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李悼桃-三方合作的成果
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把焦點放在陳可辛身上,大家都毫無異議。他不但可能是香港目前最佳的監製,導演成就亦有目共睹。從九○年代 UFO 時期以中產文藝路線別樹一幟,到千禧後 Applause Pictures 時期提倡「泛亞洲電影」亦有聲有色,再到進軍大中華市場拍不一般的大片,每個時期的不同取向皆取得美滿的成績。代表作如《金枝玉葉》、《甜蜜蜜》、《金雞》、《投名狀》等無不叫好叫座,至今仍膾炙人口。
像陳可辛這樣風格多變而長期保持創作力,票房更屢創佳績的電影全才,香港影壇並不多見。他勇於開闢新途,卻永不脫離群眾,同時又忠於自己,對電影品質的要求更從來不離不棄,在雅與俗、藝術與商業之間取得了難得的平衡“他在中國內地的合拍片之路,走得比大多數香港導演成功,在《十月圍城》 大獲全勝和《武俠》意外挫敗後,回顧他如何一路走過來,檢討他北上發展的得失,相信對大家都是很好的一課。
在我們敲定陳可辛為今年電影節的焦點影人不久,就傳來三聯書店有意出版陳可辛專書的消息“我們自然抱蒼開放的態度商量合作,陳可辛的「我們製作」公司也表示全力支持,希望書可以出版得漂亮和扎實一點。在三方合作下,遂有如今的二百多頁全彩印、分拆中英文版的大手筆!
資源增加固然可使內容更豐富,印刷更美觀,但編輯和策劃的難度也增加了不少”不但審稿時間增加了兩倍,從書名到題目到圖片的改動,也往往有個漫長的磨合過程。不過大家都是為了追求完美,而且好處是親身感受到陳可辛團隊的效率和堅持,使我們更容易代入他近年北上搞合拍片的戚覺。無論如何,本書能如期完成,三聯書店和「我們製作」的同仁,以及顧問張倩華小姐的努力,陳可辛先生的支持,皆絕對不可或缺,謝謝你們。
香港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李悼桃 2012 年 3 月 3 日
序二
陳銅民-他的電影不歸路
要給兒子的電影書寫一點感想,提起筆桿來,只覺得這筆桿子出奇沉重,落筆非常困難,誇也不是,罵也不忍!
兒子是何時決定要以電影為畢生事業的?我不知道。等到知道時第一時間就阻止他,告訴他難難,難!
為甚麼電影被稱為「第八藝術」呢?因為在電影出現之前,人類已發展了七樣藝術,包括歌唱、舞蹈、雕刻、美術、文學、建築和戲劇。而電影是這七種藝術的綜合,也是最昂貴的藝術產品,不像有的藝術只靠一個人及簡單的工具就可以完成。搞電影的人只有兩條路,不是成功,就是失敗。所以電影是一條生與死的不歸路。自古以來幾個人成功?而成功之路的兩旁,不是堆滿白骨曩囊嗎?但他已下定了拍電影的決心,從美國回來打電話給我,要不顧一切向這條明知困難的路走去。
「可辛」一名原是為了紀念他母親生他時難產,不料卻變成了他生命的一句讖言,他一路走來,的確背負了最艱苦的藝術事業 ─ 電影。不過他也這樣走過來了,拍了不少戲,有成有敗,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到了今天這把年紀,要改行也太遲了,做父親的也只有勸他多加小心,多些謙虛,辛苦地堅持下去”對於一個電影人來說,成功只是一個過程,沒有終點。不像別的事業,做出了名牌,就可以高枕無憂,從此翹起腳來享受。
所以,我從沒有因為兒子有一部電影收得而替他高興,總是擔驚受怕,看看他忽起忽落,走看坎坷崎嶇的電影之路。他常常自信過度,野心太大,抱負太高,以致常常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打擊。我是在這條道路上走過來的人,吃過此苦,由此退出。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如此勇敢,並已在成成敗敗的打拼中留下了許多戰績。
他很想在電影事業上拼搏出一些前人從未做過的成績,所以到今天也不能安靜。但我卻希望他能過看較安樂的日子,不必太求完美,人生和事業一樣,過得去就算了,辛苦也要有個限度,能有今日的景況,也就是了,夫復何求?
父親陳銅民 2012 年 2 月 7 日