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前 言
「二十世紀的戰爭,是什麼樣的戰爭?」
「那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又是什麼樣的戰爭?」
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知道戰爭「變化的因素」與「不變的因素」,在拙者的『戰爭學』(文獲春秋新書,一九九八年)中,業已敘述過,為避免重覆敘述,本書將不再贅述。
至於「變化的因素」,那要追溯到二十世紀的戰爭,闡明其特色。而此一變化的因素,是否會持續到二十一世紀,或者會萌生新的變化因素,本書將依照此一順序,加以察看。
我們在把握地形的特色時,我們常會先描繪出地形主要的稜線與水系。戰爭的特色,也是一樣。只要描繪出歷史上出現的戰略、戰術的山峰與大河,我們就能看出二十世紀戰爭的特色。我們知道,即使擁有裝備再優異的道具(武器),但如果由凡工(凡將)來使用,那只能製造出破爛的產品(戰鬥);若由名工(名將)使用,則有不同,此關鍵是在於名工(名將)作品的深處(戰鬥原則)。
話說在越戰結束之後,有一位美軍上校,自豪地向一名北越將軍說:
「美軍從來沒有打過敗仗」。
那位北越將軍不甘示弱,接著回答說:
「話是不錯。但是,我們打贏了這場戰爭!」
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瞭解,總體戰時代的戰爭,似乎擴大到政治作戰。
回顧人類對信條、宗教的戰爭歷史;
在七~九世紀,爆發回教戰爭。
在十一~十二世紀,發生十字軍東征。
在十五世紀~十七世紀,發生宗教分裂時代。
人類基於不同信條或宗教的戰爭中,人們嘗盡了極富有血腥味的悽慘經驗。
二十世紀為國民國家的時代,整個世紀,國民國家統治原則,是自由‧民主主義,與社會(平等)‧獨裁主義,呈現激烈的對立。亦即在人權上,為爭取自由民主主義,與爭取社會平等獨裁主義。
不過,實際上,戰爭的主體者,既非主義 ,也不是宗教,戰爭主體者,是指那些操縱、利用信仰這種主義或宗教的人及其集團。
如果就人類五、OOO年歷史的軌跡來思考,二十世紀戰爭的主體者,可以歸結是國民國家。舉例來說,即使以國際共產主義組織,與猶太復國同盟的戰爭來說,二十世紀的戰爭,其戰爭的主體者,到頭來,還是國家及其軍事力。
因此,如果不把戰爭的主體者,作為意識型態團體來把握,也不管意識型態的陰謀或洗腦是什麼,超越國境的宗教性戰鬥是什麼,而是從行使軍事力的國家戰爭(包括冷戰),以戰術為中心的軍事學,來觀察此二十世紀的戰爭史。
本書中,將談論主角在主要舞台上所扮演的主戲。因為,即使戰略或謀略,再怎麼的優異,決定性戰鬥的勝利,是會扭轉戰局。這就宛如力士(軍隊)在相撲(戰爭)的土俵上,獲勝一樣,具有決定性意義。因為,就算相撲團體(國家)的支援者(思想、宗教團體)在怎麼精心策劃、應援,效果也是有限的。
追溯廿世紀戰爭歷史之後,可以彙整出二十世紀戰爭的特色。並且可以得出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將會具有何種走向,廿一世紀戰爭的本質性特性,可能不會改變,不過,在二十世紀戰爭特色的延長線上,似乎可以看出黑影幢幢。
二OOO年二月二十二日
松村 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