美國最佳醫師的甲狀腺及心血管權威艾索斯丁(Caldwell B. Esselstyn, Jr.)醫師,在行醫生涯的巔峰被自己的良知喚醒,他曾經是美國內分泌外科協會主席,回顧自己曾是近十至十五年一般外科最會賺錢的醫生,一句「你知道你無法改變病患的復原機制時,卻正在毀損他們的身體。」揭開了他覺悟的訊息。經過研讀、自修與實踐之後,艾索斯丁醫師投入全食物植物性飲食的推廣,它推翻了所有醫學文獻與臨床經驗對於心臟病的處理方向,堅稱飲食療法才是唯一可以治好心臟病的「處方」。
其實這種勇於和良心對話的醫師非常多,只是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福分碰到,我所談的其實就是一個複雜與簡單的分野,當我們把健康交給醫院的時候,我們也被迫面對一個繁雜到不行的世界,可是只要把主控權拿回來,把自己的健康問題交給自己,甚至可以大膽的交給自己的身體,我們該做的是給它最天然的資源和養分,我們該學的就是傾聽身體的所有聲音和訊息。所以我一點都沒有誇張,專家誰都不是,是我們自己,是你,是你自己的身體,最懂得治療的其實就是你身體裡面先進到你無法置信的免疫與復原系統,一套真正最專業的療癒系統。
讓健康簡單到只有一個道理
我從小看慣病人看我父親的眼神,從小也聽膩了病患的哀號和哭聲,爺爺臨終前要我繼承父職,父親用愛與民主尊重我自己的決定,小時候的我看醫生,那是神職,是偉人做的事,不想做嗎?內心嚮往,理智卻強烈抗拒。國中一年級親眼目睹父親用強心劑刺進爺爺胸膛那一幕,我問自己:你敢嗎?軍醫院服役的時候目睹車禍斷腳以及腦漿爆裂的自殺軍人,尤其當我又親自經歷軍醫院官僚和推卸責任的摧殘,我清楚告訴自己:這不是你的世界,因此學術是我最適合的棲身之處,可是我因遷就多樣的性向而選擇私底下自修,一直在書堆與保健產業中追逐真相。
瞭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決定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我有一種牛脾氣的固執,年輕不懂事時不一定合宜,也就在人生觀已臻豁達的此時,我理解到人生必須走過這些歷程的道理,對於過去種種,我毫無怨言,我感恩老天爺交給我這只神聖的使命,不僅讓我體會到人體健康最為關鍵的基調,也傳授給我滿滿的靈感和動能去完成這本書。人生就是因緣際會的結果,體會不完全因為我用心,也不一定是我夠用功,是我正確的人生觀留住了一些友誼,是我成熟後的人生態度做了對的堅持,該感謝的我銘誌在心,不會忘記,該奉獻的才是重點,因為我終於掌握住一條永遠不會退流行的志向。
我不一定懂流行,我也從不追逐時尚,保健營養產業經歷過一波一波的大流行,我個人也從來不願遺漏所有相關的寶貴資訊,難就難在派別主張、自我膨脹、推陳出新、琳瑯滿目,如果撇開利益和習慣,我相信多數消費者已經不知如何選擇,在保健和治療的拔河中,最後一棒還是交給門診掛號最為搶手的大夫。這一幕要推翻是何等的困難,難就難在我們的認知、習慣和固執,難就難在文明世界早已規劃好的章法,難就難在我們永遠搞不清楚人生中的優先順序,難就難在複雜的世界中已經找不到單純的足跡。
我的信念終於整理出一道明確的指令,那是內心深處再明確不過的呼喚:「就讓健康簡單到只有一個道理吧」,就像從車水馬龍的都市走到寧靜清幽的田埂邊,我們不但身心需要安寧,很多觀念都需要重整和稀釋,原來生命就該追逐這種清澈,健康也需要一道雨後的彩虹。從「食物酵素胃」結合了造物的原創,接著從消化的原料物流和龐大負擔連結到所有找不出病因的疼痛,我從閱讀不完的書籍和自己的親身實踐中理出一個遠離醫療處方的簡單概念,結合餐桌上五花十色的蔬果,這才是身體最渴望的彩虹,這才是身體最理想的處方。
陳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