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父母教養兒孫,
從此無代溝、關係更融洽!
⊙活到老、學到老!當個稱職的阿公阿嬤
「恭喜!當阿公阿嬤了!」道賀聲響起,代表生命中即將多了一位與我們緊密相依的親人,可是,我們知道要如何當個稱職的阿公阿嬤嗎?
在少子化的世代,寶貝孫兒誕生之後,馬上得夾在經驗不足的年輕父母,和生活年代、價值觀都不一樣的祖父母之間,這兩組父母究竟該如何經營、如何溝通才能得到良性的循環?已成為當今一大課題。
為了避免不經意脫口而出的無心言語,傷害了彼此的關係,造成嫌隙、芥蒂,也為了避免鑽牛角尖,在心裡堆積不滿、憤怒、憂慮等負面情緒,確實有必要事先了解相處往來的溝通E,以及最新的育兒知識。
本書由家庭問題評論暨諮詢專家宮本真紀子領銜監修,她以專業與耐心傾聽排解家庭關係、育兒教養、心理醫療等等問題長達二十二年。因此,舉凡重男輕女觀念如何化解、幫媳婦坐月子如何不拘束、如何有技巧地指出子女錯誤的教養行為、隔代教養如何不再是兩代父母衝突的導火線、疼孫愛孫感到力不從心怎麼辦、孫兒病痛或意外發生時如何處置、如何讓過時的育孫知識再升級,以及慶祝賀兒孫等相關節日的想法表達和包禮金行情、生前想留給兒孫的金錢要怎麼給才恰當等等,甚至如何讓另一方的祖父母不覺得是局外人……,都提出了貼心的解答。
相信這本書可以當成「爸爸媽媽、阿公阿嬤這些以孩子為中心運轉的大人們,彼此相處往來時的禮儀指南」,也可以當成「翻轉傳統養育技能的迷你育嬰手冊」。
⊙原則先說好!量力而為地「歡喜育孫」,千萬不要變成身心俱疲「鬱孫」
許多孫兒父母絕大多數認為,祖父母出手幫忙育孫,是想要擁有多一點祖孫相處的機會,但本書的調查結果出人意表,這竟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祖父母看到子女要兼顧家庭和工作,非常辛苦,能幫忙就幫忙。只能說,為子女設想的天下父母心,不管活到幾歲都不會打折。
縱然如此,祖父母答應照顧孫兒之前,還是必須把一些事情設想周到、說清楚講明白。書中指出,首先必須先將騰出來的育兒空間徹底檢查,貼心提供「嬰幼兒居家安全陷阱檢查表」;其次,托育照護的日常生活,像是餵奶的間隔、餵副食品、換尿布、上廁所訓練等育嬰細節,要事先與子女討論過;再者,雙方對費用負擔的想法也要事先討論約定好,既使不願意拿保母費,但是奶粉、尿布等孫兒日常所需的花費,雜支等,應該由孫兒的父母自行負擔。
最後,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兒女產生「自己隨時隨地都能照顧孫兒」的錯覺,約定和底線是給雙方一條可預期的紅線,以免日後顧孫顧到顧人怨,自己也惹一肚子氣。和孫子相處的機會,今後還很多、很多,自己的生活也很重要,所以,一定要量力而為,盡量把握在自己負荷得起的範圍內。
⊙今非昔比!翻轉祖父母的老派育嬰舊知識
以前帶小孩的經驗,現在還派得上用場嗎?上一代的育嬰經驗完全沒有用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尤其是帶過好幾個小孩的祖父母,本身可說是一部集大全的育嬰百科全書。只不過是,現代醫學日新月異,有些育嬰方法剛好跟以前相反,人總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注意這些不合時宜的育嬰方法就沒問題了。
「趴睡」隱藏著危險,現在鼓勵要「仰睡」。
「孕婦一人吃兩人份」是物質匱乏年代才有的說法。
現在主張寶寶哭哭就要抱起來,別擔心養成討人抱的壞習慣。
蛀牙會傳染!絕對不要用自己的筷子餵幼童吃飯
育兒已從「母親一手包辦」轉變成「父母共同分擔」的時代。
寶寶完全不曬太陽不行,曬太多也不行!
以前要強迫孫兒「斷奶」,現在的主流是「自然離乳」。
沒有必要做如廁訓練;請順其自然,「等待」寶寶會自己上廁所。
嬰幼兒搭車一定要乘坐安全座椅,違反者將被視為違規。
⊙「親上加親」!建立起與孫兒向外擴及的人際禮儀E有技巧
在育孫過程中,與媳婦和兒子、女兒和女婿,甚是與兩家族的長輩的互動,難免會因為立場不同、經驗有別、溝通欠佳、財力差距等等因素,導致為孫兒好的美意卻被大大減分。可以這樣比喻,擔起育孫的任務不難,而是協調育孫周邊的人情義理更需要有高情商,本書也將育孫E禮儀列為很重要內容,與其說是教養孫兒,不如說經由教養孫兒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大人的修養需要做哪些調整,這是成熟大人應該顧及的禮儀。
媳婦回娘家待產、坐月子,要建議兒子準備「母子倆的生活費」,交給岳父母。
育孫的建言,以指責或下令式、命令式的說法表達,只會弄巧成拙造成反效果。
不要隨意進出兒子媳婦或女兒女婿的家、臥房,事先徵求同意是必要的。
孫兒的命名,祖父母要給予尊重,並且接受。
具體的表明「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幫忙」,並不是非得犧牲一切的活動不可。
育孫過程中,料理三餐、打掃、洗衣等都會增加,宜事先對子女表明體力有限。
有自己的想法讓親家知道時,透過兒子或女兒轉達會更順利
與親家相處,切記不需要處處彰顯自己,也不需要處處配合對方。
不要當著兒子或女兒夫妻的面,批評或數落對方父母的不是。
忍不住想要發洩、一吐為快的話,請說給不會跟兒子、女兒有接觸的旁人聽。
⊙無論是否承擔育孫重責,祖父母就是一本活的教科書、一座活的圖書館
雙手環抱孫兒時時,總是想:「我可以為孫兒做什些麼?」「什麼又是非做不可的?」本書為祖父母們指點迷津:祖父母愛孫、疼孫、寵愛的方式,就是把智慧傳給孫兒,成為他們生命中一份「終生受用的禮物」,當然還有給孫兒永遠不嫌多的愛與關懷。
無論是健朗的祖父母,或是年老體衰無法照顧孫兒的祖父母,一樣累積了十足的人生智慧,不會因為體弱、殘缺而減損其生命智慧,只要祖父母願意和孫兒分享,就等同於是活教材、是活的圖書館,能以過來人前輩的身分,帶領孫兒如何看待未來,如何面對挫折、失敗;也可以把不同於父母、師長的價值觀、人生觀、種種歷練傳授給孫兒。
甚至,讓孫兒目睹祖父母生老病死的肉體衰敗逐漸走向死亡,也是身為祖父母最大的任務之一,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雖然無法親眼看到孫兒青中壯年的臉龐,不過我們可以想像日後孫兒「幸福」的模樣。在人生的收穫期有機會做祖父母,這是生命中的甜蜜的負擔。
⊙台版專屬兒福!兒孫成長禮俗、育兒福利、親子館、特色公園,千萬別錯過
【台灣限定】「兒孫的成長禮俗」是百年智慧的結晶,可以全程遵循、可以取其折衷、可以新舊交雜、可以賦予新創意,透過種種禮俗或慶祝方式,都是在與孫子共同創造獨一無二且絕無僅有的生命記憶。
跟兒孫共享天倫之樂,大概有只有這時候了。其實,政府有許多育兒福利政策,和子女一起研究收集,比如育兒津貼、臨托機構、免費的親子館,以及近年在全台掀起的特色公園,前者不僅能夠減輕育兒經濟負擔,後者還可以讓孫子走出家門,體驗親子館和特色公園的魅力。
(一)新手祖父母育孫速成必讀!重建照護育孫新知,讓孫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玩樂都兼顧
許多祖父母也是自從寶貝金孫出生之後,才發覺當個稱職的阿公阿嬤有許多東西要學,過去的有些育兒知識變得不管用,關於嬰幼兒的身心健康新常識必須要不斷與時俱進。
像是趴睡有危險,仰睡才安全;不用戒尿布,不用斷奶;發燒、嘔吐時,觀察或就醫要懂得研判;不能因為怕危險,就把孫兒老是關在家中;善用政府的托嬰空間、親子館、特色公園……,這些都必須一點一滴讓阿公阿嬤知道才行。
如此一來,新手祖父母才真正享受養育孩兒的樂趣,甚至還能贏得老伴對彼此育孫能力另眼相看與讚許。
(二)集結眾人經驗談!專家出面為解答,化解祖父母育孫的為難處境
「寶貝孫兒的誕生了!」兩代父母的心態上都是甘之如飴的!不過,父母挺身願意育孫,貢獻精力體力、犧牲時間、提撥金錢財物,並不表示能夠任由子女予取予求。
育孫時間長短、接送問題、祖父母喘息時間、育孫飲食和尿布衣物等費用等等……,都必須劃清楚底線,讓子女知道這一切並不是是理所應當,絕大多數是出自對子女的愛意,甚至勝過多孫子的疼愛。
書中針對許多祖父母、兒子媳婦、女兒女婿的育孫溝通疑惑提出解答,透過眾人的現身說法,祖父母不會感到孤立無援,不好意思開口,必要時就拿這本書跟子女溝通吧!
(三)成熟大人該懂得的事!育孫生活的人情義理智慧充電指南
雙方子女結婚讓兩家牽起緣分的橋樑,寶貝金孫的誕生則讓兩家更多了血濃於水的牽絆,因此與媳婦和兒子、女兒和女婿,甚是與兩家族的長輩的互動又會變得更緊密些。但是,有時卻不是「親上加親」,而是「親家變冤家」!
「待在娘家的孫兒,好久沒看到了?」「滿周歲的紅包,我們包不了這麼多?」「好想參加孫子的運動會,沒有接到子女的邀請!」「碰到親家,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親家總是自作主張,都沒有顧慮我們!」諸如此類與親戚的小尷尬、小芥蒂、小衝突,總是讓人心裡發悶。
專家指出成熟祖父母該懂得與親家往來的人際禮儀,節錄書中三大重點:、想讓溝通順暢,最好透過女兒或兒子出面;二、不用勉強自己迎合對方,在重大節日問候即可;三、最重要的是,對親家的小抱怨,也不能說給女兒或兒子聽,想宣洩就說給外人聽。
(四)祖父母此生無遺憾!給孫兒應該給的疼愛、想給孫兒金錢也要得當
教養不能只向國外取經,傳承祖父母的生命智慧結晶,更是活生生的生命教材,不論是否承擔育孫重責,也正因為是祖父母,才能夠將家族傳承故事或家訓、孫兒父母的兒時趣事、想讓兒孫知道自己的風光得意事……,點點滴滴告訴給孫兒。
六十多歲是育孫的最佳黃金年齡,體力與時間都足以承擔此甜蜜的負擔,請正面看待育孫這件事,因為那是上天賜給祖父母重溫甚至享受育兒樂趣的難得時光,請盡情給孫兒滿滿的愛與關懷,指引人生方向,畢竟過去自己為人父母嚴厲多過於愛,而如今當祖父母就可以愛多過於嚴厲了。
如果想在財務上幫忙孫兒,專家再三叮囑,必須端視自己孫兒多寡、預留退休養老金,甚至在政府法規之下,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選擇「生前贈與」或「死後繼承」的最佳方案,既可以幫到孫兒,又可以讓自己留有餘裕,才是兩全其美的方式。
作者簡介:
【監修者簡介】
宮本槙子
• 家庭問題評論家、諮商師。
• 1947年生,1970年畢業於津田塾大學美國研究科系。
• 自1979年開始任職於雜誌社的電話諮商室,提供諮詢服務長達22年,受理過20,000件諮商案,問題橫跨家庭關係、醫療、心理、教育相關領域。
• 目前為自由工作者,是散文家,也是家庭問題評論家,為報章雜誌的專欄執筆,並活躍於演講與電視節目的邀約。
• 著有《團塊世代的育孫指南》(中央法規出版)、《燦爛的熟年》(東京新聞)等暢銷書。
譯者簡介:
林雅惠
•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譯作內容廣泛,為資深日文譯者。
• 譯有《一個人的生活》、《天氣痛:都是自律神經惹的禍》、《外食族、超商族的懶人健康餐桌》等暢銷書。
章節試閱
01以前帶小孩的經驗,現在還派得上用場嗎?
A:沒有派不上用場的問題,只是要注意,現代醫學進步了很多,有些地方需要與時並進。
上一代的育嬰經驗完全沒有用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尤其是帶過好幾個小孩的祖父母,本身可說是一部集大全的育嬰百科全書。
只不過是,現代醫學日新月異,有些育嬰方法剛好跟以前相反,只要注意這些不合時宜的育嬰方法就沒問題了。舉例來說,曾經盛行一時的「趴睡」,因為可能會造成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簡稱SIDS),現在已經不鼓勵了。以前被告誡,嬰兒一哭就抱會「養成孩子要人抱的壞習慣」,但現在研究表明「孩子啼哭後沒有給予及時的擁抱,需求長期被忽視,就會越來越缺乏安全感」。
我們周遭的環境改變,育兒方式也要跟著調整。譬如說以前帶小孩坐車,大人要抱在懷裡,但現在法律規定,未滿六歲的兒童乘車時,一律要使用安全座椅。
本書特別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專欄——「【育兒常識】昨是今非!?」透過插圖的方式,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育嬰觀念,而且讓大家可以一目瞭然,讀者不妨多加參考。
祖父母若能學習最新的育嬰知識和方法,「升級」自己,孫兒的父母會更安心。
02「育孫」不是為了孫子,而是為了成家的子女。這樣子的想法很奇怪嗎?
A:一點也不奇怪。有超過八成的祖父母是因為心疼子女的壓力,才跳下來照顧孫兒、操持家務。
自己的孫子當然很可愛,但是,認為自己的子女更可愛的祖父母,出人意表的多。根據日本建設公司旭化成房屋「雙薪家庭研究所」的調查,為第二代照顧小孩、協助家事的理由,選擇「因為子女要兼顧家庭和工作,非常辛苦,能幫忙就幫忙」的比例高達八十一%,其次才是「想要有多一點祖孫相處的機會」,有六十四%的人選了這個理由*。
由此可知,很多祖父母是因為不忍心看兒子媳婦、女兒女婿為了工作、家庭、照顧小孩忙得焦頭爛額,才介入他們的家庭。
上述調查也指出,有五十七‧三%的父母,「希望女兒(或媳婦)在孩子出生後,也能繼續工作、上班」,還有五十二%的父母「希望女兒(或媳婦)的生活不是只有家庭,除了家庭以外,還能夠跟社會有所連結」,所以他們伸出了援手。
一旦離開職場,想要重回職場並不容易
在祖父母的年代,還有更早之前的那些年代,孩子出生後,媽媽就辭去工作回歸家庭,全心陪伴子女。等到養兒育女的工作告一段落以後,才會重新踏入社會追尋職涯的第二春。不過,中途離開工作,想要重返職場時,卻發現很難找到正職的工作而被迫只能做非正職雇用的兼差工作。一旦離開職場,除了所得損失以外,好不容易累積下來的年資也不得不中斷。做父母的不想這種事發生在兒子媳婦、女兒女婿的身上,當然會出手相助,讓他們能夠繼續在職場打拼。
為子女設想的天下父母心,不管活到幾歲都不會打折扣的。
不過,有些子女並無法體會父母的心意,不妨找個適當的時機向他們表明:「爸爸媽媽看妳們又要上班、又要顧小孩,實在太累了,所以想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幫忙的?」聽到這些話以後,做子女的應該就會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了。
03聽到「我懷孕了!」這個消息時,祖父母該做些什麼呢?
A:話多不如話少,不要多嘴,一旁守候就可以了。只要在子女感到困擾或者不舒服的時候,展現體貼即可。
聽到女兒、媳婦懷孕消息的那一刻,應該當下表示「恭喜!」「太好了!」衷心地給予祝福。女兒、媳婦可能會因懷孕感到不安,這時候千萬不要說:「要生個健康的孩子」之類只會徒增壓力的話。還有,類似「生男孩比較好」、「高齡產婦要加倍小心」這種無意義的話也不要脫口而出。
此外,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碰等下各種指導棋的叮囑,當然也要適可而止。我們只要用「注意身體」、「有什麼問題盡量說出來」這樣一句話來表達心意就足夠了。
尤其是在懷孕初期,孕婦大多會出現頻繁的孕吐。孕吐的程度因人而異,有的人嚴重到吃不下東西,或者吃什麼吐什麼,體重咻地驟減,也有的人症狀十分輕微,頂多是空腹時稍稍感到噁心而已。婆婆媽媽以前懷孕時並沒有害喜的現象,很容易就以自身為例做經驗談:「振作、打起精神,就不會想吐了。」要知道孕吐並不是靠打起精神就治得好。
另外,本意原是為了鼓勵孕婦進食,可是,如果用「不有些吃,肚子裡的寶寶就營養不夠」之類的話來鼓勵,反而會讓孕婦感到焦慮。
讓孕婦感到「受呵護」
無論是多麼通情達理的女兒或媳婦,懷孕期間難免脾氣陰晴不定又敏感,家人應該在一旁守候,適時給予安慰和體諒。
看到女兒、媳婦因孕吐不適或身體不舒服時,不妨問一聲:「有什麼吃得下的?」「我煮個什麼帶過去。」透過具體的建議表達自己的關心。
最重要的是要讓對方知道「我隨時在你身邊」。要釋出「隨時可幫忙」的訊息,但決不是用帶強迫或命令意味的態度。女兒、媳婦若感受到我們「重視她」,也就能夠安心地迎接寶寶的到來了。
懷孕、生產的主角是「父母親 」,不是祖父母
懷孕、生產是人生一大事,關於在哪生產、如何生產等問題,準爸爸和準媽媽應該會事先就做好周全的準備。
假如聽到女兒或媳婦告知想要使用無痛分娩時,與其用「自然產才是最好的生產方式」等理由來反駁她的決定,不如改口:「有任何需要幫忙的地方,儘管說。」表達自身的關心、可以隨時協助的態度就好。至於嬰兒的性別,也不要主動開口問。
準爸爸應會陪著準媽媽開開心心地準備嬰兒用品。準爺爺、奶奶難免會有想送孫兒見面禮的想法。不建議自己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最好在買之前問一句:「我想準備個禮物,買什麼比較好?」
由於高齡產婦(初次生產年齡超過三十五歲以上)的比例越來越高的緣故,「產前遺傳診斷」也成了備受矚目的議題。所謂的產前遺傳診斷,是為了檢測胎兒是否有染色體異常問題所做的檢查(如羊膜穿刺)。目前最新的胎兒染色體篩檢技術——「非侵入性產前染色體檢測(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簡稱NIPT)」,可以直接抽孕婦的血液做確認。
要不要做這些檢查?萬一檢查結果不如人意該怎麼辦?這些問題都應該由女兒女婿或兒子媳婦夫妻倆自行決定。要知道做祖父母的,無法替子女的將來負責,所以,無論再怎麼擔心,也不要多嘴出意見。
懷孕期間,孕婦在飲食生活和體重管理上會出現很大的改變。傳統的長型棉布巾幫助孕婦撐起越來越大的便便大腹,不過,現在大家對綁腹帶的認知也跟以前不同。現在的主流是利用魔鬼氈的托腹帶或托腹褲,可是很多孕婦使用托腹帶、托腹褲大多抱怨悶熱不透氣、呼吸困難。如果有這些困擾的準媽媽,其實不需要勉強使用。即便不用托腹帶、不穿托腹褲,肚子也不會大過頭。
現在的孕婦裝也不像以前的孕婦裝,都是長洋裝一個樣,現在有很多孕婦牛仔褲等服飾可以穿搭,孕期的打扮也能不失時尚。
01以前帶小孩的經驗,現在還派得上用場嗎?
A:沒有派不上用場的問題,只是要注意,現代醫學進步了很多,有些地方需要與時並進。
上一代的育嬰經驗完全沒有用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尤其是帶過好幾個小孩的祖父母,本身可說是一部集大全的育嬰百科全書。
只不過是,現代醫學日新月異,有些育嬰方法剛好跟以前相反,只要注意這些不合時宜的育嬰方法就沒問題了。舉例來說,曾經盛行一時的「趴睡」,因為可能會造成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簡稱SIDS),現在已經不鼓勵了。以前被告誡,嬰兒一哭就抱會「養成孩子要人抱的壞習...
推薦序
「我當阿公阿嬤了!」
首度為人祖父母
對「團塊世代二世」來說,他們比在經濟上替日本做出高度成長貢獻的「團塊世代(譯註:指二戰結束後出生的第一代,一九四七~一九五一年出生的人)」,早一步經歷泡沫經濟破滅(日本在一九八○年代後期到一九九○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也早一步體驗長期持續的景氣低迷。如今,這群二戰後出生的第二波嬰兒潮世代,即將陸陸續續升格為「祖父母」。
現代人「第一次帶養孫輩的初體驗」大約落在六十一~六十三歲之間,比起戰前晚了十年左右。不過,現今社會結婚與生育年齡都有逐漸推遲的傾向,到了七十多歲才當上爺爺奶奶的人也不少。對新手祖父母來說,育孫無疑是「就在快要忘記怎麼帶小孩的時候,再次面對帶小孩的問題」。讓他們急急忙忙翻出以前看過的育嬰指南,或者上網搜尋育嬰資料,不是嗎?
昭和四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以後有段時期,人們都搶著讀跟字典一樣厚的「科學育兒書」。育兒書教父母要準備嬰兒床、要和寶寶分房睡,這樣小孩子比較獨立;書上還推薦了專為管理嬰兒體重而設計的綜合營養餐,又如餵奶頻率、副食品攝取等,都建議要按表操課、規律餵食。其他像日光浴、嬰兒體操、如廁訓練等也經常被推崇。經過這些育嬰指導原則洗禮的團塊世代二世,現在都已經為人父母了。
在這將近三十年的期間內,大家認知中的「育嬰常識」,其實有相當大幅度的「更新與改變」。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資訊和情報的獲取不再只是專家的權利,一般民眾也能快速地得到大量的訊息。一些新觀念,譬如大人應該陪睡、餵哺要依據嬰兒需求給予,斷奶、餵食副食品的最佳年齡往後推延,再加上常規預防接種的疫苗種類增加等,都與以往的認知大不相同。除此之外,嬰兒若能接受雙親以外,也就是不同照顧者的保護,有益心理健全發展的論點也被認同。
不同的時代背景,形成不同的社會脈絡,育養下一代的概念也就產生了差異。以戰前、戰後來說,高生育率被視為理所當然,孩子對家庭的意義是「勞動力」的一環,誇大其詞地說,孩子有時候還會被當成「拖油瓶」。
到了經濟高度成長時期,出現了新的家庭型態,也就是只有「父母親和兩個小孩的小家庭」取代了三代同堂,不再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的方式被認為是理想的親子相處之道。時至晚婚、少子化的現代,從某種層面來看,能不能有下一代成了一種「可遇不可求的聽天由命」。
因此,寶寶的誕生被當成整個家族的「一件大喜事」。如果還套用以前的舊觀念,把孫子分成「女兒嫁去別人家,生下來的孫子是外孫,只有在我們家出生的孫子才是內孫、自己人」的話,恐怕就「沒有孫」了。所以,現在只要是孫子,通通都是「寶貝金孫」。
現在,也不再是父母長輩對子女的家庭下指導棋的時代了,夫妻之間都感受得到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型態,讓育兒壓力大增,開始與太太分攤家事、育兒工作,申請育嬰假的男性越來越多。雙薪家庭型態已是一種時代的趨勢,不僅目前占大多數,預期今後也不會改變。
前面提及的因素,加上上述家庭結構、社會狀況所出現的變化,使得寶貝孫兒誕生之後,立即得夾在經驗不足的年輕父母,和生活年代、價值觀都不一樣的祖父母之間,這兩組父母究竟該如何經營、如何溝通才能得到良性的循環?已成為當今一大議題。
本書可以當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些以孩子為中心運轉的大人們,彼此相處往來時的禮儀指南」,也可以當成「翻轉傳統養育技能的迷你育嬰手冊」。為了避免不經意脫口而出的無心言語,傷害了彼此的關係,造成嫌隙、芥蒂,也為了避免鑽牛角尖,在心裡堆積不滿、憤怒、憂慮等負面情緒,確實有必要事先了解相處往來的禮儀,以及最新的育兒知識。
一切的根本都在於「孫兒很可愛,打從心底珍視他」的心態!
只要是為了孩子,就算不方便、不愉快,也願意忍耐,只要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都願意扮演幫手的角色,守護一家大小,這正是「為人父母,同時也是為人祖父母的心情」。
對這一群在成長過程中曾經經歷過較疏離的親子關係的祖父母世代來說,更能夠體認濃厚綿密且長久持續的親子關係所帶來好處以及重要性,就算因此被批評為過度保護、囉嗦惹人厭也無所謂。
有些祖父母罔顧自己在體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把「育孫」弄成身心俱疲的「鬱孫」,也經常被提出討論。「育孫」的真諦並不在於百分百完全接受子女交辦的育兒工作。
在人不親土不親、親戚關係疏離的今天,孫兒接觸的對象簡單到除了父母、老師之外,幾乎和其他人沒有互動。在這種情況下,懷著滿滿關愛之情的祖父母,對孫兒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人才」,也是「一本活的教科書、一座活的圖書館」,他們將是把不同於父母、師長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傳達給孫兒的不二人選,同時也是以前輩身分,帶領孫兒如何看待未來,如何面對挫折、失敗的人生導師。
雖然我們這群祖父母世代,無法親眼看到五十年後孫兒的模樣,不過我們可以想像,想像五十年後孫兒們「幸福」的模樣。在人生的收穫期有機會做祖父母,從此生命又多了一個任務,那就是設法留給孫兒一份「終生受用的禮物」。
「我當阿公阿嬤了!」
首度為人祖父母
對「團塊世代二世」來說,他們比在經濟上替日本做出高度成長貢獻的「團塊世代(譯註:指二戰結束後出生的第一代,一九四七~一九五一年出生的人)」,早一步經歷泡沫經濟破滅(日本在一九八○年代後期到一九九○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也早一步體驗長期持續的景氣低迷。如今,這群二戰後出生的第二波嬰兒潮世代,即將陸陸續續升格為「祖父母」。
現代人「第一次帶養孫輩的初體驗」大約落在六十一~六十三歲之間,比起戰前晚了十年左右。不過,現今社會結婚與生育年齡都有逐漸推遲的傾向,到...
目錄
推薦序
尊重兒孫的每一個決定,不要求順從 孫大川
兩代父母教養兒孫,從此無代溝、關係更融洽! 大樹老師
第一本寫給新手祖父母的育孫速成寶典! 孫齊
前言 「我當阿公阿嬤了!」首度為人祖父母
第1章 基礎篇:「公」欲善其事,必先了解祖父母的角色
【育兒的今與昔】
01以前帶小孩的經驗,現在還派得上用場嗎?
【為什麼要投入「育孫」的行列?】
02之所以「育孫」,不是為了孫子,而是為了女兒。這樣子的想法很奇怪嗎?
【「懷孕期間」的角色及禮儀】
03聽到「我懷孕了!」這個消息時,父母該做些什麼呢?
【「生產時」的角色及禮儀】
04女兒、媳婦的預產期就要到了。生產時,祖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兩家族長輩的相處之道】
05孫兒出生了。做爺爺奶奶的應該如何與孫兒另一邊的祖父母互動往來呢?
【「女兒在娘家生產時」的角色及禮儀】
06女兒要回娘家生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產褥期」的角色及禮儀】
07孫兒出生之後,怎麼做才是對女兒、媳婦最好的協助?
【「育孫期」的角色及禮儀(1)】
08看到女兒帶小孩的樣子,很想給她忠告與建議。
【「育孫期」的角色及禮儀(2)】
09因為帶小孩的事,說了女兒幾句,完全是出自善意為她好,但她卻暴跳如雷。
【「住一起、住得近、住得遠」的禮儀】
10住一起、住附近、住很遠,各有各的相處之道,怎樣做才能皆大歡喜?
【「育孫的開銷」】
11花在孫兒身上的錢,剛開始並不多,但後來花費越掏越多,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聽聽大家的經驗談】
●妊娠篇
●分娩篇
●產後篇
●娘家坐月子篇
●住附近、住很遠篇
●還有這些例子
第2章 習俗篇:為孫兒的每個成長階段祈禱祝福時
【在「習俗」上扮演的角色】
01祖父母碰到初宮參和七五三等習俗時,應該怎麼做呢?
【紅包的禮金數字】
02如何包禮不失禮?會不會跟另一邊的祖父母不對等?
【聽聽大家的經驗談】
●禮金數字篇(1)
●禮金數字篇(2)
●千里不同俗篇
●與「世家」有關的問題篇
●運動會、園遊會篇
●還有這些例子
第3章 育兒篇(1):孫兒怎麼帶?原則先說好
【帶孫之前】
01答應女兒照顧孫兒,有哪些事情應該在開始前說清楚呢?
【我家的環境安全嗎?】
02家中有哪些常見的「嬰幼兒安全陷阱」呢?趁著孫兒還沒來到家裡之前,需要徹底檢查一遍。
【生病、受傷時的應變】
03孫兒突然發燒或不小心撞到頭時,該怎麼處理?
【祖父母也有各式各樣的狀況,不能一概而論】
04一邊是五十幾歲還在上班的祖父母,另一邊是已經退休的祖父母,兩邊能提供的帶孫協助當然無法相提並論。
【爺爺也是派得上用場的育兒新力軍】
05年輕的時候,先生對孩子的教養完全不關心。像這樣的爺爺有辦法「育孫」嗎?
【與女兒女婿、兒子媳婦的相處之道】
06答應正在上班的女兒顧孫,卻因為女兒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越顧越生氣。
【未滿三個月的育孫重點】
07孫兒哇哇墜地了。照顧剛出生的嬰兒要注意哪些重點呢?
【三個月~未滿一歲的育孫重點】
08孫兒來到了會翻身、忙著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年紀了,祖父母在帶養上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
【一歲的育孫重點】
09終於迎來了孫兒的第一個生日。對孫兒來說,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教養重點是什麼?
【兩歲的育孫重點】
10什麼「都要自己來」,什麼都「我要自己做」,怎麼講也講不聽。
【三歲以上的育孫重點】
11孫兒三歲以後,一天到晚調皮搗蛋講不聽。請問該如何正確責罵孩子?
【聽聽大家的經驗談】
●未滿三月的育孫篇
●三個月~未滿一歲的育孫重點篇
●一歲的育孫重點篇
●兩歲的育孫重點篇
●三歲以上的育孫重點篇
●還有這些例子
第4章 育兒篇(2):守護孫輩的最新實用資訊
【育兒支持性福利制度】
01日本各地方政府主辦的「育兒支援福利措施」有哪些方案呢?
【現今的保育園狀況】
02「常常聽人說保育園擠不進去。」日本目前保育園的現況到底如何呢?
【補習班、才藝班】
03現在很流行送孩子學才藝、補課業,祖父母在這一方面能做什麼呢?
【親子遊玩好去處】
04想帶孫兒出門玩。去哪兒他會開心呢?有推薦的地方嗎?
【嬰兒用品及育兒服務】
05現在的嬰兒用品跟以前比起來有什麼不一樣?
【生前贈與】
06想要在財務方面幫助孫兒。有哪些方法可以應用呢?
【聽聽大家的經驗談】
●制度篇
●保育園篇
●補習、外出遊玩篇
●嬰兒用品篇
●還有這些例子
特別收錄 台灣育兒篇:了解台灣育兒福利,教養放輕鬆
01台灣政府的「育兒福利政策」,主要有哪些呢?
02平價公托與公錢補助,相關資訊哪裡取得?各縣市的「育兒福利」情況為何?
03隔代教養並不少見,難道就沒有獎勵或補助祖父母育孫的政策嗎?
04祖父母可能剛好有事或身體不適,臨時無法照顧,還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臨托?
05想帶孫子出去走走,除了附近的小公園之外,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去呢?
後記 因為是祖父母,所以能做這些事。而且,唯有祖父母才能做這些事。
【育嬰常識】昨是今非!?
(1)「趴睡」隱藏著危險。鼓勵要「仰睡」
(2)「一人吃兩人份」是物質匱乏年代才有的說法
(3)母乳是靠荷爾蒙的刺激所產生,「靠自覺,想要有就有」是迷信。
(4)不用擔心寶寶會「養成要人抱的壞習慣」。
(5)養兒育女不用靠祖父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6)蛀牙會傳染!絕對不要用自己的筷子餵幼童吃飯
(7)育兒已經從「母親一手包辦」的時代,轉變為「父母共同分擔」的時代
(8)洗完澡後,不需要讓寶寶喝水,應該讓他喝母奶。斷奶食物也不需要
(9)寶寶完全不曬太陽不行,曬太多也不行!
(10)以前說的「斷奶」,現在幾乎沒有人這麼做了,現在的主流是「自然離乳」
(11)沒有必要做如廁訓練。請順其自然,「等待」寶寶會自己上廁所
(12)「三歲兒神話」是迷信。寶寶的發育、成長完全不會有問題
(13)家中有嬰幼兒一定要安裝安全座椅。違反者將被記一點違規點數
推薦序
尊重兒孫的每一個決定,不要求順從 孫大川
兩代父母教養兒孫,從此無代溝、關係更融洽! 大樹老師
第一本寫給新手祖父母的育孫速成寶典! 孫齊
前言 「我當阿公阿嬤了!」首度為人祖父母
第1章 基礎篇:「公」欲善其事,必先了解祖父母的角色
【育兒的今與昔】
01以前帶小孩的經驗,現在還派得上用場嗎?
【為什麼要投入「育孫」的行列?】
02之所以「育孫」,不是為了孫子,而是為了女兒。這樣子的想法很奇怪嗎?
【「懷孕期間」的角色及禮儀】
03聽到「我懷孕了!」這個消息時,父母該做些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