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應該、也能夠擁有一種能力──以別人樂於接受的方式,實現你的目標。
這也許和你的想像不同:這種能力不來自於什麼特別的個人優勢(例如權位或資歷),也不純粹可依靠某種「溝通術、說服術」之類的人際工具。
這種能力的核心其實是「合作思維」:
它是優化我們人生/職場重要關係的先決素養──善用這種思維,你即能了解影響力不來自於權力或地位。
很多人覺得影響力是一種很偉大高級的能力,要達到一定權位、擁有一定資源才需要擁有這種能力。
我們經常不敢和老闆/親密伴侶/重要關係人提出需求、解決我們的困難。
你想要,但你覺得太難了──說出來可能也無法影響他們。
因為在你心裡,擁有影響力,意味著要足夠霸氣、有權有錢、口才好、氣勢足?
不不,當你這樣想時,你已經落入了「影響力」陷阱。
影響了百萬女性的成長平臺Momself創始人崔璀提出了「影響力」的底層思維──合作思維。
在本書裡,作者崔璀用案例拆解、詳述了明確可操作可驗證的獲得影響力的方法,包括建立在「合作思維」之上的有效傾聽、精準表達、應對批評、向上管理……等等。
看完書你會發現,不必依附任何權威,就憑你自己,你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影響力。它就似萬有引力——人人都可以且應該擁有的能力。
本書並且通過分析對比,拆解合作思維最核心的9個基礎:傾聽、共情、向上管理、接受批評、說出需求、提出批評、有效溝通、果敢拒絕、應對衝突。並援引了當代深具影響力的女性代表人物,包括美國前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臉書 COO 雪柔.桑德伯格、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香奈兒前全球 CEO 莫琳.希凱等,通過她們的親身經歷,鮮活地呈現出合作思維的巨大效能。
當你經過反復練習,把合作思維成功內化為一種習慣時,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你都能第一時間思考:「我們是合作關係,我要為對方做什麼呢?」當你成為別人最親密無間的伙伴時,你就已經在影響他了,這無關地位、權力;你會發現自己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中,都擁有讓人樂於改變的能力──你將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作者簡介:
崔璀
女性成長服務平台Momself創始人。歷任頭頭是道文化基金投資合夥人,藍獅子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營運長(COO),巴九靈(杭州)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自媒體事業群總經理,智慧獅(上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執行長。
2016年,她創立了Momself,致力於為女性提供終身成長解決方案,曾著有《世界很凶殘,不懂管理就很慘:12堂改變人生的管理課》、《不擔心的父母,更自由的孩子》等暢銷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書評與讀者迴響│
本書有許多精彩的觀點,以我的經驗,這些都是簡單易行卻行之有效的法門,更應是工作與生活中的價值基礎。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這個思維體操吧。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 陳春花 專文推薦
這十幾年,我看著崔璀從一個膽小緊張的女孩,一路成長到現在。她創業、做管理、帶團隊、做女性成長媒體平台……幹了不少影響他人的事兒。她一定有過很多思考,因為只有把自己打碎重建過,她才會走到今天。而且,正是這個紮實的過程,讓她擁有了自己的認知方式,那是屬於她自己的「影響力」。希望這本書也能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影響力。
──吳曉波/大陸知名財經作家
我做了七年的國際500強企業CEO獵才顧問,面試了4000多位世界上非常成功的人,這讓我養成了一種看人的習慣:每當我遇見一個人,我就會馬上反映給對方他什麼地方還需要改進。但崔璀不同,她擁有深刻的洞察力及親和力,我立刻就被她吸引住了。跟著崔璀學習,你也可以打造出自己的影響力。
──陳愉/洛杉磯前副市長,全球500強企業CEO獵才顧問
讀書社群網〈豆瓣〉 讀者五星回響:
從抬頭仰望影響力,到被說成有影響力,需要多久?大概一本書+刻意練習的距離。平凡人也可以擁有影響力,這個概念是崔璀告訴我的,我也確實在她的影響力下,得到的改變。她的影響力,幫我從「被離職」的低落情緒中走了出來,幫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了一盞燈塔,學習並找到自己的影響力──Jessica
崔璀的理念和影響力非常值得追。影響力的核心是合作思維,是無論從任何角度想盡一切辦法和對方產生聯繫的合作思維。溝通的可能性是我想和你好好合作,怎麼樣了解到別人的思維,達成我的目標,逐步擴展我們之間的共同合作。──私塾半夏
名人推薦:│推薦書評與讀者迴響│
本書有許多精彩的觀點,以我的經驗,這些都是簡單易行卻行之有效的法門,更應是工作與生活中的價值基礎。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這個思維體操吧。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 陳春花 專文推薦
這十幾年,我看著崔璀從一個膽小緊張的女孩,一路成長到現在。她創業、做管理、帶團隊、做女性成長媒體平台……幹了不少影響他人的事兒。她一定有過很多思考,因為只有把自己打碎重建過,她才會走到今天。而且,正是這個紮實的過程,讓她擁有了自己的認知方式,那是屬於她自己的「影響力」。希望這本書也...
章節試閱
擁有影響力的前提, 是建立合作思維
影響力是用一種別人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
這句話聽著簡單,但如果仔細推敲,你就會意識到其中有一個特別的關鍵詞,也是難點,叫作「樂於」。在我們傳統的理解中,要改變別人,就是要扭轉別人的想法,讓對方甘拜下風;而且,你要足夠強硬、主動出擊,還要能說會道、氣場強大。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努力讓自己變得強大,我們還是會遇到不那麼理想的情況。
比如,在職場上,你是一名管理者,表達能力不錯,你的下屬看上去都很配合,至少你說話的時候,他們都點頭表示認同。但奇怪的是,在業務推進過程中仍然會出現各種很低級的問題——你提醒了很多次,講得口乾舌燥,但他們好像沒什麼主動性。奇怪了,為什麼每次你像機關槍似的說半天,但是得出的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這讓你忍不住感嘆: 「真是千金難買溝通成本啊,我都說了多少遍,怎麼還是不行!」
在生活中,你是一位妻子,下班回到家,又聽到丈夫一通抱怨——他在工作上也遇到了煩心事,新上任的老板並不那麼看重他。你一下子著急了,立刻分析了幾點,把事情剖析得清清楚楚,指出他的問題在哪裡。
但奇怪的是,他臉色比進家門時還難看,他起身躲進廁所,半天不肯出來。你問他怎麼了,他也沒反應。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你發現他好像很少跟你聊工作了。
你還是一位媽媽,快到睡覺時間了,才發現孩子還有作業沒做完。你火冒三丈:「我都說了多少遍了,要自己主動學習!你學習不是為了爸爸媽媽啊!你知道有個理論叫『一萬小時定律』嗎?就是要勤學苦練⋯⋯」
就在這時,雖然你嘴上說著,心裡也開始疑惑:說了這麼多次,怎麼一點用也沒有呢?
只要你稍加留心就會發現,這種情況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很多人都覺得自己過得很辛苦,但辛苦不是忙得團團轉——因為無論多忙,只要成就感爆棚,我們也不會覺得累——真正的辛苦是做了很多卻沒有成效。這會讓人非常失落、懷疑自我。這種時刻,我們往往會覺得:「想要達到目標,想要改變別人,我還得更加努力,得提升自己的表達力,把話說得更精準、更到位。」
但是等一等,我們在這裡多停一會兒。
當你做得足夠多,但仍然事與願違時,你不妨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你努力的方向錯了。再進一步說,是不是你的
努力,正在「維持」著你的事與願違。就像是一輛車開錯了方向,這時候你踩油門加速,不過是南轅北轍。
如果是這樣,你再怎麼努力,恐怕也到不了終點。
我們來換一個視角:你說了很多話,不但沒用,而且絲毫沒有影響別人,這很有可能不是因為你不會說或說得不夠好,而是因為——你不會「聽」。
在傳統的觀念中,相比傾聽,人們更看中表達。市面上教大家溝通的圖書、課程,多數都在教我們怎麼說話,而且不斷有精英人士告訴我們,「時代的紅利屬於表達者」。
表達當然很重要,但我想提醒你的是,或許你並沒有注意到,我們每天花在溝通上的時間為:傾聽占46%,表達占26%,其他時間則是閱讀和書寫。
傾聽的重要性被嚴重低估——如果沒有「良好的傾聽」, 就很難有「良好的表達」。
是時候重新看待傾聽了,「當所有人都搶著說話的時候, 時代的紅利屬於傾聽者」。
因為,渴望被關注,才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本質。
我有一次跟一個國外的合作方談合作條款。兩人爭了半天,眼看要談崩了,我發覺不太對勁,我好像並沒有真的理解他到底想要什麼。於是我索性閉嘴,靜下來聽他說話。之後我才意識到,他的確是有道理的,而且比我想得更深入。最後,在他的思考基礎上,我修改了條款。
我跟我的團隊說:「我沒有贏得這次對話。」國外合作方聽到後,回了我一句:「但你贏得了我這個盟友。」
這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識到傾聽的意義:傾聽不會為我們贏得對話,卻會為我們贏得盟友。因為當對方知道,他的需求和感受對我而言是重要的,我們之間真正的溝通才會開始,他才會信任我,和我合作,好的溝通不是「贏得辯論」, 而是「贏得合作,成就彼此」。
合作式傾聽: 時代的紅利屬於傾聽者
傾聽很重要,但是也不容易做好。在當一名傾聽者這件事上,多數人都高估了自己。
來自評一下,你有沒有這些情況:
• 對方還在說話,你已經開始打腹稿,準備自己的意見了。
• 對方話音還沒落,你就迫不及待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了。
• 在多數的談話時間裡,都是你說得多,對方說得少。
• 你說得已經足夠多了,但結果常常不盡如人意。
這些都反映了一種情況:很多時候,人們的傾聽是「偽傾聽」,是為了「說」而「聽」。表面上看,他們的確是在聽,但實際上他們是在想:「什麼時候才能輪到我說?」
這種傾聽給人的感覺並不好。我把這種人形容為機關槍式的傾聽者——他們基本是在「等」著你說完,你一閉嘴, 他馬上像機關槍一樣把話「射」過來。這會讓你覺得,「我剛才都白說了,因為你根本不在意,滿腦子就是自己要說什麼」。
這是種什麼感覺呢?「我滿懷期待地向你開放自己,以為你有興趣聽一聽,但你只是裝模作樣地聽了一下,然後就把焦點轉移到了自己身上。我覺得一下子被你『堵』回來了。」
為了避免出現低質量的傾聽,這裡分享給大家兩種方法: 比較基礎的「反應式傾聽」和更高階的「行動式傾聽」。
我也是在意識到傾聽的重要性後才發現,學會傾聽太難了。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常常說到一半,才忽然反應過來: 「怎麼又是我在說!我是什麼時候把話頭給搶過來的!」於是我開始練習「反應式傾聽」。
反應式傾聽比較容易上手,它一共有三步:忍、等、問。「忍」發生在對話之前,唯一需要你做的是,擱置自己的興趣。
擁有30多年心理諮商和家庭治療臨床經驗的心理學教授麥克.P.尼克斯,在他《好好說話第一步》這本書裡講到, 傾聽最關鍵也最困難的因素是,真正的傾聽者需要對說話者本人以及他所說的話感興趣。這就需要我們暫時先擱置自己的興趣。
但是,以自我為中心是人的本能,這正是傾聽的難點所在:傾聽是一個對抗本能的過程。所以,傾聽不僅需要你主動有這個意識,還需要你刻意努力,以擱置自己的需求及反應。
我常用的方法是:想像在一片漆黑之中,有一束光打在對方頭上。此時,他就是我目光的核心,是我眼前能看到的唯一。這時候,我漸漸會安靜下來,放下自己滿心的念頭, 忍住自己想要表達的欲望,讓對方說;而我要做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黑暗中這唯一的光亮上。
再進一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叫作「等」。
等,一般發生在對話過程中,這時候你和對方已經有一些交流了。每當你想插話、打斷的時候,再等一分鐘,聽對方把話說完。
我眼睜睜看過一個就差這麼「一分鐘」的案例。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吃飯,一個男性朋友中途看了下手機,發現有幾條妻子發來的訊息,他就回了一條說:「我在跟幾個朋友吃飯。」對方秒回:「你能不能說一下幾點回來?孩子明天有輪滑比賽,你不知道嗎?你不管這個家了嗎?」
但是我們都看到,這個男性朋友本來是在輸入訊息的, 他打的字是「我9點前一定回家,孩子明天的參賽裝備我準備好了」。收到妻子的這幾條訊息後,他氣得不行,刪掉了本打算發的這行字,把手機扔到一邊,不再回訊息。
結果,他的妻子沒幾分鐘就打來電話,可想而知,兩人大吵一架。他說在他們家,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他的妻子會在第一時間把他解讀為一個「很差勁的人」,完全不給他一點空間。只要有那麼一點空間,他們之間的很多爭吵都不會發生——也許那點空間只要一分鐘。可是,我們著急趕路,總是忘記給最親密的人哪怕一點點耐心。
等一下,你也許會得到驚喜。多等一分鐘,有時候甚至都不需要一分鐘,不同的結果就產生了。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到不舒服:「怎麼這麼委屈啊,又是忍又是等!」當然,如果你沒什麼訴求,不需要這段關係,你可以打斷溝通、不再傾聽。學會傾聽,不是說要做一個老好人,事事退讓;學會傾聽,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上的,是因為我們想要共同實現一個目標。
我們需要傾聽員工,因為我們在合作運轉一家公司,他們從一線業務現場帶回來的意見很重要。我們需要傾聽孩子,因為我們愛他,在乎他,希望他過得好;更重要的是,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們需要傾聽愛人,因為我們是生活上的合夥人,我們彼此支持;也因為親密關係的質量, 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幸福感。
共情能力: 最高級也是最基礎的人際能力
「共情」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這幾年甚至可以說它是各種溝通課程裡的核心詞了。我們誇一個人會說「她好通情達理哦」;養育孩子,也提倡共情式溝通;商業領域更不用說了,處處提醒我們要站在用戶的立場,共情用戶。可見,共情作為一種特質,已滲透在人際交往的各個領域。
共情能力也是我認為最符合影響力特質的能力,因為影響力是「用別人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認知和行為」的一種能力, 而共情無疑是最貼近「讓別人樂於接受」的能力——你得先理解別人,才有讓別人樂於接受的可能。
關於共情,我有一個關於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故事。
2014 年,諾特醫生剛從敘利亞戰爭中回來,受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接見。被女王親自接見,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件榮耀的事情,但問題是,諾特醫生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名PTSD 患者。PTSD 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英文縮寫,指當一個人由於應對重大壓力,比如經歷了死亡威脅, 或者目睹他人死亡、威脅和傷害所導致的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其症狀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暴躁、易怒, 有時甚至無法開口說話等。
在白金漢宮,諾特醫生的這些症狀忽然集中爆發。他坐在女王對面,無法集中注意力,說不出話來。
諾特後來回憶說:「我並不是不想和她說話,我只是不能。」女王發現了諾特的異樣,她問他:「有什麼我能幫你的嗎?」
諾特醫生一邊忍受著病症的煎熬,一邊想:「你能幫我什麼?誰也幫不了我!」
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應對這種情況?緊急叫醫生?若醫生趕來,就會帶走諾特,一場無限期待的會面就這樣被打斷了。可想而知,諾特日後回想起來,該多麼沮喪。
或是不斷詢問諾特:「你怎麼了?」雖然女王的出發點是關心,但在那個時候,無疑會引起諾特更大的焦躁和不安:「這可是女王啊,天哪,我怎麼能在這個時候發病呢!」
事實上,女王做了什麼呢?她遞給諾特一塊餅乾,說:「我們為什麼不餵一下狗呢?」他們沒有再繼續坐著交談,而是花了20分鐘時間餵狗。沒有人說話,兩個人只是靜靜地看著狗吃餅乾。20 分鐘後,諾特感覺好一些了。
這20 分鐘,諾特醫生幾乎記了一輩子。直到十幾年後的今天,他還是不斷通過書信和口頭語言的方式,一遍遍回憶那個場景,足以見得這件事對他的影響有多大。
也許是因為他面對的是英國女王,所以這段經歷讓他無限珍惜。但我看到的是,女王深深打動了諾特的心——「我給你的,恰好是你想要的」。
這真的是一種超高級別的共情能力。
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多數時候並不是這樣的,反而是「我給你的,恰好是你不想要的」。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在書中分享過他和女兒的一件小事,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日常中以為的共情是什麼樣的。
有一次,馬歇爾的女兒照鏡子時突然憤怒地說自己醜得跟豬一樣。很明顯,女兒對自己的外形不滿意,也有可能是之前受到了同學的嘲笑。孩子處於青春期時,總會有這麼一個對外表過分敏感的階段。
這個時候,馬歇爾馬上想到要回應並且鼓勵女兒,於是他對女兒說:「你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女孩。」
聽上去這像是一個好爸爸式的共情反應,但是,你猜他的女兒作何反應?她憤怒地摔門而去。
再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
馬路上,有個小朋友跑著跑著摔倒了,他的媽媽見狀,第一句話是:「都跟你說了,不要亂跑,你看看!」
打預防針前,小朋友怕得不行,哭得撕心裂肺,他的身邊圍著的一圈大人,從護士到爺爺奶奶都在安慰他:「打針不疼啊,你看別的孩子都不哭。真的一點都不疼!」
我小時候聽到這些話時,總是覺得很憤怒,但是那時候我太小了,根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憤怒。
後來我做了媽媽,帶兒子第一次去診所看病,當他哭得一頭汗時,周圍又響起了同樣的聲音:「打針一點兒也不疼, 寶寶別怕,都還沒開始打針呢,有什麼好哭的!」那個瞬間,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時候。
所有人都跟我說沒什麼好怕的,問題是,我真的很怕針頭扎進來的瞬間,而且很怕的感覺並不會隨著這些「安慰」的聲音消失。
於是,我拉著兒子的手對他說:「寶寶,你是不是很害怕?打針一定很疼吧?媽媽也有點緊張。」我兒子那個時候很小,但是他聽到這句話時,一下子撲到我懷裡。我在那個時刻忽然理解了,原來小時候的我想聽到的,就是有人站在我身邊跟我說:「孩子,你很害怕吧?」
每個人都渴望被共情,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只有在共情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良性循環。已經有無數研究表明,如果你跟對方的互動和回饋是有愛的、有同理心的,那麼他們就會感到持久的愉悅,同時會以更加開放和真誠的態度對待你和你們的關係。
問題是,為什麼在某些人身上,共情好像很容易,可以隨時像水一般流淌出來,但是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哪怕他們很努力地「關心」別人,卻總也給不了對方想要的?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共情,只有懂得了共情的本質,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共情。
「共情」現在幾乎隨處可見,是比較時髦的一個詞。荷蘭心理學家法蘭斯.德瓦爾(Franciscus de Waal)在其著作《共情時代》(The Age of Empathy)中寫道,最早提出「共情」這個概念的是德國心理學家西奧多.李普斯(Theodor Lipps),他在看特技表演時受到了啟發。我們看走鋼絲表演時也有類似的體會,明明是那個特技演員在鋼絲上走,可是當他做著高難度動作,看起來命懸一線,似乎馬上就要從鋼絲上掉下來的那一瞬間,我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那一刻就好像是自己在鋼絲上左右搖晃,我們體會到了那個演員的緊張和壓力。李普斯一開始用一個德語詞來形容這種情感相通的現象,這個德語詞按字面翻譯是「感覺進去」,後來改為「empathy」這個詞,即「共情」。
「感覺進去」這四個字簡直太生動了。我們彷彿進入了對方身體,和他的感覺連為一體。仔細想想,如果人類不具備這種「感覺進去」的能力,只能從理性上認識對方的喜怒哀樂,那又會怎樣呢?面對別人的情緒感受,我只能在「外圍」打轉,感覺自己「無法進去」。有了共情,我才能「感覺進去」,讓對方的喜怒哀樂實實在在發生在我身上。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一句歌詞放在這裡最恰當不過了:「我就是你,我眼睛看到的就是我。」(I am you and what I see is me.) 你的情緒就是我的情緒,這樣我們才能在情感深處真正連通,人和人之間才不會互為孤島。
擁有影響力的前提, 是建立合作思維
影響力是用一種別人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
這句話聽著簡單,但如果仔細推敲,你就會意識到其中有一個特別的關鍵詞,也是難點,叫作「樂於」。在我們傳統的理解中,要改變別人,就是要扭轉別人的想法,讓對方甘拜下風;而且,你要足夠強硬、主動出擊,還要能說會道、氣場強大。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努力讓自己變得強大,我們還是會遇到不那麼理想的情況。
比如,在職場上,你是一名管理者,表達能力不錯,你的下屬看上去都很配合,至少你說話的時候,他們都點頭表示...
推薦序
以合作思維來認識老板和員工的關係
很多的管理者在感嘆,年輕人不好管理,以前靈驗的權威和命令不再那麼理所當然,只會令他們離開。同時,年輕人也在尋求有效的方式,以表達訴求和向上管理。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時代的特點是資訊爆炸,而資訊就是權力。傳統權力在很大層面上來源於資訊壟斷。網路時代打破了資訊壟斷,為此,權力的基礎發生了改變,不再來源於資訊壟斷,以及基於資訊壟斷的發號施令,而是來源於資訊共享基礎上的認同和整合。這種資訊共享基礎上的認同和整合,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與本書闡述的「深度影響」是一致的。
回到管理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年輕人更能接受「被影響」,而不是「被告知」或者「被控制」。以影響力來做管理,其實就是管理學中的領導力研究範疇,只是在現在更顯必要了。我在數位時代組織管理研究中,反覆強調管理者領導力的訓練,強調領導者的新角色和新內涵,就是源於這是一個需要特別重視的話題。
任何時代都有鼓舞人心的領導者,而在網路時代,領導者的素質已經成為必備,管理者需要,員工也需要,影響力是一種面向未來的能力。本書提供了一套培養影響力的方法:以合作思維為底層原則,以共情能力為基礎前提,摒棄考試思維,找準老板的核心需求,找準員工的深層需求,以共同目標和合作思維來進行共情式溝通,以合作式批評來處理工作中的矛盾、拒絕、衝突。
書中有很多有趣又有理的觀點,值得我們分享:「在一個追求平等和尊重的時代,我們都渴望被關注,因此,時代的紅利屬於傾聽者」。傾聽是一個典型的合作思維之下的行為習慣。你沒有影響力,不是因為你的金錢、權力、能力不夠,而是因為你缺少了一種底層思維方式。是什麼思維方式呢?合作思維。
還有這樣的說法——「我們在工作,不要談情緒,只談事情」。有一些人認為共情是很低效的事情,但事實恰恰相反,共情不是只談情緒,共情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你不必喜歡或崇拜權威,也不必怨恨他,但你需要管理他,讓他為組織的成效、成果以及你個人的成功提供資源。
我們的工作中並非都是毫無餘地的必解之題,只要跳出考試思維,你就不再是個悶著頭也做不出題目的被動考生。你可以成為和對方合作,共同確定目標、達成目標的主動玩家。很多人之所以不敢提需求,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當成了商品,他們沒有意識到對方和自己是合作關係:「我們是平等的、相互需要的。」
解決衝突的兩個有效步驟是:第一步,對人不對事,即在衝突中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認真傾聽,保持共情。第二步,對事不對人,即把焦點放在事情本身,不要對人進行評判。
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以我的經驗,這些都是簡單易行卻行之有效的法門,更應是工作與生活中的價值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這個思維體操吧。
陳春花/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 BiMBA 院長
以合作思維來認識老板和員工的關係
很多的管理者在感嘆,年輕人不好管理,以前靈驗的權威和命令不再那麼理所當然,只會令他們離開。同時,年輕人也在尋求有效的方式,以表達訴求和向上管理。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時代的特點是資訊爆炸,而資訊就是權力。傳統權力在很大層面上來源於資訊壟斷。網路時代打破了資訊壟斷,為此,權力的基礎發生了改變,不再來源於資訊壟斷,以及基於資訊壟斷的發號施令,而是來源於資訊共享基礎上的認同和整合。這種資訊共享基礎上的認同和整合,我認為,在很...
目錄
推薦序 以合作思維來認識老板和員工的關係/陳春花
前言 我不需要變成誰,也能擁有自己的影響力
│傾聽│
第1章 擁有影響力的前提,是建立合作思維
合作思維把合作當成前提:你真的知道別人的真實想法嗎?
│共情│
第2章 合作式傾聽:時代的紅利屬於傾聽者
高效的傾聽者,不僅能聽到對方的觀點,而且會迅速採取行動。在傾聽背後,更重要的是傾聽者的心態:「你很重要,我想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第3章 共情能力:最高級也是最基礎的一種人際能力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有了共情能力,你就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與他人建立信任,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第4章 運用共情式溝通:從對立到站在一起,從僵局到合作
不把自己的需求當成唯一,這樣才能看到別人的需求。如果眼裡只有自己的目標,你就會把對方的情緒和需求當作實現自己目標的絆腳石,從而無法進入對方的感覺去共情。
│向上管理│
第5章 向上影響:跳出慣有的「考試思維」,實現自己的影響力
面對權威,我們常常感到自己是被動的、無力的,好像自己只是一個執行命令的機器。事實上,你可以通過練習獲得向上影響的能力,進而管理權威、影響權威,讓他們為你想做的事提供資源。
第6章 向上管理:找到老板的核心需求,搞定不可能的任務
你不必喜歡或崇拜權威,也不必怨恨他,但你需要管理他,讓他為組織的成效、成果以及你個人的成功提供資源。鑿穿你和權威之間的那堵牆,和他站到一起,走向一個戰壕,這就是你發揮影響力的過程。
│接受批評│
第7章 對抗「杏仁核綁架」,正確地應對他人的批評
不斷練習,自我進化,得體地應對批評,養成理智思考的習慣,避免做出衝動行為,這樣才能更好地對抗「杏仁核綁架」,達成自己的目標。
第8章 積極詢問加回饋:從「害怕批評」到「善用批評」
被權威質疑時,不要停留在「我以為」的階段,往前走一步,去確認你的想法。把關注點放在雙方共同的目標上,是進入合作思維的最佳方式。
│說出需求│
第9章 提出需求有三大「坑」,避開它們的前提是正視自己
你之所以不敢提需求,是因為你把自己當成了商品,你會認為自己的需求會降低自己的性價比。你沒有意識到,對方和你是合作關係,你們是平等的、相互需要的。
第10章 說對需求,才能達成真正的合作
如果你搞不清自己的深層需求,你就無法精準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那麼,你又如何讓別人配合你,滿足你的需求呢?
│提出批評│
第11章 如何提出批評,但又能讓人舒服地接受
權力思維會讓你覺得被批評的對象要麼低你一等,要麼高不可攀。其實,批評可以很巧妙,你可以同時表現出百分之百的坦誠與百分之百的尊重,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
第12章 合作式批評:因人而異,採取不同的回饋方式
當你進入合作思維時,就會從提出批評意見轉變為回饋。你不再把批評當作攻擊或傷害,你的眼裡只有平等的回饋和共同的目標;而給出對方具體可操作的正面回饋,則是提高溝通效率的關鍵。
│有效溝通│
第13章 精準表達:金字塔溝通法,幫你說對話,每天節約2小時
糟糕表達只關注「發生了什麼」,精準表達則會死死咬住「我要和你實現什麼」。在準確描述事實的同時,你所說的每句話對所有聽眾(觀眾)都應具有重要性,要有「讓對方願意聽完整個故事」的基本目標。
第14章 知識的詛咒:找到對方的「資訊缺口」,實現溝通同頻
打動別人的能力,是影響力的一種表現。你必須把對方當成合作者,不能只沉浸在自己的認知中,你只有破除「知識的詛咒」,才能在情感上打動對方。
第15章 故事思維:用感官化的語言還原現實
想方設法調動聽眾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觸覺,把對方拉進你的世界,讓他感同身受。判斷你的語言是否足夠感官化的標準是:你的描述能否讓對方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畫面?
│拒絕│
第16章 得體有效的拒絕,可以實現更高級的合作
若想用別人樂於接受的方式影響他們,首先你自己應該處於一個愉悅的、想主動達成目標的狀態。不要一味委屈自己,學會說「不」,是發揮影響力的重要前提。
第17章 「接一半,扔一半」,利用「黑色想像」巧妙拒絕
我們對拒絕往往有一種「黑色想像」,以為拒絕對方,兩人的關係就完了。實際上,你可以有條件地接受對方的需求,拒絕需要拒絕的部分,開拓更多的可能性。
│應對衝突│
第18章 逆向影響力:衝突不是合作的終點
有影響力的人,在面對難以解決的衝突時會挺身而出,因為他們深知:衝突本身就是合作的一部分,拒絕衝突就是拒絕合作。
第19章 正視衝突,用衝突解決衝突
解決衝突的兩個有效步驟是:第一步,對人不對事,即在衝突中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認真傾聽,保持共情。第二步,對事不對人,即把焦點放到事情本身上,不要對人進行評判。
第20章 A+B=C:摒棄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在矛盾中實現共贏
在非合作思維中,只能有一個人是對的,要不你聽我的,要不我聽你的。從這個陷阱中跳出來,站到更高點,共同尋找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共贏方案,才是正途。
後記 現在,發揮你的影響力吧!
推薦序 以合作思維來認識老板和員工的關係/陳春花
前言 我不需要變成誰,也能擁有自己的影響力
│傾聽│
第1章 擁有影響力的前提,是建立合作思維
合作思維把合作當成前提:你真的知道別人的真實想法嗎?
│共情│
第2章 合作式傾聽:時代的紅利屬於傾聽者
高效的傾聽者,不僅能聽到對方的觀點,而且會迅速採取行動。在傾聽背後,更重要的是傾聽者的心態:「你很重要,我想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第3章 共情能力:最高級也是最基礎的一種人際能力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有了共情能力,你就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與他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