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噱頭、搶流量就對了?
創造精準客群才是關鍵
「流量」是網路行銷經營很重要的一環,也是能否成功獲利的重要關鍵。
所謂的網路「流量」等同實體通路的「人潮」,兩者都需要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與參觀選購。
不過,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實體店家是在街邊開店。
除非刻意選在人煙稀少的地點,否則無論如何,至少都會被周遭或路過的客人具體看到:「啊!這裡開了一家新的店啊!」
但是,電商品牌是在網路上開店。如果自身沒有吸引流量的方式,也沒有廣告曝光,基本上就像是開了一間隱形的幽靈店家,埋沒在茫茫網海中,根本不會有人發現它的存在,自然也就乏人問津,這才是最可怕的事啊!
所以,電商品牌若想生存,就絕對離不開流量。
但是,可別以為,既然流量那麼重要,那鐵定是越多越好喔!
或是抱持著:「只要有大流量進來了,什麼產品都能賣!」的錯誤迷思與幻想。
因為,流量的重點不在多,而在於精。
有些網站為了提高流量,瘋狂地砸錢下廣告,不論是關鍵字廣告、聯播網廣告、或是Facebook廣告等。
全數採取萬箭齊發、亂槍打鳥的手法,只為求得迅速導入龐大流量。或許短時間內,這樣做能使網站流量瞬間攀升,但因此獲得的流量成本卻也高得驚人。
如果你的銀彈不夠充足,一般電商品牌是無法承受的。以新創企業而言,不如掌握精準投放,把錢花在刀口上,更加事半功倍。
想要擁有精準的流量,就必須先做好「品牌定位」,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客戶受眾是什麼人,你才知道要去哪裡以及怎麼要找到這些人,或是讓這些人主動知道你。
進而讓這些潛在客戶發現你的存在,讓他們對你建立印象、引發興趣,進而產生購買行為。
如果不這麼做,只想透過付費,在茫茫網海的網路裡找尋客戶,簡直就像瞎子摸象一樣困難。
請試想,如果同樣都是花費一百萬元投放廣告,卻只獲得10%的精準
流量,那麼其餘的90%不都是白白浪費掉嗎?
換句話說,如果在精準投放的前提下,其實只需要花十分之一的成本,就能取得相同的成效,聽起來是不是更值得投資,路也能走得更加長遠呢?
而且,我還想提醒大家的是,不管是流量、觸及率、點擊率等數字,都不是越多越好,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如果你追求的是品牌好感度、品牌印象、記憶點,以及如何讓「消費者有這需求時,第一個想到你」 =
那麼,即便以上這些與流量相關的數據,無法產生立即看得見的成效,仍是必要的投資。
在品牌經營上,很多事情與投資或是取捨,都不應該只是為了「增加營業額」而做。而是專注於品牌理念的訴求、商品的特色、提供美好的消費氛圍及理性尊重的服務。
以我二次創業所成立的新品牌「Wstyle」為例。
新品牌成立的第一年,我從未透過購買廣告的方式獲取流量,而是透過持續創造品牌理念與態度的軟性文章與受眾溝通,即便大家可能只是因為看到某篇發文而加入粉絲專頁或按讚、留言回應和主動分享。
而非產生立即購買,更不會直接反應在商品銷量上,我也樂此不疲。
因為我知道,品牌認同與信任,是需要時間慢慢建立的,一點兒也急不得。
我投資的不是消費者的立即效應,而是在心中所留下的烙印。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檢視現行許多社群媒體的經營模式。
如果品牌本身無法堅守核心訴求,只為了搶攻表面上的數據方式,看到炒作「梗行銷」好像很有話題性,就趕快來一波噱頭造勢。
或者緊跟網路流行話題,看當下什麼最火紅就趕緊搭上,只為引發網友回應。
我看到許多粉絲專頁,經常淪於這樣的狀況,銷售的產品極不相關,只為了炒作而搭上時事話題,網友在單篇文章下按讚或回文,但是並非會購買該商品的客群,而粉絲頁上除了該篇文有高回覆率外,其他貼文卻都相當冷清,這並不是好的現象。
那麼,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搭配熱門話題或時事操作呢?重點仍在於是否符合品牌核心理念。
比方,如果你做的是餐廳,那麼就可以在食安問題發生時,搭上相關的話題,替自己的餐廳食材背書,藉此吸引關心此議題的受眾。如果你的客群是母嬰或親子相關,那麼有關親子或母親的社會議題就可以拿來發揮。
千萬不要將所有不相關的議題都拿來炒作。
當讚數、留言或分享數,未必能代表業績,也未必代表品牌好感度時,這些看似漂亮的數據,就會淪為品牌自我感覺良好的假象。
如果大多數的消費者,通常點擊一次以後就流失了,既沒有對品牌留下良好印象,也沒有進一步的帶動銷售。那麼,要這樣的流量又有什麼用呢?
請大家千萬不要陷入這樣「假性流量」的陷阱裡。
唯有在流量精準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將數量由小變大,持續導入「正確的流量」,同時累積舊客戶的忠誠度,對於你的品牌來說,才會是正向循環。
折扣促銷是救命靈丹還是毒藥?
品牌跟人一樣,都應有自我原則
「消費者是需要教育的。」
這是一句我們經常聽到的話。
不過現在網購電商的打折促銷策略,卻反而是在教育消費者:「不用急著消費,因為我們隨時都會打折!」
打折的原意,原本是賣方在特定時期,增加銷售量或者消化庫存的一種方式。
但是,到了現在,無論是Outlet的出現,或是經濟環境的演變,打折似乎已經成為再基本不過的行銷方式。
導致如果行銷人員想不到什麼特別的行銷企劃,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只要打折就對了。
但無論是電商或是實體,這幾年一定開始面臨到,只要不發布打折訊息,業績就無法有效提升的狀況。
以及打折期間有人購買,但是一恢復原價就又沒人買的情況。
最後只好不斷折損毛利,瘋狂打折下去,才能維持一定的業績。
如此演變下去,打折會不會成為慢性自殺的毒藥呢?
之前和一位從事網路行銷工作的朋友,聊到對於近期工作的想法,沒想到,有關打價格戰的部分,居然讓他感嘆萬千。
他說,以他所屬的行銷團隊,每週公司開會的重點都在於「這次要打
幾折?」以及「這次要送什麼?」。因為除了這兩種優惠相關的活動,幾乎都無法增加業績,於是每次開會都在討論一樣的事情,搞得「行銷」好像就等於「打折」一樣。
但是,這樣的策略執行久了,卻把消費者對於折扣的胃口越養越大。
從最初的免運優惠或滿額贈品,到基本的9折,最後甚至下殺到6折或買一送一,但似乎越來越難讓消費者引起興趣。
最後演變成,只要沒有足夠的優惠吸引,消費者就沒有動力購買。
在業績壓力與品牌形象的抉擇下,品牌形象通常往往淪為犧牲品。
我相信,這樣的狀況早已行之有年,不少公司都面臨這樣的情況。
甚至有些創業者還會有「消費者只在乎價格,哪懂品牌形象這種事」的錯誤想法。
以我自身第二次創業的「Wstyle」電商女裝品牌,所秉持的初衷與絕不妥協的堅持為例。
我認為,品牌就跟人一樣,應該有自己的個性跟態度。
這是原則問題,也是價值核心所在。
唯有個性鮮明,態度明確,才能吸引到真正認同你的人。
所以「Wstyle」除了換季出清外,全年無折扣,平常也極少出現促銷的文案或活動。
因為我希望給予顧客的是,不論何時都能以「原價」購買到喜歡的商品的基本尊重,而非「為何幾天前買是原價,現在卻已經在打折」的不好感受。
因此,在定價上也絕不會有先拉抬價格上去,再打折下殺的情況,而是在一開始就制定出最合理的售價。
此外,「Wstyle」也沒有訂立所謂的「VIP優惠」,因為我認為每一位顧客的支持都很珍貴,服務不應該因為花多少錢而有差別待遇,對我來說,消費者無論購買多少錢,都是我的VIP!
這樣的想法與理念,要能夠堅持下去,必須擁有充分的毅力跟決心,因為仍然不時會有消費者詢問:「你們何時會有打折活動?特殊節日也不會有嗎?「或者詢問「我買這麼多了,會有VIP折扣嗎?」
當我們回答「沒有」時,消費者難免會感到失望,畢竟已經太習慣於市場上的促銷方式了,甚至會有人告訴你:「你們這樣會缺乏競爭力喔!別人家都有優惠耶!」
如果是你,聽到有消費者這樣說,會不會也感到動搖呢?
對我來說,雖然折扣對於業績增長是一種立即性的刺激,但卻是跟吸毒一樣的不歸路啊!
試想,如果只要打折就會大賣,誰還需要辛苦地解決其他問題呢?
若不改善真正的問題,老是只用打折做行銷,很快地,你將會面臨更多的難題。
業績不如預期,可以從很多方面做檢視,打折或許是拉抬業績的最快速方法,但真的不是唯一的辦法。
創業者反倒更應該在業績停滯期,去反省是否有長期被忽略的錯誤,進而從中改善和優化,才是能長遠經營品牌的根本之道。
退貨率多少才算正常?
影響退貨率的五大原因
如果有人問我:「退貨率多少才算正常?」
我通常會反問以下問題:「要看你販售的是什麼品項?什麼價位?
在什麼平台賣?主要的客群是?」
以上提到的問題,全是影響退貨率的原因。
如果我都不知道,我要怎麼告訴你退貨率應該多少才合理?
如果你從事的不是我熟悉的市場與品項,我也只能回答:「很抱歉,我不知道,你得比較同業的數字才知道。」
我不會告訴你一連串看似是個黃金公式,其實卻根本毫無意義的標準。
不少從事電商的創業者或從業人員常會死背一些數字,例如轉化率應該多少才厲害,退貨率應該多少才正常..。
我只知道,當銷售的品項跟價位根本不同,販售的通路也不一樣的時候,怎麼可能會有同樣一套的標準?
以我過去的經驗,同樣的產品與價格,光是放在不同通路的狀況下,退貨率就有3%至 20%如此之大的差異。
更別說,如果連品牌、產品、價位或客群都不一樣時,會是什麼情況。
若以電商女裝品牌為例,影響退貨率的主要原因,通常有以下幾種可能:
通路屬性的差異
有些平台通路非常強調「七天鑑賞期」,購買頁面和退貨的流程設計,也讓買家十分方便,只須一秒鐘按下「退貨鍵」就行,自然退貨率就高。
若你進駐退貨率平均高達50%的網購通路,但是你的退貨率還低於平均值,那你唯一要思考的是,到底還要不要繼續經營這個通路。
消費者預期心理
商品品質不如預期,消費者自然容易退貨。
如果將消費者預期心理炒得太高,但商品實品卻沒有符合期待時,便很容易造成退貨。
因此我會建議,電商品牌的照片與文案,還是要盡量忠實呈現,不要過度包裝美化。
網頁資訊的實用性
很多時候,網頁上的「尺寸建議」根本不準確,或者讓消費者有看沒有懂,便很容易選錯尺寸。
在收到商品時卻發現不能穿的情況下,當然必須退貨了,這點經常是賣家比較容易忽略的。
買家也通常只會簡略地說自己尺寸不合,而不會告訴你:「你們網頁的尺寸建議真的很不準確,或是我根本看不懂。」
因此,我建議賣家一定要經常檢視網頁資訊的實用性。
至於「色差」也經常是退貨原因,所以攝影與美術後製時千萬要留意這個部分。
當商品的銷量很高,但退貨也很多時,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想想這些退貨的後面,全都代表了一個失望的消費者啊!
對我來說,賣出去後被退回來,絕對比賣不出去還要更讓我感到失落。
商品定價策略
價格低的產品,退貨率通常會較低。
因為大部分的消費者會覺得「算了,反正又不貴,就加減穿吧!」
以及,通常因為價格低,所以對產品本身的期待就不是太高,只要品質尚可,通常都會接受。
但是,我並不建議「只要把產品價格壓低就對了!」的做法。
因為長期讓買家感到失望而勉強留下商品,這對品牌的長遠發展並不是好事。
不論商品價位如何,「讓消費者感覺良好」,仍然是最應該要努力的方向。
頻繁的折扣活動
很多平台或賣家做折扣活動時,常造成某些產品今天是這個價錢,明天卻突然變成七折或五折。
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很容易造成近七天內剛購買的訂單,寧可退貨再重新下單搶折扣的大量退貨潮。
即使初步看似業績成長,但在扣除掉退貨運費、商品耗損、物流人力和客服人員在處理退貨時的隱形成本後,仍很可能還是沒有利潤的狀況。
而且,太過頻繁的折扣活動,更容易使得顧客即使看上某件商品,但在它還是原價時卻不想下手,反而寧願觀望等待,或是直接開口詢問
何時會有促銷活動。
所以我一點都不支持品牌做頻繁的折扣促銷活動。
總結來說,「退貨率高」絕對是個警訊,必須立即反省與檢討是否做錯了什麼。
只有清楚知道影響退貨率的原因,並做客觀的分析判讀,找出確切的問題後再對症下藥做調整,才是理性正確且有效的改善方式。
網路流行女裝的成功關鍵
掌握「採購」與「追加」的精準度
很多人都想做電商女裝,不論是十年前還是現在都一樣。
電商女裝不難入門,也不難衝高營業額。
但是,想要「獲利」卻沒有那麼容易。
許多同業甚至到最後發現,為了衝高營業額,花了很多人事成本、廣告費用、繳了很多稅,還累積了一堆換不了現金的滯銷庫存貨。
忙了一整年下來,勞心又勞力,卻根本沒賺到錢。即使外表看起來很有面子,實際上卻沒有裡子。
這也是目前市場上電商女裝品牌普遍的狀況。
不過,這還是屬於比較好的那一種,至少搶到了市佔率,不能說完全沒做對事情。
市場上更多的是,連市佔率都沒搶到,又賠了很多錢的慘況。
甚至有許多大集團,為了跨足電商女裝,短短兩、三年內就燒掉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這類血淋淋的實例。
所以,不論是「東京著衣」或是「Wstyle」,我皆採取「首批現貨」搭配「追加預購」的銷售模式。
透過「預測流行」以及「精準追加」做到有效的庫存控制。
媒體每次問我:「服裝零售業最頭痛的就是庫存量,難道你們沒有這個問題嗎?」
我當時想了一想,答案是:「真的沒有。」
所謂的沒有庫存問題,並非完全沒有一件庫存的意思,而是庫存佔極低;不過這樣的極低庫存,大都在短期的換季特賣,就能全部清空的健康狀態。
但是,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這得從「導致庫存」的原因來說起。
通常會有庫存問題,不外乎是兩個原因:
‧ 「首批生產採購的精準度不佳」,導致新品一上市就直接變成滯銷品。
‧ 「商品追加數量的精準度不佳」,所造成的多餘庫存。
第一點與品牌的商品定位和生產採購專業有關,在前面的篇章已有提過。
先來談談更具挑戰性的第二點,也就是「商品追加精準度」的重要性。
這又可以從以下兩種狀況來分析。
一是「追加數量太少,不斷缺貨」↓造成買家等待時間過長,甚至最後還未必拿到商品,因此等過一次再也不想買↓下標營業額高,實收營業額低。
如果這種狀況發生在服裝的過年銷售旺季,在工廠將會停工休年假的情況下,若沒有事先預估並下單「過年前的一個半月」加上「過年後一個月」,總共兩個半月的庫存量。
等於過年前期與後段,都沒有商品庫存可以販售。一年就這麼一次的「大旺季」,就算想旺也旺不起來。
二是「商品追加太多,造成庫存」↓現金壓在倉庫↓因庫存壓力只好不斷打折出清↓毛利降低賺不到錢↓買家之後都只想等打折時再買↓品牌價值蕩然無存。
由此可知,商品追加的準確度有多麼重要了。
那麼,到底該如何盡可能地達到所謂的「精準追加」呢?
其實變因很多,但每一項都很重要,例如:
‧ 熟悉客戶族群需求
‧ 精準預估服飾銷售壽命
‧ 了解「季節變動」對未來銷售的影響
‧ 了解「商品價格」對未來銷售的影響
‧ 了解「服飾尺寸 ×商品色系」對未來銷售的影響
以上,各自又全是重要課題。
越能掌握上述幾點,追加時就能更加精準。
有人會說:「為什麼不運用系統,分析過往的銷售狀況就好?」
或許長期統計各品項在各個時節的銷售倍率,對於追加商品時的判斷,的確會有幫助。
但是,系統分析只能公式化提供固定倍率,無法做到對於上述所提及的較為人性化的微調。
尤其是當如果你的年營業額是破億元的前提下,哪怕只一個小數點,或是一個倍率的極小微調,都可能會對於營運數字有著巨大差別。
當每一款式在追加下單時都落差幾十件甚至幾百件,光是一季下來就累積了幾萬件、甚至幾十萬件的龐大庫存。
當然很容易就會造成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沒有賺到錢,只賺到一堆庫存」的慘況。
而且,即使上述變因都能掌握,也未必就能夠款款精準追加。
所以,除了要有商品追加的專業判斷力,仍要不斷檢討每一次的失誤,不斷地修正與調整。
總歸一句,牚控追加精準度,才能有效解決庫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